摘要:電影《你好,李煥英》一經上映就迅速大火,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點。文章從互動儀式理論視域出發,深入探討其火爆的原因,發現電影《你好,李煥英》成為爆款的原因主要在于三個方面:媒介平臺奠定互動基礎、“共同在場”產生共鳴、“情感”強化群體互動;同時影片存在一些問題,如電影“小品感”十足、劇情相對陳舊、真實卻不新鮮等。深入剖析這個案例,對我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大有裨益。
關鍵詞:互動儀式理論;《你好,李煥英》;爆款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2-0-03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你好,李煥英》是近幾年電影圈最大的一匹黑馬。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你好,李煥英》總票房超過了54億元,位列中國影史票房第二,同時是中國女導演票房之最。它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績,是因為其不僅僅是一部普通的喜劇片,還是一部輕柔撥動觀眾心弦、深切引發國民共情的悲傷喜劇。分析它火爆的原因,能夠為中國電影的未來發展提供有益的
借鑒。
基于此,本文從互動儀式理論這一視角出發,探討《你好,李煥英》成為現象級電影的原因,同時指出其存在的一些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趨利避害,才能推動電影界不斷創作出更多爆款電影,為實現我國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貢獻力量。
1.2 文獻綜述
1.2.1 國外文獻綜述
互動儀式理論最早可追溯到涂爾干的宗教社會學,涂爾干認為儀式的主要因素是物理空間聚集。歐文·戈夫曼從微觀角度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儀式感問題,他認為儀式就代表著規則[1]。柯林斯在涂爾干、戈夫曼的基礎上提出了互動儀式理論,其認為互動即代表儀式,它是社會動力的來源,而個體形象是個體在與他人的社會互動中逐漸形成的。互動儀式理論強調的是物理空間下的“共同在場”,柯林斯認為,互動儀式能夠起到喚醒情感的作用,兩人及兩人以上的“共同在場”能夠激發情感的連接,從而引發參與過程的成員之間的內在認同,從而凝聚團結感[2]。
1.2.2 國內文獻綜述
截至2023年1月1日,筆者在知網數據庫中以“互動儀式理論”為關鍵詞,查閱到相關文獻共201篇,從發表年份看,以“互動儀式理論”為關鍵詞的相關文獻數量呈逐年增長趨勢。
關于“互動儀式理論”,國內研究相對于國外較滯后,但也有不斷完善之勢。這些文獻主要涉及新聞傳播、高度教育、社會學等領域,其中在與新聞傳播相關的文獻中,主要探討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與新媒介形態有關的研究。這一方面主要是結合目前新興的媒介形態,研究用戶的行為。例如,焦雅茹的《互動儀式鏈視角下對微信拍一拍功能的分析》,作者以“互動儀式鏈”為框架,分析在如今的網絡社交媒體時代,微信推出的“拍一拍”功能企圖打破網絡媒體的“不在場”性,從而實現“身體在場”;張紅帆的《B站Vlog互動儀式特征和作用機制研究——基于互動儀式鏈理論》以歐陽娜娜為主要的Vloger研究案例來探討B站的傳播機制。
第二,與傳播營銷相關的研究。例如,王雪雁在《“網紅”形成與變現的內在邏輯——基于互動儀式鏈理論視角》中從情感喚醒、情感互動和情感共鳴這三個部分分析“網紅”變現的內在邏輯;石磊、黃婷婷在《社群微商與病毒式傳播——基于互動儀式鏈理論的解析》一文中基于微商病毒式傳播體系,分析在“互聯網+”分享經濟背景下微商是如何變現的。
第三,傾向于對網絡民族主義事件的分析和直播彈幕的研究。如劉國強的《論互動儀式視角下網絡空間的集體行動》和諸葛達維的《互聯網時代的彈幕電影分析——基于互動儀式鏈視角》,以及潘曙雅、張煜祺的《虛擬在場:網絡粉絲社群的互動儀式鏈》。
1.3 研究方法
本文通過個案分析法、文獻研究法對電影《你好,李煥英》進行研究。同時,筆者通過觀看電影這一親身體驗,對此電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學習以往學者的研究成果,對互動儀式理論的認識也得到了提升。
2 基于互動儀式理論的《你好,李煥英》火爆原因分析
2.1 媒介平臺奠定互動基礎
從古至今,媒介不斷地發展、變化,其折射出社會關系演進的路向。從最初的口語傳播到文字傳播,再到印刷傳播,乃至如今的移動互聯網傳播,媒介一直都在關聯、塑造著人類文明。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在中國蓬勃興起,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社會文化的大眾化發展進程。尤其是以論壇文化為代表的媒介平臺,徹底重塑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網民紛紛在論壇中各抒己見,雖然達不到“百花齊放”,但是形成了彼此爭鳴之勢。網絡以其自身的匿名性、互動性特征,給予人們“超越自身在實體社會內角色和身份約束創造了可能”[3],使交往者之間的共同信念和意義更易完成[4]。
隨后,進一步發展的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內化了論壇文化的特質,都擁有互動性的特征。互動使網民不再拘泥于被動獲取信息的接受者身份,而是能借助媒介主動地獲取、傳播信息,由此形成彌爾頓所提出的“觀點的自由市場”。
《你好,李煥英》電影粉絲群體依托豆瓣電影、B站、微博等媒介,在第一時間共享對同一事件的情感,能夠產生良好的互動效果。在豆瓣平臺上,《你好,李煥英》連續居最近熱點電影榜榜首,影評超過6000條。在B站上,眾多up主創作了與該電影相關的視頻,比如擁有273萬粉絲量的up主“劉嗶電影”創作的視頻《〈你好,李煥英〉這是一部我無法客觀評價的電影》播放量超過373萬次;粉絲量達542.9萬人次的up主“硬核的半佛仙人”創作的視頻《〈李煥英〉沒有意外,但出人意料》播放量超過273萬次。在微博上,#你好李煥英票房破X億#的熱搜時常出現在熱搜榜里,其中,#你好李煥英票房破40億#話題的閱讀量超過了6.2億次,討論達到6.3萬次。電影的火熱離不開觀眾的討論,而正是這些具有互動性的媒介,為電影《你好,李煥英》的火熱討論持續加溫。
2.2 “共同在場”產生共鳴
互動儀式理論視“共同在場”為必備要素,無論是涂爾干還是柯林斯都如是強調。過去,“共同在場”指的是物理空間身體的共同在場。隨著技術不斷發展,在互聯網環境下,即使沒有共同在場也可以引發集體歡騰,這就是學者潘曙雅所認為的“虛擬在場”[5]。不管是“共同在場”還是“虛擬在場”,其強調的核心都是作為主體的人,由于人的存在,因此才將虛擬網絡和社會現實連接在了一起。
《你好,李煥英》這部電影的主要內容在于母女之情。每一個人都是這種情感的“在場人”,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有多重身份,我們既是父母的孩子,又是孩子的父母,這是觀眾在觀看《你好,李煥英》時都能找到深深的認同感與代入感的重要原因。作為父母,當看到20世紀80年代的景象時,“勝利化工廠”、通過電視票購買電視機、工友排球比賽等情節能引起父母輩觀眾的共鳴;而作為孩子,從小成績不如意,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父母操心,這樣的人設正是大多數的“我們”。正是因為觀眾身份的“在場”,所以對影評傳達的情感才能產生共鳴。
2.3 “情感”強化群體互動
“情感”作為建構性因素,它的存在是為了維系個體與社會的關系。諸多的組織都依據情感來凝聚群體共識,最為典型的便是宗教,宗教依托情感產生宗教群體組織[6]。對個體而言,情感影響人們處理事件的結果,對待同一事件,不同的情感態度會造就不同的結果。可以說,自我意識即情感的體現。對群體而言,情感凝聚了團結力量,強化了群體內部的互動。盡管在勒龐看來,成員的行為受到情感影響,會失去自我身份成為“烏合之眾”,但在當下,群體的這種行為似乎更符合涂爾干認為的“集體的情感強化共同的情感思想和價值”,且這種情感促進了社會整合[7]。
電影《你好,李煥英》最大的強心劑就是情感。情感上的共鳴使人們樂于在網絡上討論與此相關的話題,比如“我的李煥英”這樣的活動,網友們紛紛在平臺上曬出自己的“李煥英”,正如電影里面的那句臺詞一樣——“打我有記憶起,媽媽就是個中年婦女的樣子。所以我總忘記,媽媽曾經也是個花季少女。”在春節期間,倘若是在家人團聚之時,這樣的情感更能讓群體融入其中;如若是疫情期間選擇就地過年的觀眾,則更能激起其對家人的思念之情。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還有其他因素使《你好,李煥英》成為近期最火爆的電影之一。比如,這部電影的取名,“李煥英”正是賈玲的母親,可以說這部電影取材于賈玲的親身經歷,而講述真人真事的電影往往能帶給觀眾更多感動。此外,故事情節的反轉也使人們意猶未盡。在觀影的后期,當觀眾以為劇情即將結束時,結尾一個反轉,其實母親也同樣穿越回她年輕的時候,母親也在告訴孩子,她不后悔自己的選擇,她最大的希望僅僅是孩子能夠健康成長。
3 電影《你好,李煥英》存在的不足
3.1 電影“小品感”十足
作為一部電影,它應該具有電影的藝術性。從該電影的選角來看,賈玲、沈騰等演員在電影中扮演的角色與其在娛樂圈樹立的“人設”基本上沒有差異。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賈玲第一次當導演的失誤,這種選角方式降低了演員的表演難度,難以改變觀眾對電影角色的認知。由此,在觀眾觀看完兩小時的電影后,其心中留下的是演員形象,而非角色人物,所以有人稱這一部電影為“錄播小品”。
3.2 劇情相對陳舊
電影《你好,李煥英》是根據賈玲在2016年喜劇綜藝舞臺上演出的同名小品改編而來,該小品被一些觀眾譽為賈玲的“封神之作”。電影故事情節簡單,整體可以分為序章高考失利擺筵席出車禍,重返20世紀80年代后買電視、排球比賽、為英子介紹對象,尾聲母女相認與永別。這樣的劇情缺少一些新意。作為賀歲檔電影,雖然這部電影票房遙遙領先,但是其創新性不足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
3.3 真實卻不新鮮
這部電影是賈玲關于母親、青春、生活的回憶史,情感真摯動人,但是影片中的母親形象并不飽滿。在某種程度上,它綁架了大多數母親,打造一種刻板的母親形象,抹掉了母親形象本身的豐富性,也在某種程度上綁架了身為子女的觀眾。從技巧上來看,即使與情節劇《相愛相親》相比,它也缺乏力量,因此更難對比類似《痛苦與榮耀》里母親和子女作為獨立個體相互平視的親密關系。同時,它還起到不好的示范,即無法從悲傷中走向理智、探索生活本質,用冗長的煽情繞開了現實的復雜。如今,觀眾不再只青睞中國式的不分你我的親情,而是更認可在親情中走向人格的獨立、人的平等。
每一部票房叫好的電影都有其成功之處,也有其值得改進之處。總而言之,電影《你好,李煥英》或許從某些角度來看,其“電影感”不足,劇情也稍顯俗套,但仍然給其他的電影創作者提供了值得汲取的經驗。
4 結語
互動儀式理論在解讀《你好,李煥英》成為爆款電影原因方面有其獨特的作用,如媒介平臺提供互動基礎、“共同在場”產生情感共鳴以及“情感”強化群體互動等,這些都能為之后的電影制作提供思考與借鑒。與此同時,在今后的電影創作中應該注意規避一些問題,如電影的“小品感”、劇情陳舊以及刻板印象等。一部電影的火爆并非偶然,只有能夠引起觀眾共鳴的電影才能不被觀眾忘卻。電影《你好,李煥英》雖然火爆,但是正視其存在的缺點也十分重要,只有這樣,我國的電影事業才能蒸蒸日上,推動我國向文化強國的目標不斷邁進。
參考文獻:
[1] 王晴鋒.戈夫曼與符號互動論:形似與神離[J].寧夏社會科學,2018(2):118.
[2] 劉國強.論互動儀式視角下網絡空間的集體行動:以“帝吧出征”事件為例[J].國際新聞界,2016(11):74.
[3] 關凱.互聯網與文化轉型:重構社會變革的形態[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107.
[4] 約翰·巴格,凱特琳·雅·麥肯納.網絡與社會關系[J].心理學年刊,2004(1):94.
[5] 潘曙雅.虛擬在場:網絡粉絲社群的互動儀式鏈[J].國際新聞界,2014(9):37.
[6] 潘澤泉.理論范式和現代性議題:一個情感社會學的分析框架[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4):53.
[7] 陳昕.情感社群與集體行動:粉絲群體的社會學研究:以鹿晗粉絲“蘆葦”為例[J].山東社會科學,2018(10):38.
作者簡介:劉林林(1997—),女,重慶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傳播與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