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 鄧開發
摘要:風箏作為一種中國傳統民間美術工藝品,受地域文化影響在不同地區有著藝術特征上的巨大差異。南通板鷂風箏獨特的框架結構形式、豐富的色彩圖案和可發出聲音的哨口是其區別于其他地區風箏的顯著特征,文章主要探討如何將這些與眾不同的藝術特征創新運用于當代時尚服裝設計中,以期為南通板鷂風箏這一傳統“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提供思路。
關鍵詞:南通;板鷂風箏;服裝設計;藝術特征
中圖分類號:J528.6;TS9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1-00-03
隨著國潮風的興起,當今時尚行業掀起了關注“非遺”的浪潮,越來越多的設計師不斷在設計中將傳統“非遺”手工技藝或者元素與服裝、箱包、首飾等具有高曝光度和直觀可看性的時尚產品相結合,使這些“非遺”煥發出新的光彩。而如何在時尚產品設計中賦予“非遺”更多的時代意義,是當下時尚行業的關鍵議題。南通板鷂風箏作為國家首批“非遺”,是江海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其值得通過各種途徑加以保護傳承。
1 南通板鷂風箏歷史溯源
南通地處長三角下游平原,東抵黃海,南臨長江,平坦的地勢和多風的氣候十分適宜放風箏。同時,由于南通多面環水的地形特征,古代當地居民主要以產鹽和捕魚這兩項產業為基本生活經濟來源,這兩項產業都非常依賴天氣。當地居民將竹子削薄扎成框架糊上紙或布,然后將板栗殼等材料挖洞裝在框架上,系上繩子,將其放飛到空中,一個可以預測天氣和風向的簡易工具——風箏應運而生。另外,當地居民還會通過板栗殼等材料發出的聲音來預判風力的大小,以此做好相應預防措施。可以說,南通板鷂風箏的產生與南通的地理位置有著密切的關聯。
南通板鷂風箏除了具有與日常生產勞作息息相關的輔助功能外,還具有敬獻神靈、袚除不祥,祈求消災降福的迷信心理崇拜功能[1]。古時,南通人民認為通過放飛風箏可以連接天上神明,所以箏面圖案多以八仙、飛天、龍鳳等神話題材為主。風箏上的裝飾哨口放飛時發出的巨大聲響也被認為可以驅趕掉災禍。民眾寄希望于這些畫著神話題材圖案的可發聲風箏作為貢品,可以讓神明保佑他們生活幸福美滿。
2 南通板鷂風箏藝術特征
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美術工藝品,中國風箏擁有眾多的門派。南通板鷂風箏與北派風箏在藝術特征上有著明顯的區別,南通板鷂風箏有著與眾不同的框架結構,豐富絢爛的色彩圖案,尤其是可發出聲音的哨口,是其獨一無二的特征。
2.1 與眾不同的框架結構
南通板鷂風箏中的“板”是指南通的風箏整體形狀看上去像一塊多角形平面板子,尤其是這些風箏常見尺寸都達到一米以上,甚至部分高于成年男性,給人極強的視覺沖擊力。這類風箏的升力片就是主體部分,無凸起結構,四邊有竹條支撐[2]。制作風箏時,南通手工藝人會將5~10年的毛竹削成長短不一的竹條,然后扎制風箏骨架。以一個長方形和正方形疊加的六角形風箏是南通板鷂風箏最常見的一種骨架形式,在此基礎上進行排列組合可以形成少則七角形、多則上百角形的風箏骨架。無論是幾角形風箏,南通板鷂風箏的框架結構都可以簡化看作一種具有對稱美感的、以大小不一長方形和正方形疊加的幾何形排列組合。
2.2 豐富絢爛的色彩圖案
南通板鷂風箏與其他地區風箏箏面繪制方法相似,主要采用工筆重彩的形式繪制,但色彩搭配和圖案選擇卻有所不同。因為風箏需要放飛到高空讓人欣賞,所以南通板鷂風箏的用色多結合風箏本身的幾何框架結構,鮮明的大色塊中有細微的色彩變化,顏色多為紅、黃、藍、黑,飽和度較高,并以強烈的對比撞色吸引眼球。南通板鷂風箏的構成形式通常以長方形和正方形疊加形成的三角形部分為基礎填充上色,同時在重疊部分里繪制出與之相同色系或對比色系的圖案。
同時,南通板鷂風箏用色方式也有僅使用兩種主要顏色和使用三種及以上顏色的區別。前一種用色方式相對較為簡潔,更多是采用對比色與布料,或者是紙原本的白色,進行大面積撞色。后一種則較為復雜,在整體用色和諧的基礎上進行細微的多種飽和度高的色彩對比碰撞,無論是近看還是遠觀都可以感受到其精美絕倫之處。南通板鷂風箏大多數作品都采用這種用色方式。
除此之外,南通板鷂風箏寄托著漁民和產鹽工人的美好心愿。與北派風箏以動物為主要圖案不同,板鷂風箏圖案以神話人物為主,其中各顯神通過海的“八仙”和平息風浪的觀音最為常見。代表著吉祥安定的水龍、魚,代表著多子的葡萄、石榴等圖案也較常見。富于創新的手藝人還會將南通其他民間美術如藍印花布的元素融入風箏制作之中,將兩種傳統“非遺”結合起來,這對雙方的傳承保護都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
2.3 可發出聲音的哨口
南通板鷂風箏最顯著的藝術特點是其會在風箏骨架上安裝整齊對稱的可發出聲音的哨口,放飛時風箏上的哨口會發出巨大的響聲,這也是所謂“風箏”一詞的由來。這種哨口的直徑小得可以與黃豆相媲美,大的可以達一米以上。哨口的主要材質為葫蘆和竹子,一些特別小的會采用板栗殼、白果殼等材料,稍大的哨口會選擇木頭等材料。哨口完全由手工藝者親自制作。手工藝者將他們對南通板鷂風箏的熱愛表現在哨口裝飾上,一部分會根據材料本身的紋路以刀刻圖案,一部分會配合風箏面主題在哨口表面進行彩繪。
3 南通板鷂風箏藝術特征與服裝設計融合的意義
探究南通板鷂風箏藝術特征在時尚服裝設計領域的呈現對南通板鷂風箏的保護和傳承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在理論意義層面,融合的可行性研究結果將豐富南通板鷂風箏傳承的研究內容,為后續其他“非遺”活態傳承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撐。在現實意義層面,通過服裝這一最直接、最明顯、最易被大眾觸及的介質進行傳承,有助于大眾更加了解南通板鷂風箏藝術,對南通板鷂風箏這一地域性民間藝術的全國推廣起到一定的作用。
4 南通板鷂風箏藝術特征在服裝設計中的轉換與表達
南通板鷂風箏作為區域性傳統手工藝品,因其體積龐大和制作工藝繁復,所以不及北派風箏在全國的普及度高。以南通板鷂風箏為靈感進行的設計多見于高校學生的畢業設計和南通當地設計作品之中,尤其在平面視覺設計領域較為常見。這些作品主要從南通板鷂風箏的框架結構入手,突出南通板鷂風箏的藝術特征。
以南通地鐵1號線地鐵卡的設計為例,設計者對南通板鷂風箏框架進行藝術簡化,疊加各種大小不一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在疊加的圖形中填充南通板鷂風箏較常使用的明黃、靛藍、翠綠等顏色,使乘坐地鐵的乘客可以直觀感受南通板鷂風箏的魅力所在。本文從服裝設計的角度研究南通板鷂風箏的內在特征和外在形象,精簡和準確地提煉其藝術形式和特征,并轉換成服裝設計語言。通過分析其藝術特征,具體可從框架結構、色彩圖案和哨口裝飾這三個方面進行轉換、表達。
4.1 框架結構特征在服裝設計中的轉換與表達
服裝設計作為一門視覺藝術,外形輪廓設計是設計的主體。在當今服裝設計領域,設計造型夸張的大廓形服裝時,設計師往往會利用服裝輔助材料如魚骨和鐵絲來支撐廓形,以此達到想要的效果。英國先鋒服裝品牌Craig Green在其2019年以風箏為靈感的春夏季系列服裝中采用了木頭、繩索等材料,在服裝背部構建了類似風箏的立體框架。該系列作品突破了服裝的實穿屬性,以前衛的廓形理念使觀眾過目不忘。
南通板鷂風箏主要利用竹子來扎制骨架,使其形狀如一塊巨大的多角形平板,整體可以看作由多個長方形和正方形疊加形成的對稱多角形幾何組合。竹編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竹子本身的質地和韌性很容易做出扭曲的造型,將竹子作為服裝設計中支撐廓形的材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時,服裝設計中幾何元素的融入可以使服裝的設計和剪裁增加不少美感,使簡單的款式表現得極具個性。南通板鷂風箏的幾何構成方式可以結合竹編工藝在服裝的肩部、背部等處進行廓形上的創新設計,呈現出立體的效果。
南通板鷂風箏的幾何構成方式除了可以運用到廓形之上以外,還可運用到服裝款式的局部造型之中。南通板鷂風箏框架呈現軸對稱的形態,可以利用對稱美原則將框架多邊形形狀左右對稱的刺繡或鏤空裝飾在服裝的胸口、后背或者肩部,使服裝整體更具層次感。
4.2 色彩圖案特征在服裝設計中的轉換與表達
服裝設計中色彩是構建第一視覺效果的直觀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設計的成敗。裝飾性是服裝色彩的基本功能,圖案、款式的有機結合,能夠增強服裝的藝術性、觀賞性[3]。利用色彩的沖突感做拼接,不同面積和比例的幾何色塊搭配簡單但協調的幾何學,使用不同顏色,可營造出節奏韻律感,彰顯獨特的現代設計風格。在色彩幾何中,方形早已受到時尚設計師的青睞,大方塊造型簡潔有力,小方塊尤其是不同色彩搭配的方塊可以增強服裝的靈動性,不同的大小方塊組合起來可以呈現意想不到的效果。1961年,著名服裝品牌圣羅蘭推出“蒙德里安”系列,以蒙德里安的作品《紅黃藍》為靈感,由一塊塊紅、黃、藍三原色組成的不對稱方形格子圖案搭配黑色的線條和直筒的版型,使這系列作品成為20世紀60年代時尚和現代主義的象征,同時該系列對不同比例大小方形色塊的處理也十分值得借鑒。
南通板鷂風箏多以飽和度高的明黃、大紅、靛藍等搭配黑色進行合理的色彩比例分布,呈現出和諧的視覺效果。在服裝設計中可以融入南通板鷂風箏用色規律,將其作為視覺亮點,舒緩造型的單調。利用不同的顏色進行碰撞,既可以顯示板鷂風箏的藝術特征,又可以使服裝更具時尚感。除了進行色塊拼接以外,還可用不同顏色勾勒服裝邊緣結構,色彩的碰撞可以使服裝結構輪廓更加顯眼,賦予服裝更多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此外,在門襟、袖中等位置使用南通板鷂風箏色彩裝飾,可以體現設計的質感。
服裝圖案能起到點綴、美化服裝的作用,可以通過提煉、夸張、抽象等方式進行“非遺”圖案的創新設計。南通板鷂風箏面上主要是寄托著美好生活憧憬的神仙人物和吉祥動植物圖案裝飾,將這些圖案運用在服裝設計中時應該剖析其文化內涵而不是純粹堆砌元素,必須在兼顧傳統美學的前提下結合現代審美進行再創作,使傳統文脈傳承下去。設計師可以結合服裝主題提煉、簡化南通板鷂風箏傳統紋樣,優化配色,搭配板鷂風箏幾何構成規律,將其作為印花裝飾在服裝上。
4.3 哨口裝飾特征在服裝設計中的轉換與表達
在服裝面料表面進行肌理改造是服裝設計師的常用手法,形態各異、色彩繽紛的珠子在時尚領域經常被用在面料改造上。釘珠是一種常見的服裝紡織工藝,將各種材質的珠子添加到現代女性服裝的繡花圖案中,能營造并突出刺繡的立體效果,增強其外形的表現力,使原本平淡無奇的現代女性服裝在視覺上發生變化[4]。在每年的法國高級定制時裝周上,純手工打造的鑲滿各類珠子的高級定制禮服總能讓人感受到衣服的華貴和手工藝人的心血。
南通板鷂風箏除了是愉悅身心的玩具以外,還是凝結了手工藝人汗水的民間美術工藝珍品。南通板鷂風箏上的鷂子哨口都需要手工藝人純手工打磨材料,直至大小幾乎一致,還需要在哨口上進行刀刻或彩繪,使其與風箏面風格相同。在服裝設計上,可以將哨口直接縫合到面料之上,或者通過各式珠子進行仿造,用釘珠工藝縫合到面料上。作為裝飾物,它能使服裝設計更具可看性,同時增強厚重感。另外,哨口還可作為紐扣裝飾在服裝門襟或者袖口上,抑或是配合流蘇元素作為服裝掛件懸垂于服裝下擺,這樣可以增強服裝的趣味性。
5 結語
南通板鷂風箏作為一種地域性的傳統民間藝術,雖然是國家首批“非遺”,但是知名度極低,因此其傳承保護之路任重道遠。將南通板鷂風箏藝術特征創新運用于現代服裝設計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如何利用好其獨特的藝術特征,設計出大眾滿意的服裝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只有通過不斷挖掘并解讀南通板鷂風箏的藝術特征,以及把握其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與時代價值,科學提煉其元素融入現代服裝設計中,才能設計出兼顧傳統藝術美學和新時代審美的優秀服裝作品。
參考文獻:
[1] 郭承毅.南通哨口板鷂風箏綜述[J].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13-16.
[2] 張曉衛.淺議南鷂北鳶風箏框架式結構特征[J].大眾文藝,2013(16):132-133.
[3] 靳晶.服裝設計中的色彩搭配與運用策略分析[J].化纖與紡織技術,2022,51(8):136-138.
[4] 王建民,魏巍.釘珠藝術在現代女裝設計中的應用[J].化纖與紡織技術,2022,51(3):135-137.
作者簡介:王翔(1993—),男,江蘇南通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時尚藝術設計。
鄧開發(1965—),男,湖北荊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
向:數字媒體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