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探究知覺現象學對室內空間設計的指導作用,以設計策略為切入點,從理論指導到理念引申,對知覺現象學質料、身體、知覺結構等進行解讀,對其在空間設計語境下室內空間設計策略的轉化進行思辨,總結出去符號化的空間設計策略、“質料糾結”的形式設計策略、多感官交織的空間設計策略、多岔口的曲折路徑設計策略、光影流動的設計策略。
關鍵詞:知覺現象學;空間設計;室內空間;策略
中圖分類號:TU23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1-0-03
我國自古以來強調“天人合一、物我一體”,同樣,知覺現象學中“身體對物體的介入、與世界的交織”這一觀點,強調從身體知覺的角度增強人體對環境的感知體驗與融合。這與空間設計的某些觀點相契合,在設計某一空間時,離不開對這一空間周邊環境的調研,有的體現在“在地性”“室內外呼應”這種對周圍實際環境的順勢而為,有的則體現在延續地域文脈等人文環境的表現。本文則從這一切入點出發,探索知覺現象學與空間設計的交叉點、融合點。
1 空間設計理念
1.1 知覺—身體—意識
梅洛-龐蒂在《知覺現象學》一書中將知覺解釋為—種“相通”,一種身體與現象世界的超驗性互動,甚至把它比作神的賜予[1]2。聯想和記憶都并非一個人盲目的感覺,只是在感官認識上的一種生命判斷力。感官和認知活動是反思的前奏,是用理性構筑世界和自我之間真實聯系的鏈條。梅洛-龐蒂認為人活動的核心問題就是認識問題,人的感官與認識活動是人向世界打開的第一器官,也是世界向人進入的第一個關口。
燕連福的《我們知覺到了什么——梅洛-龐蒂,<行為的結構>一書探要》一文,對梅洛-龐蒂知覺的范疇進行了三個方面的分析:一是知覺的主體是身體;二是知覺的對象是人的意向活動,即生命意義、文化世界、自然世界;三是知覺的基本結構是“圖形-背景”,正是因為這一結構,構成了最基本的意義
單位[2]80。
梅洛-龐蒂關于知覺現象學的理論研究強調,以回歸自然為起點,通過身心的互動建立一種整體關聯的思維模式。究其要點可歸結為二:一是“介入”,梅洛-龐蒂主張“進入物體中去感受我們自己”,即通過逐漸展開的身體過程去真實體驗物體的結果;二是“交織”,所謂交織,即身體在體驗物體的行為活動中實現了“與世界的交叉”。身體、被感知的世界、自為的存在三者構成了人存在于空間的方式[2]81。
1.2 知覺現象學的空間:時空一體
現象學語境下的空間是“處境的空間”。處境代表著作為人空間性的基礎的現象,有建構方向、確定位置、擴展空間三個基本作用。而這三個基本作用決定了現象空間的三種典型表現形式:定向的身體空間、定位的身體空間以及擴展的身體空間。分析現象空間之后發現,人通過身體進入知覺現象空間,身體通過知覺鏈接現象空間,最后通過體驗顯現出來[1]6。
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空間理論強調了主體的重要性,并認為空間的本質更多地關注身體的主體性和永久性,并沒有擺脫時間和歷史的束縛。知覺現象場內身體、知覺、運動、時間、空間各要素交錯??傮w上看,知覺現象學的哲學思想所具有的“曖昧哲學”性質,也正預示著此類空間的空間感受就是含混的,空間風格就是綜合的。
2 相關研究進展
拉斯穆森的《體驗式建筑》和肯特·布魯姆、查爾斯·摩爾的《身體、記憶和建筑》(1977),這兩本書都沒有直接引用現象學術語,旨在強調物理經驗在建筑中的重要性,為當代在感知的現象學維度研究身體和建筑奠定基礎。
肯尼斯·弗蘭普頓在對建筑和場地的研究中討論了人體經驗的意義。他引用斯蒂恩·艾勒·拉斯穆森1959年關于觸覺和聽覺的著作《體驗建筑》,談到了安藤忠雄對“神的身體”概念的詮釋,即“為了感知存在,人必須在身體上存在”,還提到了阿爾瓦爾·阿爾托的建筑設計所帶來的身體體驗,其中包含現象學意識,與梅洛-龐蒂的感知和身體思想有相似之處。
尤哈尼·帕拉斯瑪呼吁建筑中的多感官體驗,特別強調觸摸的價值和意義。他以身體為感知和意識的中心,進一步探索了與感知現象學相關的主題,如延遲、可塑性、感知、真實性、理想化和沉默。他介紹了人對建筑設計現象的七種看法,并說明了自然現象中的意識及其在建筑設計學上的重要意義。作者所主張的是一種肌膚的、觸覺的建筑設計學,一種可以再次認知聽力、嗅覺和味覺的建筑設計學。用整個身體的存在去感受、接觸、聆聽和衡量。
如果說之前的知覺現象學在建筑空間范圍的討論更多聚焦于人的身體感覺,斯蒂文·霍爾則將其拓展到時間和運動的維度,霍爾提出空間內“質料”對人知覺的影響和“視差”的觀念,對之后的建筑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馮琳《認知現象學透鏡下“結構-人體”的在場分析》的碩士畢業論文中,詳盡論述了知覺現象學是如何幫助建筑學完成向以人體為核心的建筑設計功能空間轉變的,提出了四維分解與空間流動、綿延——時間的反思與路徑設計等觀點。艾銘剛在《從感知現象學角度分析中國歷史文化街區的情感設計——以青島中國歷史文化小區為例》中,從知覺現象學的視角,結合青島城市街區的歷史和情感記憶,通過將街區的空間情境化,以色彩、材料、聲音、光線等感知體驗元素為核心,表達街區的歷史與和諧情感[3]。
3 知覺現象空間設計引導策略
3.1 去符號化的空間設計策略
人類文明能夠綿延不斷,有賴于符號化的一切,而這種符號化的事物往往掩蓋了事物的直接本質,現象學討論的問題類似于蘋果在成為蘋果之前是什么,是一種去符號化的直觀的探究事物本質的方法和過程。
一直以來,很多設計師在做中國建筑或者空間設計時,常常會使用坡屋頂、青磚灰瓦等帶有東方古典符號化的要素,使人一眼望去就聯想到某種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空間形象。馬巖松曾在一則采訪中談道,“傳統文化應該是精神性的延續,而不是符號化的表象”。這種符號化的設計手法使很多中國設計師忘記了探尋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本質,轉而用固化的符號化的形式代替這種思考,這也造成了中國文化空間設計的同質化。
琚賓也曾經說過,設計師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追尋空間的本質。這種追尋空間本質的過程和它所呈現的結果一定是去符號化的,因為你一旦運用某種符號,就代表你掩蓋了空間最純粹的本質,而去追求符號所代表的某種關聯??臻g設計的符號化與去符號化一直存在諸多爭議,主張符號化的人說符號化的設計是對符號下文化的傳承,認為像現代主義建筑“白盒子”式的去符號化設計其實也變成了一種現代主義的符號,用這種符號代替另一種符號,才是文化同質、設計同質的罪魁禍首,從而批駁去符號化的支持者是“高高在上的傲慢”,對設計創新與發展起不到任何作用。
其實去符號化的設計只是不執著于對設計形式的表象追求,而去直面這個空間應該是什么樣子的。知覺現象空間中設計的去符號化體現了對空間、文化、文明本質的探索。那么也就意味著,在空間當中,所有的文明、文化都要面對現象學的直觀本質追問、審視與思考。帶著這種思考,空間中語言文字要消解掉,空間中要想用語言表達的一切,都要用各種空間設計要素表達清楚。這種空間設計要素的表達蘊含了對空間與周圍環境的關系的直觀描述,設計者對空間應該有為什么成為空間的準確把握。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公共衛生間的設計,如果沒有指示牌標明男女,很多人都會走錯,因為設計得都一樣。仔細想想公共衛生間,男廁和女廁的直觀本質到底是什么,從這個角度出發,男女廁所的顏色會不一樣、燈光氛圍會不一樣、入口設計會不一樣、門與墻的設計都會不同,廁所的方位與其他空間的距離都能夠納入設計中,這樣一來,不需要某種文字的標識,也能夠一眼看出區別。
當然這只是舉一個例子,像某些功能性空間和消防等硬性規定在空間當中還是需要用文字說明的。知覺現象視域下的空間是對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從而對設計者的創新力要求比較高。所以,去符號化不僅體現在不使用符號化的紋樣、圖案和標記,還體現在空間設計的每一條線都在它該在的位置,每一個圖形都與空間相互呼應,形成最美的風景,不只是方形、直線,顏色也可以濃墨重彩,重要的是意境和精神的傳遞與表達。
3.2 “質料糾結”的形式設計策略
前文探究了空間與環境的關系,明確了空間應該成為什么空間,空間設計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為空間中人的感受與體驗服務。人的感受有時候并不以物化的形式出現,卻會被物所引導,從而引起知覺,產生想象、聯想、反思、直覺、預感等。而面對同一個事物,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感受。這種因人而異的意識活動和因意識而產生的行為,就是設計要達到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因為它帶來了更豐富的體驗,甚至鏈接了更高維度的世界,增添了生命的張力。在空間設計中,用設計的手法準確把握與提煉,用空間限定、空間序列的精妙設計給人帶來相應的體驗和感受。
“如梅洛-龐蒂、古爾維奇、阿瑟米森和其他人提出,質料材料自身表明為屬于對象世界的感性性質,它們在與意向活動相關的意向活動相關項中意向性地顯現。”[4]雖然“質料”帶有一定第一人稱視角的意味,但在空間設計中,所有的要素都可以被認定是影響使用者意識行為的存在,這一點毋庸置疑。因此,區分與確定空間中使用什么樣的“質料材料”,即空間中可以被感知到的一切,對知覺現象空間的設計是至關重要的。
基于這一點,設計者要在設計前期調研的時候多找一些使用人群,記錄下他們對原初空間與環境的直觀感知描述,以及對之后空間的期望或者想象的描述,只要是感覺到的、知覺到的,都可以收錄,把這兩部分結合融入整體設計當中。設計空間時,在材質、色彩、燈光、造型、空間功能、陳設這幾個方面,盡量使用與調研結果相對應的方式。
3.3 多感官交織的空間設計策略
多感官交織是指每個限定空間中都綜合了視、聽、嗅、味、觸這五種感官,比如空間的道路,人在行走的時候會產生微風,有聲音,那空間設計在設定人運動軌跡時,從觸覺上要設計腳走在路面上的觸感;從聽覺上在運動中產生的聲音可以以一種具象的方式設計出來,如在樓梯每一個踏步上裝上不同的聲音,每走一步會觸發一個聲音;從視覺上要設計每走一步的景象——“移步異景”;從嗅覺上可以讓所使用的材料帶有香氛,定制設計空間味道;味覺則可以在某些特定空間,如餐廳、茶室、咖啡館等,或者某些功能性、趣味性的空間中,添加品嘗的環節。而這些都是在一個限定空間之內同時出現的。
3.4 多岔口的曲折路徑設計策略
知覺現象學關于空間的討論從來離不開時間和運動的參與,身體的體驗隨著運動和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將時間的元素融入空間當中,將客觀世界所規定的時間納入空間設計當中,即將歷史、現在、未來的維度通過路徑設計來表達。歷史對應的是道路是曲折迂回的道路;現在則體現在每一條道路都有三岔路口,每條岔路都設計對應不同的空間體驗,意味著不同的選擇,在每個岔口處設置記憶功能、回看功能、觀想功能的空間;未來對應的是俯瞰功能,在豎向上的瞭望平臺,處在高點。這一部分主要運用解構的設計手法,突出體現在豎向的空間設計當中。用不同的交錯、重疊、嵌套、內置、傾斜、選擇、模糊空間,形成形式、風格綜合而又模糊的空間。
3.5 光影流動的設計策略
知覺的基本結構是“圖形-背景”,正是因為這一結構,構成了最基本的意義單位[2]80。那么順應這一知覺的基本結構,在一個空間中,人們所知覺到的所有的空間圖景都是由一層一層的“圖形-背景”組成的。在空間形態設計中,要著重設計以同一水平線方向為一層的空間形態的對應關系,空間體現“層巒疊嶂”所設計構成的統一圖景,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景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意味。
室內要通過光影的變化來體現時間的流動,同時結合層層透漏的空間圖景,讓空間因為光影的變化而顯現出不同的流動之感。當太陽光、自然光黯淡下去以后,燈光的設計也要將空間的形態和氛圍勾勒出來,呈現出有設計感的圖景。
4 結語
現象學強調直達事物的本質直觀,知覺現象學則是使用身體這一通往世界的“入口”去觸達事物的本質。本文轉化知覺現象學有關“本質直觀”的概念為去符號化的空間設計概念,并提出去符號化的空間設計策略,語言文字消解后,對空間本質的探索;轉化“身體知覺”相關概念為“質料糾結”的形式設計策略、多感官交織的空間設計策略;轉化“現象空間中的時間”概念為多岔口的曲折路徑設計策略;轉化“知覺的基本結構”概念為光影流動的設計策略。碰撞出了哲學與空間設計的思辨火花,豐富了室內空間設計的理論創新。
參考文獻:
[1] 莫里斯·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M].姜志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2-6.
[2] 燕連福.我們知覺到了什么:梅洛-龐蒂《行為的結構》一書探要[J].浙江社會科學,2011(1):76-82,134,157-158.
[3] 王葉明.知覺現象學理論下的燕趙藝術館體驗空間設計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20.
[4] 趙猛.感覺、意向性與第一人稱視角:論胡塞爾現象學中的“質料”問題[J].現代哲學,2016(3):76-81.
作者簡介:李秋子(1998—),女,河南南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會展與空間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