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萍


【摘要】以家校共同體作為載體來進行勞動教育,以家長為主導,班主任提供支持和輔助,在勞動教育實踐中積極探索,對改變家長勞動教育觀念,提升家庭勞動教育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有積極正面的影響。
【關鍵詞】“五育并舉”;勞動教育;家校共同體
影響一個孩子成長和發展的因素有許多,例如遺傳因素、學校環境、家庭教育等等,其中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針對這一教育理念進行變革是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面對的主要難題之一,即如何有效讓家長意識到家庭會對孩子的教育產生影響,并理解配合學校以及班主任對于提升家庭教育能力方面的相關工作。因此,提升家長的教育素養理應是教育應涵蓋的內容。而在“五育并舉”被廣泛提倡的今天,學生“五育”的培養和發展,家校如何形成合力,如何構建家校共同體至關重要。
一、“五育并舉”及勞動教育的含義
《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關于“五育并舉”,該內容強調德智體美勞都要進一步全面發展,未來將繼續構建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教育體系。“五育并舉”是時代發展在教育領域的明顯標志。
以往傳統的勞動教育本質是“生產性”,隨著工業化、信息化的不斷發展,勞動教育逐漸有了新的內涵,新時代的勞動教育理念,更關注勞動對于心靈、價值的塑造,可總結為“教育的勞動性”和“勞動的教育性”。勞動的多樣性成就了勞動教育的多樣性,從“五育并舉”發展的育人理念這個角度來講,勞動教育在教育中貫穿始終,勞動教育是一條中軸,其串聯起其他“四育”。結合“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可以將“五育”按照“德為首,勞動教育串聯其他,且以勞動教育貫之”進行價值排序。勞動教育與其他“四育”之間相互依存。[1]
二、家校勞動教育共同體的構想
所謂的“共同體”指的是有一定的關聯,且擁有一致的目標而建立的群體,在本研究中期待共同體能夠對內發揮積極正面的作用。“家校共同體”是基于共同的教育原則,為了共同的教育目標而組建的教育工作群體。“教育共同體—教育范式—教育問題”是教育的三體結構。基于以上認識,通過本次活動,結合“家校共同體”的概念定義,將本研究的“家校共同體”定義為“班級的班主任及家長,基于溝通反饋的活動機制,為了達到勞動教育真正落實在中學教育中,通過一系列與傳統節日相關的活動,組建及時溝通反饋、互相協作支持的教育工作群體”。
家校共同體建設是家校合作的高級階段,它的建立并不容易,表現為:如何讓來自各行各業、有著不同的成長經歷和教育背景的人,形成“家校共同體”構建的必要意識;在家校共同體構建過程中,一定會有諸多的問題,要做到及時溝通與反饋,這對班主任的工作強度提出了較高要求;在家校共同體的建設中,對相關理念、文化建設等形成系統的梳理和總結,對于班主任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有較高的要求,需要班主任有一定的知識素養的儲備。如何讓家長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為教育服務,協調家長與學校等的關系也存在一定的困難。也正因如此,家校共同體的研究探索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2]
家校勞動教育共同體由班主任和家長構成,教育場所為家中或其他校外環境,以培養建立學生勞動能力與勞動觀。因而,建立家校勞動教育共同體的前提就是戰略一致、共育為主,只有班主任和家長不斷相互溝通,達成一致目標,才能形成教育合力,有效提升學生勞動素養,建立良好的勞動觀,也能夠提升家庭勞動教育的水平。良好的家校共同體的構建,離不開“溝通反饋”,溝通幫助教師更全面地掌握學生的發展,反饋則幫助教師有效解決在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家校共同體的構建可以為孩子在學校的一年或更長的時間內形成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以使孩子接收到穩定的情感、系統的知識等方面的培養,避免在其心智尚不成熟的時候,使其處于沖突和矛盾中,從而對孩子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3]
加強家校之間的溝通反饋,做到相互支持,真正建立家校共同體,這將有利于之后一系列家校活動的開展,也將真正打破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的壁壘,實現更有效的教育模式。根據這個思路,筆者以傳統節日為契機,開展了一系列勞動教育相關活動。典例之一為以端午節為契機,開展“粽”享端午勞動教育活動:引領孩子和家長以綜合實踐活動的方式通過包粽子、做香囊、清掃衛生等勞動實踐活動,在勞動中了解端午習俗,在真實的情境中完成有意義的學習。經過一系列類似活動,達到基于勞動實現育人的目標。
三、家校勞動教育共同體建構的實踐探索
1.班級分析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西部城市中的省級示范學校,學校近年一系列活動旨在提升家長教育水平,十分重視家校共同體的構建。筆者所帶班級為高一年級X班:經歷一學年的學生常規管理,班集體有較好的紀律意識,培養出很好的集體凝聚力;成績的不斷提升以及各項活動中的亮眼表現,使家長充滿信心,在良性循環下,家長對學校和班級的工作產生較高配合度。班主任以家庭勞動教育共同體創建為途徑,通過以傳統節日為契機開展的勞動教育活動與家長達成共識,以期對家長產生影響,從而實現班主任和家長對學生進行雙向勞動教育的作用。
2.以傳統節日為契機開展勞動教育活動增家校勞動教育信心
針對上述班級問題,筆者開展了一系列以傳統節日為契機的勞動教育活動,將傳統節日介紹以及對孩子勞動觀形成良好熏陶的相關內容分享給家長,并提出相應活動要求。家長可以在家與孩子進行交流討論,進行合理的分工安排,高質量完成勞動教育任務。在勞動教育活動中,筆者以與傳統節日有關的美食制作、飾品制作等應景物品的制作生成勞育資源,以家庭為單位統籌規劃、分工合作完成相關作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以下是筆者以端午節為契機,開展“粽”享端午勞動教育活動時的相關內容。
活動分為三個環節:布置任務,討論計劃,總結評價。布置任務:資源學習與分享任務是由教師在微信平臺上發布相關主題的學習資源,學生和家長自行學習,并分享學習成果;討論計劃:討論任務和制定計劃是家長和學生討論并交流彼此的想法,在討論中不斷完善計劃;總結評價:家長和學生對活動過程和活動結果進行自我總結、自評和互評。
節后通過反饋統計,學生作品在班級范圍內集中展示,學生分享包粽子的過程,展示香囊、彩蛋等,并在活動記錄單上寫下自己的心得。學生及家長心得舉例如下:
學生1:“通過包粽子,我深有感觸。包粽子和我日常的學習也有很多共通之處,比如:一是原料新鮮,及時處理。粽葉、糯米、花生、大棗都要新鮮的,放久了就不好吃了。學習知識也一樣,新知識點要及時掌握。二是粒粒辛苦,顆粒歸倉。學習要善于歸納總結,就像包粽子一樣,把所有的食材按照順序裝到粽葉里。知識點就像食材,把它們都合理歸納總結,才能運用自如。三是米粒壓緊,綁扎結實。米粒壓緊了才好吃,粽子綁結實了才不會松散。學習也要踏踏實實才會出成績,最后的綁繩就像我們自律的習慣,堅持努力,才會有累累的成果。”
學生2:“通過本次傳統活動,我向媽媽請教了包粽子的詳細過程,了解到原來小小的一個粽子也是經過了很多的步驟才能包出來的。通過實踐,自己也包了許多的粽子,獲得了滿滿的成就感,更加領會了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和精神文化。”
家長1:“孩子通過自己動手做事,更能深切體會家人操持一日三餐、衣食住行的繁瑣和辛苦,而且父母長輩十余年如一日重復這項工作,在活動中體會他人角色的不易。中國很多傳統節日都強調團圓,一家人和和美美做一些手工藝品或美食,溫馨的家庭氛圍能夠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充滿愛心和幸福感的人。另外適宜的勞動對學習有好處,可以調劑緊張的學習生活。它和體育活動一樣屬于身體活動,而身體活動屬于左右腦互換興奮活動區域,是一種積極的大腦休息方式。”
家長2:“現在很多小孩在生活上難以自理,進入大學開始自己生活時,可能會面臨一系列生活上的問題,嚴重的可能會影響生活質量。生活能力是第一層次的需要,如果在生活方面養成依賴性,就意味著孩子的最低需求將受到影響,更可怕的是,在生活方面依賴慣了的孩子,不具備自力更生的意識和能力。我更加希望孩子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從容生活,擺脫任何形式的依賴,這也是促進個體心理成熟、建立自我的過程。”
從學生視角分析,此項活動帶給他們的感受有三個方面:一是任何勞動必然有其內在的進行邏輯,這個邏輯一般與學習統一;二是體會到傳統節日對中國家庭的正面意義;三是調節繁忙的學習,并在勞動這件事上有一份成就感。從家長視角分析,此項活動帶來的益處有三個方面:一是勞動有助于子女理解父母的不易,更能夠換位思考,有助于調節親子關系;二是適宜的勞動能夠緩解子女的學習壓力;三是學會一定的勞動技能,是一個使孩子擺脫依賴的過程。
本次活動的評價方式為結果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結果性評價為報送成果后由相關部門評選優秀作品,當家長看到自己和孩子的作品在全校范圍內獲獎,并被展示到學校公眾號上時,內心產生一種滿足感,能夠體會到自己切實參與到學校活動中,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帶來積極正面影響,更加深切地體會到家校共同體的構建意義。過程性評價主要從兩個維度開展:活動中的參與度和行為表現度,由學生和家長自評和互評。具體指標如下表:
過程性評價能夠有效幫助家長和孩子對此次活動進行“復盤”,幫助家長在之后的家校活動中能夠發揮更好的作用。另一方面,從“參與度”和“表現度”兩個角度進行評價,能夠向家長解釋每一個評價指標的意義,從家長能夠接受的角度出發。此類活動能夠提升孩子多方面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僅依靠“智育”可能無法被全面開拓。
本次活動是家校勞動教育共同體的一次嘗試構建,過程中還有一系列問題與不足需要調整修改。值得高興的是,在常規以“智育”為主的體系下,平時難以受到肯定和表揚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都有亮眼的表現,在集體中脫穎而出。對這一類孩子來說是一次成功的體驗,有效提高了他們自我效能感,在后續的學習中表現出極高的熱情。活動如果對一部分學生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那么它就是成功的。
3.家校勞動教育共同體構建促信任合作
作為高一年級班主任,有諸多機會可以生成勞動教育的資源,例如學校在傳統節日放假期間安排的一系列實踐活動。一般情況下這些活動總是流于形式,給學生及其家庭帶來負擔,因為學生及家長無法體會這些活動和“智育”的聯系,以學生在進行一系列勞動教育活動后的微小變化為實例進行解釋,使家長知道勞動教育的重要性,體會到勞動教育的意義。
“五育并舉”視閾下的家校勞動教育共同體的建設,為家長教育能力的提升、學生勞動素養的發展、家庭教育水平的增強以及良好的家校溝通搭建了良好的平臺。班主任關注學生的勞動素養發展,家長積極參與到勞動教育當中,班主任在班級內展示勞動教育成果并進行分享和評比,在微信群或者微信公眾號上發布學生作品,并推薦優秀作品參加學校層面的優秀評比。從活動初期到活動結束,有始有終地給予家長反饋,幫助家長全面了解相關活動,讓家長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也提高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如此形成正向循環。一系列活動的成功開展,能夠有效建立起一個群體之間的良性互動,在以傳統節日為契機的勞動教育活動中,班主任、家長、學生都在不斷試錯、不斷修正,最終找到有利、高效的平臺運行機制。當成熟的家校共同體平臺構建起來時,“溝通反饋”更為全面和機動,形成一種良好的家校體系。
【參考文獻】
[1]魏慧慧,朱成科.勞動教育在“五育融合”中的價值定位與實現路徑[J].教學與管理,2022(27).
[2]張佩娟. 基于班級教育共同體建設的家校合作實踐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
[3]楊婷婷.課堂共享視域下家校德育共同體建構的實踐研究[J].中小學班主任,2021(09).
[4]賈茜. 基于網絡學習社區的家校互動的研究與實踐[D].南昌大學,2018.
【課題項目】2021年蘭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堅持‘五育并舉構建家校共同體班級管理策略研究”(LZ[2021]GH0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