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志軍 張文鈞



【摘要】長期以來,老師普遍認為魯迅作品難教,學生則常覺得魯迅作品難懂。老師覺得難教,是因為缺乏優良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而學生之所以覺得難懂是因為在閱讀上沒有達到足夠的量,在閱讀方法上又沒有得到有效的引導。通過教學實踐,專題教學是可以解除這個教學困境的,只要堅持閱讀的量足夠、課內外結合、遵循學生閱讀心理規律以及“由古照今”的閱讀方法,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魯迅作品;專題教學;基本原則
時至今日,魯迅作品教學仍然極具現實意義和價值。在日常生活中,魯迅的名言時時入耳,甚至很多“名言”都借魯迅之名傳播。由此可見,魯迅不僅沒有過時,而且深遠地影響著我們的時代、我們的學習生活;而魯迅先生在其作品中所體現的語言特色、批判精神對提升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品質都有著深遠意義,有利于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精神世界的建構;加之對于高中階段的教學而言,魯迅作品又是語文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作為教師,理所應當花時間研究魯迅作品,去指導學生正確地了解魯迅。而專題教學就是深入引導學生閱讀與理解魯迅作品的法寶之一。
那么,在高中階段,教師應當如何就魯迅作品去進行專題設計呢?筆者認為,在對魯迅作品教學進行專題設計時應當遵循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一、專題以及專題教學中涉及的篇目數量必須要足夠
老舍曾經說過:“看看《魯迅全集》的目錄,大概就沒人敢說,這不是個淵博的人。”對于這樣具有世界意義,極具人文精神、開放而博大的魯迅,在高中階段現行的教材中(以人教版教材為例),只收錄了《拿來主義》(語文必修上冊第六單元)、《祝福》(語文必修下冊第六單元)、《記念劉和珍君》(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二單元)、《為了忘卻的記念》(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二單元)、《阿Q正傳》(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二單元)等5篇文章。
如果不能跳出傳統的教學觀念,那么無論老師如何精講這幾篇有限的文章,都無法使學生對魯迅作品和他本人有一個相對深入的了解,也無法真正領悟魯迅作品的精髓。所以,要取得教學效果,首先要有量的保證。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去閱讀一系列的魯迅作品,才有可能帶領他們真正走進魯迅的世界,了解他的思想,進而領悟其蘊含在作品中的精髓。
在教學實踐中,覆蓋小說、散文、雜文等不同的文體,根據魯迅作品的思想內容,教師共設計了“看客”形象、“愚者”形象、知識分子形象、婦女形象、國民性、師者立言塑人、魯迅與青年、魯迅“談讀書”、“吃人”現象、父愛何處是深山、“戰士”形象等11個閱讀訓練專題,每個專題精選若干篇同類文章,8個專題共計閱讀30余篇文章。選文如下表:
這些專題,既包括了魯迅關注的所有類型的社會問題,又體現了魯迅對青年的期望和關注,還有關于老師、父親、讀書等與高中生的學習生活緊密相關的內容;每個專題又由若干篇同類文章組成,有益于學生對每個專題的主題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認知。這一系列專題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完善的個人作品閱讀體系,通過對這一系列專題的學習,學生基本上就可以對魯迅其人其作品有一個相對完整和深入的認知了。
二、專題閱讀的順序要充分考慮課內課外相結合,課內文章要融入到專題中來,要遵循高中生的閱讀心理規律
擬定了專題的基本數量和基本內容,接下來就是具體的教學操作過程。專題和閱讀篇目數量眾多,哪個專題安排在前,哪個專題安排在后,都需要教師精心設計。
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如何把課內的篇目融入相關專題,課內課外結合,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精心安排,才能更好地保證閱讀的效果。
因為教材中的幾個篇目基本上都可以納入專題中,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把課內篇目和課外篇目結合起來,把相關的專題納入教材教學計劃當中。在整個高中階段,要有一個非常宏觀的教學設計理念,整個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體系包括哪些內容,魯迅作品在這個體系中處于何種位置,該如何安排,如何處理,教師都應當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既可以按照教材教學計劃適當地調整專題教學的內容,把相關專題的教學內容納入教材教學計劃;也可以根據專題的安排適當地調整教材篇目的教學順序。
首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單靠常規的課堂教學,是無法完成這么多專題的。我們在高一高二都開設了《魯迅作品專題閱讀》的校本課,把教材篇目之外的相關專題安排在校本課程中,使常規課堂和校本課程互為補充,成為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考慮學生閱讀心理、接受心理的規律,專題的教學順序應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因此,在整個高中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把魯迅作品教學與教材教學相結合作了綜合考慮。
高一上學期,考慮到學生還處在由初中到高中的過渡階段,普遍而言,在閱讀的過程中感性思維更加明顯,理性思維還未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我們采用的是從熟悉的篇目拓展開始、由感性閱讀逐步結合理性思考的閱讀教學方式,先引導學生從熟悉的、切合其心理年齡的體裁與專題入手。把“父愛何處是深山”“師者立言塑人”“魯迅‘談讀書”三個專題安排在高一進行,父愛、師生情、讀書等主題是學生在初中就已經非常熟悉的主題,先學習這三個專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能有自主的深度思考,感知魯迅“溫暖”、平易近人的一面,還能相對比較容易地消除對學習魯迅作品的畏懼感,學習這幾個專題可以為之后專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
高一下學期,在上學期的基礎上,教師重點引導學生閱讀《吶喊》《彷徨》,進一步引導學生欣賞魯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婦女形象、知識分子形象,從重點賞析魯迅筆下幾個重點類型的人物形象入手,由側重感性閱讀逐步過渡到更多地運用理性思維去挖掘魯迅蘊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思考魯迅的寫作目的。在完成這幾個專題之后,學生就可以對魯迅的作品內容有一個相對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如此,到了高二上學期,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以熟悉魯迅先生筆下的人物群像為基礎,去探究為什么魯迅筆下的人物形象少有可愛與美好。魯迅先生用一只如椽大筆,寫下鋒利的文字,義無反顧地刺入民族傳統文化人格最黑暗、最丑惡的地方,為的就是讓國人清醒地認識現實真相。中國國民性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魯迅筆下的這些人物群像有什么共同特點?魯迅為什么要塑造這樣一些人物形象,其目的何在?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探究,就能比較輕松地把學生帶往魯迅小說創作的終極目的—剖析國民的劣根性,喚醒國人的靈魂,“立人”進而“立國”。
最后,再引導學生去探究“吃人”現象,魯迅先生的“戰士”形象緣何而來就很清晰了。作為收束,我們設置的最后一個專題是“魯迅與青年”,在經過一系列的閱讀之后,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魯迅先生是如何對待青年、對青年寄予怎樣的期望的。這也是把整個教學的落腳點放到了“青年”身上,回到了我們的學生身上。要讓學生去思考—魯迅先生喜歡怎樣的青年?為何先生對青年寄予如此厚望?這對我們當代青年有何啟示?
這樣的安排,既能把教材的內容與專題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循序漸進、步步為營,易于學生接受;又能很好地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三、遵循“由古照今”的閱讀方法,引導學生思考閱讀魯迅作品的現實意義
青少年時期是人一生中最關鍵時期,這是知識積累和精神發育的重要時期,這期間形成的三觀會對個人人生的道路抉擇產生重大影響。魯迅先生也是在青少年這個最反叛的時期毅然決然地進行了反叛,反叛了自己的家鄉,反叛了自己原先的生存環境。我們把魯迅的一生概括為一個斗士,一生都在抗爭,去反抗舊制度、舊文化以及違背人性的所有一切。
魯迅是具有跨越時代價值意義的大文豪,魯迅的作品到了現在,其蘊含的精神價值、思想價值等仍然深遠地影響著我們。作為當代人,我們和魯迅的作品是可以形成一個溝通的。比如:舊時代的文化。可能我們如今已經推翻了這個舊有的制度和文化,但是幾千多年的延續和傳承,不管是優秀還是落后,都有可能對今天造成影響。而魯迅更多的不是簡單抨擊制度的問題,更多的是對我們這幾千年文化的一種反思,魯迅作品的當代價值就在這里。
因此,在進行魯迅作品教學時,我們一方面一定要主張學生回到魯迅的時代去理解他,進而理解作品;另一方面還一定要把魯迅的時代和今天的時代做一個溝通,把魯迅的作品內容、思想等與我們今天進行聯系,要引導學生參照魯迅及其作品去思考我們當今的時代、自己的人生。
魯迅的國民性批判思想具有跨時代的重要意義。魯迅始終以人為中心,將思想自由、精神獨立作為“立人”的核心追求;這樣的思想、胸懷,這樣的格局,對于當代的我們而言,仍然極具現實意義,極富現實價值。不管我們的國家發展到一個怎樣的階段,“立人”永遠是最重要的。當下的國人,也同樣會有精神危機,我們應不斷地對本民族的精神乃至整個人類的人性進行內審與反思,在民族、國家層面進行深刻的剖析與自我解剖,才能保持清醒,不斷地沖破思想的藩籬,不斷地取得精神的解放與進步,從而真正擁有自由的思想和獨立的精神。
因此在我們的專題教學實踐中,每個專題都要求老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課業測評時,一定要體現“由古照今”的閱讀方法和精神。
例如,在魯迅小說“婦女形象”閱讀專題中我們會有這樣的設計:
[學習內容與目標]
1.閱讀與鑒賞:制定合理的閱讀計劃,自主閱讀《明天》《祝福》《離婚》《傷勢》,賞析單四嫂子、祥林嫂、愛姑、子君的典型人物形象,豐富對文學形象的感受與理解。
探究和分析小說中的婦女無一例外以悲劇收場的原因,運用批判性思維審視語言文字作品,探究和發現文學現象,以形成對魯迅小說中婦女形象的正確認識。
探討魯迅的創作目的和初衷,思考魯迅小說中婦女群像的寫作價值和意義,感受魯迅蘊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沉情懷。
2.表達與交流:就單篇小說撰寫閱讀心得,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就魯迅筆下的婦女形象進行交流、探討,共同解決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3.實踐與體驗:從四個篇目中挑選一篇,獨立撰寫一篇人物形象賞析;關注、訪問身邊的女性,寫一篇小說,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當代婦女的典型特點和生活境況。思考魯迅小說中對婦女生活狀況的反映以及思索對我們如今的社會有何啟示與價值意義。
古書今讀,嫁接橋梁,尋找價值。我們相信,風格在變,文字在變,內涵不變,底蘊不變,文化都在一脈相承,這就是我們一再強調閱讀魯迅作品一定要思考其當代價值的根本原因。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全集[M].廣州:花城出版社,2014.
[2]錢理群.錢理群中學講魯迅[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
[3]錢理群.錢理群講魯迅[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21.
【課題項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中階段魯迅作品系統教學策略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QJZ2019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