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大學生垃圾分類意愿與行為分離的原因及文化治理

2023-06-23 21:57:47李詩和
知與行 2023年2期
關鍵詞:大學生

[摘 要] 在大學生群體中,廣泛存在著垃圾分類意愿強而分類行為發生率低的知行分離現象。從文化治理角度思考垃圾分類意愿與行為分離問題,走垃圾分類治理的文化之路,能夠突破生態環境治理的“技術”“經濟”“制度”的傳統范式,是在新時代利用文化軟實力來實現垃圾分類治理柔性化、提升社會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在計劃行為理論和狹義文化的視域內,導致大學生垃圾分類意愿與行為相分離的主要原因包括:正式制度強約束力和非正式軟約束力的缺乏導致大學生垃圾分類主觀規范感知水平較低;大學生雖然具有較高程度的垃圾分類意愿,但垃圾分類“行為控制感知”水平較低;大學生主體責任意識缺乏,行為意志力較為薄弱。應當通過“以文化人”來使當代大學生養成與生態文明相適應的新生活方式,這是促進大學生垃圾分類工作的根本。生態文明教育可以提升大學生垃圾分類意愿和主觀道德義務感,垃圾分類知識的宣傳和知行合一的實踐性、主體性教育則可增強大學生垃圾分類的行為控制感。校園文化建設可以提升大學校園社會資本,進而強化主觀規范對大學生垃圾分類行為的調節作用。

[關鍵詞] 大學生;垃圾分類;意愿與行為分離;文化治理;計劃行為理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1308(2023)02-0047-10

垃圾分類意愿與行為分離問題是一個困擾理論界和實務界的難題。目前,對于影響垃圾分類意愿的因素、影響垃圾分類行為的因素都有較多的研究,但對垃圾分類意愿與行為分離的原因的研究相對缺乏;針對農村居民、城市居民垃圾分類問題的研究較多,但專門針對大學生這一群體的研究相對不足;運用計劃行為理論來探討知行關系問題的研究并不缺乏,但將該理論運用于垃圾分類知行分離問題的研究較為少見;關于垃圾分類一般措施研究的文獻較多,但從文化治理的角度思考垃圾分類問題的研究尚屬鳳毛麟角。因此,本文以大學生群體為例,運用計劃行為理論來研究垃圾分類意愿與行為分離的原因,并試圖從文化治理的角度提出消弭垃圾分類意愿與行為之間差異的對策,以契合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時代要求。

一、大學生存在垃圾分類意愿與行為分離問題

關于垃圾分類意愿與行為之間差異的專門研究表明:目前總體而言,公眾在垃圾分類問題上的意愿水平均呈現較高值,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們的垃圾分類行為水平卻普遍較低,兩者之間出現差異。[1]168-176;[2]1726-1730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大學的擴招,大學校園成為實施垃圾分類的主戰場之一,高校做好垃圾分類工作是城市垃圾治理和公民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一環。大學生作為一個高文化水平群體,理應成為新生活風尚的引領者、垃圾分類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成為推動公眾參與垃圾分類的重要先行群體和示范群體,充分顯現代際文化傳遞的后喻特征;故而,倘能消除大學生在垃圾分類問題上意愿與行為之間的差異,必將對大學生家庭中其他成員以及整個社會大眾的環境友好行為的培育產生深遠的示范效應和擴散效應,對垃圾分類工作起到強有力的促進作用,為改善生活環境、建設生態文明作出積極貢獻。

大學生垃圾分類意愿是指大學生個體基于對垃圾本體的哲學反思和特定的資源環境價值觀而形成的對垃圾分類行為的價值認知,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關于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實施垃圾分類行為的概率的主觀判斷;而大學生垃圾分類行為則是指大學生在平時生活中切實正確地實施了垃圾分類。為了揭示大學生在垃圾分類問題上的意愿與行為的現實相關度,筆者曾經開展過相關的問卷調查和訪談了解,問卷和訪談的結果顯示:雖然大多數的大學生都具有垃圾分類的意愿,但是真正付諸實際行為的卻比較少,即垃圾分類行為發生率較低,大學生在垃圾分類上客觀存在意愿與行為相分離的問題。[3]27這也印證了其他研究得到的結論,即大學生群體中存在垃圾分類意愿強而行為發生率低的現象[4-5]。

二、大學生垃圾分類意愿與行為分離的原因分析

阿杰恩(Ajzen)基于理性行為理論,通過引入“行為控制感知”(PBC)概念,提出了計劃行為理論(TPB)。目前,計劃行為理論是一種較為成熟地運用于知行關系問題研究的社會心理學理論。阿杰恩認為,個人的行為并非完全出于自愿,而是處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和控制之中。尹昕等人基于此理論,研究了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行為意向的影響因素[6]10-14;石世英、胡鳴明以該理論為框架,對項目經理垃圾分類決策行為意向作了研究[7];張書赫、王成軍引入門檻效應、漏斗效應、異質性和兩類特殊外部因素對計劃行為理論進行拓展,構建出農戶參與垃圾分類的決策模型,并據此對垃圾分類意向與行為偏離的原因進行了分析[8]。行為意向是行為主體執行特定行為的心理動機。基于計劃行為理論,主體實際行為的發生主要受行為意向支配,行為是對意向或者意愿的反映,而主體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行為控制感知主要經由行為意向的中介而對實際行為的發生產生作用,行為控制感卻可不經過意愿的中介而對行為的發生產生直接的影響[9]179-211。行為控制感知包括自我效能感和行為控制能力感知。因此,主觀規范、行為態度、行為控制能力感知和自我效能感是導致行為意向與實際行為之間出現差異的重要原因。此外,也有研究指出,“相同的因素可能對垃圾分類意愿與行為產生不同的影響,從而造成……意愿與行為的不一致性”[2]1727。正是因為意愿、行為各自的影響因素及其影響機理的復雜性,所以即使有垃圾分類意愿,也可能受其他因素影響而未必產生垃圾分類行為。基于上述,下面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分析框架,從態度、主觀規范、行為控制感知和個體特征因素四個維度對垃圾分類意愿與行為分離的原因展開分析。

(一)基于垃圾分類態度的分析

垃圾分類態度是指主體從工具性和情感性兩方面對實施垃圾分類行為進行評價而產生的心理情感。工具性方面是指主體基于垃圾分類行為后果的價值判斷而對該行為的判斷,情感性方面是指主體對行為本身的情感和態度。例如:基于對垃圾的本體論、認識論的哲學批判和反思,以及關于垃圾分類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意義的價值認知,主體一般會產生積極態度,認為該行為是有意義的;而從個人生活經濟便利、生活自由和審美的角度出發,主體可能會認為垃圾分類行為勞心、費時費力、破壞家庭生活舒適感和審美感,從而對垃圾分類行為持抵觸態度;主體也有可能從道德認知角度認為垃圾分類行為代表社會公德和美德,故對該行為持一種正向情感心理。就行為態度的工具性成分而言,它反映了個人對這一行為是否有助于達到有價值的結果的心理認知,或者說該行為態度是以特定的價值認知為前提的,即常說的“認知決定態度”,不同的認知可能會形成積極或消極的行為態度。所以,態度應當視為行為結果以及個體對此結果的認知和信念的函數。與其說行為結果決定行為態度,不如說對行為結果的認知和信念決定行為態度。一般而言,正向的行為結果認知和信念形成積極的行為態度,而負向的行為結果認知和信念則對應消極的行為態度。因此,行為態度可作為行為意向的最有力的預測變量,“居民對垃圾分類的態度越積極,其分類行為意向越強”[6]11。故而,筆者在前述另一拙文中針對大學生關于垃圾分類必要性的價值認知設置了相應的問題,以此來測量大學生對垃圾分類的態度。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大學生認為垃圾分類具有必要性,表示愿意進行垃圾分類”[3]27,大學生的垃圾分類態度是積極的。因此,行為態度并非造成大學生垃圾分類意愿與行為分離的原因,至少不是主要原因。

(二)基于垃圾分類主觀規范感知水平的分析

主觀規范是指個人如果不行動就會感受到的來自社會(尤其是熟悉的社群和圈子)的壓力。這種壓力實質上轉換成了使人們在不愿意行動的情況下被迫行動的動力,因為行動能夠獲得面子、贏得尊重,而不行動則會失去面子、遭到輕視和鄙夷。根據行為嵌入理論,那些對人的行為決策具有影響力的個人或團體對人的行為具有影響作用。對于重視臉面、講究場面而喜歡與周圍群體行為保持一致的中國人情社會而言,尤其如此。“面子是統治中國人的三位女神中最有力量的一個,是中國人社會交往中最細膩的標準。”[10]主觀規范所形成的壓力感知是導致大學生垃圾分類意愿與行為分離的重要原因。如果這種壓力足夠大,那么人們即使并沒有這種行為意向,也會迫于外界壓力而實際采取行為;相反,如果這種壓力足夠小,那么人們即使有這種行為意向,也會由于行為意愿強度不足以抵抗長期以來形成的盲目從眾心理和習慣性心理,或者由于較小壓力意味著不行動僅有較小的面子損傷且行動也僅有較小的臉面和尊重收益,而在功利主義的“收益-成本算計”之下采取機會主義行為,不進行垃圾分類。在實地訪談研究中,筆者就“為何沒有產生垃圾分類行為”對被訪者進行了詢問,他們都表示,對于垃圾分類工作,我國目前仍主要處于一般倡議階段,普遍缺乏能夠落地的強制性獎懲規定和行之有效的監管措施,垃圾分類主要依靠個人自覺,而垃圾分類本身又比較麻煩,所以他們在平時,特別是在學習和生活時間比較緊張的時候,就不會進行垃圾分類。尤其是,當他們看到周圍的同學都沒有垃圾分類的意識和行為時,他們更不愿意自己率先去做而顯得與別人不一樣。此外,有被訪者表示,他曾經去一個垃圾分類比較成熟的國家游玩,在那里,因為有完善的垃圾分類管理法規,且其約束力很強,他就只好遵循垃圾分類制度的規定,按照標準將不同垃圾進行分類。綜上,如果缺乏足夠的有利于促使垃圾分類行為發生的制度約束力和非正式群體壓力,那么個人即使存在垃圾分類意愿,也未必會實際采取垃圾分類行為,垃圾分類意愿與行為的差異也就由此產生。

(三)基于垃圾分類“行為控制感知”水平的分析

根據計劃行為理論,垃圾分類實際行為的發生不僅僅取決于垃圾分類態度和意愿,還取決于人們在特定的垃圾分類情境中的行為控制感知,它既包括對行為實施的控制能力的感知,也包括個人行為效能感。

在垃圾分類問題上,行為控制能力感知是個體對自身克服和控制垃圾分類過程中那些由于時間、空間、知識、設備等因素而產生的障礙和困難的能力的感知。它刻畫了個體在實施特定行為時感知到的難易程度。行為意向和行為態度并不是行為發生的充分條件;行為知識和行為能力也是行為發生的必要條件,因為它們影響到人的行為控制能力感知。一般而言,行為控制感越強,意愿轉化為行為的可能性就越大,意愿與行為的吻合度也就越高。顯然,“垃圾分類標準了解程度和垃圾分類的必要性體驗越高,居民的垃圾分類環境行為表現越好”[11]。有研究指出,“向居民普及環保知識是促成其產生環境偏好,激發其環境行為的根本舉措”[12],人們掌握垃圾分類標準、投放地點等知識和信息越多就越有可能分類[1]169。還有學者站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提出“知識治理”概念,認為它“能夠為垃圾處理提供共享觀念、行動工具和行動資源”[13]。因此,筆者就大學生對垃圾分類知識和標準的了解程度設置了相關問題,經過調查,發現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者占樣本總量的62.4%。由此可知,造成垃圾分類意愿與行為之間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學生對垃圾分類知識和標準了解得不夠。

行為效能感一般被定義為個人對于“自己的行為是否能夠產生有效結果”的評估。它是個體對于自身行為所帶來的個人及他人福利增加效應的評估,區別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概念,因為后者表述的是上文所說的“行為控制能力感知”概念。行為結果不等于行為結果感知。效能感知對個人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個人如果認為自己的垃圾分類行為對環境保護和環境改善并不是可有可無、無足輕重的,那就意味著他有較高水平的行為效能感,他也就會樂于采取垃圾分類行為。對此,筆者也專門設置了一個問題,即“個人垃圾分類行為對環境保護的促進作用大嗎”,調查結果發現,大多數人認為個人的垃圾分類行為對環境保護沒有太大的作用,也就是說個人對垃圾分類的效能感知水平較低。相關訪談也證實了這一點。被訪者D平時多次看到分好了類的垃圾最終還是被垃圾清理人員混倒在一起,因而認為個人的垃圾分類行為沒有任何意義。被訪者E說:“當我目睹校園中絕大多數人都沒有這么做的時候,我認為自己一個人這樣做并沒有多大意義和實質性效果。”被訪者F指出:“如果國家政府不在強制垃圾分類的人員和設施基礎上下功夫,那么即使我進行了垃圾分類,也沒有可以讓我扔這種垃圾的分類投放點,我的分類行為也就毫無意義了。”綜上,即使個人認為垃圾分類對環境保護是必要的,但如果個人行為效能感較低,認為自己按照相關標準和要求進行垃圾分類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并無實際意義,那么他自然也不會這樣去做,垃圾分類意愿與行為之間的差異也就由此而生。

(四)基于主體責任意識和道德行為意志力的分析

大學生垃圾分類主體責任意識欠缺和道德行為意志力軟弱也是導致垃圾分類行為實際發生率較低的重要主觀原因。

作為主體生命自覺的一種表征,主體性是人在自察、自省、自識基礎上的自為、自主和自我實現、自我超越,是人對自我生命意義的體認和覺知,是對自我本質生成的主宰。主體性是人之為人的本質特征,它意味著人通過對人生的反省和覺悟而重新獲得對自己人生選擇的自由權和支配權,并因為這種自由選擇和主動作為而愿意承擔相應責任和后果,決不怨天尤人。具有主體性精神和責任意識的人正是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人不知而不慍” (《論語·學而》) 、“君子求諸己” (《論語·衛靈公》)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里仁》)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論語·述而》) 的人,即自覺、自足、自為并自律的人。主體性精神和責任意識會對垃圾分類實際行為發生概率產生正面影響,因為,主體性精神和責任意識不但會使大學生自覺地認識到垃圾分類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從而主動承擔、積極作為而不是逃避責任、言行不一、行為不穩定(包括人前一個樣而人后另一個樣),而且有助于增強大學生對于垃圾分類的行為控制感知,從而避免他們為自己的不作為尋找客觀原因。例如,有學者研究發現,大學生之所以環保參與意識高但相應行為發生率低,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對政府具有較強的依賴性[14]。如果“垃圾分類人人有責”的觀念不能夠真正深入人心,人們并不能清楚地意識到“垃圾分類的目的是否能夠實現”最終取決于每個個體能否做到“以垃圾分類為己任”,因而存在等待、觀望、依賴等消極心態,那么他們即使認為垃圾分類非常重要、很有必要,也未必會真正去實際進行垃圾分類,這樣就產生了垃圾分類知行分離問題。在訪談中,筆者就“您認為實現垃圾分類主要責任在誰”這一問題詢問了五位在校大學生,結果他們的答案均限于“政府”。他們當中有人認為,垃圾分類看似簡單,其實比較麻煩,因為它不限于一時一地,所以必須借助政府的強制性規定,才有可能落實;也有人認為,政府不在垃圾分類工作上大力投資,垃圾分類各個環節的基礎設施、人員配置、獎懲措施不完善,個人進行垃圾分類就沒有意義。由此可見,大學生缺乏垃圾分類的主體性精神和責任意識,這也正是導致他們垃圾分類意愿與行為分離的主觀思想原因之一。

道德意志是人們基于道德理想,在為了履行道德義務而進行道德行為決策和實施的過程中,能夠克服一切困難的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和頑強毅力品質。[15]理想信念和毅力具有行為驅動和方向鎖定的作用,能克服外在客觀條件和內在主觀陋習的障礙,從而確保行為沿著基于認知而確定的理想目標的方向前行,不發生偏離,最終促使抽象的認知有效地轉化為具體的行為,保證知行一致。例如,有研究發現,“生活垃圾分類行為受一定客觀條件的約束,居民感覺自己進行分類行為的意志力越強,克服時間、空間等障礙的能力越強,則進行分類行為的意向越強”[6]11。有被訪者表示,由于長期形成的“垃圾隨手就扔”的陋習,現在一下子要對垃圾進行分類,還很不習慣;也有被訪者表示,垃圾分類本身是一件比較麻煩的事,所以在看到周圍其他人都沒有按照要求對垃圾進行分類時,自己也就會“隨大流”,而不會去進行垃圾分類;還有的被訪者表示,反正也沒有相應的監管措施和獎懲制度,所以有時候為了方便、省事,雖然明知道垃圾分類是必要的,但在沒有人看到的情況下,就不會“勉強”自己去進行垃圾分類。實質上,無論是抱著長期陋習不思改變的懶惰心理,還是“怕麻煩”而隨波逐流的從眾心理,抑或是“獨處即亂”的“不自覺作為”心理,都體現了大學生在垃圾分類問題上意志力的軟弱。意志力的軟弱既影響主觀規范感知,又影響行為控制感知,進而影響垃圾分類行為,導致大學生即使有垃圾分類的良好愿望和態度,也不能躬身將其化作實際行為,因而最終產生了垃圾分類知行分離的問題。

三、大學生垃圾分類意愿與行為分離問題的文化治理

文化治理的實質就是通過文化來實現治理。無論是從文化的含義還是其內涵來看,文化都具有治理的功能,甚至可以說,文化的本質就是治理。在當代,生態治理和文化治理作為社會治理的兩個重要內容,完全可以在“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時代語境中耦合起來。“垃圾是支點,可以撬動政治;文化是引擎,可以推動生態”[16],雖然垃圾分類僅僅是生態文明建設當中的一個精微而具體的舉措,但它能夠引發人們對資源和環境以及垃圾本體論的哲學反思,從而推動人們樹立生態環境價值觀并重塑一種環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進而促使國家治理的方式、方法乃至理念發生深刻變革,最終使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得到提升。從文化治理角度思考垃圾分類意愿與行為分離問題,走垃圾分類治理的文化之路,是對文化軟實力、文化治理功能的一種重視和現實運用。將文化治理與生態文明建設有機地鏈接起來,通過文化治理助推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垃圾分類問題的“由心而治”[17],以文化治理的柔性化聚焦實現垃圾分類治理觀念的現代化和治理能力的提升,體現了治理所應具有的共治、自治、善治、德治等內涵,突破了生態環境治理的“技術”“經濟”“制度”的傳統范式。

文明是一個民族應付其環境的總成績,文化則是基于某種文明而形成的生活方式和樣態。[18]垃圾分類意味著生態文明時代一種新的生活樣態和生活時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11月6日在上海市視察垃圾分類工作時所強調的“垃圾分類工作就是新時尚”。生態文明固然離不開技術基礎,但更離不開象征著一種新生活方式的新文化,正所謂“制度安排是保障,技術創新是支撐,文化養成是根本”[19]98。這些都充分喻示了生活垃圾治理所應具有的文化意義和文化價值取向,即養成垃圾分類習慣就是一種新的生產生活方式的達成。所以,從文化的角度探討垃圾分類治理問題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一)新生活方式的養成是根本

垃圾分類的文化治理理當“以文化人”,即基于對垃圾本體的哲學思考、基于宣傳教育而形成與生態文明相適應的關于垃圾的正確價值觀念和新生活方式,這種“文化養成”是根本。垃圾并非天然就是垃圾,世上本無垃圾,人的活動產生并界定了“垃圾”概念。“垃圾”是一個充滿價值判斷意涵并具有歷史時代意義的范疇,所謂垃圾,可能只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文化是“人化”與“化人”的統一體,人在生產和生活中制造了包括生產垃圾和生活垃圾在內的一切垃圾,人所制造的垃圾最終必然會反過來影響人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垃圾分類治理實質上是一種新文化的生成和認同,關于垃圾的本體性思考和文化觀念無疑是人們進行垃圾分類行為的邏輯起點。基于對“垃圾是什么”“垃圾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等根本性問題的回答,人類形成了垃圾治理的兩條路徑,一是垃圾生產的減量化,二是“變廢為寶”。其中,第二條路徑意味著垃圾分類治理“不僅具有減少對人類危害的意義,還具有維持社會可持續發展與不斷滿足和保障民生需要的功能和文化意義”[19]100。而這兩條路徑的實現,既需要科學技術和科學管理的革命,也需要人們在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上實現革命。因此,大學可以開設“天地人系統哲學”、資源環境哲學等相關課程來幫助學生啟動對垃圾的類型、源頭、價值、最終歸宿等問題的思考,可以開展“垃圾果真是垃圾嗎”等主題的辯論賽來引導大學生對垃圾進行哲學層面的反思,可以舉辦“變廢為寶”成果展覽等活動來從直觀層面上幫助大學生改變“垃圾無用”這一傳統認知,可以組織諸如二手交易文化節、“廢物利用”手工工藝文化節等活動來引導大學生審慎對待“垃圾”,通過諸如此類的措施,使大學生改變將垃圾“丟而棄之”的簡單粗暴的“反生態”行為方式,轉而踐行有利于“變廢為寶”和循環利用的垃圾分類這種“親環境”的現代化行為。

(二)宣傳教育是重點

顯而易見,通過電視、網絡等媒體開展宣傳教育,能夠大大增強居民的垃圾分類意愿。開展生態環境方面的國情世情教育以及旨在恢復和加強自然聯接性的生態價值觀教育,能夠促進大學生垃圾分類等生態行為。雖然側重于環境問題意識啟蒙的生態環境教育和以利他主義為取向的生態環境價值觀教育主要是對提升大學生垃圾分類意愿起作用而非直接作用于垃圾分類行為,但一般而言,具有較強的垃圾分類意愿的大學生更愿意主動地去學習了解垃圾分類知識,更愿意克服垃圾分類行為情境中的困難和不便,更愿意承擔垃圾分類行為的成本和代價而不是因缺乏外在行為規范便采取機會主義行為,從而更容易采取實際的垃圾分類行為。垃圾分類意愿實質上是一種對垃圾分類行為的積極情感,它以一定的環境價值觀和態度為基礎,產生于對傳統垃圾處置辦法所造成的環境破壞和相關危害的認識,以及對垃圾分類對于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節約垃圾處置成本的意義的認識。為此,高校可開發推廣一系列為大學生群體所喜聞樂見的以視頻網站和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為平臺、以視頻和圖文為載體的關于垃圾分類、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生態環境國情世情宣傳教育作品。這樣的宣傳教育既可以促使大學生充分意識到傳統垃圾處置辦法所造成的環境壓力和環境破壞,又能夠引發他們對昔日田園詩般生態環境的追憶和懷念以及對詩意棲居的向往之情,從而激發和強化其主動參與垃圾分類的意愿,以期其強烈的分類意愿轉化成行為。

關于垃圾及其處理的科學知識有助于提升垃圾分類的行為控制感知水平,從而有助于擺脫垃圾分類行為中因相關知識匱乏而可能存在的無力感。因此,什么樣的垃圾可以實現減量,什么類型的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什么樣的垃圾會對人體產生危害,什么類型的垃圾會危害水土(因而必須進行專門處理),諸如此類的有關垃圾處置的科學知識和生活常識不僅應當成為公共資源和生態環境管理領域的重要研究內容,而且理當納入大眾環境科普教育的必修課程中。大學生對垃圾分類知識和操作標準掌握得越好,垃圾分類行為控制感就越強。大學可以編印或購買一些傳播垃圾分類相關知識的小冊子、臺歷等來發放給學生,可以張貼垃圾分類宣傳畫和醒目的提示符,可以舉辦垃圾分類知識競賽,可開展以垃圾分類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并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環保公益組織和志愿者活動,從而提升大學生對垃圾分類知識、操作標準的知曉和掌握水平。

(三)文化認同是前提

垃圾治理是一個具有外部性的典型的公共性問題,最好通過參與式的治理手段來解決,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公共環境治理中的主體性參與離不開對公共空間尤其公共文化的認同。如果沒有一種建立在校園公共空間認同基礎之上的文化認同,就不可能擁有校園垃圾分類治理的主體性自覺意識和主動參與精神,因為治理參與的主體性精神離不開文化的滋養和引領。通過校園文化建設來培養和強化大學生對校園空間、校園文化的認同,有助于實現垃圾分類意愿與行為的一致化。校園認同本質上屬于一種地方認同和社區認同。從社會心理學視角看,“地方”并非一個純粹的空間概念,而是一種在人地互動中被賦予了一定意義和價值的社會建構。借此,可以生成一種積極的情緒紐帶,從而使人對地方產生依附感,即地方依戀。“地方依戀”這一被環境心理學家借以表征個人與特定環境間情感紐帶和心理認同的概念,涵蓋了地方認同、地方情感和地方依賴這三個基本要素。研究表明,地方認同與個人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正相關[20],它也是居民對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態度的影響因素之一[21],個人和群體的態度及行為受到被他們賦予特定情感、意義、價值的地方和空間的顯著影響[22]。因此,地方認同是人產生垃圾分類等“親環境”行為的良好預測因子之一。這種地方認同能夠顯著提升個人對相關環境政策和環保行為的效能感,有研究發現,“社區居民對城市垃圾治理成效的評價及其對政府垃圾治理能力的評價與其地方認同呈正相關關系”[23]。總之,校園文化建設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校園“溫度”感知,進而培育他們積極參與校園生態環境治理的精神,塑造能夠真正落實垃圾分類的積極行動者。由積極行動者彰顯出來的參與精神和校園生活的“溫度”必將成為大學校園邁向善治的兩大標志。

(四)責任意識和道德踐履精神是保障

大學應當立足中國傳統文化,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來提升學生進行垃圾分類的主體責任感和道德踐履精神。道德義務感知顯著影響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和回收的意愿[24];拋開基礎設施和政策保障措施的完善不論,居民道德責任感對其環境友好型行為具有促進作用[25]。價值觀構成了責任意識的心理基礎,責任意識則成了一種使價值觀在實踐層面得到落實的表層動力。責任意識必然建立在一定價值觀基礎上,而價值觀實質上是文化的價值觀。文化是以價值觀為核心的精神生產,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一個最大的特點和優點就在于它對“個體價值與社會責任相統一”的強調。就傳統儒家文化看來,個人人生價值的實現正是基于對社會責任的擔當。所以,應該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屬性和文化根性,實現傳統儒家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讓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氣、透靈氣、有生氣,既富有說服力、滲透力,又具有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通過這種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強大學生積極參與垃圾分類、主動考慮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社會責任感。進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的完善,而道德的完善又是知與行的統一。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目的,“誠”是儒家眾多德目中的重要一項,而“誠”內在地要求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命題本身也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內容之一,因此,將傳統儒家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必然能在促進大學生垃圾分類意愿與行為“知行合一”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另外,如上文所述,道德行為意志力軟弱也是導致垃圾分類行為實際發生率較低的重要主觀原因。而以《論語》中的言論為代表的傳統儒家思想推崇躬行踐履的實踐精神,主張“為仁由己”的責任主體性原則。孔子重“行”,強調內在之知向外在之行轉化,他認為,人能否始終如一地按照仁的標準和要求來行動,關鍵取決于自己。“為仁由己”說明,我們追求道義并據此而行的能力是自滿自足而無虧欠的,我們只要有秉持道義的理想和真正追求道義的恒心,就一定會有符合道義要求的行為。所以,有德行的君子一定是從自己身上反省和發現導致德行虧損的根源,而不是從外界尋找客觀原因,正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衛靈公》) 。雖然說,按照計劃行為理論和ABC理論,行為是對意愿的反映,而意愿本身又受到態度、主觀規范和行為控制感知的影響[9]179-211,行為是個體態度與社會情境共同作用的結果[26],知與行并非簡單線性的決定與被決定關系,即主體行為并不完全取決于“知”,還取決于主體的行為控制感、效能感和所感受到的外界壓力,但是,所有這些因素都最終歸結于主體自身。

(五)以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大學校園社會資本是重要手段

大學要以校園文化建設提升校園社會資本,進而強化主觀規范對垃圾分類的調節作用。垃圾分類意愿能否轉化為實際的垃圾分類行為還取決于主觀規范,即我們如果不采取垃圾分類行為,就可能感受到來自各種正式群體、非正式群體以及各種正式組織和規則的壓力。校園是大學生平時學習和生活的場所,屬于“熟人社會”,大學生之間存在廣泛、密集的社會互動。何興邦的基于CGSS(2013)數據的研究發現了“社會互動對于各類環保活動參與頻率的正向影響”[27]。李達通過博弈實驗研究發現,大學生生活在“熟人社會”群體中,具有很強的社會屬性,激勵和懲罰機制對個人垃圾分類行為有顯著影響,歸屬感和榮譽感比經濟報酬更能激勵學生實施垃圾分類行為[28]。頻繁的社會互動孕育并建構了社會信任、社會規則和社會組織,從而降低了采取機會主義行為、逃避社會責任的可能性。社會互動以及由此形成的關系網絡會形成對“環境不友好行為”的群體壓力而抑制機會主義傾向,從而有利于培養環境友好行為意愿,提高生活垃圾分類水平。社會組織是社會活動有效開展的載體,它有助于個體成員學會通過理解他人的態度來采取適當的社會性行動[29]。社區宣傳和干預能夠“增強居民的價值感和使命感,努力營造‘全民參與的鄰里氛圍,引導居民自覺、自愿地進行垃圾分類”[30],大學以垃圾分類為重要內容的校園生態文明建設也能增強大學生的校園認同感、環境價值感和校園環境建設參與感。大學可利用校園“熟人社會”大家看重聲譽和“面子”的特點來構建非正式的垃圾分類獎懲機制,降低正式機制的運行成本,彌補正式機制的不足。激勵和懲罰機制對個人垃圾分類行為有顯著影響,尤其“熟人社會”,個人在群體中生活,有較強的社會性,越看重聲譽,采取垃圾分類行為的可能性就越大。

[參 考 文 獻]

[1] ?陳紹軍,李如春,馬永斌.意愿與行為的悖離: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機制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25(9).

[2] ?康佳寧,王成軍,沈政,等.農民對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意愿與行為差異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8,34(12).

[3] ?李詩和.大學生垃圾分類意愿與行為分離的系統研究[J].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學報,2021,31(2).

[4] ?王丹青,李雅潔,王長明,等.高校生活垃圾源頭分類行為的調查研究——以煙臺大學為例[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3,38(3):11.

[5] ?吳小波,劉志紅,胡興昌.上海高校學生垃圾分類意識的調查分析[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0,33(6E):489.

[6] ?尹昕,王玉,車越,等.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行為意向影響因素研究——基于計劃行為理論[J].環境衛生工程,2017,25(2).

[7] ?石世英,胡鳴明.無廢城市背景下項目經理垃圾分類決策行為意向研究——基于計劃行為理論框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0,34(4):22-26.

[8] ?張書赫,王成軍.農戶參與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行為機理研究[J].生態經濟,2020,36(5):188-193.

[9] ?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2).

[10] ?林語堂.吾國與吾民[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5.

[11] ?郝明月.垃圾分類中環境意識與環境行為的相關性探究——北京市居民垃圾分類現狀及環保意識的調查[J].內蒙古環境科學,2009,21(2):10.

[12] ?于偉.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居民環境行為形成機理研究——基于山東省內大中城市的調查[J].生態經濟,2010(6):162.

[13] ?夏循祥.農村垃圾處理的文化邏輯及其知識治理——以坑尾村為例[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8(5):110.

[14] ?陶文娣,王會,王瑾芳,等.北京市大學生環境意識調查與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4,14(1):133-134.

[15] ?朱貽庭.倫理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42.

[16] ?《杭州》報道組.“止于至善”引領垃圾文化[J].杭州,2015(1A):24.

[17] ?辛自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定位與思路[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8,6(5):259.

[18] ?胡適.胡適全集:第3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2.

[19] ?李雯倩,單娟.現代生活垃圾治理論綱——基于中日治理文化比較的思考[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6).

[20] ?VASKE J J,KOBRIN K C. Place Attachment and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J].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001,32(4):16-21.

[21] ?UZZELL D,POL E,BADENAS D. Place Identification, Social Cohesion,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002,34(1):26-53.

[22] ?CASS N,WALKER G. Emotion and Rationality: The Characterisation and Evaluation of Opposition to Renewable Energy Projects[J].Emotion, Space and Society,2009,2(1):62-69.

[23] ?李異平,曾曼薇.城市垃圾分類與居民地方認同研究[J].中國環境管理,2019,11(5):107.

[24] ?CHU P Y,CHIU J F. Factors Influencing Household Waste Recycling Behavior: Test of an Integrated Model[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3,33(3):604-626.

[25] ?NGUYEN T T P,ZHU D,LE N P. Factors Influencing Waste Separation Intention of Residential Households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Evidence from Hanoi, Vietnam[J].Habitat International,2015,48:169-176.

[26] ?GUAGNANO G A,STERN P C,DIETZ T. Influences on 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hips: A Natural Experiment with Curbside Recycling[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95,27(5):699-718.

[27] ?何興邦.社會互動與公眾環保行為——基于CGSS(2013)的經驗分析[J].軟科學,2016,30(4):100.

[28] ?李達.大學生垃圾分類行為博弈實驗研究[D].北京:北京信息科技大學,2018:42.

[29] ?特納.社會學理論的結構[M].吳曲輝,等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379.

[30] ?徐林,凌卯亮,盧昱杰.城市居民垃圾分類的影響因素研究[J].公共管理學報,2017,14(1):150.

〔責任編輯:余明全〕

猜你喜歡
大學生
大學生付費實習“天坑”必須提防
今日農業(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06
國際大學生節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黃河之聲(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大學生之歌
北方音樂(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大學生實習“注水”誰之過
教育與職業(2014年7期)2014-04-17 18:46:57
大學生實習如何落到“實處”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中國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他把孤兒院辦成大學生搖籃
中國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11:45:09
媽媽背出來的大學生
中國火炬(2009年2期)2009-07-24 14:31: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欧美精品三级在线| 国产福利免费观看| 欧美色99|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亚洲首页国产精品丝袜|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九九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中国精品自拍|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青青草原国产|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91九色国产在线| 天天色天天综合网|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三级视频网站| 亚洲国产综合第一精品小说| 亚洲第一福利视频导航|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欧美无遮挡国产欧美另类| 国产久操视频|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91| 日本黄色a视频| 动漫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欧美啪啪一区| 欧美天堂在线|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无码av完整版在线观看|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不国产大片|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 九九久久99精品|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成人韩免费网站|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亚洲an第二区国产精品| 老汉色老汉首页a亚洲|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亚洲综合香蕉| 91网站国产|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另类综合视频|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播放|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自在线拍|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亚洲国产亚综合在线区|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 国产97色在线|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熟女日韩精品2区| 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日本一区高清|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