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德才一體方是智慧,誠信是智慧中德的成分之一。消除誠信中存在的“人嚴我松”和“欺軟怕硬”兩種怪象,正確看待誠信和謊言,鼓勵人們注重誠信,減少撒謊的行為,提高防騙技巧,降低上當受騙的概率,這是誠信教育和智慧教育應面對的一組主題。誠信包括誠實和守信兩方面:誠實是指個體按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去行動,守信是指個體努力兌現自己對他人的承諾。在道德譜系中,守信低于仁義,故通常不能背信棄義,不過,一旦守信與守仁義發生沖突,須背信保仁義。謊言是指說謊者隱瞞了部分或全部事實、夸大或縮小部分事實甚至以無中生有的方式來表述的言語。謊言有不同類型,視謊言為洪水猛獸的態度是片面的,宜辯證看待。各類騙術均是圍繞“貪”“怯”“盲”“善”四字進行的,防騙的關鍵措施依次是戒貪、去怯、掃盲和慎善。
關鍵詞 誠信 謊言 善意謊言 惡意謊言 防騙術
作者簡介:汪鳳炎,教育學博士,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基金項目:2020年度江蘇省第五期“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科研資助項目“文化對個體智慧表現的影響及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所羅門悖論的文化差異及其認知神經機制”(31971014)
①汪鳳炎、鄭紅:《智慧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123頁。
《論語·顏淵》記載,孔子說:“民無信不立。”《貞觀政要·論誠信》也說:“夫君能盡禮,臣得竭忠,必在于內外無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則無以使下,下不信,則無以事上,信之為道大矣。”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由此可知誠信在做人中的重要作用,信用良好是一個人最寶貴的心智資源之一,誠信是智慧中德的成分之一。①不過,放眼世界,在誠信上經常能看到兩種怪象:第一,對誠信的態度存在“人嚴我松”的差異。它的具體表現是:多數人希望別人誠信待我,卻無法容忍別人對自己撒謊,一旦發現對方在撒謊,就會給予嚴厲的批評或懲罰;我可以向對方撒謊,一旦對方識破謊言,則希望對方能最大限度予以寬恕,以顯示對方有寬容之海量。結果,一些人既看重、渴望誠信,視謊言為“洪水猛獸”,自己卻經常說謊。第二,對撒謊者的批評和懲罰存在明顯“欺軟怕硬”式不公正現象。具體來說,來自弱勢群體(如未成年兒童)的個體說謊一旦被識破,將受到批評甚至嚴懲;如果來自強勢群體的個體或“大人物”在撒謊,人們卻本著“看破不說破”的“高情商”做人法則,不愿或不敢公開道破,這種謊言猶如童話中“皇帝的新裝”,事后也無法追究說謊者的責任。于是,一些專家乃至權威機構的極少數負責人明知事情的真相,出于不同動機,仍然敢公開信口雌黃。結果,社會上偶爾存在一種糟糕現象:“他們對我們說謊,我們知道他們在說謊,他們也清楚我們知道他們在說謊,但是他們就這樣一直說謊說下去,我們就這樣一直假裝相信他們。”【[美]伊麗娜·戈羅霍娃:《面包屑山》,王晉華、張曉霞譯,譯林出版社,2014年,第167頁。】如何消除上述兩種怪象,讓人正確看待誠信和謊言,促使人們注重誠信,減少撒謊的行為,提高人們的防騙技巧,降低在生活中上當受騙的概率,這是誠信教育和智慧教育宜面對的一組主題。
2022年12月20日,筆者在中國知網上以“誠信教育”為主題詞,共檢索到14484篇論文,說明誠信教育是一個熱門話題。不過,瀏覽后發現,絕大多數論文的質量有待提升,這表明相關研究的深度仍有不足。根據筆者前期的調查與訪談可知,一線教師尤其是中小學一線教師大多擁有豐富的教學技巧,熟悉學生的心理,知道學生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但在思維的理論性和觀點的深刻性方面稍有欠缺。在高校從事科研的學者則剛好相反。對一線教師尤其是中小學一線教師而言,圍繞誠信開展智慧教育,難在教學內容的設計,即如何正確看待誠信、謊言,而非難在教學形式的設計。換言之,在教學設計上,一線教師往往是知難行易。有鑒于此,本文將重點放在探討誠信、謊言的內涵、類型與對待方式上,以誠信為抓手,推進智慧教育的開展。在誠信這個主題上,如何體現智慧的德才一體本質?【汪鳳炎、鄭紅:《品德與才智一體:智慧的本質與范疇》,《南京社會科學》,2015年第3期。Kaili Zhang, Juan Shi, Fengyan Wang, Michel Ferrari,“Wisdom: Meaning, structure, types, arguments, and future concerns”,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5153458/.】秘訣是:德的成分是指誠信,才的成分是指理性、深刻、全面地理解誠信與謊言的內涵、類型和態度等方面,德與才二者有機結合,就完成了以誠信為抓手的智慧教育。
一、準確把握誠信
在漢語中,誠與信既可分開,也可合用,并且先重信,后尚誠。
(一)什么是信
“信”起初寫作“”“”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出版集團·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長江出版集團·崇文書局,2010年,第200頁。】,二者都是會意字,造型略有差異:前者左邊是人的象形字,右邊是口的象形字;后者左邊是舌的象形字,【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出版集團·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長江出版集團·崇文書局,2010年,第3137頁。】右邊是人的象形字。《說文解字·言部》對信的解釋是:“信,誠也。從人,從言,會意。”這表明:信從人從言,指說話算數、言行一致。從字義上看,信有“誠實、不欺”“確實、的確”“相信、信任”“信仰、信奉”“證實、應驗”等含義。【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出版集團·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長江出版集團·崇文書局,2010年,第200頁。】《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一·學而第一》對信的注是:“以實之謂信。”【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48頁。】
論信,繞不過的一個人是孔子。孔子在信上至少有三大貢獻,而且,如果采用馮友蘭所說的“抽象繼承法”【馮友蘭:《中國哲學遺產底繼承問題》,《光明日報》,1957年1月8日。馮友蘭:《再論中國哲學遺產底繼承問題》,《哲學研究》,1957年第5期。】,那么,孔子對待信的態度至今仍未過時。第一,孔子將原本處理人與神之間關系的信,拓展為調節人與人之間正常交往的一條基本道德準則。據《左傳·桓公六年》:“季梁止之曰:‘……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忠”的觀念產生于春秋初期。這里,大夫季梁論及忠與信,是關于忠的最早解說。并且,季梁提出了“道”的概念,這不是哲學概念,而是政治概念。道就是忠信。忠的對象是民,信的對象是神。【曲德來:《“忠”觀念先秦演變考》,《社會科學輯刊》,2005年第3期。】魯桓公六年是公元前706年,【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中華書局,1990年,第108頁。】由此可見,在孔子之前,信是用來處理人與神之間關系的規范。《論語》里有大量倡導做人須“講信”“守信”的言論。在《論語·學而》中,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知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為政》記載:“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可見,在孔子看來,“待人以信”是指待人接物要做到說話算數、言行一致。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言行一致,就是在做君子;相應地,衡量一個人是否是君子的標準是:用其行配其言,言行相符,便是君子。從這些言論可以看出,孔子明確地將信作為正人君子的一種重要品質。受孔子這一觀點的深刻影響,諺語也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與此相反,小人待人往往出爾反爾,言而無信。第二,孔子確立信是治國安邦的重要原則之一。《論語·顏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可見,在孔子心中,取信于民是治國安邦的一個重要因素,比足食、足兵還重要。上至國君下至普通官吏,一旦失去了民眾的信賴,統治的根基就不穩定,這樣的統治就不可能長久。第三,孔子將信作為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論語·述而》記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由此可見,孔子在教育中對信的重視。
(二)什么是誠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曾說:“子思作《中庸》”。據此記載,孔子的孫子子思應年長于孟子。《中庸》首開儒家重“誠”的傳統。自《中庸》開始,儒家多將誠視作極重要的道德規則,這從《中庸》里“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可見一斑。孟子繼承了《中庸》的觀點,《孟子·離婁上》曰:“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何謂誠?誠起初寫作“”。可見,誠是一個形聲字。誠有兩種重要含義:第一,指真實無妄或真心誠意,故有真心誠意、真實等含義。誠的此種含義雖直接出自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卻源自子思的《中庸》。《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注曰:“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天理之本然也。誠之者,未能真實無妄,而欲其真實無妄之謂,人事之當然也。”自子思起,在儒家學者心中,有“真實無妄”之義的誠本是一種天理;將誠落實到人事之中,就是告訴人們做人做事要誠實無欺,不說空話不弄虛作假。此種意義上,誠與忠類似,《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一·學而第一》中對忠的注是:“盡己之謂忠。”【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48頁。】故有忠誠一詞。其中,做事要誠實無欺,就是要出于內心的熱愛去做事。反之,如果人們做事不是出于誠,只是出于貪(如貪名利)或怕(如學生怕成績差、職工怕失業之類),【有時,貪與怕是一體兩面,如“貪生”才“怕死”,“怕死”才“貪生”。】那么往往需要外力的強制推動,這樣一般不易將事情做到精致的水平。第二,指誠實、不欺、誠實無欺。【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出版集團·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長江出版集團·崇文書局,2010年,第4222頁。】這是《說文》的看法。《說文·言部》對誠的解釋是:“誠,信也。從言,成聲。”此種意義上的誠與“以實之謂信”中的信類似,故有誠實、誠信二詞。
由此看來,在古漢語里,作“誠實、不欺”之義解釋時,誠與信幾乎同義,可以互訓。當然,若細分,除了在儒家倫理道德譜系中的地位不同(誠高信低),誠與信還有兩個重要區別:一是誠與信有“內外之別”。說到底,誠是指個體內心的一種“真實無妄”的狀態,是一種內在的道德律令,除本人心知肚明外,外人很難從個體的言行里去推知其誠之程度,故有“知人知面不知心”的說法。從字形上看,信從人從言,表明信是一種外在的道德規律,外人更容易從一個人的言行里推斷其守信的程度。【汪鳳炎、鄭紅:《智慧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340頁。】二是誠的內涵比信豐富。表達“真實無妄”的意義時,誠的含義比表達“說話算數、言行一致”的信的意義要豐富得多。誠與信的關系是:誠為里、為本,信為表、為末;有誠一定有信,但有信不一定有誠。
(三)什么是誠信
誠信包括誠實和守信兩方面:誠實是指個體按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去行動,守信是指個體努力兌現自己對他人的承諾。
“誠信”一詞最早見于戰國時期齊國稷下學者托名管仲撰寫的《管子·樞言》(包含漢代附益部分):“先王貴誠信。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其內涵是:“信誠者,所以結固天下之心也。”【黎翔鳳:《管子校注》,梁運華整理,中華書局,2004年,第246頁。】《說文解字·言部》說:“誠,信也。”孔穎達疏:“誠,謂誠實也。”“信,誠也。從人,從言,會意。”誠、信互訓,故連用,構成一個并列結構的合成詞,這是從文字學角度對誠信連用的一種解釋。張載在《正蒙·天道》里說:“誠故信。”這是對誠信連用的另一種解釋,此種解釋更契合心理學原理:待人做事一旦真心誠意,自然能守信。
Becker從道德客觀主義(objectivism)的角度指出,誠信指對理性原則和價值觀的忠誠。【Thomas E. Becker,“Integrity in organizations: Beyond honesty and conscientiousness”,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23, no. 1 (1998).】若如此理解,則誠信是一種合乎道義的德性,否則,誠信僅是一種中性德性:當個體出于善的動機而展現誠信,并且,展現誠信之后能產生善的結果,它就是善的;反之,若個體出于惡的動機而展現誠信,展現誠信后產生惡的結果,它就是惡的。作為一種美德,誠實是指個體按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去行動,行動結果不損害甚至能提升他人或他人和自我的正當權益;守信是指個體努力兌現自己對他人的承諾,并且,這樣做不損害甚至能提升他人或他人和自我的正當權益。【汪鳳炎、鄭紅:《智慧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340頁。】
(四)如何看待誠信
第一,在誠信問題上宜堅守兩條做人底線,否則,必會摧毀絕大多數人心中的誠信。其一,雖然有些真話不能說或不能全說,卻絕不可利用人的善良去惡意欺騙,更不可以善為誘餌去騙人。利用善去為惡,這種做法比惡更惡,會讓有心為善者擔心上當而不敢行善。其二,可以不聽忠言,卻絕不可有意讓人因忠言而獲罪,【汪鳳炎、鄭紅:《智慧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340頁。】否則,將徹底堵死進諫忠言之路,導致謊言和讒言橫行。
第二,在很多時候,誠信并不簡單地等同于實話實說。如何讓自己的真心話在表達時既不變形走樣,又能達到利人利己的效果,這常常需要高超的說話技巧。《清朝野史大觀·清人逸事》記載,乾隆問秦大士:“你家果然是秦檜的后人嗎?”秦大士回答:“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的問題讓秦大士陷入兩難境地,因為他事先未梳理過家譜,不知自己是否是秦檜的后裔:若回答是,恐影響前程;若回答否,萬一將來查到自己真是秦檜的后代,那就犯了欺君之罪。危急關頭,秦大士靈機一動,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意思是:宋高宗是昏君,用的是奸臣;您是明君,用的自然是忠臣!乾隆皇帝龍顏大悅,贊其才智過人。
第三,讓信服從仁義。孔子極力推崇中庸的德性,又重仁與義,而中庸和義都含有“時中”的思想,這表明,孔子并不將“信”看作絕對的、無條件的,而是認為做人要懂得變通,讓守信服從于講仁義,仁義是最高的道德準則。在守信與講仁義不可兼得的情況下,提倡犧牲信而成就仁義。《孟子·離婁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這表明,孟子對言與行之間關系的認識頗為辯證,凸出了主體自覺在道德修養中的作用,顯得頗為靈活。孟子的這些觀點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甚大,對后世尤其是陸王心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這些觀點至今仍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它告訴人們,做人雖不可背信棄義,但是,當守信與維護道義發生矛盾時,為了維護道義,必須背信,而不可以“信”害仁,以“信”害義。可見,誠信僅是一種中性德性,在個人提高自我道德修養的過程中,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死守“言行一致”或“言出必行”的條律,否則,一旦出現愚信,就有違背道義的隱患,如對壞人也以誠相待,為壞人信守承諾,忠實地履行壞人的命令或要求等。【汪鳳炎、鄭紅:《智慧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342頁。】因此,如果一個人不分青紅皂白地只顧自己要信守諾言,那就是小人,是末等的士。孔子與子貢的對話明確體現了這種思想。《論語·子路》中,“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第140頁。】由此可見,在孔子倡導的倫理道德譜系中,諸德目有一定的次序。結合《論語》中其他言論及儒學常被人稱作仁學的事實來看,孔子將仁放在其倫理道德譜系的首位,信的位置要低許多,不但排在仁、義、禮、智四德目之后,與恥和孝相比,地位也要低一些。孔子的這一觀點與其弟子有子“信近于義”的觀點有明顯區別。《論語·學而》記載,“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當然,如果像楊伯峻那樣將這段話譯成 “所守的約言符合義,說的話就能兌現”【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第8頁。】,那么,有子的“信近于義”就與孔子有關信的觀點沒有太大的區別。并且,在《論語·衛靈公》中,子曰:“君子貞而不諒。”在孔子看來,信有大信與小信之分,君子講大信,不必講小信。【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第170頁。】這樣,從能否守信和如何守信的角度看,就有兩種類型的小人:一種是平日說話習慣于信口雌黃、出爾反爾、言而無信者,另一種是過于迷信于守信,甚至即便犧牲仁義也要守信者。
第四,開發新技術、推進法治進程,加強誠信制度建設,并加大獎懲力度。對那些講誠信的人、集體、單位或組織要依法給予適當的獎勵,做到“德得相通”,使人們因自己的誠信獲得益處;對于那些喜歡惡意撒謊的集體、單位、組織與個人,無論他們有多么顯赫的身份地位,都要做到發現一起就嚴厲處罰一起,使其得不償失。【汪鳳炎、鄭紅:《智慧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342頁。】
二、辯證看待謊言
(一)謊言的內涵與類型
謊言是指說謊者有意用隱瞞部分或全部事實、夸大或縮小部分事實甚至無中生有等方式來表述的言語。說謊是指說謊者有意通過謊言來誘導他人形成或維持一種說謊者認為是假的信念的行為,無論該行為的結果是否成功。【Jaume Masip, Eugenio Garrido, Carmen Herrero,“Defining deception”, Anales de Psicologia, vol.20, no.1(2004).】因此,說謊行為同時具備意圖要素(有意為之)、信息要素(隱瞞、偽造信息)和信念要素(說謊者試圖讓對方產生或維持一種說謊者認為是假的信念)三個要素。【傅小蘭:《說謊心理學教程》,中信出版社,2022年,第1-5頁。】謊言雖是假話,【陳至立:《辭海》(第七版彩圖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年,第1863頁。】卻不可將其簡單地等同于惡、缺德或惡意欺騙,謊言本身是中性的,可分為不同類型。
從虛擬成分多少的角度,可將謊言分為直接的謊言、夸張的謊言和不易察覺的謊言。從謊言風險高低的角度,可將謊言分為高風險謊言、低風險謊言和零風險謊言。【傅小蘭:《說謊心理學教程》,中信出版社,2022年,第6頁。】從動機善惡的角度,可將謊言分為善意謊言(white lie)與惡意謊言(black lie)兩種類型:前者是指出自善良動機的謊言,后者是指出自邪惡動機的謊言。從結果好壞的角度,可將謊言分為善果謊言與惡果謊言兩種類型:前者是指說謊后不但不會給交往雙方帶來不良后果,反而能給對方、雙方甚至連帶的第三方帶來益處的謊言;后者是指說謊后往往會給對方、雙方甚至無辜的第三方造成不良后果的謊言。綜合考慮動機的善惡和結果的好壞,可將謊言分為四種類型(圖1):Ⅰ型謊言,善意與善果兼有型謊言。它指出自善良動機,說謊后不但不會給交往雙方帶來不良后果,反而能給對方、雙方甚至連帶的第三方帶來益處的謊言。Ⅱ型謊言,雖有惡意卻生善果的謊言。它指出自邪惡動機,但說謊后不會給交往雙方帶來不良后果,反而能給對方、雙方甚至連帶的第三方帶來益處的謊言。Ⅲ型謊言,惡意與惡果兼有型謊言。它指出自邪惡動機,說謊后往往會給對方、雙方甚至無辜的第三方造成不良后果的謊言。【張尚仁:《古希臘哲學家的故事》,中國青年出版社,1984年,第109-110頁。】Ⅳ型謊言,雖有善意卻生惡果的謊言。它指出自善良動機,說謊后卻給對方、雙方甚至無辜的第三方造成不良后果的謊言。【汪鳳炎、鄭紅:《智慧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340-341頁。】
(二)如何看待謊言
第一,謊言有不同類型,將謊言一律視作洪水猛獸的態度是片面的,應辯證看待,不宜“一刀切”。在同一個道德共同體之內,講誠信的人可能會說善意與善果兼有型謊言,絕不可主動說出可預見會生惡果尤其是大惡果的惡意謊言,【汪鳳炎、鄭紅:《智慧心理學的理論探索與應用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348頁。】也不可抱著“別人和我一樣吃虧,我就覺得公平”的心態說出惡意謊言。【汪鳳炎、鄭紅:《智慧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341頁。】無論個人還是企事業單位或政府機構,經常說惡意謊言,既害人也害己。
第二,減少或杜絕雖有惡意卻生善果的謊言和雖有善意卻生惡果的謊言。惡意謊言雖偶爾能歪打正著生出善果,但畢竟是小概率事件,且其動機是惡的,故此善果雖利他,卻不屬于道德行為。出自善意的謊言若生惡果,其善意得到他人理解與寬恕的概率將大大降低,若生出嚴重的惡果,同樣會招來懲罰,盡管這種懲罰比帶來同樣程度惡果的惡意謊言所受懲罰的力度要小一些,畢竟前者是無心犯錯,后者是有意犯錯,故性質更惡劣。
第三,“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如果一個人因自己的無知而偶爾無意說謊,哪怕此謊言會導致一個不良后果,只要這個不良后果的代價不太大,世人都應予以寬恕,既不可“人嚴我松”,也無須“人松我嚴”。但是,假若一名專家或權威機構的負責人,出于某種私利,以專家或職務之名,在自己擅長或熟悉的領域昧著良心散布惡意謊言,那就屬于人品低劣,一旦發現,相關管理部門應予以嚴懲。
第四,正確看待“為集體、單位或組織說謊”與“為個人說謊”。有研究表明,所有年齡的中國兒童對為集體、單位或組織說謊的評價都比對為個人說謊的評價更積極,而所有年齡的加拿大兒童對為個人說謊的評價都比對為集體說謊的評價更積極。【Genyue Fu,Fen Xu, Catherine Ann Cameron, et al,“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choices, categorizations, and evaluations of truths and lie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ol.43,no.2(2007).】這顯示出中國兒童有明顯的“群體優先”的思維方式,而加拿大兒童有明顯的“個體優先”的思維方式。其實,“為集體、單位或組織說謊”與“為個人說謊”只是撒謊的對象——為誰撒謊——有差異,并不意味著“為集體/單位/組織說謊”比“為個人說謊”更值得原諒或寬恕。正確做法是看謊言屬于哪種類型:若是惡意與惡果兼有型謊言,無論為誰說謊(不論說謊產生的負面效果的大小),說謊者都應受到相應的懲罰;惡意謊言產生的負面效果越嚴重,說謊者受到的懲罰就越嚴厲。若是善意與善果兼有型謊言,無論為誰說謊,都應得到理解或寬恕。若是雖有惡意卻生善果的謊言,可以根據善果的大小適當減輕對其的懲罰,但是仍要接受相應懲罰,萬不可因惡意謊言生了善果,就免除懲罰甚至給予獎勵。若是雖有善意卻生惡果的謊言,在肯定其包含善意的同時,也要因其產生的惡果給予適當懲罰。
第五,對強勢個體撒謊與弱勢個體撒謊的態度要一視同仁。在中國,一些人習慣欺軟怕硬,對弱勢個體——如學前兒童、學生、學徒、農民、農民工與下崗工人等——的撒謊行為容忍度低,對強勢個體——如官員尤其是位高權重的官員、文體明星、富豪、學術大腕與長輩等——的撒謊行為容忍度高。一旦發現弱勢個體撒謊,往往不分青紅皂白,就嚴厲批評甚至嚴厲懲罰;對于強勢個體的惡意撒謊行為,即便發現了,只要既未引起民憤也未引起上級領導的注意,撒謊者本人也未表態要自責,就本著《春秋公羊傳·閔公元年》所說的“為尊者諱”“為賢者諱”的原則,常常睜只眼閉只眼地敷衍過去,甚至還有意幫他蒙混過關。這樣做對營造良好的誠信氛圍有百害而無一利,因為它易讓人產生“‘講誠信只是弱者須遵守的規則,和強者無關”的心態。社會的文明與進步體現在對弱勢群體的保護上,而非對強者的縱容。若弱勢個體說出惡意謊言,要仔細甄別其撒謊動機。如果出于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而散布惡意謊言,表明社會對說謊者的關懷程度不夠,只要此惡意謊言未造成大的危害,應盡可能予以寬恕或從輕處罰。如果出于其他不良動機而說出惡意謊言,本著“對事不對人”的原則,應及時予以懲罰。若強勢個體散布惡意謊言,且產生了負面效果,應本著“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原則,及時予以懲罰。若強勢個體的惡意謊言生了善果,雖然可以根據善果的大小適當減輕懲罰,但說謊者仍要接受相應的懲罰,萬不可因惡意謊言生了善果,就免除懲罰甚至給予獎勵。至于善意與善果兼有型謊言,無論撒謊者是強勢個體還是弱勢個體,都應得到理解和寬恕;對于雖有善意卻生惡果的謊言,無論撒謊者是強勢個體還是弱勢個體,都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取妥善的懲罰措施。只有這樣,才能收到殺雞儆猴的效果,才有利于誠信社會的建設。
第六,社會治理宜適度透明和開放。自然界中,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人類社會中,透明和開放是謠言和謊言的天敵。很多時候,真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真相被故意歪曲或隱瞞。例如,隨著新冠病毒的不斷變異,不同類型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導致的病死率曲線是如何變化的?死亡病例的年齡、性別、身體狀況、經濟狀況等人口學特征有何規律?不同類型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是否會產生不同的后遺癥?離開人體后,不同類型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在不同物體(如衣服、冰箱里的食物、快遞包裹等)表面的存活時間到底有多長?諸如此類問題,若專家、權威機構或權威媒體能及時公布研究進展,不但有助于盡快澄清各類謊言,對于降低民眾對新冠病毒的恐懼、正確應對疫情等也有很大的益處。
第七,不斷提升法治水平,保障公民依法說話的權利。在《尚書·虞夏書·大禹謨》中,舜對禹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大多數人的良知之聲太過微弱,易被貪欲、懦弱、無知無明等“烏云”遮住光彩。人是一種具有有限理性的高級動物,擁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在危險時刻保護自己是天性,如果講誠信的成本太高,而說惡意謊言的收益較大,想讓多數人守誠信、不說惡意謊言的概率就很低,人們甚至會做出“指鹿為馬”的荒謬舉動。反之,若不斷提升法治水平,保障公民依法說話的權利,降低誠信的成本,依靠法治“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構建嚴密的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堅持有權就有責、失職要問責,讓每個人尤其是專家和政府官員為自己在公眾面前的發言負責到底,即建立公開言論(特指專家和政府官員在正式場合向公眾表達的意見)終身追責制度,讓講誠信的長期收益不斷增長,而散布惡意謊言的成本不斷增加,就能上行下效,逐漸讓人們尤其是專家和官員養成慎言的習慣。
第八,防止惡意謊言和惡果謊言還須杜絕語言腐敗。語言腐敗是指在詞匯上偷換概念,為不正當行為提供正當性理由,冠善行以惡名,或冠惡行以善名。如,將“打黑”說成“黑打”等。語言腐敗的后果之一是道德墮落。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思想家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曾說,如果一個人墮落到宣傳連他自己都不相信的東西時,他就已經做好了干一切壞事的準備。人類的合作從語言表達開始,言行一致是道德的底線。突破了這條底線,就從心理上拆除了道德藩籬。【張維迎:《社會合作的制度基礎》,《讀書》,2014年第1期。】
三、掌握八字防騙技巧
各類騙術均是圍繞“怯”“貪”“盲”“善”四字進行的,因此,防騙的關鍵就是掌握戒貪、去怯、掃盲和慎善八字技巧。【汪鳳炎、鄭紅:《智慧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341頁。】
(一)戒貪
此處的“貪”有“貪戀、舍不得”“片面追求、貪圖”“愛財”等含義。【陳至立:《辭海》(第七版彩圖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年,第4240頁。】明神宗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張應俞寫了一本《杜騙新術》,全書共4卷,按騙術類型和騙子身份將騙術分為24類。騙術類型包括脫剝騙【脫,是當時的俗語,有偷、偷換之意,脫剝騙是指“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騙術,即先讓受騙者嘗到一點小甜頭,麻痹以后再誘其上當。】、丟包騙、換銀騙【指用假金銀換真金銀或用成色不足的金銀換成色足的金銀之類的騙術。】、詐哄騙、偽交騙、引賭騙、露財騙、謀財騙、盜劫騙、強搶騙、在船騙、詩詞騙、假銀騙、婚娶騙、奸情騙、拐帶騙、買學騙、煉丹騙、法術騙、引嫖騙。騙子身份分為牙行、僧道、衙役、婦人4類。每一類都收錄數量不等的世情小品故事。熊振驥在《杜騙新術》的序文里寫道:“任他機變千般巧,不越奚囊一卷書。故名曰江湖奇聞,志末世之弊竇也;曰杜騙新書,示救世之良策也。其裨世也甚大,其流后也必遠。遂為數語,聊敘其概。”由此可見,騙術古已有之,雖花樣翻新,但萬變不離其宗:抓住人性中貪財(含貪小便宜)、貪名、貪權與貪色等弱點來行騙。因此,個體只要戒掉貪財、貪名、貪色、貪權等貪念,遇到各類基于貪字的騙術就不會被騙。
(二)去怯
此處的“怯”含膽小、心虛、害怕之義。【陳至立:《辭海》(第七版彩圖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年,第3488頁。】如果一個人做了虧心事,雖暫時未東窗事發,但天知、地知、自知,肯定會心虛膽怯,此時,若被一個有心人抓住了把柄進行詐騙,或被騙子訛詐,往往一騙一個準。各類媒體中經常報道騙子打著公檢法的幌子使受害人上當受騙的新聞,這些騙子就是抓住了受害人心怯的弱點。如果平日不做虧心事,沒有把柄,就不會心怯,遇到各類基于怯字的騙術自然不會上當。
(三)掃盲
此處的“盲”比喻不明事理。韓愈《代張籍與李浙東書》說:“當今盲于心者皆是。”【陳至立:《辭海》(第七版彩圖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年,第2948頁。】個體一旦心盲,必生盲信與盲從。“盲信”指不分青紅皂白,盲目地相信某人或某事。“盲從”指盲目跟從。“寧信其有,不信其無”是這種人的口頭禪。于是,騙子便利用這種盲信、盲從心理撒謊或行騙,常常一騙一個準。如何幫助人們破解基于盲字的騙術?關鍵措施主要有三:第一,專家、權威機構與權威媒體理應鐵肩擔道義,承擔起專業打假的義務,盡量減少以訛傳訛現象,且不能昧著良心說謊,昧著良心炮制假新聞。一旦被揭穿,他們的“人設”必將受損,今后即便說真話,也無人相信了。第二,每個正常的成年人要學會正確推理,很多謊言是經不起推理的。第三,平日保持經驗的開放性和智識謙虛(intellectual humility),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就能有效預防因自己的無知、無明而盲信、盲從,進而上當受騙。無知主要是指個體未認識到自己在認知或知識上存在明顯欠缺,與蘇格拉底的“自知其無知”的智識謙虛剛好相反。“無明”是由《老子·三十三章》中“自知者明”引申出來的反義詞,指明明不了解自己,卻固執地堅信自己最了解自己。
(四)慎善
平時要做到德才一體,慎用善心,而不是濫發善心,就能防止小人利用別人的善心或敗犬效應【敗犬效應指想對處于困境中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的心態。】進行欺騙。農夫與蛇、東郭先生與狼之類的寓言故事講的都是這個道理。《孟子·萬章上》記載:“昔者有饋生魚于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謂子產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所以,對于君子,可以用合乎人情的方法來欺騙他,卻很難用違反常識的詭詐欺騙他。【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2005年,第211頁。】
〔責任編輯:沈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