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萍 成都第
最近,小王發現兒子走路時一跛一跛的,問他怎么回事,孩子也說不清楚,只是說有點疼。兒子正處在活蹦亂跳的年齡,小王以為是活動時不小心受傷了,也沒在意。可是兩天后兒子的癥狀非但未好轉,還有腫脹愈發嚴重的跡象。到醫院檢查,竟然患了髖關節滑膜炎!
急性髖關節暫時性滑膜炎發病較急,是一種可自愈的非特異性炎癥。患兒難以負重,無法自由活動,患肢往往被動屈曲,走路時表現為疼痛性跛行。患兒右側發病時,其右下腹或有疼痛。男孩的發病是女孩的2~3倍,年齡為4~10歲;有過滑膜炎發作病史的孩子,每年復發率的風險為4%。該病常常是單側髖關節發病,少數兩側髖關節一起發病。這些發病的孩子約有3%可能發展為關節功能障礙。
1.關節腔積液型 和健側相比,患側股骨頸頸前間隙(也就是從股骨頸骨膜表層到關節囊外沿間的最大距離)寬度增加明顯超過1毫米,關節腔(前隱窩)里存在積液,或并發滑膜增厚。
2.關節囊腫脹型 和健側相比,患側股骨頸頸前間隙寬度增加超過1毫米,內回聲不太均勻,髂腰肌和關節囊間的界面凸面朝前(常態為凹面朝前)。
髖關節暫時性滑膜炎有70%~75%出現髖關節積液,關節間隙增寬,關節囊外凸,表現出低或無回聲;關節囊回聲帶和股骨頸骨皮質強回聲帶的間距超過5毫米(超過10毫米時有更強的特異性),或者比健側大約2毫米,探頭加壓有壓痛。當有較多積液時,無回聲帶且能持續至股骨頭前面。有時關節積液不多,難以和關節囊隔離,這時髖關節表現為輕度屈曲、旋位,積液不多時顯示更為清晰。在對癥治療及充分休息后,積液能于不長時間(一般是2周,最長時間4周不到)內被慢慢吸收,直到消失。但前隱窩前后徑與正常相比依然較寬,呈低回聲。由于正常關節囊因為年齡增加而膨出,所以髖前關節腔前后徑,患兒不足4歲時或能達到5毫米;超過8歲時或能達到7毫米。若沒有任何臨床表現,即可看作正常。
此病雖然名稱中含有“炎”字,但是卻并非細菌性感染。如果血常規檢查發現C反應蛋白與中性粒細胞均處于正常區間,無須使用抗菌藥。此病病程不長,一般2周之內(最長不多于4周)即能自愈,且無后遺癥。治療方法主要是臥床休息,而最佳的休息方式即是不要負重。因為髖關節四周有許多肌肉,亦較為強健,在站立負重的一剎那,關節面局部負荷壓力即可能增多至千萬倍!因此,患兒宜遵守醫囑,切勿站立,亦勿走動。
中醫認為,此病屬痹證范疇。由于正氣欠缺或外傷原因,導致風寒濕邪侵入,堵塞關節脈絡,阻礙了氣血運行。采取中醫藥外敷、內服治療,并且聯合牽引、手法治療,可快速化解髖關節滑膜嵌頓,讓局部血液循環得以改善,緩解肌肉痙攣,從而復原關節,改善髖關節受到滑膜嵌頓的不良刺激,讓髖關節里嵌頓的滑膜皺襞得以復位。
患兒居家休養時,家長要時刻觀察其病情變化。如果發現患兒體溫上升高于38度,或雖經休息,下肢疼痛依然加劇等情形時,就應第一時間前往醫院診治。這時尤其要防止患兒發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因為髖關節暫時性滑膜炎發病急,且臨床癥狀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一些早期癥狀類似,所以要防止將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誤診為髖關節暫時性滑膜炎。二者最大的區別就是,與髖關節暫時性滑膜炎癥狀持續時間短相比,兒童骨股頭壞死的相關癥狀一般會持續較長時間。所以,對疑似為髖關節暫時性滑膜炎患兒,若其病程超過兩周還沒有好轉,就應深入檢查,以診斷是否患上兒童股骨頭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