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琦
現代生活中,我們往往更多地關注成年人的精神狀態,卻常常忽視了兒童和青少年這樣更為脆弱的群體。對一些家長來說,兒童抑郁幾乎是聞所未聞。還有很多家長對其存在這樣那樣的誤解:“小孩子怎么會抑郁,他們有什么好抑郁的”;“有時候心情不好是正常的,長大懂事就好了”;等等。然而,一個令人警惕的現實擺在我們眼前:心理健康問題正在走向低齡化,兒童抑郁情緒如果得不到重視和及時治療,很有可能會發展成抑郁癥。
周女士的女兒之前一向乖巧聽話,但剛上初一的時候,突然變得悶悶不樂,不愿意說話,經常自己一個人待在房間里。“對上學也非常抵觸,一到上學的時間就覺得自己頭疼、肚子疼,經常讓我跟老師請假。”周女士回憶道。“但到醫院檢查又啥事后沒有。我覺得我都快被整抑郁了。”周女士對女兒“心煩”的說法很不以為然,認為一個孩子有什么可煩的,這就是不想上學的借口。
在周女士的強制要求下,女兒恢復了正常上學,但隨后的一次突發事件,打破了周女士的自我安慰。在一次上課的時候,一向溫和的女兒與老師起了沖突,老師說了她幾句后,她情緒突然失控,又哭又吼,一個人跑出教室。
周女士帶女兒去醫院檢查后,診斷結果為重度抑郁癥。“那一刻,我才明白,女兒是真的抑郁了。”周女士自責道,當時她既心疼又后悔。所幸經過一年多的心理治療后,周女士和女兒走過了那段黑暗期。
抑郁癥正在悄無聲息地逼近我們的孩子。我國曾進行過一個長達9年的關于中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病學的調查研究,數據顯示,全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率為17.5%。其中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占6.4%,焦慮障礙占4.7%,對立違抗障礙占3.6%,重性抑郁障礙占2.0%。兒童抑郁癥通常在10歲以后會顯現出來,如果孩子在情緒抑郁的階段沒有得到重視,后果往往不堪設想。但在現實中不被父母理解的具有抑郁情緒的孩子真的太多了。
兒童抑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西方醫學特別提出來“兒童抑郁癥”的概念,認為兒童抑郁癥是起病于兒童或青少年期的以情緒低落為主要表現的一類精神障礙。美國研究者的調查表明,抑郁在兒童中的發生率為0.4%~2.5%,在青少年中這一比率可能上升至5%~10%,這與澳大利亞及意大利的研究結果一致。在10歲以前男女患病比例相似,以后隨年齡的增加女性患病率逐漸增加,接近男比女1:2。
根據抑郁的程度由輕到重,可將“抑郁”分為幾個層次:抑郁情緒、抑郁狀態、抑郁性神經癥、抑郁癥。想從抑郁癥手中解救孩子的第一步,首先是要發現孩子的抑郁情緒。很多家長會把孩子的厭學、頂嘴、不愿意上學,簡單歸納為叛逆、不懂事,認為“罵一頓就好了”或者放任不管。實際上,孩子表現出的情緒低落、學習動力不足等種種問題行為,都可能是一種抑郁情緒,嚴重時甚至會發展為抑郁癥。
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觀察孩子的變化:首先是生理上的變化,稱為心理性軀體不適。就是孩子身體沒什么問題,但就是無緣由地疼痛,通常先有情緒反常后才出現軀體不適。這往往和孩子近期生活中的壓力性事件有關,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持續時間比較長。同時會表現為睡眠狀況變差,失眠早醒,白天沒有精神,孩子從活潑開朗變得多愁善感,情緒內耗嚴重,一旦有事情發生,就會產生災難化的想法。
如果發現孩子突然對大多數事物都沒有興趣,不喜歡與人交流,不愿意參加團體活動,這種情況家長也需要多注意。孩子情緒問題出現兩周以上,家長和老師就需要正視孩子存在心理問題的可能性。可以去醫院做量表測試和“情緒CT”,檢查孩子是否存在心理健康問題。
造成兒童產生抑郁情緒的幾個重要因素是:童年時非父母親自撫養;父母的過高要求;孩子在家庭里遭到虐待,以及在學校遭受霸凌,等。
抑郁癥作為一種精神疾病,如果家族有遺傳病史,那么孩子有可能因為生理因素再加上環境刺激,激發他的抑郁情緒。有研究顯示,家族內發生抑郁癥的概率約為正常人口的8~20倍,且血緣越近,發病率越高。異卵孿生子同病率為19.7%,自幼分開撫養的同卵孿生子后期同病率高達66.7%;且遺傳因素的影響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女孩比男孩抑郁更易受遺傳影響,青少年受遺傳因素影響大于兒童。此外,后天因素也不可忽視。有研究發現,父母的教養模式會對子女的情緒產生很大的影響,對學業重視過度,給孩子施加較大的壓力,缺乏溝通和理解,甚至作為家長自己不會管理情緒,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已經出現問題,并將這些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等。這些都可能導致孩子出現抑郁情緒。同時,家庭的不和諧,長時間面對家暴情況,或是孩子在學校遭遇到校園暴力,被周圍人欺負,也會讓孩子產生抑郁情緒。
還有一個因素經常被家長忽視,就是孩子從小沒有和父母一起生活,比如一段時間住在姥姥家,一段時間住在爺爺家,生活環境變化頻繁,長時間感受不到父母的愛,也會讓孩子健康的心理發生變化。總的來說,父母讓孩子感到溫暖和相互理解,孩子的抑郁情緒就會較低;父母的嚴厲懲罰、過分干涉、拒絕和否認等不良教養態度越明顯,越容易導致孩子的抑郁情緒。
那么,對家長來說,如何控制孩子的抑郁情緒向抑郁癥發展,讓抑郁遠離孩子呢?
首先,家長要給予孩子一個良好的原生家庭環境。很多家長撫養孩子的觀念比較陳舊,認為生一個孩子,只要把他養大就好了。其實,家長需要一直學習,通過一些書籍和課程調整自己的認知,培養與時俱進的思維,不斷開闊自己的眼界。還要強調,當孩子情緒不佳時,家長需要多傾聽,不要認為孩子是無病呻吟,甚至是居高臨下地否定、訓斥。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需要留心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多用鼓勵的方式引導孩子去傾訴。當孩子出現情緒問題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納,盡量感同身受;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可以首先復述一遍孩子說話的重點,然后家長再嘗試對孩子講——“我聽到你講這件事情后,我的想法是什么……”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感受到尊重,知道爸爸媽媽是能夠理解自己的,這樣親子關系就會拉近,孩子也能夠感受到安全感。
總之,爸爸媽媽們需要多關注孩子的內心,并在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及時向孩子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