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職教育發展背景的不斷演進,為了解決培養學生工匠精神和文化元素融合的問題,本文以中職教育中“工匠精神”為研究對象,提出了制訂綜合性工匠精神培育計劃、強化實踐教學與技能培訓結合、建立工匠精神評價機制、促進工匠文化傳承與創新等有效策略。通過對這些策略的實施方法進行探討,并以《裝飾繪畫》項目化教學為例進行詳細闡述,本文旨在為中職教育工作者提供相關研究成果,為培養具有工匠精神和文化元素融合的學生提供參考。
1 職業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途徑
職業教育中培養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徑有提升技術實踐能力、塑造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增強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
第一,提升技術實踐能力是培養工匠精神不可或缺的一環。工匠精神強調的是對技術的執著追求和精益求精的態度。在職業教育中,學生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和技能掌握程度。通過課堂教學、實訓實習等環節的結合,學生能夠在實際操作中鍛煉技能,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增強競爭力和就業能力[1]。
第二,塑造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是工匠精神的重要體現之一。敬業精神是指對待工作認真負責、盡職盡責的態度,這種精神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上,更體現在對待工作的態度上。在職業教育中,學生應該通過學習和實踐,培養起對專業的熱愛和對工作的敬畏,從而形成敬業精神。同時,責任意識也是重要的,學生應該明確自己在工作中的責任和義務,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做到勤勉工作、不推諉責任,為自己的職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三,工匠精神的培養還需要增強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技術和市場的變化日新月異,創新能力成為職業人才必備的素質之一。在職業教育中,學生應該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斷探索新的解決方案和方法,為行業發展和企業創新注入新的活力。同時,團隊合作意識也非常重要,現代職場注重團隊協作能力,學生需要通過團隊項目、實訓等活動,鍛煉自己的團隊合作能力,學會與他人合作、溝通和協調,共同完成任務和實現目標。
總的來說,通過以上途徑,可以將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與其未來職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在實現職業教育目標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就業能力,為其未來職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 中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遵循的原則
2.1 實踐導向原則
工匠精神的培養需要注重實踐導向,即通過實際操作和技能訓練來促進學生的能力提升。中職教育應該注重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通過實踐性項目、工作坊等形式,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學習和成長,培養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 系統集成原則
培養學生工匠精神需要系統集成各種資源和要素。這包括教師的教學設計與指導、教育環境的營造與管理、教學設備和工具的提供與運用等方面。中職教育應該通過建立完善的教育體系和教學模式,將學生的學習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系統化、全面化的培養機制,為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3 中職教育現狀中存在的問題
3.1 工匠精神培育體系不完善
中職教育的工匠精神培育體系。盡管強調實踐能力的培養,但對于工匠精神的系統培育和引導還有待加強。學?;蚪逃龣C構在傳授技術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缺乏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全面培養,例如對于精益求精、專注和責任心等方面的教育不夠深入,導致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可能缺乏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和實踐。
3.2 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
盡管中職教育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培養,但在一些課程或教學環節上,過多偏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實踐技能的訓練。這導致學生在面對實際工作時可能無法有效地應用所學的理論知識,造成知行不合一的現象,影響了學生的職業發展能力。
3.3 缺乏有效的評價機制
傳統的中職教育評價方式主要側重于理論成績和考試成績,而對于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工匠精神和創新能力等方面缺乏科學有效的評估方法。這導致學生在職業發展中可能面臨著評價標準不明確、評價結果不公正的問題,影響了學生對于工匠精神的培養和發揚。
3.4 工匠文化傳承不足與創新能力不強
中職教育中工匠文化傳承不足和學生創新能力不強是另一個突出的問題。工匠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職業教育中應該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但現實中存在著對工匠文化認知不足、傳承機制不完善的情況。同時,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受到限制,缺乏對于工匠精神的深入理解和應用,導致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相對薄弱。
4 中職教育中“工匠精神”及其文化元素融合運用的有效策略
4.1 制訂綜合性工匠精神培育計劃
第一,需要對工匠精神進行深入分析和理解。這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涵,以及如何將這些特質融入教育培訓。第二,制訂具體的培育計劃。這個計劃應該明確包括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評估方式等內容。例如,設定學生培養工匠精神的具體目標,設計符合工匠精神要求的課程內容,采用互動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等。接著,落實培育計劃。教師需要根據計劃的要求,精心設計課程,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并及時進行評估和反饋。第三,學校需要提供必要的資源支持,如實驗室設施、教學用具等,保障培育計劃的順利實施[2]。
以《裝飾繪畫》項目化教學為例,可以通過以下步驟實施綜合性工匠精神培育計劃:
首先,確定培養目標。設定學生通過參與裝飾繪畫項目化教學,培養敬業、精益、專注和創新等工匠精神特質的具體目標。緊接著,設計課程內容。結合裝飾繪畫項目的特點,設計與工匠精神相關的課程內容,如素描技巧訓練、色彩搭配實踐、創意設計比賽等。隨后,實施教學方法。采用項目化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從實際項目中學習并應用工匠精神。教師可以組織實踐活動,指導學生進行裝飾繪畫作品創作,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和創新能力培養。
通過以上實施步驟,學??梢杂行У卦谥新氂坠軐I學生中樹立起工匠精神,并取得良好的培育效果。
4.2 強化實踐教學與技能培訓的結合
其一,設計具體實踐項目。結合中職教育的課程設置和學生的實際需求,設計具有實踐性和挑戰性的教學項目,要求學生在項目中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技能進行實際操作。其二,安排專業導師指導。為學生安排專業導師進行實踐教學項目的指導,導師需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專業知識,能夠引導學生克服實際操作中的困難,并提供專業技術支持。其三,強調實踐與理論的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實踐教學與理論知識的結合,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理解和應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促進知識與實踐的融合。
以《裝飾繪畫》項目化教學對樹立中職幼管專業學生工匠精神為例。在這個項目中,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參與裝飾繪畫項目,如設計、施工等環節。學生在項目中需要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如繪畫技法、裝飾設計等,完成項目的規劃、設計和實施。導師負責指導學生的操作步驟和技術要求,同時提供必要的專業支持和指導。通過這樣的實踐教學項目,學生不僅增強了實際操作能力,還培養了工匠精神,如注重細節、精益求精等,取得了優秀的項目成果,提升了工匠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一實例展示了強化實踐教學與技能培訓相結合的有效策略及取得的成果。
4.3 建立工匠精神評價機制
其一,明確評價指標。確定評價工匠精神的具體指標和標準,包括實際操作能力、創新能力、責任意識、團隊合作精神等方面,確保評價體系全面、客觀。其二,設計評價方法。結合中職教育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設計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包括考核、實踐操作、項目成果展示、專業技能考核等多種形式,綜合評價學生的工匠精神。其三,建立評價體系。建立完善的工匠精神評價體系,包括評價標準、評價流程、評價人員組成等方面,確保評價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以《裝飾繪畫》項目化教學對樹立中職幼管專業學生工匠精神為例。在這個項目中,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參與裝飾繪畫項目,完成設計、施工等工作。評價機制采用多種形式,包括項目成果評價、實踐操作考核、導師評價等。項目成果評價主要看作品的創新性、完成度和美觀程度;實踐操作考核主要考查學生的操作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導師評價主要關注學生的工作態度、團隊合作精神和責任意識等方面。通過綜合評價,對學生的工匠精神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促進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和提升。這一實例展示了建立工匠精神評價機制的實施方法和取得的成果。
4.4 促進工匠文化傳承與創新
其一,創建工匠傳統文化學習平臺。包括線上課程、工作坊、實踐活動等,讓學生深入了解工匠文化的歷史淵源、精髓內涵和價值觀念。這些平臺可以結合線上資源和實體工作坊,讓學生通過互動學習和實踐體驗加深對工匠文化的理解。其二,強化實踐教學與技能競賽相結合。通過組織各類技能競賽、實踐項目和創新比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比如,在《裝飾繪畫》項目化教學中,可以設置實踐項目,讓學生通過設計與創作裝飾畫作品來展現工匠精神和創新能力。其三,打造工匠文化傳承基地。建立工匠文化傳承基地,包括工藝美術館、技藝傳承中心等,提供展示、交流和學習的場所。學校可以與相關機構合作,利用這些基地開展學生參觀、實踐體驗和交流活動,加深他們對工匠文化的認識和感悟。其四,鼓勵學生參與工匠傳統技藝保護與創新。設立獎學金、榮譽稱號等激勵機制,鼓勵學生參與工匠傳統技藝的傳承與創新工作。例如,鼓勵學生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結合傳統工藝進行創新設計,推動工匠文化與現代技術的融合發展[3]。
以《裝飾繪畫》項目化教學為例,學??梢越M織學生參與裝飾畫設計與制作比賽,通過評比結果展示學生的創新作品,展示工匠精神與文化傳承的結合,激勵更多學生積極參與工匠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實踐活動,從而取得更多的實際成果和影響力。
5 結論
隨著工匠精神在中職教育中的推廣和普及,也需要創新和優化工匠精神的培育方式。構建起綜合性的工匠精神培育計劃,是當前的迫切需求。需要積極探索創新和應用工匠精神培育的措施,加強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塑造,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其中,強調實踐教學與技能培訓的結合是非常重要的途徑。通過設計具體實踐項目,引導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另外,還要加強工匠精神的評價機制,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創造力,為工匠精神的文化元素融合運用奠定基礎?!?/p>
引用
[1] 周鳳輝,唐稟堯,陳宛玉.中職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生涯教育路徑[J].教育科學論壇,2023(21):66-69.
[2] 羅幻,覃夢林.中職德育課程中工匠精神的融合策略[J].廣西農業機械化,2020(5):80-81.
[3] 蔡亞平.中職生職業技能與工匠精神融合培養的策略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42):119.
作者簡介:黃全剛(1977—),男,江蘇如皋人,本科,講師,就職于江蘇省如皋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