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彬 景 燕 張永強 趙江山
(磁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河北 邯鄲 056500)
2018 年5 月教育部印發《中等職業學校職業指導工作規定》中“第九條,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幫助學生學習創新創業知識,了解創新創業的途徑和方法,樹立創新創業意識,提高創新創業能力”,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在新時代創新創業發展要求下,中等職業教育如何提高學生素質能力尤其是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1.1 中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內涵。創新能力是能夠創造新認識、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創業能力是一種順利實現創業目標的知識和技能。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在中職學生創新創業活動中,學生是“內因”,而國家、社會、學校、教師、家庭因素是“外因”。教育學原理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說培養中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中心環節就是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興趣。
1.2 學生創新創新創業素養和能力結構體系分析。筆者嘗試對中職學生創新創業素養和能力兩個維度進行了結構體系分析。
1.2.1 中職學生創新創業素養體系。包括道德修養、學習精神和文化修養等三個方面。其中道德修養又包括政治思想、職業道德、心理健康三方面;學習精神包括學習理論、學習信念、學習情感三方面;文化修養包括專業素養、人文素養、科學素養三個方面。
1.2.2 中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體系。包括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表達能力三方面。其中學習能力包括文化基礎課學習能力、專業課學習能力、心理健康三方面;創新能力包括自我認知能力、科研能力、觀察思考能力三方面;溝通表達能力包括溝通能力、合作能力、表達能力三方面。用魚骨圖思維導圖表述如下:

通過以上對中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概念和內涵分析,以及對中職生創新創業素養的分析,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在培養學生創新創業工作中從整體和局部有針對性采取相應的措施,有的放矢,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綜合素養。
我國中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應該借鑒國內外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經驗,根據我國中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實際情況,探索出適合各學校的路徑。具體的路徑如下:
2.1 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加強中職學生樹立職業目標,培養創新創業意識。教育學生樹立“技能報國”的理想,使中職學生了解國家人才培養體系分為“理論型”和“技能型”兩種,中職主要培養“技能型”人才,國家為“技能型”人才的成長規劃了成才渠道,在大學設置了應用型本科,以及技能碩士和技能博士學位,鼓勵中職學生在專業技能和專業創新創業方面的積極性。從普通高考改革來看,已經開始注重學生對專業選擇和職業規劃的重視,而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自入學之日起已經對專業進行了選擇,對專業的認識相對來講比較清晰,但由于年齡小、閱歷淺,需要社會、學校、家長營造專業宣傳氛圍,進行專業教育,培養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目標的確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
2.2 以賽促學、以賽促教、賽評結合,激發師生以專業知識為導向的創新創業熱情[1]。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要定期舉辦中職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制定比賽規程、評比標準,規范比賽流程,公開比賽過程和比賽結果,重視比賽作品的點評,鼓勵學生從本專業角度進行創新創業,加大比賽獎勵力度,從而激發學生和指導教師在學習和教育教學中的專業創新創業熱情。2020 年12 月2 日磁縣職教中心舉行由300 余名師生參加的第一屆學生創新創業大賽,18 名創業項目負責人,用PPT 演示文稿在學校會議室分別從創業團隊、目標的合理性、創新與特色、市場前景4 個方面進行了展示,各項目緊扣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主線,結合項目自身特點和未來發展前景,以及工作室的構想和思路進行了詳實的匯報。通過評選,向獲獎學生頒發了獎狀和獎品,并向邯鄲市中職創新創業大賽推送了10 件優秀作品,其中有7 件作品獲獎。比賽結束后,學校將同學們展示的視頻資料在校園大屏幕上進行展播,極大地鼓舞了全校學生的創新創業積極性。
2.3 切實進行“三教”改革,探索新時代中職學校發展的新模式,增加學生創業創新能力。
2.3.1 提升教師的創新創業能力和水平。教師是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實施者,教育部門通過增加在國培、省培、市培項目,要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創新創業能力有計劃的進行專題培訓,提高教師的創新創業能力。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2017 年度國培項目“中職培訓河北專業帶頭人領軍能力研修班”培訓中,繼續教育學院汪月琴老師主講了《結構化研討組織與實施》 課程,對頭腦風暴法、團隊列名法、魚骨圖法、四副眼睛法等工具的使用,生動、形象、有趣的介紹了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方法,對中職教師培養學生提高創新創業能力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郭琪老師組織的團建活動,為中職教師訓練學生團隊建設提供了示范作用。
2.3.2 改革教材增加創新創業內容。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建議在編制中職“十四五”規劃教材中突出創新創業內容的編排和訓練,通過二維碼等多媒體互聯網信息技術,將知識轉化為視頻、音頻、動畫、圖片等形式,開闊學生視野和思路,將教學內容模塊化、活頁化、項目化,有針對性的提升學生創新創業素質。各學校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及校企合作機制編寫校本教材,突出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內容。學校也可以開設創業教育選修課并向師生介紹“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的有關知識。
2.3.3 改革教法,引導學生創新創業的興趣。學校和教師在教育教學改革中把創新創業的方法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立項攻關,在教學設計中將創新創業元素設計在課前、課中、課后等環節中,突出創新創業素質和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潛能。例如《果樹栽培》苗木繁育教學過程中,課前教師引導學生課前調查不同水果苗木市場價格,教學中增加實踐動手環節和市場分析,課后輔導學生進行苗木繁育試驗,對繁育苗木進行市場對接銷售,可以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尤其在嫁接綁條的制作上,引導學生利用廢棄的“百利包”牛奶袋來制作綁條,既節能環保,又經濟耐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2020 年磁縣職教中心組織師生參加了邯鄲市第三十六屆青少年創新實踐大賽,學生作品取得3 個一等獎、3 個二等獎,1 個三等獎的優異成績。現代農藝127 班全體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在教室陽臺進行利用生活廢棄物扦插菊花試驗,試驗結束后組織學生撰寫試驗報告,將試驗過程總結形成作品,獲得二等獎,極大鼓舞了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
2.4 加強校企合作和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創造學生社會實踐機會。學校要加強校內外實驗實習設備的添加和更新,增加實驗實訓實習課的開出率,確保實驗實訓效果,確保學生學好專業,增加創業創新本領。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創新創業的方向與企業發展和區域特色產業發展相結合。如在2020 年磁縣職教中心第一屆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張玥同學的作品《走進語文—簡易古文視頻》中,將視頻制作地點安排在古色古香的2020 年中國旅游網紅打卡地—磁縣開河碼頭,緊緊圍繞當地特色產業和資源進行創新創業,受到評委的一致好評。
2.5 改革教育效果評價制度,激勵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中職學生文化課基礎差但學習愿望強、學習主動性弱但肯吃苦、理論知識弱但動手能力強、學習成績差但想象力強,如果單純的以成績來評價學生的素質,無異于“刻舟求劍”。所以,在看待中職學生學習教育效果時,不能“唯考試分數論學生的優劣”。應該進一步加強中職教育教學評價模式的改革,探索和推行學分制和學分銀行,增加創新創業成績在學分制中的比重。對創業創新成績突出的學生,學校和企業在學生就業升學和晉升等環節中優先安排。
2.6 創設空間,加強指導,鼓勵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活動。學校應增加學生創業空間的培育機制,給學生創業創新提供場所和信息資源。學校成立創新創業領導機構,成立以教師為指導、以專業為依托的創新創業興趣小組,組建創新創業孵化器項目,學校聯合行業企業和社會團體設立“學生創新創業基金”,鼓勵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使創新項目向創業典型轉化。學校應動態管理和維護創新創業孵化器,保證孵化器項目在前期、中期、后期科學合理的執行,有利于孵化器項目可持續發展[2]。學校和教師定期組織學生觀看中央電視臺《大國工匠》、《我愛發明》等創新創業節目,邀請創業成功的人士、創新創業校友典型來學校作報告和講座,介紹創新創業實例,現身說法,為學生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榜樣。
總之,中職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國家和社會營造創新創業光榮的社會氛圍,家庭教育中家長言傳身教,學校教育三教合一,才能促進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大幅度提高,為創新型社會和創新型國家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