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新場鎮將軍街,有一套懸掛著“新場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群眾文化館”指示牌的300平方米農家小院。農家小院古色古香,內有一間100平方米左右的書屋,陳列著社科類、文學類、經濟類、管理類、醫學類、少兒類等科目圖書。
書屋的主人叫楊毅,今年80歲。30余年來,楊毅利用自家書屋自辦圖書館,并免費向社會各界開放。
1943年,楊毅出生在陜西省延安市,1961年參軍,196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談起收藏圖書,楊毅說,小時候閱讀對他影響很大。在革命戰爭年代,父母都是學校教員,只要有時間,父母都會陪伴他們幾個孩子讀書,只要書店有一本喜歡的書,他父親都會想方設法地買回來,有時候,為了“淘”到書籍,父母選擇寧愿挨餓,也要買書。
后來,根據工作調整,楊毅的父親到了新疆工作,一家人從延安搬到了烏魯木齊,他父親也有了屬于自己的購書證。空閑時間,楊毅的父親都會拿著購書證到當地的圖書店購買圖書。楊毅說,他父親除了會買一些政治類、社科類書籍外,還會買外國小說。
“當滿18歲時,父親要求我參軍,到艱苦邊遠的地方去鍛煉。”楊毅說,1961年4月,他選擇了在南疆參軍。其間,父親多次來信告誡,一定要讀書,用知識武裝頭腦。
在部隊期間,楊毅接觸了《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向雷鋒同志學習》等文章,使他思想得到進一步提升。
楊毅退伍后,回到了通江縣,在該地機械廠里當起了一名翻砂工,后回到通江縣涪陽供銷社工作,一直到2004年退休。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楊毅與妻子商量,把父母留給他們的近1000冊圖書歸類整理,自辦起了圖書館,免費供鄰居和學校學生閱讀。遇到重大節慶,他們還會舉辦墻報或組織舉行文藝演出。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楊毅夫婦在家里辦起了“香港回歸祖國”的主題墻報,邀請鄰居觀看;1999年國慶50周年之際,他們組織鄰居各家出一個節目,到他們的農家小院歡聚一堂,進行文藝表演。
30余年來,楊毅通過接收親朋好友捐贈、自己在新華書店購買和子女購買等方式,累計收藏書籍3000余冊。
“兩個兒子都在重慶經營圖書,每次回家都帶有大量圖書。”楊毅說,兒女們受他的影響,都喜歡圖書,這些年在重慶市沙坪壩區建立了自己的圖書經營店。
“自辦圖書館的目的就是提高大家的素質,提升文化自信。”楊毅介紹,孫女楊佳霓大學畢業后,也一直在幫助她父母經營圖書。
最近,楊毅還忙著一件事,把未上架的圖書進行分類上架,同時,與當地學校聯系,希望孩子們寒暑假到他的圖書館閱讀,提升文化素養。
(源自“封面新聞”)
責編: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