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國家一直強調民族要樹立文化自信,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越發重視?;萆侥嗳耸且豁棙O具江南特色的手工藝,制作靈感源于惠山本土文化,制作材料取自惠山本土黑泥,是無錫市惠山區特有的藝術產物,十分具有代表性。文章主要針對無錫惠山泥人這一本土“非遺”進行分析與展望,首先從民俗藝術的角度出發,對惠山泥人的工藝特點及象征意義進行歸納與總結。粗貨一般較為簡潔粗獷,可批量生產,其代表形象“大阿?!奔挠枇舜蟊娮8:⑼赂覠o畏、吉祥如意的樸實美好愿想;細貨較為繁復精致,其代表“手捏戲文”由手工藝人手捏而成,體現了時間記憶這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封建制度。其次從“非遺”傳承的視角,概述惠山泥人從古至今的藝術文化傳承之路,并且指出目前惠山泥人存在傳承人缺失、產業鏈不完整、與其他相關產業融合不充分這三方面問題。最后從“非遺”現代化轉型角度出發,針對惠山泥人的發展困境提出創新發展路徑,探討惠山泥人傳承人的培養路徑,擴大其受眾群體,完善泥人藝術產業鏈,利用現代數字媒體,融合相關新興文化產業,增強其藝術影響力,進而展現惠山泥人絢麗多姿的藝術之美。
關鍵詞:惠山泥人;手捏戲文;裝飾紋樣;“非遺”
中圖分類號:J31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7-000-03
惠山泥人藝術從明代發展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歷史,無論是造型色彩還是裝飾紋樣,都具有獨特的江南地域風格。泥人大致可分為粗貨與細貨兩大種類。粗貨可批量生產,一般是用模具壓制而成,又稱“耍貨”,造型較為古樸,色塊較少且鮮明,用筆粗獷,裝飾圖案較為簡潔凝練。細貨與粗貨相比,各方面都更為細膩精致,一般是由手藝人手捏而成,因此又稱“手捏泥人”,其造型多樣、色彩繁多,裝飾圖樣更加復雜精美,對手工藝人制作水平的要求較高,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1 無錫惠山泥人的工藝特點及象征意義
1.1 由粗貨而起
惠山泥人粗貨中最受大眾喜愛、流傳最廣的是“大阿?!薄鹘y粗貨為批量生產,價格不高,彩繪裝飾較為簡單。早期的“大阿?!敝黧w通常為小孩形象,頭部兩邊分別有一個發髻并戴有一朵大花裝飾,懷中抱有年獸。身體部分紋樣多是簡單的線條筆觸填滿,整體類似于火苗形狀,部分“大阿?!痹诎l際處會添加類似筆觸。其裝飾特征主要是依靠鮮明的色彩對比來豐富形象觀感?!按蟀⒏!钡男蜗笏茉焓艿疆敃r社會上所流行的佛教思想的影響,將其與佛教童子的形象相比較,便能看出兩者的坐姿與面部表情十分相似,皆為盤膝而坐且面帶微笑?!按蟀⒏!钡亩恳埠头鸾掏酉嗨疲购袂掖?,寓意福澤深厚、吉祥如意。
1.2 “大阿?!钡南笳饕饬x——寄予人愿
關于“大阿福”形象的塑造,有一段典故,民間傳說古代惠山有一怪獸為禍人間,到處傷害兒童,因此上天派了“沙孩兒”來降伏怪獸,“沙孩兒”只需微微一笑,怪獸就乖乖收入他的懷中?;萆桨傩諡榱思o念“沙孩兒”,便以他的形象塑造了“大阿福”,將他不畏怪獸的勇敢精神寄予其中,希望用“大阿?!贝妗吧澈骸保^續守護惠山的安定。
雖然有關“大阿?!眮碓吹拿耖g傳說不得考證,但“大阿?!边@一形象與其背景故事及代表意義都是由人塑造并傳播的??梢?,“大阿福”充當了當時百姓所希望傳播的精神意義的媒介,意在祝福孩童擁有像“沙孩兒”那樣勇敢的品質,同時也借用“大阿福”這一守護神形象來守護惠山百姓,它是人們為了寄托情感而創造出來的獨特文化。
1.3 憑細貨聞名
惠山泥人細貨中最為大眾所熟知喜愛的是“手捏戲文”。明清年間,昆曲在全國各地發展起來,處于昆山周邊的無錫也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昆曲的影響。“手捏戲文”就是因其與昆曲的淵源而衍生出來的一項特殊工藝品。人們在看完戲后仍然意猶未盡,因此泥塑匠人們將戲曲與泥塑結合,將其中人物塑造出來,供戲迷們把玩觀賞。
“手捏戲文”在制作技法與彩繪藝術上有諸多規則。例如,在彩繪配色選用上,要讓人看了之后心情愉悅;在上色技法工序上,要求手藝人由淺入深,由主到次,由上到下;在人物服飾塑造的紋樣運用上,要“滿而不塞,繁中有簡,繁簡得當”。此外,手捏泥人服飾上的紋樣種類繁多,各類紋樣又分別運用于不同對象。例如,長腳壽、團壽紋等專門用于年長者的服飾之上,團球花等紋樣元素多用于小孩的衣物上,草花、芙蓉花等花卉元素一般是富貴人家、名門閨秀等服飾上的常用紋樣[1]。因此,在手捏泥人的塑造上,要求匠人們觀察入微,刻畫到位,這也十分考驗泥人手工藝者的手上功夫及熟練度。
1.4 “手捏戲文”的象征意義——時間記憶
從表象來看,“手捏戲文”中的裝飾圖樣是美觀與寫實藝術的結合。戲曲中的人物服飾都是根據當時朝代所規定的服飾等級要求而設計的,部分服飾根據“手捏戲文”的裝飾原理會有所變化,但大多還是對人物服飾的真實復刻。從深層來看,這反映了封建王朝森嚴的等級制度,在當時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都有所體現。例如,只有皇帝可以畫龍紋、穿明黃色,官員則身著蟒袍,不同等級官員的蟒袍顏色又各有不同。由此可見,古時的封建制度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封建王朝將君如何、官如何、民如何的觀念在穿衣規制中進行了深化,在思想上進一步加強了封建統治。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手捏戲文”塑造的過程同時也是歷史記憶構建的一部分。古希臘西蒙尼·戴斯提出的“使用場所和形象的記憶方法”在“手捏戲文”中就有所體現[2]。戲曲是在一段時間內的演繹,時間轉瞬即逝,下一場不能等同于這一場,看過的表演會留在觀戲人的記憶中。但時間久了,記憶會逐漸模糊,而“手捏戲文”將這一場表演中的人物形象用泥塑的方式展現出來,將腦中的記憶具象成了一個實物,將動態的人物表演塑造成一個靜止卻生動的人物雕塑,借此使“記憶”得以永存?!笆帜髴蛭摹被蛟S會由于塑造者、使用者的審美情趣有所變化,但其本意都是盡可能將自身想留存的人或物真實地記錄下來。古時的文人墨客會用書畫記錄,而“手捏戲文”則是百姓們結合自身所處環境與生活所形成的一種記錄方式。
2 無錫惠山泥人的傳承之路
惠山泥人的藝術傳承之路跌宕起伏。自古以來,擅長制作惠山泥人的能人巧匠非常多。目前留有記載的有清末的周阿生、丁阿金及其女兒丁愛珠、丁五妹等,近現代則有喻湘漣、王南仙、呂君、王瑞華等。
2.1 古代單一的“閉關鎖門”傳承形式
在古代,傳統工藝的傳承方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官營,由內務府造辦處或工部制造庫管理;另一種則是私營,主要通過家庭作坊或民間行會的方式來傳承。這兩種傳承方式在形式上都較為單一,特別是關于技藝傳承,古時還有一句流傳已久的話——“傳男不傳女”,以現今的社會觀念來看這句話,可以感受到古代社會對女性傳承人的苛刻要求與傳統技藝傳承的封閉性。到了近代,由于觀念的逐漸開放,家庭作坊的傳承中開始采用“父傳子,母教女”的方式,其中,女性更多參與的是泥人塑造中處理上色這一環,并不參與泥人最主要的泥塑階段[3]。
2.2 現代國家扶持的“多開花”傳承形式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逐漸意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開始大力扶持傳統文化與傳統技藝的傳承。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成立了泥人合作社籌備小組與無錫市泥人石膏工藝供銷合作社。同年,還成立了一個名為“江蘇省惠山泥塑創作研究所”的組織[4],主要工作是收集整理惠山泥人相關的歷史記錄與作品。此外,還與無錫市泥人工藝合作社創辦了惠山泥塑的彩繪培訓班。這個班級的誕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惠山泥人技藝的進一步傳承與發展。培訓班將現代化、正規化的學院派教育方式引進傳統技藝傳承,將其與傳統的師徒傳授模式相結合,是一次較為成功的嘗試。
2.3 現階段惠山泥人藝術傳承發展存在的問題
2.3.1 惠山泥人藝術傳承人的缺失
惠山泥人藝術傳承的后續發展并不盡如人意。首先,現代社會的浮躁風氣讓人很難靜下心來專心打磨技藝,而有關惠山泥人的塑造學習并不是在短時間內就可以掌握的。其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機器制造逐漸取代手工藝作坊,市場上泥人作品的質量參差不齊,傳統手工業的發展前景不樂觀。最后,由于民國年間惠山泥人走上了再創作的一段錯誤之路,部分大眾對惠山泥人這一傳統藝術失去了好感與欣賞,喪失了購買欲,一般的泥人作品并不能為創作者帶來可觀收益。以上幾點加劇了年輕一代鮮有人愿意傳承惠山泥人技藝的窘境。
2.3.2 惠山泥人藝術產業鏈不完整
惠山泥人從創意、策劃、設計、制作、營銷到售賣等環節的產業鏈并不完整,沒有一個完整的流程,導致泥人的生產從開始就存在很大的滯銷風險。一是創意性不足,市場上現有泥人的種類與款式較為普通常見,不能有效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二是營銷與售賣環節的滯后,惠山泥人在各大線上平臺的銷量慘淡,大多是依靠旅游地區的線下銷售模式。這說明惠山泥人藝術的文化宣傳沒有到位[5],在傳播上沒有一個核心點可以讓人記住,難以吸引大眾主動了解惠山泥人這一傳統工藝。
2.3.3 惠山泥人藝術與其他相關產業的融合不充分
惠山泥人藝術與工藝美術生產、廣播電視、文化信息傳輸、休閑娛樂等各類相關文化藝術產業的融合程度還有待提高。目前,惠山泥人多為“孤軍奮戰”,沒有進行更多有效的跨界融合,只有積極與其他產業聯合發展,才能突破發展瓶頸,走出發展困境。
3 惠山泥人藝術傳承的創新發展路徑
3.1 完善惠山泥人藝術產業鏈
首先,從源頭上保證惠山泥人的藝術價值。要保證其原創性與藝術內涵,這是惠山泥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藝術內涵層面,可以與其他文化藝術領域進行協同創作,不限于藝術作品、文學作品或影視作品等方面,提升惠山泥人的創意性與新穎性。
其次,在制作中提升惠山泥人的質量。在制作與技術層面,可以適當利用現代科技的力量,對泥人進行更加精細的塑造,創作出更加精美且具有神韻的惠山泥人。
最后,在后期宣傳與銷售上擴大惠山泥人的藝術影響力與名氣。要加強惠山泥人的文化宣傳工作,現代網絡技術的發達為文化宣傳提供了一條高效的捷徑。應科學合理地宣揚惠山泥人藝術的文化內涵與審美意蘊,提煉其核心點,給大眾留下深刻印象,以提高惠山泥人工藝品的藝術價值與商品價值。
3.2 融合相關新興文化產業
現代數字媒體的發展為惠山泥人藝術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一條新的道路。2022年興起了一個新的概念——“元宇宙”,元宇宙是利用科技手段創造一個可以與現實世界進行交互的虛擬世界。這一數字虛擬世界是惠山泥人藝術可以利用并搭建其中的創新發展舞臺。具體而言,可以在元宇宙中建立一個與中國泥人館相對應的線上虛擬泥人館數據庫。只有提高惠山泥人整體的藝術價值與經濟價值,才能使惠山泥人“活起來”,吸引更多人的關注,深入了解惠山泥人藝術之美,并刺激其購買產品。諸如此類的相關產業還有很多,要與這些文化產業積極聯合,提高惠山泥人的知名度與影響力,使惠山泥人產業最終實現活化。
3.3 培養惠山泥人藝術傳承人
在完善惠山泥人藝術產業鏈與融合相關文化產業的同時,還要同步進行對惠山泥人藝術傳承人的培養。目前,惠山泥人藝術傳承人中的新鮮面孔較少,特別是年輕傳承人較難培養,這就需要民間與官方共同協作努力。首先,可以由官方聯合各行各業開辦相關課程培訓班,接著在民間進行宣傳,可以與各中小學、高?;驒C構合作,發掘對惠山泥人藝術感興趣的年輕人,盡力將其培養為“非遺”傳承人。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首先要讓惠山泥人產業產生一定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主動了解與學習惠山泥人藝術,從而走上傳承傳統手工藝的道路,使惠山泥人藝術更加長遠地傳承下去。
4 結語
惠山泥人藝術是鄉土技術與傳統民俗的完美結合。不同的泥塑匠人之間會有時代的不同、審美的不同、思維方式的不同,以及文化的差異等,但是這些因素都不會影響其最終結果——培養出偉大的泥塑匠人們,而他們又塑造出了眾多形象不同但十分精彩的惠山泥人。正是因為歷代傳承人的努力與堅持,才得以將惠山泥人藝術的歷史演變近乎完整地呈現在人們眼前,讓現在的人們可以追溯這一傳統文化。因此,人們必須行動起來,使惠山泥人能夠在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長久地走下去,留存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世界感受惠山泥人的藝術之美。
參考文獻:
[1] 張文珺.惠山泥人與昆曲:論手捏戲文的藝術特征[D].南京:東南大學,2006.
[2] 汪瑞霞.空間記憶與情境重構[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20.
[3] 周佳.惠山泥塑女藝人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07.
[4] 陳依婷.非遺視野下惠山泥人色彩的成因探析及傳承創新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20.
[5] 章立,朱蓉,牛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三維數字化保護與傳播研究:以惠山泥人為例[J].裝飾,2016(8):126-127.
作者簡介:吳飛翔(2000—),女,江蘇無錫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與數字媒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