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孔子是儒家文化的文化符號,祭孔活動則是對孔子和儒家文化表達崇敬之心的方式。祭孔活動對于現代社會具有教化民眾、文化復興以及培植信仰三個方面的作用。它能夠培養現代人對孔子和儒家優秀傳統文化的崇敬之情,并且讓人們認識到祭孔活動和儒家文化對于中國有不可替代性復興祭孔活動讓現代中國人重新了解和認識儒家文化;體會儒家祭祀儀式的神圣與莊嚴;讓儒家優秀傳統文化重新受到現代中國人理解和認可;并作為民族信仰根植在現代中國人心中。
【關鍵詞】曲阜孔廟;祭孔活動;儒家文化;信仰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4
引言
祭祀活動中國古代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的禮儀。《春秋》中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1],認為治理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兩件事情就是祭祀和軍事。而“祀”排在“戎”之前,可見祭祀的重要性又大于軍事,因此《春秋》實認為“祀”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事情。《禮記》也中有“禮有五經,莫重于祭”[2]之說,認為在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和嘉禮這五種禮中,屬于吉禮的祭祀是最重要的,列于五者之首。
而儒家重視祭祀活動是因為祭禮最能表達個人內心的崇敬之情。《禮記》:“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2]祭禮不是外界迫使一個人做出的某種表演式行為,而是真切的發自于人的內心的,一種完全出于個人主觀意愿的行為。
自漢高祖自至闕里祭祀孔子,祭孔活動的重要地位開始在歷史上確立。孔子作為中國之“萬世師表”,祭孔活動在中國古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和代言人。孔廟是祭祀孔子不可替代的場所,在祭孔活動中具有獨特的重要性。而祭祀孔子不僅是表達對儒家文化的緬懷與崇敬之情的直接方式,更是具有教化民眾、文化復興以及培植信仰三個方面的社會活動。復興祭孔活動讓現代中國人重新了解和認識儒家文化,體會儒家祭祀儀式的神圣與莊嚴,讓儒家優秀傳統文化重新受到現代中國人理解和認可,并作為民族信仰根植在現代中國人心中。
一、教化民眾
祭孔活動在古代和現代都發揮著與“教”相關的作用。在古代社會中,祭孔活動的主要目的是鼓勵士人進學,傳承儒家“道統”。宋末元初的熊鉌就說“尊道有祀,為道統社也”[3]。這種“道統”的傳承往往與“廟學合一”和“從祀”制度相配合,使祭孔與讀書、科舉、入仕密不可分。整個社會都在儒家文化的浸潤之中,儒家倫理是公認的社會行為準則。[4]
而現代祭孔情況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更多的是為了解孔子與儒家文化而參與祭孔活動。孔廟、文廟等儒學文化承載地通過祭孔活動普及儒家文化,使現代中國人對儒家文化中提倡的德目有所了解和認可。
第一,孔廟工作人員、導游和當地儒學機構等可以通過“兩分鐘一個《論語》經典”“三分鐘一個孔子故事”來對祭孔活動和儒家文化進行宣傳和普及,讓“孔夫子”走下神壇,以達到普及儒家文化的作用。
第二,孔子宣傳辦、當地儒學機構、當地官方媒體和可以利用現代的網絡傳播媒介來擴大祭孔活動對社會的影響力。現代文化不僅可以通過學校、書本文字等方式傳播,網絡和社交媒體平臺也是主要傳播媒介。從2009年開始,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首次借助直播的方式,營造了全球共同參與的祭孔盛況。2021年“全球云祭孔”使全球各地的人民都可以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觀看和參與祭孔大典。
第三,孔子宣傳辦、孔廟保護協會以及當地文化發展部門可以適當的提高祭孔活動舉行的頻率,以促進民眾更加快速的了解和認可儒家文化。當地孔廟等文化場所可以考慮將每年春秋時節“丁祭”孔子的傳統習俗發揚光大。《禮記集說》中認為“丁日”是“舞吹與樂皆習之以丁者,取其文明之盛也”[5]取文明繁盛之象,正符合我國目前的發展道路和愿景。
第四,舉辦更多面向青少年的祭孔活動使儒家優秀傳統文化面向青少年更好的傳播和普及。孔子宣傳辦及當地教育局、高中和儒家文化機構可以通過在當地孔廟、文廟、書院等具有地區特色又有祭孔傳統的文化場所舉行高中“成人禮”,來增強當地人民對祭孔活動和儒家文化的認同。
祭孔活動對于民眾的教化側重于傳播儒家德目、增進與民眾的互動。正如孔貞叢在《闕里志》中所討論維系社會穩定時所提到的“政不能善俗,必危其國”[6],所謂的善俗,就是通過道德教化改變社會的風貌。祭孔活動就是適合現代社會的“善俗”方式,通過祭孔活動對儒家文化的傳播和普及,使中國現代社會在德風沐浴下欣欣向榮。
二、文化復興
現代祭孔活動對復興儒家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格爾茨在《解釋人類學》中說:“文化概念實質上是一個符號學的概念,它表示的是從歷史上留下來的存在于符號中的意義模式。”[7]在現代社會,孔子就是儒家文化的文化符號和文化象征。
孔廟是儒家文化非文本意義上的文化符號。祭孔活動則是可活化的、非文本形態的儒家文化的傳播方式,是儒家文化在社會現實中的具體實踐。祭孔活動使孔子這種儒家文化的文化符號可以在社會中保留、可以與大眾進行交流、對話,并隨社會的發展而更新,是復興儒家文化不可或缺的方式。
在古代,孔廟和祭孔活動一直都在皇權的籠罩下,孔廟是莊嚴的“圣域”,禁止普通民眾的參觀和祭拜。而如今,孔廟已經除去了皇權帶來的威嚴,現代祭孔活動的“復興”便是孔廟重歸大眾視野、令其“得尊又得親”的重要手段。
復興儒家文化的重點在于對儒家文化的傳承。現代祭孔活動在民眾對孔子和儒家文化有一定了解和認可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人們對孔子、對儒家文化的崇敬之心,以達到傳承優秀儒家文化的目的。正如趙世林所說的“民族文化離不開一定的傳承方式和傳承場,正如磁力的運動要借助一定的磁場一樣。”[8]儒家文化的傳承也需要借助“文化傳承場”的力量,孔廟和就是儒家文化特定的文化傳承場,祭孔活動就是儒家文化特定的文化傳承方式。
因此,現代祭孔活動的關鍵就在于打造現代儒家文化傳承場、重塑現代祭孔活動中的祭祀禮儀。首先,以尼山圣境及孔廟作為儒家文化傳承場,讓現代人在莊嚴的文化傳承場中升起對儒家文化的敬仰之情。尼山圣境中巨大的孔子像、恢弘華美的殿堂使祭孔活動具有了物質和美學上的“朝圣”之感。而在尼山圣境舉行的尼山博士開學典禮、全球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等系列高學歷、廣范圍的文化活動,更豐富了其文化底蘊。
其次,“禮”文化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因此,祭祀禮儀是傳承儒家文化的重要環節。是否具有合適與莊嚴的禮儀關乎著能否順利傳承儒家文化。本文認為現代祭孔禮儀的設計有三個值得注意的地方。
現代祭孔的儀式設計應在古代祭孔儀式的基礎之上進行改革和創造,過于復雜的禮儀應該進行適當的刪減。如:在古代祭孔前主祭者需要齋戒七天,在現代可以選擇進行只有一日的“清齋”,以示敬重即可。
在設計現代祭孔儀式時,要把握古代儒家理性祭祀的精神。《禮記》中明確的表示:“祭祀不祈”[2]儒家祭祀的只是單純的感念恩情,并不祈求超自然力量的幫助。這種理性祭祀的觀點符合現代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有利于祭孔活動與現代社會的緊密結合。
第三,現代祭孔活動需要著力營造祭祀過程中的神圣感,通過這種神圣感培養現代人對孔子和儒家文化的崇敬之心。因此,祭祀禮儀、著裝、配樂都必須標準和規范,這種外界的莊重自然而然地就會引起個體內心的重視與注目,從而喚起獻祭者與觀禮者內心中的神圣感。
現代祭孔活動是對孔子以及其背后的中華儒家文化的傳承,它活化和復興了儒家優秀傳統文化。社會民眾通過觀看和參與現代祭孔活動,體會祭祀過程中的神圣感,孔子對儒家文化產生崇敬之情,構建民眾對儒家文化的文化認同。
三、培植信仰
祭孔是在特定的場所(孔廟),舉行特殊的儀式,目的是為了緬懷儒家傳統文懷、向孔子致敬。
同時,祭孔活動的不朽證明了儒家文化的不朽。在中國,沒有一種文化能夠代替儒家文化,承載華夏兒女幾千年來的社會記憶和文化認同。儒家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和共同的文化認同決定了它可以作為一種信仰,成為現代中國人內心的精神支柱。
因此,通過祭孔活動讓儒家文化重新成為中國人的精神信仰,就需要社會各界的參與。如祭孔活動相關的民間團體:海內外的孔廟、文廟、書院、孔子學院等;對祭孔活動、儒家文化有影響的民眾:儒學研究者、儒學愛好者等。社會各界都可以通過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參與到祭孔活動中,參與到對傳統儒家文化的復興中來。
儒家文化的活力在于社會不斷對儒家文化進行時代的新詮釋。正如湯一介先生在《中國儒學史》的序言中所講:“不斷給儒學新的詮釋,不斷發掘儒學的真精神中所具有的普遍性意義和特有的價值理論,遵循我們老祖宗的古訓‘日日新,又日新,自覺地適時發展和更新其自身,才是儒學得以復興的生命線。”[9]這需要儒學研究者密切地關注社會現實,及時發現社會問題,從儒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2013年,黨在山東曲阜發表的講話明確表示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10]而復興優秀傳統文化,首先就要復興儒家文化。
自此以來,研究祭孔活動的優秀文化論壇頻繁開展。每年都有《孔廟文化的守望與拓展》《新時代中國孔廟發展之路》等優秀文集面世,又有董喜寧、房偉、朱鴻林等優秀學者,在社會的需要和國家的號召下相繼出版了研究孔廟和祭孔活動的優秀專著。
在部門主導下,在社會各界積極努力的配合下,祭孔活動將中華兒女對儒家文化的認同,轉化為一種共同的文化信仰,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四、結語
“祭祀則是凝聚族群、維系社會的重要紐帶。”祭祀孔子是凝聚中華民族、維系中國社會的重要方式。本文通過分析祭孔活動對于現代社會可能達到的教化民眾、文化復興以及培植信仰三個方面的作用,了解到了祭孔活動對于儒家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之法。現代中國人通過祭孔活動體會到儒家祭祀儀式的神圣與莊嚴,進而對儒家優秀傳統文化重新理解、接受和認可。
在中國社會經濟不斷發達逐步實現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祭孔活動對儒家文化的重塑可以為中華兒女提供穩定和持久的保障,帶來群體的歸屬感、社會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祭孔活動將儒家文化作為一種理性的信仰培植進現代社會人心中。這種儒家的理性精神信仰可以緩解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普遍的精神空虛,以及緩解近年來社會的普遍精神壓力等矛盾。儒家文化作為新時代的文化信仰,將是解決現代社會問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洪亮吉.春秋左傳詁(卷十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鄭玄.禮記注疏(卷四十六)[M].孔穎達,疏.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
[3]熊鉌.熊勿軒文集(卷四)[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6.
[4]黃進興.優入圣域:權利、信仰與正當性[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5]衛湜.禮記集說(卷三九)[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3.
[6]孔貞叢.闕里志(卷十)刻本[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609.
[7]克里福德·格爾茨,著.解釋人類學[M].韓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
[8]胡務,著.元代廟學:無法割舍的儒學教育鏈[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5.
[9]湯一介,李中華.中國儒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11.
[10]習近平.青年要自覺建設社會主義價值觀[N].人民日報,2014—05—05.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儒家祭孔文化的社會建構功能——以山東曲阜為例(項目編號:CX20210440)。
作者簡介:呂韜頻(1998—),女,漢族,寧夏銀川人,碩士研究生,湖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系,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