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潔 趙奎 李浩

摘要:在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文章探究嶺南建筑裝飾元素——蠔殼在現代民居設計中的應用,指出間接應用設計手法是一種極具可行性的方法,并設計出相匹配的民居設計方案圖。文章通過對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分析與解讀,結合蠔殼這種材料具有的獨特物理特性、化學特性及美學特性,提出適應嶺南現代民居的設計與改造應遵循時代性、地域性、大眾性等設計原則,打造符合要求的設計方案。設計方案為將蠔殼與滿洲窗彩色玻璃、蠔殼與窗欞紙、蠔殼與磨砂玻璃、蠔殼與磨砂花紋玻璃等材料搭配起來,分別嵌套于傳統的菱花套如意圖案、十字菱花套古錢燈籠圖案、八角金盤套古錢圖案、六角金盤花窗、龜裂紋花窗等窗扇花紋形式中,碰撞出新的火花,帶來新的視覺感受。將窗扇花紋與蠔殼兩兩結合搭配,能夠衍生出許多設計可能,此方法簡單且大眾化,還能大量復制并運用于其他建筑構件、建筑材料中。以此種方式設計現代民居能夠滿足農村民居建筑設計的時代要求與政治要求,凸顯新時代民居的地域特色,增強人們對嶺南文化的認同感。因此,在此背景下,將嶺南建筑裝飾元素——蠔殼應用于現代民居設計與改造之中,能夠獲得顯著的成果,解決目前民居建筑雷同、無特色、無底蘊的問題。
關鍵詞:鄉村振興;嶺南建筑;裝飾元素;民居;間接運用法;蠔殼
中圖分類號:TU2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7-00-03
0 引言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使鄉村問題再一次成為熱議話題,如今已走過5個年頭,鄉村振興制度的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且取得了重要進展,現處于建設的關鍵階段,到2035年,鄉村振興要取得決定性進展,鄉村建設迎來了風口。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改善鄉村風貌是最基本的戰略形態,民居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附屬產業,是鄉村振興建設的關鍵部分[1]。隨著鄉村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嶺南傳統民居及其他建筑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甚至淡出人們的記憶,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民居及特色建筑承載著嶺南人民的集體回憶,是建筑演變的見證者[2]。必須趁著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大好時機,扛起民居傳承創新的大旗,如何將嶺南建筑裝飾元素融入民居設計成為關鍵問題。
嶺南建筑裝飾元素豐富多彩且與眾不同。蠔殼因具有很強的耐腐蝕性、抗風化性及獨特的美學特性,結構堅固且易得,成為極具地域特色的傳統嶺南建筑材料。運用蠔殼進行裝飾的歷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蠔殼屋、蠔殼墻、蠔殼窗、蠔殼門、橫披是蠔殼最常見的建筑裝飾應用形式。它與嶺南木雕、石刻及灰塑等裝飾藝術一樣,在嶺南建筑裝飾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反映了先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以獲得更好的生活環境的努力,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與藝術特色[3]。
1 設計原則
1.1 時代性原則
具有時代特征的事物總是能夠吸引人們的關注,拉近設計者和使用者之間的距離。一個成功的設計者要了解瞬息萬變的設計環境,面對設計市場中的風云變幻,及時作出正確的抉擇,且要具有勇于創新的精神。設計的產品要與時代接軌,只有把握好時代脈搏,才能立于不敗之地。運用好嶺南建筑元素是民居設計的基礎與核心。要跟隨時代發展的步伐,重新對嶺南建筑元素進行篩選、提取和重組,以滿足社會的需要,這樣的設計才符合時代發展及審美特征。因此,對于鄉村振興背景下嶺南建筑裝飾元素在民居設計中的運用,把握時代性原則是必然之舉[4-5]。
1.2 地域性原則
在進行嶺南地區民居設計的時候,設計者必須用全方位的眼光進行考量,充分考慮嶺南的自然因素(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等)和社會因素(人文環境、風俗習慣等)。要使新設計的民居具有當地的建筑特色,與當地的文化氛圍相符。對于鄉村振興背景下嶺南建筑裝飾元素在民居設計中的運用,其地域性原則可體現在建筑形式的采用(廣府建筑等)、建筑材料的選擇(蠔殼及其他當地材料)、建筑色彩的搭配(黑白灰為主色調)以及建筑細部元素的借鑒等方面,這樣的設計更符合當地人的審美特征及生活習慣[6-7]。
1.3 大眾性原則
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如同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是一組相對的概念,兩者相互補充,其內涵、意義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變化,關系也隨之不斷變化。因此,雅俗共賞是藝術創作的最高境界。民居設計為大眾設計、為大眾所用,作品要喜聞樂見,不能脫離群眾。因此,設計不應只是設計師個性化的體現,而應該是經過對社會諸多限制要素的考慮后形成的產物。另外,設計師還要積極引導與提升大眾的審美精神境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8-9]。
2 蠔殼的設計表達手法
蠔殼作為建筑材料出現在大眾視野中由來已久,原因是其具有堅固的材料特性、與眾不同的美學特性、很強的耐腐蝕性和抗風化性且易獲得。要想將蠔殼完美運用到民居設計中,使其富有創新性、獨特性,良好的設計表達手法與運用方法尤為重要[10]。
間接運用法是現代設計中最常用、最保守的一種設計方法,也是直接運用法的延續。此方法就是在進行民居設計時,對已有的蠔殼元素加以改進、概括總結或創新,然后運用到設計中,也可以將其置于適合的其他建筑構件中,營造出嶺南建筑特定的氛圍,效果立竿見影。蠔殼的間接運用與創新融合可以參考傳統蠔殼窗的做法,即將蠔殼制作成蠔殼片,對標窗戶中玻璃的功能。與玻璃不同的是,蠔殼片呈象牙白,可引光入室,使自然光擴散透射,呈現光影美感,且引入的光線柔和,具有朦朧美。透亮的蠔殼與黑色欞格明暗結合,能產生很好的藝術效果。同時,半透光不透亮的特點可減少日光直射,削弱陽光對室內家具的損傷,如表1的做法一。
要實現蠔殼的創新融合,也可以將蠔殼片與其他材料搭配進行設計,從而達到間接運用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造型、色彩、材料等要素要和諧統一[11-12]。蠔殼片的制作工序復雜,不能實現量產,如果窗扇、橫披、隔扇、隔斷等設計全部用蠔殼進行裝飾,耗時太久。因此,蠔殼片只能小尺寸、小范圍應用,大尺寸、大范圍的設計要使用其他材料,如滿洲窗彩色玻璃、窗欞紙或者磨砂(花紋)玻璃等。具體可以將蠔殼片與具有嶺南特色的滿洲窗彩色玻璃相結合進行設計,大面積的部分使用彩色玻璃,小面積的部分用蠔殼片進行裝飾,這樣既規避了蠔殼片耗時費工的缺點,又能使設計的窗扇等更加絢麗,且更具嶺南特色,這樣就形成了新型的滿洲窗配色及新型的滿洲窗材料搭配,如表1的做法二、三、四、五。
與蠔殼材料搭配的還可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窗欞紙,窗欞紙作為傳統的窗戶材料,特點是薄、韌、耐用,雨打不爛,風吹不破,可以隔風、防寒且透亮,蠔殼與窗欞紙的結合也能透露出嶺南風味。由于現代人采光的需求,現在窗欞紙主要透光玻璃代替,但透光玻璃的質感太過現代化,會與蠔殼的磨砂質感形成強烈對比,質感不夠統一,如果一定要將玻璃與蠔殼結合,選擇磨砂玻璃或磨砂花紋玻璃會更和諧。
以上做法可以大量復制運用于其他建筑構件中。表1中的五種做法所使用的花紋可以是傳統的菱花套如意圖案、十字菱花套古錢燈籠圖案、八角金盤套古錢圖案、六角金盤花窗、龜裂紋花窗等,也可以是近代簡化的寓意吉祥圖案[13-16]。
3 結語
蠔殼材料有特殊的物理屬性與化學屬性,是具有嶺南特色的建筑材料。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將蠔殼這一材料間接運用到現代民居設計中,能凸顯嶺南地區建筑的獨特魅力。本文只對民居外墻窗戶的設計進行了分析,但在進行具體的民居設計時,應多方位綜合考慮,運用多種設計手法,并對民居內部功能進行合理安排,才是一套完整的民居設計方案。采用蠔殼對民居進行設計,建筑的整體風格不僅能更加簡練,還能展現嶺南傳統民居的秀氣與質樸,從而使改造后的現代民居建筑既具有嶺南傳統味道,又符合現代年輕人的審美,還適應時代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余永躍,劉絢.習近平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方法論探析[J].毛澤東研究,2020(1):12-19.
[2] 唐孝祥.試論嶺南建筑及其人文品格[J].新建筑,2001(6):63-65.
[3] 章滋其.基于傳承廣府營建智慧的當代嶺南綠色建筑創作策略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21.
[4] 梁艷蓮,劉懌.嶺南傳統建筑文化及其生態特征的意義探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3):30-31.
[5] 喬國玲,陳天勛. 20世紀初廣州市住宅室內設計“現代性”的實踐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1(11):107-111.
[6] 陸步云,李芳,周光志.黔東南傳統木結構民居保護與建設項目的研究與實踐[J].林產工業,2016,43(11):10-13.
[7] 高雅.鄉土材料在鄉村景觀設計中的應用[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21.
[8] 宋沙.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鄉村建筑改造設計[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20.
[9] 馮穎男.廣府地區傳統建筑門窗裝飾藝術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20.
[10] 吳曉磊.淺析中國建筑設計的新概念趨向[J].藝術與設計(理論版),2009(5):105-107.
[11] 趙潔,羅東燕,張碧雪,等.嶺南建筑元素在現代建筑中的運用研究:以東莞可園為例[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8(10):94-95.
[12] 卜俊,孫培賢,唐剛,等.閩南古厝藝術元素在現代家具設計中的創新應用[J].林產工業,2021,58(11):42-46.
[13] 麥嘉雯.廣府傳統建筑裝飾紋樣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20.
[14] 張紈素.嶺南傳統材料在當代建筑中的表達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5.
[15] 曾麗娟.嶺南傳統鄉土建筑裝飾材料蠔殼的生態藝術[J].美術大觀,2019(11):94-95.
[16] 郭冬云,胡杰明.地域性建筑裝飾文化與設計研究:以廣州陳家祠建筑為例[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4):123-125.
作者簡介:趙潔(1988—),女,山西晉中人,碩士,講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建筑裝飾設計。
趙奎(1981—),男,江西九江人,學士,工程師,研究方向:結構設計。
李浩(1987—),男,吉林長春人,碩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家具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