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周子健(1993.12-),男,漢族,黑龍江省鶴崗市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戲劇戲曲學系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戲曲表演創作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4--01
莎士比亞(1564-1616)的悲劇是其劇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作品通過復雜的戲劇沖突,與或華麗或戲謔的對白,展現了感性與理性的糾葛,代表了莎士比亞最杰出的藝術成就,在世界文學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倫理”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道德準則”[1],是一系列的指導行為的規范。文藝復興是歐洲走向資本主義的關鍵時期,此時,人們發現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藝術和思想充滿了人性的光輝。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取材于一個古老的丹麥傳說,講述了王子復仇的悲劇故事。廖可兌在《西歐戲劇史》史中寫道:“(《哈姆雷特》)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的作品,它把莎士比亞的現實主義的戲劇藝術推向了頂峰。”[2]
作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作品,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展現了其對王權倫理、愛情倫理以及家庭倫理等方面的思考和主張。
一、《哈姆雷特》的王權倫理
中世紀的歐洲籠罩在神權統治的陰霾之下。英法大國不滿于羅馬教會的專制控制,企圖鞏固民族王權。而“王權至上”的政治倫理不僅僅是王權高于神權的特指,更是反對謀篡王位的政治準則。作為文藝復興的巨擘,莎士比亞無疑是先進的。在《哈姆雷特》中,臣弒君的王權倫理顛覆是戲劇沖突的開始,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勞迪斯毒死了自己的哥哥,篡奪了王位。莎士比亞看到,“篡奪王權的行動可能給英國帶來嚴重的內憂外患,而這種可能性也確實是存在的”[3]
《哈姆雷特》的王權倫理認為國王是至高無上的,這也表現在國王的精神品質是無人可匹敵的。哈姆雷特對他的母親說:“你看這一個的相貌多么高雅優美:太陽神的鬈發,天神的前額,像戰神一樣威風凜凜的眼睛,他降落在高吻穹蒼的山巔的神使一樣矯健的姿態;這一個完美卓越的儀表,真像每一個天神都曾在那上面打下印記,向世間證明這是一個男子的典型。”老國王的形象和精神是巍峨的,而靠陰險毒辣的手段上位的新國王卻是卑劣的,“像一株霉爛的禾穗。”
哈姆雷特是一個反對篡奪王權的英雄,莎翁給予哈姆雷特身為王子——未來的國王——所有可能擁有的美好的品質,認為其是正義的化身。王權倫理作為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倫理范疇,反映了當時新興資產階級渴望擺脫教會束縛、鞏固王權的政治愿望。
二、《哈姆雷特》的愛情倫理
愛情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哈姆雷特》的愛情主要集中在主人公哈姆雷特和美麗的奧菲利亞之間。劇中,哈姆雷特深深地愛上了奧菲利亞的純真和善良,并向奧菲利亞展開了熱情瘋狂地求愛。
奧菲利亞是莎士比亞傾力塑造的美好形象,她的真誠與善良、忠貞與清純以及對人的誠信與無欺,是人情中至情至美的象征,同時這一形象也深含著莎士比亞對美好愛情倫理向往。莎士比亞歌頌自由的愛情倫理,勾勒起兩個年輕人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如果一切都沒有發生,那么哈姆雷特終有一天會變成和他父親一樣英武、完美的國王,而溫柔純潔的奧菲利亞就會成為他美麗端莊的王后,他們相親相愛、形影不離。
莎士比亞一方面熱情歌頌著自由的愛情倫理,另一方面,他卻讓美麗的奧菲利亞慘死于罪惡的王權斗爭之中,莎士比亞精心建構的美好愛情,成為了時代造就的犧牲品。奧菲利亞對父親的自私與世故視而不見,放棄了對哈姆雷特的愛。而父親的去世徹底毀滅了奧菲利亞的幻想和愛情,往日的歡樂一去不復返。父權和宮廷斗爭摧毀了如此美好的事物,這引起了人們對那個非理性的社會充滿了憎恨。
三、《哈姆雷特》的家庭倫理
喬特魯德是一個十分復雜的人物,她是高貴的王后,是慈祥的母親,卻也是罪人的化身。不過,喬特魯德的身上依舊有很多閃光點,她不僅給予哈姆雷特母親的無私,更鼓勵奧菲利亞和哈姆雷特的愛情,還極力彌合哈姆雷特同雷歐提斯的關系,同時她對自己的再婚也表現出深深的罪惡感。
在中世紀的歐洲,妻子服從于丈夫的管轄是天經地義的。婦女渴望在枷鎖中得到解放,女權思想在文藝復興時期已顯現端倪。喬特魯德就是這樣一個渴望解放的婦女,莎士比亞在她身上留下的女性所獨有的善良、溫順,使之成為《哈姆雷特》家庭倫理的代表人物。
在劇中,喬特魯德先是屈從了丈夫的弟弟,嫁給了篡奪王位的佞臣,隨后開始了一系列的自我救贖。當哈姆雷特指責他的母親“使貞節蒙污,使美德得到了偽善的名稱”時,喬特魯德悔悟了,并最終以死來折抵自己犯下的罪,而她也真正得到了解放。
莎士比亞的家庭倫理,渴望在封建思想彌漫的歐洲找到一種琴瑟和合的平衡點,讓忠貞和解放同時出現在一部劇中,這種倫理的矛盾,恰恰展現了文藝復興時期,兩種力量的糾葛和博弈。此時的家庭倫理已不再是簡單的夫權至上,而是在夫權和女權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雖然這座橋梁至今也未能“竣工”,但在資本主義民主思想和民族思想崛起的時代已足見一斑。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紀念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第852頁.
[2]廖可兌.西歐戲劇史[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年版,第130頁.
[3]同上. 第1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