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國時期的美術字是中國現代設計尤其是字體設計的開端。民國時期,美術字隨著西方藝術文化的沖擊在中國出現,大批創作者為了響應新的思想紛紛投入美術字的創作中。美術字的創作受到東西方的諸多影響,除了西方的設計理論與裝飾手法以外,清代魏碑發掘和金石考據學興盛在書法界引起的碑學運動、崇顏現象等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了民國時期,也在民國的美術字設計中得到體現。碑學書法理論影響下的美術字,是從書法作品、碑刻作品中選取筆畫加工與裝飾,參考書法的結字結構,以傳統書法中的結字思想改造美術字的字形,這樣的美術字具備鮮明的民族性。文章基于碑學書法理論的視角討論其對民國美術字設計的影響。
關鍵詞:民國美術字;碑學書法理論;字體設計;價值認同
中圖分類號:J2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7-00-03
1 研究背景
中國的現代平面設計始于民國時期,而字體設計作為平面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乘上了現代主義設計發展的東風,更由于中國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悠久的文字歷史,使其在平面設計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展現出多種風貌。
民國社會環境復雜,當時的人民一方面迫切希望擺脫壓迫,吸取先進的科學技術與藝術文化,走向現代,走向獨立與自由;另一方面又希望在工業化與西方文化的猛烈沖擊下保留自身的傳統,傳承民族精神。因此,民國的美術字設計表現出鮮明的視覺特征,同時,這些造型豐富、風格多樣的美術字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精神風貌與追求。
傳統書法藝術作為漢字藝術形態發展過程中的藝術結晶,本身蘊含巨大的藝術價值等待設計工作者深挖。書法藝術中蘊含的哲學思想更是未來人類美化生活的重要參考。因此,探討民國時期這一新舊交替大背景下的美術字設計具有重要意義。
2 美術字的起源與現代化
2.1 古典美術字的演變
關于美術字的起源,有學者認為其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的骨片及青銅器上的圖形文字,而這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隨著歷史發展,歷朝歷代基于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均推動了漢字形態的演變。
古人最初通過圖畫來記錄,因此漢字起初就帶有極強的圖案屬性,甲骨文、鐘鼎文等在這基礎之上作進一步概括處理,字體的象形特點仍然得到了保留,并為了適應不同的書寫工具與載體展現出不同的字體表現形式與裝飾特色,由此具備極強的裝飾特征。
篆體是甲骨文等多種書體的統稱,其中小篆成為官方字體,同時存在出于不同場景的裝飾需要演變出的蟲書、殳書等看似“背離”統一化、標準化實用要求的裝飾性文字。隸書、楷書出現后,篆書仍然作為一種“神話字體”在特殊場合使用,以滿足統治階層體現自身身份特征與塑造信仰的需要。
隸書對篆體的處理出現了很明顯的“設計感”;楷書由隸書進一步發展而來,它將隸書的波磔進一步簡化為筆畫本身的形態,不同形態的點、撇、捺等筆畫展現出高度的幾何感與符號性。在漢朝至魏晉的碑刻中,隸書與楷書則呈現出更別致的“刀鋒感”,尋求字形統一的整體感。除了載體與技術的不同外,這種創作思想與當今的字體設計已別無二致。
書體發展到后期,行書和草書的出現強化了對藝術家個人風格的追求和書寫動作的動態表達,其中蘊含的“章法”“布白”等與當今設計師所學習的“正負空間”“構成”等又暗中耦合。因此,回望中國的書體演變史,不論何種書體均有其美術化運用。換句話說,從研究字體設計與裝飾的角度來看,將各類書體的美術化使用過程看作古典美術字的演變過程,并無不妥。
隋唐時期,楷書發展趨于鼎盛,楷書的法度也趨于成熟,至歐、褚、顏、柳等楷書大家時,楷書已經達到近乎完美的狀態,成了有法度可依的成熟字體,幾乎再無完善的余地。以至于五代至南宋的300多年間楷書名家寥寥可數。隋唐“館閣體”的情況也與之類似。這種趨同的書體發展方向似乎限制了書法家個人的發展,但是確實為漢字標準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2.2 現代字體的分流
隨著雕版與活字印刷技術的出現,書籍刊物數量大大增加。處于社會底層的雕版技工為了提升雕刻效率與增加收入,將楷體的筆畫特征與字形結構進一步規范化,此時的字體與書法追求的藝術化已經截然不同,字體形態的變化更多是為了功能性服務,而非追求個人的藝術表達??w被進一步概括,筆畫特征簡化,演化出了宋體這一橫細豎粗,完全服務于印刷的字體。
清末,民族工商業進一步發展,為了滿足社會需求,丁氏兄弟在原有的印刷體基礎上仿古于宋朝書體,出現了“聚珍仿宋”這一頗具古風又區別于書法藝術的印刷字體,其既具有使用功能,又能滿足審美需求。19世紀末20世紀初,重新設計的楷書、隸書和無筆畫裝飾的方頭字(后來的黑體字)等再一次豐富了印刷字體的種類。印刷體的出現證明了書法藝術與現代字體設計的徹底分流。
3 碑學書法的審美特征
3.1 民國碑學書法理論
“碑學”,在書法史意義上指的是重視魏晉南北朝雕版與石刻的書法史觀、審美主張以及主要以碑刻為取法對象的創作風氣。相較于帖學書法的優美灑脫,碑學書法因其使用場景,其藝術性更多體現為雄渾的風格。民國時期的書法在晚清的基礎上又有所修正,碑學書法仍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曹建的《民國時期書法的觀念與后碑學特征》[1]一文表明民國的書法理論更多是清朝尊碑抑帖書法思想的余韻。書法藝術憑借其深厚的底蘊在民國新文化運動中受到的沖擊并不是很大,而是在清朝書法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走碑帖融合的路子。但總的來說,民國時期書法的審美仍在于文人情懷的凸顯,并且洋溢著書卷氣。
3.2 碑學書法的平面特征:以《爨寶子碑》為例
《爨寶子碑》全稱《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墓碑》,此碑刻于東晉太亨四年(公元405年)。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于云南曲靖。該碑字體屬于隸書向楷書過渡的書體。全碑400余字,布局自然,宏大內斂。要分析《爨寶子碑》的平面特征,可以借由書法藝術中筆法、結體與章法的審美體系為參考。
筆法即用筆的方法,指通過合理操控毛筆以書寫出符合要求的筆畫。筆法是控制筆畫線條形狀和質感的關鍵?!鹅鄬氉颖返墓P法舒展,有“長槍大戟”之態,從其筆畫特征中還能看出隸書意蘊:筆畫保留了隸書方筆意味,點畫多為三角造型,刀刻感強;縱筆垂直,橫畫、捺畫保留了“雁尾”之意,同時強調筆畫轉折,爽快利落。碑中筆畫還強調收斂,筆畫收筆簡潔利落,筆畫的延伸并不強調舒張動態,取而代之的是適時停頓,簡明爽快。同時筆畫傾向于弱化縱筆的延伸,給人以堅定、稚拙之感。
在結體上,注重單個字的字體表現,字形以方形為主,根據文字復雜程度調整,上下結構的字呈長方,左右結構的字等則多呈正方,字內筆畫清晰,字內組合靈動,但整個字形始終保留方正之感,單字呈現出沉穩內斂的風格,卻并不死板。同時碑上許多字的筆畫已被刪減,這種刪減或出于雕工的無心之失,或出于對筆畫的主觀處理。碑中還出現了許多獨有的字形,如“寶”之構字,“一點成一字之規”等成字準則,展現出其獨特的結字思想。
《爨寶子碑》章法上削弱了傳統的注重縱向關系的一筆書而強調體勢,在保持縱向排列的基礎上,通過橫向的字體錯落與不同大小字體的排列,展現出一種稚趣與跳躍感,營造了一種矛盾統一的氛圍。
本文以《爨寶子碑》為例,可以明顯發現書法審美上的改變,原本“求意”的、自由灑脫的書法在清末康有為等人的帶領下向“取形”發展,更多的是一種造型上的創新,這種對書法風格的新的追求導致了對書法形式感的關注[2],也暗示著碑韻書法在美術字設計中具備的潛力。
4 碑學書法理論影響下的民國美術字設計——以魯迅為例
由于設計者的文化素養、審美偏好及對新思想的追求等的不同,因此民國時期出現了諸多飽含傳統書法韻味的優秀美術字。同時,民國時期的書風多以碑學為主流。因此,民國時期的美術字又或多或少帶有些許碑學書風與裝飾美感。以魯迅為例,其美術字設計就呈現了碑學書法的樸素雅致,以及基于新時代的大膽創新。
魯迅(1881—1936)是新文化運動的舉旗手與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除了在文學上頗有造詣外,魯迅還是一個書法家。雖然書法史上對魯迅的研究并不多,但是他留下的書法作品、手稿信件仍帶有鮮明的個人特色,以及民國時期特有的時代精神。
魯迅藏有大量的金石碑拓,其書法觀念與藝術藏品對錢君匋等平面設計大師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魯迅是新文化運動與文字改革的先鋒人物,但其仍保留了書法的書寫習慣。也正因為這樣的書寫習慣,魯迅留下了大量的書法作品供世人欣賞,其書法之美大致可以用八個字概括——簡約、樸厚、沖淡、古雅。
簡約之美是一切藝術的美學原理之一[3]。魯迅書法的簡約和樸厚體現為沒有繁復的提按與連貫,筆畫簡約平實;同時借用了草書的省略與合并,字體簡潔,筆畫短促有力,字形寬博蕭疏,濃郁的書卷之氣撲面而來,展現出其高深的書法藝術修養。
魯迅的書法修養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的書籍裝幀,他經常以其自書作品參與字體設計中。《熱風》《且介亭雜文二集》《三閑集》等皆以行書提名,《準風月談》則以隸書作為書寫參考,而《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而已集》的美術字設計同樣具有碑學書法韻味。以《熱風》的題字為例,在新文化運動和文字改革影響下,魯迅將繁體字簡化以證自己的思想,在行書的基礎上,通過中鋒運筆,使筆畫線條中實堅定,筆畫排布趨于規律?!盁帷弊值奶崾峙赃M一步簡化為“豐”,四點底被概括為一筆短橫,其筆畫中實、排布規整,有隸書氣韻,而縱向延伸的字體態勢又有仿宋之感,整體韻味十足。
《野草》的字體設計有行草之感,中鋒運筆使線條堅定勻稱,“草”字外形圓潤靈動,甚至潛藏一絲篆意,無不體現其深厚的碑學底蘊?!侗剂鳌窞轸斞脯F代風格字體設計的代表作品之一,他在無裝飾的等線字體基礎上橫向拉長字形并加以雙線裝飾,橫平豎直的現代字體在這種延伸中竟透出一絲隸書意味,而襯以重色底則讓字體整體呈現碑拓的觀感。
5 碑韻美術字的內涵與價值
5.1 中國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的傳承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好的字體設計不但能講好中國故事,還能推動消費者理解傳統文化和認同民族精神。隨著社會發展,人們愈發希望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獨屬于中國的民族文化;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愿意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商品買單,這些商品也是他國人民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窗口。
弘揚傳統造物的影視作品的熱播及促進傳統文化傳播的創作者們受到的高度關注,為民族文化自強意識的覺醒作出了強有力的印證。人們需要能夠代表民族的藝術作品,也希望從這些作品中尋找到精神與文化的故鄉。文化本身需要得到傳承,人們又需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在這樣的背景下,能夠代表中國的美術字設計自然擁有了更多的機會,但也對中文字體的設計師們提出了新的要求。將傳統與現代結合,設計出適應新的市場環境又能滿足人們文化認同需求的字體,是設計師們追求的目標,也是漢字設計的根本要求。
5.2 為現代美術字設計提供的啟示
文字作為重要的信息載體,其本身承擔的責任和具備的影響力不容忽視。新媒體的出現推動了字體設計的飛速發展,如何高效、準確地抓住用戶的注意力成為新媒體時代字體設計師亟須解決的問題。
字體不但要準確凝練,以幫助讀者迅速識別出想要獲取的內容,視覺形式上也需要能夠滿足審美需求,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新媒體的出現豐富了人們的個性化需求,人們期望通過對自己的文化認同來結交更多的“同類”,與理想或愛好接近的人接觸,建立更多的社會聯系。個人認知的覺醒同樣改變了人們對字體設計的認知。
同時,對手寫字體而言,由于智能手機等便攜設備的出現,因此人們似乎很難再提筆記錄自己需要的信息。正是這種逐漸告別書寫的信息傳播方式,使得人們逐漸淡忘書寫漢字時筆法、組合等書寫意識,而這又是漢字文化中不能忽視的存在。這種技術帶來的文化傳承中的矛盾是設計師需要關注與克服的問題之一。
6 結語
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因此,字體設計不應只關注其實用功能,其固有的文化和審美價值是不容忽視的。民國美術字設計因其獨特的時代背景和藝術風格成為現代字體設計的寶貴財富和靈感來源,能為當代的字體設計提供更多思路。
當下是急需中國設計的時代。消費者需要中國設計,中國傳統文化貫穿其中的設計能夠滿足消費者的文化認同需求,給消費者帶來歸屬感與幸福感;市場需要中國設計,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東方設計哲學從現代主義萌芽階段就對世界設計產生著巨大的影響;民族需要中國設計,鮮明的中華文化能夠帶來顯著的民族認同與文化自信;國家需要中國設計,文化興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任務與使命,而中國設計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定基石。
參考文獻:
[1] 曹建.民國時期書法的觀念與后碑學特征[J].中國書法,2008(12):28-33.
[2] 狄德全.論沈曾植的書法藝術[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9.
[3] 劉靜.魯迅書籍封面設計的視覺特征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7.
作者簡介:張峰源(1996—),男,貴州畢節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與信息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