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楊 臧可 靖瑩 劉子揚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和精神生活越來越豐富,人們對自身的健康問題也越來越重視。居民健康問題顯得尤為重要。情緒健康是影響居民精神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而空間環境是影響人們心理健康的一個主要因素,因此,對空間環境進行優化調整,可以有效地干預和緩和人們的情緒。通過優化空間環境來調節人們的心理狀態是可行之路。社區活動中心是社區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載體,也是人們最常去的地方。當前的社區活動中心呈現出一種“唯視覺”的傾向,即注重對建筑的外觀造型美化和空間美化,而忽略了空間最基本的休閑娛樂功能,缺少與人的互動,導致社區活動中心的承載能力逐步弱化,從而嚴重影響了居民的空間活動和情緒體驗。由此可見,打造可以調節人情緒的社區活動中心尤為重要。文章以社區活動中心為研究對象,探討社區活動中心環境對居民情緒的影響,并據此提出未來社區活動中心的規劃與設計策略,以及提高居民積極情緒體驗的室內外空間優化策略,從情緒健康和積極情緒的角度出發,改善社區活動中心的空間環境,喚醒積極情緒,調節消極情緒,緩解生活壓力,為構建健康城市與社區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社區活動中心;空間設計;情緒健康;情緒體驗;積極情緒
中圖分類號:TU98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7-0-03
1 研究背景
1.1 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越來越豐富,身心健康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個體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而心理健康是現代健康的主要考慮因素。《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顯示,心理問題已成為中國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情緒問題是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形式,情緒問題的主要表現有抑郁、焦慮、孤獨等。情緒健康是精神衛生的基礎,積極的情緒能促進人的精神健康,消極的情緒則會對個人的日常生活產生負面影響,從而誘發疾病。情緒健康是影響居民精神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必須引起人們的注意。
1.2 對心理健康進行空間環境干預是可行的
周圍環境與行為、心理、健康密切相關,國內外諸多學者從心理學、城市規劃學、地理學、社會學等多個方面論證了環境對健康的促進作用,環境對健康的影響已成為學術界的共識。學者們認為,空間環境是影響人們心理健康的一個主要因素,因此,對空間環境進行優化調整,可以有效地干預和緩和人們的情緒。
1.3 社區活動中心是構建健康環境的載體
社區活動中心作為社區公共空間的一種,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載體,也是人們最常去的地方。社區的公共空間是影響居民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2020年《社會藍皮書》指出,到2019年底,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已經接近60%,城市化進程已經接近尾聲,這是一個城市社會的開始,城市社區的發展加快和建設規模龐大、時間緊迫,忽略了人們對空間、環境、社會、行為、心理等多層面的需要。另外,當前的社區建筑呈現出一種“唯視覺”的傾向,忽略了基本的休閑娛樂功能,缺乏與人的互動,導致社區活動中心的承載能力逐步弱化,從而嚴重影響了居民的空間活動和情緒體驗。隨著城市的發展,社區公共空間對居民的健康影響日益凸顯,改善社區活動中心環境至關重要。通過改善社區活動中心環境,對居民的情緒體驗產生積極影響,從而對其進行情緒健康干預,使其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1]。
2 研究對象
社區活動中心是一個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和居民文化的集合。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許多國家的城市都在積極探索和研究社區活動中心的設計與發展。城市的空間形態和經營方式因自身特點而異,為了更好地滿足社區居民的文化活動需要,本文把社區或者居住區相對密集的活動中心劃為社區活動中心。
3 社區活動中心國內外發展歷程
3.1 國外發展歷程
1898年,霍華德根據人口密度和步行距離,將5000名居民劃分在不同的區域,并在每一區域內設置了商店、學習等服務,為婦女和兒童提供了便利的生活,這種服務由小型、便捷的社區中心提供,在適當的步行路程范圍之內。“鄰里單元”概念在1929年由佩里提出,作為設計與建造住宅小區的一個參照范例。社區單元的服務區域以學校的面積為基準,服務半徑為0.8~1.2千米,包含1000個家庭。它被交通主干道環繞,學校、銀行等公共設施位于鄰近小區的中央,周邊配有商業設施。20世紀前半期,西方社會理論興起,滕尼斯的經典類型學為社區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其理論從傳統的農村向城市過渡。城市的社區中心是美國最重要的市政機構,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很多便民服務,并且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基本上每個地方都有社區。新加坡的社區中心則是將服務設施集中在一塊區域,更符合人的思想。這兩種職能形態都有利于促進社區發展,并為我國的社區活動中心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3.2 國內發展歷程
1933年我國引進社區這一概念,至今已有相當久的發展歷程。社區活動中心是一個建筑專業術語,于2014年提出。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社區活動中心在社區配套設施中占據重要地位。2011年,張立瓊以《轉型背景下的城市社區中心規劃建設研究》為切入點,從城市社區變遷入手,探討了轉型后社區的基礎職能。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我國的社區活動場所不斷發展,越來越現代化和多元化。2022年,國家頒布《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指南》,為現代社區活動中心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
4 研究意義
在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情緒需要往往被忽略,人人都是社會中的“高壓螺絲”。人們被壓制的情緒需要通過一些方式來發泄。心理學研究表明,長期處于沒有感官刺激的地方,會產生厭倦、躁動、煩躁的情緒,從而影響人的認知、思考、情緒的穩定。社區活動中心作為社區主要休閑活動空間,發揮著重要作用。總之,打造一個可以調節人情緒的社區活動中心尤為重要。本文探討社區活動中心環境對居民情緒的影響,并據此提出未來社區活動中心的空間設計策略,為健康城市與社區的構建奠定理論依據。
5 社區活動中心問卷調查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社區活動中心進行調查,此次共發放266份問卷,共計237份有效問卷,按不同年齡段分為“70后”10名、“80后”86名、“90后”105名、“00后”36名。
通過分析問卷調查的數據,發現198名受訪者認為他們所處的社區有活動中心,“70后”的休閑時間更多,包括白天和夜晚,而“80后”“90后”則是夜晚和周末的休閑時間最多,大多數人會利用自己的空余時間前往社區活動中心參加各種活動,以減輕工作和生活的壓力。186名受訪者表示會進行一些鍛煉來發泄負面情緒和壓力,177名受訪者則會用聊天來緩解壓力。有15個人說他們的社區活動中心有調整或釋放壓力的空間。在社區活動中心未來的空間規劃上,大部分人希望增加空間的功能,同時希望有一個專業的心理輔導場所。部分人期望社區舉辦更多的活動,增進社區居民的交往。
目前的社區活動中心現狀表現為:物理環境舒適性差,空間壓抑;室內空間功能不明確,缺少戶外活動場所,如社交活動和運動場所;整體缺乏美感,缺乏空間設計要素,戶外景觀比較單一,缺乏豐富和多樣化的設施。
在社區活動中心的未來規劃上,居民的需求有:安全性和無障礙;舒適的活動條件及解壓環境,包括聲環境、光環境、材質運用等;足夠的活動空間,包括場館設計和活動設備;審美的需要,有豐富多樣的空間。
6 基于情緒健康需求的社區活動中心室內空間設計策略
空間環境是為人服務的,在滿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應根據不同人群的需要,設計出相應的空間環境。在社區活動中心的室內空間里,人們可以停留、結伴、交流等,從而減輕內心的負面情緒。以下分別闡述老年人、中青年、兒童這三類人群的社區活動空間需求和設計策略。
6.1 針對老年人群的活動空間設計
在社區活動中心的日間活動中,以老年人居多,且為最頻繁的群體。人到了老年后,很容易產生孤獨、沮喪和被遺棄的情緒,在此階段,情感多變,因此,在構建社區活動空間時,要注重對老年人情感的調控,為老年人提供正面的情感引導[2]。在社區活動中心的設計中,要增強老年人對空間的感知,讓老年人不再局限于被動地進入空間,而是促使其積極參與到與空間的互動之中,并且與其他群體交流。在設計老年人活動中心時,要注重加強對老年人的引導,例如在走廊增加感應光源,防止老年人因為光線太暗而摔倒;空間整體顏色要鮮明;標識導視設計要符合老年人的觀看和指示需求等。要注重關懷設計,使老年人有被尊重感[3]。
6.2 針對中青年人群的活動空間設計
參與問卷調查的主要是中青年,這些人由于工作、家庭等原因,沒有足夠的時間參加運動。因此,要改進空間,打造一個視覺和感官俱佳的室內活動空間。城市社區活動交互式空間的設計定位要想吸引這一群體,就必須營造一種輕松、舒適的氛圍,以減輕他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例如,交互式技術的試聽區可以讓青少年在社區觀看電影;一個可觸知的智慧問詢系統,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和時間,同時可以促進人和空間積極互動;設計AI運動模式空間,即使一個人運動,也能有很好的運動體驗,產生積極情緒。此外,可以利用社區活動中心內部的不同空間,增進不同年齡人群的交流。
6.3 針對兒童的活動空間設計
兒童在課余時間很難找到一個可以和鄰居一起玩耍、學習的地方,而在這個時候,社區活動中心就可以發揮其功能作用。在活動中心設計專門的兒童區域,如活動教室、閱覽區、討論區等,讓孩子們可以在此互動學習和玩耍。孩子們可以在這里找到伙伴、交流玩耍,以此減緩孤單的消極情緒和課業帶來的壓力[4]。
當前社會生活節奏極快,人們會產生壓力與消極情緒,因此,要在社區活動中心設立解壓、玩耍交流等場所,合理設計空間,選擇能產生積極情緒的主題色彩,通過科學合理的空間環境讓社區居民的情緒趨于健康、穩定。
7 基于情緒健康需求的社區活動中心戶外空間設計策略
研究表明,自然環境對情緒有積極的緩解作用。社區活動中心戶外活動場所是社區活動的外部載體。戶外活動場所有利于居民產生積極的情緒,豐富社區居民的活動,引導社區居民多參與戶外活動,形成“空間環境—居民活動—情緒健康—身心健康”的良性循環。
要合理設置各種設施的數量、種類和布局,創造有利于人們心理健康的空間環境。在植物種植和選擇上,要合理布局,合理選擇樹種,提高空間的綠地率。在戶外空間設計上,要注意各種設施的合理布置,如兒童娛樂設施、健身設備應該放在特定區域,并在兒童活動場所周圍布置適當的休息座位,使看顧兒童的人既可以得到休息,又可以相互交流。社區可以組織豐富多樣的社區活動,如輪滑比賽、籃球比賽、親子運動會等,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積極引導社區居民,到戶外參加活動,并吸引更多的居民參與,進而增強社區的活力和氣氛,促進居民交往。
良好的自然環境在緩解壓力、恢復與增強注意力方面都有積極作用。近幾年網絡的發展,使很多年輕人沉溺于虛擬網絡,忽略了真實的空間環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社區公共活動空間無法有效吸引他們。基于此,一是可以在社區活動中心的戶外活動空間增設以中青年為主的活動設施,鼓勵年輕人參加戶外活動;二是在戶外區域鋪設WiFi網絡,設計智慧跑道,監測運動情況,增設籃球場或體育設施,吸引年輕人到社區活動中心鍛煉和交往,在交往和運動中提高積極情緒體驗,促進年輕人身心健康。
8 結語
在未來社區活動中心的空間設計中,更應該以居民情緒健康為主,讓居民在社區活動中心的室內外空間活動和交往中喚醒積極情緒,調節消極情緒,讓居民在活動中心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緩解生活壓力,讓心理、情緒和身體更加健康。
參考文獻:
[1] 王亞楠.城市社區公共空間對居民情緒的影響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20.
[2] 郭天驕.老幼復合型社區活動中心的設計研究[D].武漢:湖北工業大學,2021.
[3] 劉雅靜,公偉.基于老年人需求的社區互動空間更新設計研究:以上地東里社區為例[J].設計,2021,34(19):61-63.
[4] 任丁亮.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兒童活動中心建筑空間形態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6.
作者簡介:焦楊(1980—)女,山東濟南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設計理論與實踐。
臧可(1997—),女,山東濰坊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藝術設計、藝術設計。
靖瑩(1996—),女,山東德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建筑環境藝術設計、藝術設計。
劉子揚(1998—),女,山東東營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