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博文
中國是一個玉文化的國度,有著八千多年的玉器發展歷史。其中,玉雕技藝是眾多傳統手工藝中最典型的一個,綿延不斷,歷久彌新,支撐起了中國玉文化的浩瀚與璀璨。長久以來,業內和大眾對玉雕的研習和探究多以史學、美學或寶石學為視角,關注的重點多圍繞玉文化和玉雕工藝,但作為一項傳統手工技藝,玉雕從業者學歷普遍偏低。
近年來,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富足,催熱了玉雕經濟,也吸引越來越多美術高校畢業生加入玉雕行業。這類畢業生有美術功底,有激情有抱負,卻在走入玉雕藝術百花園時難免迷茫與彷徨,現實面前不得不面臨生存和創作等一系列嚴峻的挑戰。這類美術科班出身的玉雕人,該如何對待玉雕這項傳統手工技藝,我僅以自我認知,淺析科班玉雕人對玉雕技藝的審視和抉擇。
玉雕作為諸多傳統工藝品類中最負盛名的一種,伴隨著科技進步,尤其是電腦多軸雕刻手段的出現,玉雕生產手段愈加便捷和快速;越來越多的美術高校畢業生加入玉雕行業,越來越多的創意沖擊著傳統玉雕行業。業內把畢業于高校,經過系統美術訓練的畢業生稱之為科班出身。這些科班出身所謂的新型玉雕手藝人的創意不斷,雕塑化、裝置化、多種材料運用等玉雕題材和玉雕藝術讓業內應接不暇,激起了不少學術爭論和思潮。
作為科班出身的一員,我自尋名師跟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李博生研習玉雕技藝近六載。在學習期間,李老師耳提面命,諄諄教導,讓我打開了玉文化學習的視野和閱知。李老師常以要為中國玉石行業培養四類人才為己任:研究玉文化的人才、研究玉的科研工作者、高水平的玉評人和具有哲學思辨的治玉人。在李老師門下,我除了習得一手熟練的玉雕技能外,更多的收獲是如何做好玉雕、如何深度感悟玉雕。總之,六年下來積攢的技巧、感悟、思考、領悟是我求之不得,也是書本所不能傳達的。
在李老師看來,會做玉不算什么,要會說、會教才是傳承技藝的關鍵。這一點,在我有幸參與2022年度國家藝術基金“玉雕技藝傳承與創新應用人才培養”項目學習時,才恍然大悟,也讓我開啟了有關淺析科班玉雕人對玉雕技藝的審視和抉擇的思考。
翻閱歷史,中國是一個不斷隨時代演進、與異域文化不斷融合的國度。玉器的使用目的、使用方式、具體形制在不同歷史時期亦各有不同,相繼經歷了神玉時代、王玉時代和民玉時代三個不同的玉文化時期。從時間線來看,玉器經歷了一個逐漸世俗化的歷程,且貫穿中華文明史。
在外界看來,似乎大眾只對工藝精細和材質美的玉器存有偏好,實際上審視玉器不能僅憑自我喜好作主觀評判,必須了解一件玉器背后的歷史、文化背景,甚至是一個玉雕人的真實生命和琢刻玉石的習慣等,才能審視一件玉器的重要性和藝術之美。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禮。”玉石經過雕琢才能成器,審視玉石需要普及常識。李老師認為將頑石變為美玉是東方人智慧的開始,也是東西方文化產生差異的源頭之一,溫厚、內斂的玉石文化在儒學中國發展成熟,將美與藝術帶到中國人每一個生活細節之中,也將含蓄、高尚的秉性注入中華民族的基因。
玉雕技藝,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傳承下來的技藝文化和藝術瑰寶,涵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被賦予人格化的儒家道德傾向、承載古人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審美等元素。在評定一件玉雕作品價值時,玉雕作品的文化內涵、思想性和藝術性居于主導地位,如果材質頂級,玉器的經濟價值更能匹配其歷史和價值地位。實質上,關于玉雕藝術的鑒賞,只有真正學會如何欣賞,才能真正地理解某一藝術,進而弄懂玉雕藝術品美之所在以及本質、價值和意義。從中國歷代玉器遺存來看,玉雕技藝承載著中國儒家思想的道德審美,表現著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一言以概之:玉雕技藝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玉雕技藝文化價值的體現
玉器,在神玉時代和王玉時代,被權貴賦予不同的文化屬性和社會角色。玉器從最早期“天人溝通”的宗教祭祀功能,后經歷了被賦予禮器的王玉時代,明清后期,玉器進入了民玉時代。從時間軸來看,說玉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傳承,一點也不為過。玉器的誕生和玉文化的遺存無不依賴于玉雕技藝的存在和貢獻。
在玉雕技藝的實踐過程中,國人逐漸形成了體現中華文化精神的特定審美意識和相應的材料觀念。譬如,福建地區壽山石的印章文化,中原地區獨山玉的山水玉雕文化,江南地區的子岡牌玉文化,北京地區的宮廷玉文化,也包括新時代新疆地區的金絲玉文化。在玉石材質選擇以及創作題材選擇上,玉雕匠人多因材施藝,根據玉料的客觀存在進行創意構思、輔助于相對應的玉雕技藝。不同的玉石材質,不同的玉雕題材,不同的玉雕技藝,都將產生不同的玉雕文化,體現著玉雕技藝文化的價值。
二、玉雕技藝工藝價值的體現
在中華傳統審美意識的影響下,玉石一直是中華民族和華夏兒女生活中重要的審美載體,其重要性主要在于統治者把意識形態、價值觀和玉石深度關聯。當玉石承擔了政治和文化內涵的時候,結果使人們對待玉石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
正所謂“琢玉成器”,一塊好的玉石一定要匹配好工,玉雕手藝人已經開始發揮玉雕技藝的作用,審料相玉、創意設計、玉石琢磨、玉石拋光、玉石裝配等過程,無不詮釋著玉雕技藝價值所在。
在中國傳統玉文化審美中,玉石材質美是首要的。尤其是在和田籽料和田黃石等行業,玉雕匠人多采用少雕或不雕刻的方式去呈現玉石材質之美。業內常有“好玉石自當配好工”的做法,品質上乘的玉石自然要配備好的玉雕工藝。玉文化除了玉石材質美外,進而是工藝美和內涵美。好的玉石配好的做工,不好的玉石為了遮蔽玉文化的缺陷,相配套的工藝美和內涵美的分量會成倍增加。在玉石雕刻行業,玉雕匠人一向以玉雕工藝作為最大的賣點之一,畢竟玉雕技能水平是其賴以生存的生產手段。玉雕手藝人一定會想方設法確保玉器工藝之美,這就是玉雕技藝工藝價值的體現。
三、玉雕技藝審美價值的體現
玉雕,在行業分類上屬于工藝美術的范疇。依照工藝美術屬性來看,玉器自然是指擁有實用性和審美特征的玉石工藝品。作為一個物質的客觀存在,玉器的特性應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兩個部分。作為一個造型工藝品,它反映著它所處時代的文化背景、時代情緒和生產生活水平;作為一個審美功能的精神載體,它反映著它所處時代的審美觀、時代風尚和文化特質。無論是物質的造型存在,還是精神的審美載體,玉雕技藝審美價值都得以從中體現。
毫無疑問,良渚文化和紅山文化是中國玉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們既是中國傳統玉雕技藝最杰出的敘事者,也是中國玉文化價值體系得以建構的最大的貢獻者。良渚遺址出土的磨制精致的玉器,詮釋著新石器時代的南方部落文化背景和審美特質,并力助良渚遺址2019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紅山文化出土的紅山玉龍造型獨特,工藝精湛,圓潤流利,生氣勃勃,也反映著新石器時代北方部落的文化背景和審美特質。
類似出土玉器文物和古代玉器的遺存物質財富,有關此類物質財富的論述在中文世界里比比皆是。作為精神財富的玉石文化歷史悠久,脈絡清晰,玉文化元素構成極其紛繁而復雜,但這些物質遺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間的共同性與差異性之特征。通過這些物質遺存,我們可以推曉它們所處時代的生活生產方式、審美傾向、時代風尚、玉雕技藝等內容,或許種種這類玉石物質財富的綜合應該是構成中國玉文化之優秀傳統文化特質的核心內容。
如果說物質存在和審美傾向承載是玉文化構成的兩部分,那么這兩部分內容均依賴于玉雕手藝人玉雕技藝的輸出,物質存在玉石造型本身依賴于玉雕技能的琢磨,審美傾向則依賴于玉雕手藝人自身的文化素養、審美取向和琢刻習慣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