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義務教育中,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背景下,農村地區的美育教學一直是我國全面育人體系中的薄弱環節。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及要求,美育教學對于農村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及想象力培養,均可起到顯著的促進作用。為此,本次研究中基于“互聯網+教育”模式展開,先解讀了農村美育教學工作開展的重要性,隨后指出了現階段農村美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最后依托于互聯網打造全新的農村美育教學體系,補足教育短板的同時,優化美育質量,希冀借此為相關教職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美育;農村
隨著城市建設進程的加快,城市教育中對于小學生的素質教育越來越關注,且基礎教育條件,也給予美育教學很大的支持,使得城市美育教學成效,明顯優于農村地區的美育教學成效。經過對農村地區的素質教育來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教育重點和教育資源,很多傾斜于數學、語文、英語等學科中,而對于美術、音樂等利于培育小學生美育能力學科的教育關注度十分有限,對應的美育教學成效并不理想。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農村美育教學可以借助于互聯網遠程教育的支持,實現教育現代化,優化教育質量,但是在實際的落地與施行過程中,仍舊存在極多的不足。鑒于此,本次研究展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農村美育教學的重要性
美育,即美感教育,該教育致力于培養學生對美形成自我認知、欣賞、創造的一種能力,對于學生全面發展而言,屬于一項不可或缺的構成內容[1]。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講,美育教學之下,能夠陶冶個人的情操和素養,對于正確的三觀樹立、人格塑造,乃至智力開發和思維拓展,均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基于國民文明體系構建的宏觀視角來看,無論是美好生活的創造,還是美麗中國的建設,都離不開美育能力的培養,而當人們的基礎教育中美育教學缺失,那么美好家園建設背后的民眾素質基礎必然不穩,最終影響國家的長遠發展。
二、農村美育教學發展現狀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了新時代學校美育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學校美育教學改革全面開啟。后根據《新京報》2021年調查顯示,美育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全國義務教育階段美育教師人數由2015年的59.9萬人增加到2020年的77.8萬人,五年來增加17.9萬人,平均增速為7.8%。美育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比例由2015年的6.5%提高到2020年的7.6%,提升了1.1個百分點。但是,相對比于城市區域的美育教學實況來看,城鄉之間的美育教學,仍舊存在很大的差距,導致農村美育教學成為整項美育教學事業發展中的薄弱環節。據相關資料顯示,“十三五”結束后,“十四五”開展期間,美育師資總量仍未達到基本的要求及標準,尤其是中西部地區所屬的欠發達農村地區,整體美育師資仍舊存在較大的缺口,實際的課程教育中,美育課程開課率嚴重不足,導致當地學生的美育教學及發展滯后于城市發展進程。據2021年對外公布的數據表明,經由國家督導評估認定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縣名單中,全國中,包括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內的2895個縣,已經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但是仍舊存在60%左右的農村小學音體美師資不足的情況,尤其是美育課程的開課率,僅為30%左右。上述教育不均衡問題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美育教學質量。與宏觀大環境相比較,部分農村學校在美育教學方面的關注度并不高,因而在美育方面的資源投入也隨之存在不足,導致美育教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2]。與學校層面相比較,部分農村學校中的美育教師自身教學能力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在現代化互聯網教育技術的應用方面的缺失問題,進一步導致農村義務教育小學生的美育學習質量不高,嚴重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對于未來全面發展也產生不利。
三、“互聯網+教育”背景下農村美育工作短板補全措施
(一)基于宏觀視角補全農村美育工作短板
1.借助互聯網,搭建教育智能化生態模型
農村地區的美育教學中,想要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依托于互聯網,搭建更具實用價值、更智能化的教育生態模型很有必要,才能為教育資源豐富以及趣味教學等目標實現創造基礎。首先,可以借助于互聯網軟硬件技術支持,搭建遠程智慧教學系統,包括遠程主機端、學習智能終端、運營管理系統等,以此為農村地區學生搭建教育系統運行閉環,互聯網智能化生態教育模型的搭建,核心內容為課程體系,利用“雙師”教學手段,為智能化教學提供保障。具體的智能化生態系統模型構建如圖1所示。
2.依托互聯網,改造智慧美育空間
借助于家校社聯合的形式,以政府部門牽頭引導,利用信息化手段,構造家校社協同育人生態體系。調查農村欠發達地區的情況,可以發現當地小學生家長外出務工比例較高,因而家庭對于學生的科學教育意識不足,導致家校協同育人成效不佳,影響學生的美育效果。對此,可以由政府部門給予資源傾斜,打造互聯網智慧美育教室,為外地務工家長創造家校合作美育的參與條件,以在線幫扶的形式,助推農村家庭學生的美育成效提升。例如,可以舉辦線上繪畫作品展,線上演出等美育活動,讓家長借助于互聯網遠程連線、實時直播等不同方式,參與到小學生的美育學習和成長中,最終提升農村學生的美育教學成效。
(二)基于學校視角補全農村美育工作短板
1.補充農村美育教學資源
作為農村小學的教育管理層,應該在政府劃撥的教育資金中,劃撥部分資金用于建設多媒體教室、基本美育器材配置、美術、音樂等課程教育工具購買方面,以此促使小學的美育教學基礎設施配備更加完善。此外,還應該積極挖掘當地的美育教學條件,將農村當地的傳統文化美育價值發揮出來,如陜北農村的舞獅、民歌、腰鼓等文化;東三省農村的踩高蹺、窗欞格糊紙;敦煌壁畫等,提升學生發現美、創造美能力的同時,對于增強學生文化自信以及正確美育價值觀樹立,也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2.做好農村美育教師互聯網技術培訓
部分農村學校在當地政府部門的扶持和幫助之下,已經配備了相應的美育教學基礎設施,如樂器或美術器材等。但由于部分農村學校之中的教學科目存在課程集中特征,且科目類型基本以數學、語文、英語等為主,美育教師人數缺乏或是教師自身美育能力不足的情況仍舊存在。對此問題加以解決時,首先需要農村學校關注起來,為該部分教師提供集中、統一的美育教學培訓,以此將農村美育教學不足的源頭問題解決掉[3]。其次,在教育培訓中,可以借助于遠程在線培訓的方式完成,使農村美育教師不受空間條件的限制,隨時隨地結合自身不足,借助于互聯網線上學習加以補充,實現農村美育教學可持續發展,為農村美育教學質量提升起到助推作用。最后,可以年為周期,定期舉行線上美育教師教學技能考核,要求教師考核通過后,才能進入一線課堂為學生授課,為農村地區學生的美育學習與時代發展緊密銜接,創造契機,以此優化農村美育成效。
(三)基于教師視角補全農村美育工作短板
1.豐富教學資源,有效拓寬知識廣度
農村美育教學氛圍,應以歡快、濃厚為主要營造特征。但是結合現狀來看,部分農村美育課堂模式基本以“照本宣科”為主,導致整節課堂缺乏活力,甚至死氣沉沉,很難激發出小學生的美育學習興趣,甚至部分小學生會在內心深處生成抵觸心理,導致實際美育教學成效并不理想。以美育教學中的美術課程為例,該門課程的獨立性及豐富性很強,對于提升小學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審美認知能力具有很大影響,且在幫助小學生發散學習思維方面,也可發揮助益。結合前文中提到的農村美育教學現狀,可以了解到,雖然我國在義務教育事業發展中投放了極多的精力和資源,但因各項因素制約下,城鄉之間的教育均衡性仍舊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美術學科的教育中。此時,作為一名農村區域的美術教師,想要全面提升農村小學生的美術教學水平,有效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課堂中,可以更好地為小學生打造多元化、多元性課程資源,以此強化小學生的美術學習印象和審美感知能力。例如,農村美育教師在為學生教學《俯瞰山川》一課時,就可以先行借助多媒體平臺,為學生在課堂上呈現《大地的血脈》《黃河彎道》等視頻或圖片,引導小學生借助于具象化的圖片和視頻,更加直觀的觀察和感受到祖國壯麗山河中的美景。課堂上,教師還可以借助于多媒體,為學生分別展示出西北群山與江南小山,使學生同時感悟雄偉崇山與雋秀可愛特征的山河美景特征,以此引導小學生能夠在探尋、發現的學習意識下,學會總結美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拓展對于美術的認知廣度,使更多農村小學生能夠做到從客觀角度去欣賞和了解世界,為后續親自動手創造美術作品時夯實基礎條件。
2.增強趣味教學,注重發展思維能力
《小學美術新課標》中提到,美術教育的核心,主要培養小學生對于視覺現象感知、理解以及創造的能力,因而其已經成為農村美育教學中的重要教學科目。為了達成上述農村美術教學目標,身為農村美術教師,在提升教學質量時,就應該有效調動起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如此才能更好地將學生思維創造能力開發出來。因此,農村小學美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積極借助于互聯網遠程技術以及網絡渠道等方式,為學生搜集更多教育資源。如,可以在美術教學中,以直播的形式,在農村課堂展開雙師在線教育教學,由更優秀的教師為學生展開美術教學,提升農村小學生的美術學習成效,由線下教師對在線教師的講解作出詳細解讀,以此促進農村小學生的美育學習質量提升。對于部分需要教師講臺授課的農村小學校,教師想要提升美術課堂學習的趣味性,則應該充分將VR等虛擬現實技術應用到課堂上,提升小學生的美術感知能力,并鍛煉其形象思維意識,保留小學生的想象能力,為其預留想象空間。例如,農村美術教師在教學《海底世界》一課時,由于學生的資歷以及生活經歷有限,導致其并未親身去過海洋館等場所,所以對于海洋世界的色彩斑斕以及海洋世界的神秘性,均存在想象力不足的情況。此時,教師就可將VR虛擬現實技術引入到課堂中,讓小學生佩戴上相應的技術設備,隨后將設備連接網絡,為小學生播放海底世界相關視頻。此時,小學生可以在VR技術的支持下,更加直觀地看到會吐墨的章魚、披著蒼綠色外衣的海參、可愛外表的小丑魚、兇猛的大鯊魚等多種海洋生物,讓小學生更為真切地認知到形態美、色彩美和海洋生物游動的動態美。同時,在VR技術支持下,小學生還可以更加深刻地觀察到真實海洋生物的不同特征及外在形狀,隨后在美術作品創作中深度融入個人認知,發揮出個人想象力和創造力,繪制出屬于自己的“海底世界”。
3.強化自主探究,構建課堂互動模式
依托于互聯網打造農村小學美術教學模式時,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強化小學生的課堂互動及體驗感,使小學生可以在技術支持下,形成自主學習和探究意識,從而優化美術學習效果,提升美育成效。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結合農村小學生的心理狀態及成長規律,注重美術課堂的資源配置,在網絡資源的輸出下,讓學生理解教學主題、掌握課堂學習目標,并學會自主合作學習,才能營造更具互動的美術課堂,讓小學生在課堂中承擔不同的角色,豐富其內心體驗感的同時,提升美術教學品質。例如,教師在授課“六面怪臉”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使用多媒體,為小學生播放面具表演視頻。視頻播放之前,教師可為學生闡述視頻背景:遠古時代下,人們對于所生活世界的了解知之甚少,面對自然災害時,往往會認為“惡魔作祟”。因此,為了將“惡魔”趕走,而佩戴面目猙獰的面具,并在固定的地點舉辦極具莊嚴和肅穆場景的儀式,以此寄希望于實現“人類征服自然”。當小學生觀看完視頻之后,就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小學生展示面具制作和裝飾方法,小學生在課堂上可以緊跟講解視頻中的操作步驟,先練習初步的剪裁手法和技巧,當其在課堂上掌握基礎技巧時,教師可以在班級內為學生分組,讓其分組完成實踐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制作一個完整的面具作品,并將作品制作全過程錄制下來,作品優秀者可放在班級展示角展覽。”由此,小學生的好勝心很容易被調動起來,積極參與到面具制作中去。作品完成后,由學生之間先行互評,選出心目中前三名理想作品。隨后,由教師為所有小組的作品給出評語。期間,教師需要通過觀看制作回放視頻,對每一小組制作面具時出現的不足,給出參考意見,幫助小學生及時糾正不足,最終優化教學質量。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村地區的美育教學中,想要全面補足短板,提升美育教學質量,充分將互聯網技術應用于教學中很有必要。首先,應該政府部門出面,投放一定資源、資金和精力,用于搭建智能化美育教學生態模型,以遠程教育模式的構建,為比較偏遠地區的農村小學生美育教學提供支持,優化美育質量。其次,學校應該給予一定支持,為教師提供必要的互聯網應用技術培訓,隨后以教師為轉化點,傳遞給小學生更多的現代化美育知識,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此外,作為教師,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的互聯網美育教學能力,熟練操作各項現代化教學技術,才能更好地引導小學生形成美育意識,提升美育創新能力,為其長遠發展、健康成長起到促進作用。
作者單位:包剛 甘肅省靜寧縣威戎鎮中心小學
參? 考? 文? 獻
[1] 王開智. “互聯網+”背景下農村小微規模學校美術教學策略探索[J]. 學周刊,2021(6):163-164.
[2] 李天瑜. 農村小學美術課堂中如何合理應用微課[J]. 好日子,2020(14):121-122.
[3] 左玉潔. 互聯網視角下高校美育服務農村小學模式研究[J]. 才智,2020(32):105-106.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互聯網+促進農村小學美育教育發展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1]GHBZ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