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玉涓 李敏齊
【摘 要】渝東南作為重慶主要的少數民族居住區域,具有獨特的民俗風貌和文化特色。通過實證研究的方式,結合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要求,構建出以“實地調研”“課堂教學”“設計實踐”“成果展覽”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能夠形成一個相對系統的少數民族文化教學系統。通過課程教學,能夠拓寬學生對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的認知視野,培養學生對多元文化的運用能力,拓寬少數民族文化在視覺傳達教學中的路徑。
【關鍵詞】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視覺傳達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3
“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理念的提出,為高等教育在新時代做好民族文化教育工作標明了新目標、提出了新要求、指引了新方向。高等教育中培育和弘揚學生的民族團結精神、肩負起傳承優秀少數民族文化的使命,是立德樹人、落實民族政策、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舉措。為了帶領學生了解和傳承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在視覺傳達專業相關課程教學過程中,選取渝東南轄區內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縣等少數民族區域作為教學主體;通過將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元素與設計實踐相融合,帶領學生實地考察渝東南的少數民族村落、獨特的地域文化等,引導學生參與渝東南地區少數民族建筑特色及紋樣在現代設計中的運用活動,并舉行設計作品展等,從而培養學生傳承少數民族文化的意識,塑造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意識等。
一、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概述
渝東南分布著3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5個市級歷史文化名鎮,39個中國傳統村落[1];居住了漢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等18個民族,有著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風情、獨特的民居形態,這些事物能夠反映出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風俗文化、地域特色等。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文化特色包含土家吊腳樓、西蘭卡普、苗族刺繡、蠟染、銀飾等[2],它們有獨特的造型特色、制作工藝、創作思想及裝飾紋樣等,既凸顯出了人們在生活中的智慧,又進一步豐富了我國不同民族的特色。隨著文化自信、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等政策和理念的提出,它們陸續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設立專門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等,并通過文化宣傳、旅游觀光、設計運用等方式逐漸受到了更多的關注。
二、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運用現狀
從宏觀層面來看,近幾年,為了有效推動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運用,部門出臺了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相關政策,舉辦了渝東南民族文化旅游發展成果展、民族旅游文化節、座談會等,讓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既有了良好的政策支持,也有了良好的傳播平臺。在高校教育教學中,針對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的運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其一,教師以課題為契機,帶領學生針對性地運用渝東南苗族、土家族等特色文化元素進行調研、學習和運用;其二,在視覺傳達設計相關課程教學中,教師結合相關課程教學需求,有機融入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展開講解,目的在于既豐富了課程教學內容,同時還能夠拓寬學生對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的認知視野,增強學生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認同;其三,結合課程教學要求,引導學生使用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元素進行設計實踐和運用;通過此方法,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和理解少數民族的人文精神、民俗風貌、地域特色等。除了在高校進行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的認識和運用之外,在社會生活中,也有不少以渝東南少數民族特色文化開展的設計,包括苗族蠟染、銀飾、服裝,土家族西蘭卡普等。例如,彩妝品牌花西子采用苗族銀飾的鍛造工藝、蠟染和刺繡的特點,推出“苗族印象高定系列產品”,品牌通過聚焦苗族文化特色、運用苗族銀飾工藝作為創意來源,讓更多的消費者在時尚中了解和感知苗族文化,讓其能夠得以傳承和運用。除此之外,還有諸多專門以蠟染、苗繡等工藝為主體的服裝品牌、文創產品設計工作室等,通過對其工藝的運用、紋樣的再設計,打造出與當下消費者需求相符合的日用生活品,使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元素能夠更加貼近大眾生活,得以有效傳承。
通過以上的分析發現,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和運用在當下有了良好的契機,并且社會各界也都在為此做出努力。高校作為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也在此過程中做出了諸多努力,有較為豐富的教學成果,包括專題研究、教學實踐成果等,只是在整個教學中,缺乏較為系統的安排,總體的教學效果容易淺嘗輒止。
三、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的運用路徑
高校是開展少數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運用的重要場所,通過結合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等,深入推進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及運用教育工作,在高校學生中普及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和相關知識,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傳承意識,認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讓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特色能夠得到活態傳承。在此次研究和教學實踐中,切實遵循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指導思想,積極探索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特色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有效融入途徑,構建以“實地調研”“課堂教學”“設計實踐”“成果展覽”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做到將少數民族文化了解、運用、傳播的深度融合。
(一)實地調研——少數民族文化運用的基礎
結合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教學安排,利用“專業調研”這門課程,根據學生對黔東南少數民族特色的了解現狀,制定相關的調研活動和少數民族文化體驗方案,并通過研討會的形式進行成果分享和研討。包括帶領學生前往渝東南少數民族村落,了解當地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風土人情,并通過與當地的居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進行交流,從而比較深入地把握苗繡、蠟染、西蘭卡普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成原因、發展現狀、制作工藝、創作思想等。通過實地調研,讓學生能夠收集到豐富的設計素材、更深切地體驗渝東南少數民族的文化風貌,有助于后期在設計運用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課堂教學——少數民族文化運用的紐帶
當學生通過實地田野考察和文獻收集后,對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有了一個比較深入的感知和了解,在回歸課堂之后,教師可以結合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相關課程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結合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展開教學,并與課程知識點相契合,并且在此過程中,將學生的調研成果有針對性地展開講解,及時地答疑解惑。例如,在插畫設計這門課程教學中,可以結合土家族的神話故事在插畫中的運用方法等進行闡述,讓學生既能夠學習到插畫設計的課程知識點,又能夠明確土家族神話故事的具體運用方法。
(三)設計實踐——少數民族文化運用的途徑
為加深對渝東南少數民族建筑、文化等的認知和運用,結合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需求,開展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將所收集到的材料進行再設計并合理運用,從而實現全員參與;培養學生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認同感的同時,還能夠提升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應用能力,做到以“設計”育人、以“課堂”育人。
1.推廣少數民族文化——“宣傳廣告設計”課堂實踐
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目前的受眾群體相對單一,知名度相對較低,主要是在觀光旅游、產品運用層面進行運用。所以,為了豐富其推廣手段和路徑,在教學進程中,結合《廣告策劃與設計》這一課堂,讓同學們通過運用渝東南少數民族的獨特文化形態作為要素進行推廣設計,包括宣傳海報設計和紀錄片拍攝兩個類型。海報設計以促進不同文化的交流為基礎,將海報設計作品以線上或線下的形式進行展示,能夠讓更多的學生通過宣傳海報主動去了解渝東南的少數民族文化特色,同時,也能夠加強對此地區少數民族的認識和了解。而紀錄片的拍攝,能夠讓同學們利用鏡頭的方式來針對性呈現當地文化,切實的展示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狀態和文化習俗,讓少數民族活起來、動起來,并且紀錄片的投放載體更加多元,借助不同區域的電子媒介進行推廣,能夠增加宣傳的影響力。
2.構建少數民族品牌——“品牌形象設計”課堂實踐
渝東南少數民族特色古鎮、蠟染、苗繡等集中體現著當地的民俗風貌,同時它也是少數民族地區向大眾展現其獨特文化和特色優勢的一個品牌形象,從一定程度來說,它也是構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特色經濟的重要平臺和有效手段。針對這一需求,在品牌形象設計這一課程教學中,著重針對渝東南少數民族特色古鎮、蠟染、苗繡等品牌形象進行構建,讓學生切實了解渝東南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用設計為當地民族文化的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并且通過品牌形象設計,能夠用符號化的語言加深大眾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記憶,傳遞該民族的特色。
3.傳承少數民族特色——“文創產品設計”課堂實踐
文創產品設計是一門集實用價值、審美價值、設計內涵于一體的課程,它既要符合大眾對文創產品實用性的需求,又要通過設計方法增加產品的文化內涵和美學價值。結合這一課堂,學生通過提取少數民族服飾中特有的圖案、色彩等元素,進行創新設計,將原本的渝東南少數民族紋樣通過藝術表現形式進行重新的解構和重組,創作出富有現代感的新型紋樣,使文創產品在保留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基礎上更顯時尚個性。將紋樣運用至抱枕、杯子、絲巾等日常家居生活用品,讓渝東南少數民族特色文化走入民眾的現代生活。
(四)成果展覽——少數民族文化運用的深化
通過實地調研、課堂學習、設計實踐等環節,學生對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已經有了一個系統的認知,并在設計實踐過程中學會了如何將少數民族文化元素進行實際運用,構建出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方法體系。為了增強各領域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交流和運用方法探討,借助線上及線下平臺,通過舉辦成果展覽的形式,讓學生的成果能夠接受大眾的探討和認可,既能夠提高學生的創作熱情,又能夠在展覽中接受來自不同群體的聲音,在此中不斷更新、深化探索。
四、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在視覺傳達教學中的運用價值
其一,拓寬學生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認知視野;通過帶領學生深入田野實地調研,促進學生對渝東南少數民族的建筑特色、風俗習慣、思想觀念的了解,并且能夠切實地收集到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資料信息,為后續的設計開展奠定資料基礎。其二,培養學生對多元文化的運用能力;借助實地調研的契機,再輔以課堂教學和命題實訓,引導學生將優秀少數民族建筑元素、裝飾紋樣、制造工藝等運用到現代設計之中,既能夠對多元民族文化的進行傳承,又能夠樹立學生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感。其三,優化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在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中的教育路徑;結合本專業學生的課程設置情況,將渝東南少數民族的建筑形態、文化符號、制作工藝等融入到不同課程實踐教學中,在達到課堂培養目標之外,還能夠激發學生的設計熱情、讓課程教學主旨深入學生內心。其四,加深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借助成果展覽的契機,能夠吸引更多的學生了解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并可以通過不同學科的交流,從更多的視野進行少數民族文化運用的探索,讓不同民族文化能夠得到真正的關注、傳承和運用,而不至于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逐漸消逝。
五、結語
開展少數民族文化運用實踐要善于抓住時機和切實結合學生認知需求,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結合課程的教學目標開展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運用實踐,通過“實地調研”“課堂教學”“設計實踐”“成果展覽”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目前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此次實踐教學中,強化了學生對少數民族文化、風俗的認識,還通過海報、宣傳片等吸引了更多的學生主動去了解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主動參與進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來,起到了輻射效應[3]。只是在成果的轉換和運用層面的思考有所不足,在后續的少數民族文化元素運用教學工作中,教學團隊還將繼續積極拓展少數民族文化教育進課堂的新路徑、新方法,不斷完善相關教學工作的長效機制,形成與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學更加契合的課堂模式,肩負起高校教育應有的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使命與責任。
參考文獻:
[1]邵甬,胡力駿,趙潔.區域視角下歷史文化資源整體保護與利用研究——以皖南地區為例[J].城市規劃學刊,2016(3).
[2]熊正賢.特色文化產業扶貧的特征分析與績效問題研究——以武陵山區為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
[3]曹能秀,孫亞娟.以教育促進貧困農村地區民族文化傳承的實踐探索——以云南省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六哨鄉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09(4).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人文科技學院校級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項目:民族團結教育進校園活動路徑探析——以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為例(項目編號:CQRKMZ2022012)。
作者簡介:陶玉涓(1994—),女,漢族,重慶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李敏齊(1993—),女,漢族,重慶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