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珺 劉蘭 杜鵬程
【摘 要】川酒小角樓釀造技藝中蘊含了豐富的白酒工業術語。這些術語既極具個性,又富有白酒釀造的共性,因此研究川酒小角樓中的術語翻譯對其他白酒術語翻譯具有啟發意義。本文中,作者以小角樓酒中的術語為基礎,對比分析白酒工業術語2021、2008年標準,結合交際翻譯理論,同時參照白酒學術期刊中相關術語翻譯,力求找到川酒術語有效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小角樓酒;白酒工業術語;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3
引言
白酒是我國特有的文化符號,白酒釀酒工藝在我國淵源流傳,已有千年歷史。雖然白酒我國發展迅速,然而白酒術語翻譯研究為數不多,這極不利于白酒的發展。相較于歐美葡萄酒、愛爾蘭威士忌等酒類產品,我國白酒知名度有待提高,需要進一步向海外推廣。在推廣白酒,宣傳白酒過程中,翻譯直接關乎到海外地區白對酒的認可度,同時,白酒工業術語的翻譯更是白酒中的精髓,而良好、有效的翻譯可以使其他國家消費者更好地了解白酒。
準確地翻譯白酒工業術語可以消除語言障礙,有效促進白酒向國外發展。準確有效地翻譯白酒工業術語,能夠使國外的酒類專家、企業、消費者有共同的話語基礎,促進國內外酒類專業人士溝通交流,避免誤解和文化移位等現象。從而讓外國消費者認可中國白酒,傳播中國白酒,推進白酒的國際化進程。要準確翻譯白酒工業術語,就要了解其釀酒技藝。本文作者將以川酒小角樓的工業術語翻譯為例結合交際翻譯理論進行研究,從而提出更佳的翻譯策略。
一、小角樓酒的釀造技藝
川酒小角樓作為四川著名的“十朵小金花之一”,位于川陜革命老區巴中市平昌縣,地處古“巴子國”腹心地帶。其傳統釀造技藝起源于康熙18年(公元1679年),形成于1880年(光緒六年)。據《平昌縣志》記載,“明末清初,民間習慣釀醪糟、酊缸酒,境內以白衣小角樓小酢酒著名。”小角樓酒以本地民間“小酢酒”烤酒技藝為基礎,融合了貴州遵義地區釀酒生產技藝,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小角樓釀酒技藝。
小角樓酒的釀造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在農歷六月六在大巴山深處采集“巴山松”針葉林腐殖質土壤,利用其營養素以適應酸性環境的微生物菌群,配搭窖泥、糟醅中的微生物菌群培養窖泥。二是在農歷九月九搭窖、培窖。三是精選優質高粱、糯米、玉米作原料,確保釀酒原料的品質。四是用混蒸續渣、雙輪發酵、慢火蒸餾、量質摘酒,按級并壇,陶壇貯存、陳釀老熟、精心勾調的典型生產工藝。其釀造工藝環環相扣。以上四點促使小角樓形成為了地域特色濃郁、糧香細陳、醇厚綿甜的川酒。小角樓酒釀造技藝是傳承了一百多年的手工釀酒方法,該技藝于2006年和2008年被平昌縣和巴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時被列為第五批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釀造技藝保護單位。
小角樓酒中蘊含了豐富的釀酒工業術語,不僅具有地方白酒的個性還蘊含了川酒的共性,因此小角樓酒中的術語翻譯對川酒以及中國白酒的術語翻譯有著借鑒與促進作用。
二、交際翻譯及小角樓酒白酒工業術語的特點
(一)交際翻譯理論
交際翻譯是英國翻譯理論家彼得· 紐馬克(Peter Newmark)提出。交際翻譯理論注重讀者的感受,在翻譯時從目的語讀者的角度出發,注重譯語讀者的接受度和認可度。交際翻譯理論力求做到既保證譯文的準確、地道,同時又不丟失源語信息。交際翻譯理論在川酒術語翻譯中具有指導作用,要讓國外消費者接受中國白酒,交際翻譯的運用有助于選擇更加適宜的翻譯策略。
(二)小角樓酒中白酒工業術語及其譯介難點
川酒小角樓從其原料選擇,到其釀酒工藝,都蘊含了豐富的白酒工業術語。
小角樓酒釀造技藝的誕生,經歷了“大巴山人”世代傳承、創新和發展的漫長孕育過程,是我國民間釀酒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歷史文化、科學和現實經濟價值。要進一步理清小角樓酒中術語的翻譯,就需要對其原料、工藝、流程有所了解。
基于小角樓酒釀造工藝流程圖以及小角樓酒的相關介紹綜合分析,作者發現其工業術語翻譯難點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專業化程度高,缺乏專業背景知識的鋪墊,術語翻譯難以實現對等,造成目的語讀者,理解偏差,言不達意;二是文化背景差異容易導致目的語讀者接受度下降;三是目的語(英語)中無相關等效詞匯;四是自身特征明顯,如小角樓酒又名“森林生態酒”。
要在白酒工業術語翻譯中,既兼顧讀者接受度,又能夠起到有效傳遞信息的作用,交際翻譯理論的恰當運用可以有效指導白酒術語的翻譯。
三、基于交際翻譯理論的白酒工業術語翻譯策略
在了解白酒工業術語的特點以及難點后,結合交際翻譯理論,同時將小角樓酒中的白酒工業術語結合中國標準出版社出版的白酒工業術語:GB/T 15109—2008以及GB/T 15109—2021,并結合國內學術刊物中對白酒工業術語的翻譯進行對比分析(見表1)。
基于此,作者結合以上資料,提出更加適宜有效地翻譯策略,力求進一步優化白酒術語翻譯,更好地傳播白酒文化,作者提出以下翻譯策略。
(一)歸化翻譯為主的意譯
在歸化翻譯中,讀者是譯者的目標主體,譯者在翻譯時盡可能地翻譯出符合目的語讀者習慣的譯文,盡可能親近目的語讀者。這樣的翻譯既能有效傳達有用信息,又更加容易讓目的語讀者接受。如在翻譯黃水一詞時,《釀酒科技》和《釀酒》兩本雜志將其翻譯為“Yellow Water”,而在GB/T 15109—2021中將其譯為“huangshui fluid”。綜合以上譯法,作者認為將其譯為“Yellow Fluid in Cellar”更為準確,因為在國標中黃水的定義為:“發酵期間,逐漸滲到容器底部的棕黃色液體。”又如酒糟、酒醅的翻譯,相較于其他兩本學術期刊,國標白酒工業術語2021版將其翻譯為“Distilled alcoholic fermentative material,Alcoholic fermentative material”。這樣的翻譯符合目標語的語言習慣,又容易被接受。
(二)音譯+注解
音譯在翻譯中被廣泛應用,在翻譯無法實現對等時,音譯法可以讓目的語讀者體驗源語,但同時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注解必不可少。如小角樓酒又名“森林生態酒”,在學術期刊上其譯文為“Forest Ecological Baijiu”,這種翻譯容易讓讀者產生誤解,不論在語法搭配或是內在邏輯意思上都難以達到翻譯的目的。為了讓讀者接受,作者建議將其以“拼音+注解”的方法進行翻譯,可譯為“Ecological Senlin Baijiu(Forest—related Ecological Baiju)”。再如在翻譯濃香型和醬香型白酒時,國標GB/T 15109—2021中的翻譯為“Nongxiangxing Baijiu, Jiangxiangxing Baijiu”,這樣的翻譯很難讓對中國白酒毫無了解的外國消費者認可,為了更容易被接受,可以在譯文后加上注解,如濃香型白酒譯為“Nongxiangxing Baijiu(Luzhoulaojiao Flavoured Baiju)”,而醬香型白酒譯為“Jiangxiangxing Baijiu(Maotai Flavoured Baijiu)”。這樣翻譯,既能夠讓目的語讀者明白意思,又能保留白酒精髓。
(三)增譯法
增譯是指根據英漢兩種語言不同的思維方式、語言習慣,在翻譯時增添一些詞、短句等,以便更加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思。由于中外釀酒技藝的差別,因此在白酒工業術語也存在較大差別,所以在術語翻譯時適當采用增譯法可以提高翻譯可讀性。例如,大曲一次的翻譯,“曲為酒之骨”,“曲”是中國白酒的精髓所在,因此在翻譯這類核心術語時便要采用增譯法,可譯為“Daqu (Fermentaive Starter)”,而不是簡單譯為“Daqu”或“Starter”。
(四)借譯法
借譯法即將目的語中已存在的術語或習語等借用到翻譯中去,在同一文化特性的基礎上,將源語文化負載詞翻譯為目的語文化負載詞。雖然這些詞展現了文化差異,但目的語讀者更愿意接受。如在國標GB/T 15109—2021中將酒頭、酒尾譯為“Initial Distillate”和“Last Distillate”。而利用借譯法可直接將其譯為“Head”和“Tail”,因為威士忌和白蘭地的蒸餾工藝中,也采用了類似“掐頭去尾”的做法,而酒頭、酒尾則可采用與之對應的英文表達“head”和“tail”。這樣翻譯便可達到地交際的目的。
四、結語
白酒工業術語準確、有效地翻譯是我國白酒實現國際化進程中關鍵的一步。只有準確、有效且受外國消費者、學者等認可的術語翻譯,才能讓我國白酒更廣為青睞。
本文作者以川酒小角樓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術語翻譯為突破口,找到了較為有效的翻譯策略,既能夠保留白酒的精髓,又能夠有效地傳遞信息和溝通。期望這些翻譯策略對日后白酒術語的翻譯有一定借鑒作用,進一步構建出以信息和文化溝通為基礎,準確、有效的翻譯,助力川酒國際化進程,助推白酒國際化,讓更多人了解中國白酒,了解中國酒文化。
參考文獻:
[1]席連俊.跨文化語用學視角下中國白酒外宣文本英文翻譯策略研究[J].釀酒科技,2022(4).
[2]王曉珊.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視閾下川劇《死水微瀾》的英譯研究——以白靈芝譯本為例[J].四川戲劇,2021(1).
[3]全國食品工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白酒工業術語:GB/T 15109—2021[M].北京:中國質檢出版社,2021.
[4]杜鵬程,彭奎,余乾偉,等.小角樓“森林生態酒”釀酒生態特征研究(二)——“森林生態酒”的工藝特色[J].食品與發酵科技,2020(6).
[5]余乾偉,潘建軍,杜鵬程,等.小角樓“森林生態酒”釀酒生態特征研究(一)[J].食品與發酵科技,2020(3).
[6]沈曉華.交際翻譯策略視角下的《金匱要略》英譯研究——以羅希文譯本為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20(1).
[7]黃筱鸝.淺論白酒專業術語的翻譯[J].釀酒科技,2016(12).
[8]吳春容.我國白酒國際化的語用翻譯途徑研究[J].釀酒科技,2015(6).
[9]全國食品工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白酒工業術語:GB/T 15109—2008[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9.
[10]黑龍江省輕工科學研究院.釀酒[M].哈爾濱:黑龍江省輕工科學研究院,197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川酒文化國際傳播研究中心資助項目:課題名稱“川酒術語翻譯研究”(項目編號:CJCB2021—08)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珺(1988—),男,四川儀隴人,博士研究生在讀,講師,研究方向為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