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是一項自古有教育之始便隨著社會、教育制度發展的活動。隨著社會的發展,德育越來越融入進教育各階段各類課程的教學中。特別是近年來課程思政的全科化、全覆蓋化加深,對高校非政治類課程的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本文基于中西方高校德育手段下的外語課堂德育效果來探尋拓寬高校外語專業德育手段的路徑,以期為課程思政大背景下以全科德育為目標,培養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新人添磚加瓦。
【關鍵詞】高校德育;德育手段;外語專業課堂德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3
一、背景
2004年以來,中央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其中課程思政成了高校各大課堂德育的主題。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其中強調高校學生培養不止應注重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圍繞黨史展開思政教學,堅定理想信念,深化家國情懷、文化認同、法制意識,筑牢道德素養。還應依據市場需求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進行紅色教育基地定期學習等。
對于高校課程思政,不止要求教師深挖教材知識,基于史實、凝煉精化、結合生活實際,從各種理論課堂、實踐課堂中有溫度、有深度、有廣度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把知識的學習和實踐活動統一起來,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腳踏實地,做好中華文明的傳承人、祖國未來的繼承人、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筑路人。
外語專業是文科類專業,課堂教學既需要理論知識的學習也需要實踐環節的參與。如何在外語專業各類課程中充分利用思政元素做好高校德育工作,是每個專任教師的職責。
二、中西方德育手段
德育無論是在中國還是西方,都是很早便在學校及社會層面進行的一項活動。西方古代偉大的教育家蘇格拉底以培養治國人才為教育目的,即注重技能的傳授、也注重學生品格的培養,他的教育理念認為:“一個不懂如何做人的人如何能治理好國家呢?”而在遙遠的東方中國,儒大家孔子帶著他的仁愛思想普化世人。這既是中西方德育的開始,也是社會進步的標志。隨著社會現代化程度越高,德育越來越被重視起來。
當代學生的德育主要圍繞社會環境、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幾大要素進行。
(一)學校德育
在西方,德育貫穿在自小學至高校的每一門課程中,無論是自然、地理課程述及的民族歷史、國家起源,還是歷史、語文課所熏陶的愛國情懷、人文思想,都是無形中進行的德育活動,每個學期固定參觀博物館、文化館等沉浸式學習活動,把課堂所學和親身經歷相結合,德育被悄無聲息的進行著。總而言之,西方德育手段更多元化和綜合化,西方高校除開設政治學、哲學、公民學等公開的道德課程之外還十分強調把道德教育滲透到文理各科教學之中注重發揮各學科對道德教育的“載道”作用[1]。如美國、德國等高校要求每一門主修專業都要從歷史、社會和倫理學的角度進行學習和研究,即要求學生對任何一門專業課程的學習都要回答三個問題:該領域的歷史和傳統是什么?它們所涉及的社會和經濟問題是什么?要面對哪些倫理和道德問題?同時,由于杜威的“生活即教育”原則滲透到學校教育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西方高校普遍實行開放的“大德育”。學校不斷加強對志愿者活動的組織和指導,使學生在活動中直接受到道德教育。
在中國,學生每個階段的教育都有專門的政治課程參與構建德育機制,無論是語文課、歷史課還是政治課或偏重文科的課堂,學生所受到的不止是學習文法、人文思想的熏陶,更是了解祖國歷史、樹立核心價值觀的契機。但與國外的教育體制相區別,國內的教育體制是基于公平公正前提下的篩選競爭機制,高考被看作是人生的一場大考,加上國內每年考生人數眾多,大量的時間花在了為高考科目備戰上,而理工科的學生更是整日專注于題海沉浮,高考制度的改革雖然在部分省份試行,但大部分省份還在延續之前的應試教育模式。因此,盡管德育在各門課程中均有體現,但很難實現德育結果的實踐輸出,大部分停留在口頭、紙筆之上。政治課程在高等教育階段,一直占據著重頭,越是高階教育階段,政治課程的占比越高,僅次于體育、語文、專業課的學習,這似乎是在為學生們出社會做一名合格公民作保障。近年來國內的德育更加強調全科覆蓋、理論與實踐結合、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才。但在具體落實上因為各學科特點不同所以存在不同的德育素材挖掘方式。
(二)社會德育
社會德育一般都通過社會輿論(傳統媒體、新媒體)、社區活動、政黨團體等途徑進行。
隨著全球化加劇,國家間的文化交流、貿易往來加深,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種思潮地影響。近期,《覺醒年代》劇集的火爆,從社會層面為學生講述了我黨革命歷史的同時傳播了那種不怕困難、吃苦耐勞的精神,那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為國奮斗、為祖國統一犧牲自我的民族精神。引爆了一段時間內《毛澤東選集》借閱、購買的熱潮。
西方學生德育一直看重社區活動的作用[2],自小學至高校學習階段,學校與社區的聯動一直占有一定的學分、學時比例。在我國,社區活動在社會德育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大,通過社區活動把學校德育、家庭德育成果實踐出來,再通過實踐內化、鞏固道德素養。
(三)家庭德育
中西方在德育的劃分上存在一定的差別,古語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透露出由我及人,由小家及大家的思想觀念,弱化了自我與社會的區別,講究以己度人。強調一個人只有修養好自己的品德,才能在社會上修養好社會公德。而西方卻又相反,對社會公共道德和個人品德劃分有別[3],以德國等歐洲國家為例,除了銜接小學、初中、高中的政治課知識外,還特別強調通過社會實踐去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把課堂所學的德育融入現實的生活中,更強調培養學生成為合格公民,懂得如何行使權力和履行義務的人。
三、外語專業德育手段在高校的情況及有效性分析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際的基本工具,是達成合作、表達思想、傳遞知識的重要媒介。伴隨著語言而生的是文字,從早期的埃及楔形文、中國的甲骨文,到從腓尼基文字演變而生的拉丁文及其后的羅馬文,背后是慢慢孕育發酵的人類文明長河,每一次語言的演變都伴隨著文明的誕生或消亡。語言文字為科學的發展和人類探索世界及宇宙提供了基礎和可能性。語言與文化、生活本就密不可分,而外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培養即可熟練運用外語實現交際目的的語言人才,又需要了解語言文化及語言對象國社會風俗及民生情況且擁有思辨能力懂靈活應變的市場需求人才,特別是高職應用型人才更強調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外語專業課程包含聽、說、讀、寫、譯及綜合運用課程(依據就業方向及人才培養目標不同而有差異),如商務外語(跨境電商)、旅游外語、外國概況等課程,每門課程即涉及到外語知識的學習,又涉及到人文情懷的熏陶。
外語專業各門課程常用的德育手段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知識素材德育元素的挖掘。小到一個詞匯的含義變化,大到詞匯的構詞及語法規則,背后都蘊含著生活方式或歷史變遷的痕跡,如英語里很多詞匯是從希臘神話眾神的名稱演變而來可知,文化與語言緊密相連。再比如有的亞洲國家星期的表示法受歐美國家的影響,以星期天作為一周的第一天,這些詞匯知識的背后,是對歷史的記憶,牽引出的是學生對愛國情懷、正確價值觀的培養。
引入社會時事或熱點新聞進行主題討論以培養學生思辨能力。該方法特別適用于口語課堂或聽力課堂中。隨著“互聯網+”行業的深化,教育產業也從原來的翻轉課堂發展到現在的微課時代、VR虛擬教學時代。互聯網媒體的發達,讓外語人可以更便捷的知曉國內外大事。以社會關切點進行切入,分組討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但需注意,在素材內容的選用上需要嚴格進行把關。
除了課堂上對教學材料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思政素材的引入外,在學校里輔導員、班主任對學生思想動態的關注跟蹤及常態化的班會體系,成為了德育活動更重要的一環。在高職院校,每月一開的班會都成了了解學生思維情緒、增加班集體榮譽感的契機。在學校黨組織積極的發動下,學生們入黨意愿也日益強烈。在輔導員、班主任、黨組織的共同努力下,對學生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實現高校德育的一環。
課堂下,由外教做主持人的口語角或口語實踐活動,常常會因為周遭文化環境而更容易生發學生德育教育,特別是外籍教師在中國的人文環境下更容易感受中外之間文化的不同,由此情境下引發的文化對比,更容易使學生印象深刻。以媽祖文化為例,我國沿海漁民多信奉媽祖,而在沿海的一些東南亞國家中,媽祖可說是由華人順流而下帶去的一種融入本土卻帶有中華根源的信念,這在側面反映了我國文化對周遭國家文化的影響,在培養學生榮辱觀的同時向學生普及了文化知識。
以上的外語專業德育手段,雖在一定程度上收獲成效,特別是口語實踐活動,從學生反饋、社會實踐環節可看出學生思想觀念的轉變,遇事處理更積極、對尋求幫助的陌生人更有耐心、對自己的人生規劃職業規劃更清晰、對學生生涯學習目標更明確,但整個外語專業的德育體系還缺乏一定的完整性,總體提升空間較大。
四、完善外語專業課堂德育路徑
高校德育在依據中央出臺的文件進行頂層框架設計的基礎上,作為外語專業,需要從人才培養方案、教材、課堂教學手法、實踐活動、學生管理幾方面多維度的確保德育落到實處[4]。
人才培養方案大多數高校都是基于招生情況及用人需求每年一調整,以高職院校為例,大都增設了市場緊缺的跨境電商課程、物流運營課程、新媒體運營課程等,而且培養模塊從以前的單純的知識技能培養增設了情感技能培養、思辨能力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等幾大模塊。豐富了人才培養的維度,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專業教師抓緊國內外機會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豐富自己的課程思政教學手段。
目前市面上外語專業教材的編纂大多都重視語言知識的學習,極少提及關聯的中西方文化對比,缺乏思政元素的挖掘。因此,在教材內容上需要編纂符合人才培養方案、貼近市場用人需求、以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目標,適合高校外語專業學生學習的教材。特別是經貿、旅游等綜合類的課程,國家經貿禮儀有別,如何按照對象國禮儀文化習俗進行商務活動,對于外語學生是很有必要了解和清楚的。
課堂教學手法,需要融入更多的科技網絡元素,充分利用線上課程平臺如智慧樹、云班課等資源對學生的課前、課中、課后形成知識學習閉環。上傳外文音視頻資料,利用啟發教學法、討論法、情景模擬法等鞏固學生外語知識的同時誘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形成自己的口頭表達,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
實踐活動,高校特別是高職院校,都有一年的實踐活動時間,這一年既是學生檢驗學習成果,又是適應公司文化奔赴社會自力更生的一年。做好學生的實習反饋工作,及時給予專業知識及心理輔導方面的工作,能夠減輕學生的焦慮,堅定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是把課堂所學的德育理念實施在實際生活中的契機。所以實習手冊的攥寫、反饋、改進都為下一次的德育活動提供借鑒。
學生管理,對于外語專業的教師來說尤為重要,特別是赴國外留學的階段,既要保證學生的人身安全,還要做好學生心理的疏導工作,特別是初入異鄉,對于文化差異,很多學生需要一定的調節期,這就需要學生管理員做好相應的工作。可通過固定班會進行班級德育活動的開展。對于預備黨員、團員等學生,黨政社團都會定期組織思想理論知識的學習。
五、結語
德育是一代代教育人的事業,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環。基于中西方德育淺談了高校外語專業德育手段路徑的一些想法,隨著理論知識的更新迭代,德育也一直在更新著自己的方法手段,通過一代代教育人不斷跟蹤、反饋、改進,完善德育機制,為人類發展、社會和諧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姚崢嶸,宋時全.當代西方高校德育發展及其啟示[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9(3).
[2]蘭嵐.西方高校德育經驗對提高我國高校德育有效性的啟示[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12).
[3]蔡穎.中西方德育傳統比較視域下的高校德育工作思考[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8).
[4]王會花,施衛萍.外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路徑探析[J].外語界,2021(6).
作者簡介:方星又(1990—),女,漢族,云南昆明人,文學學士,助教,研究方向為教育教學、越南語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