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穎 于俠


【摘 要】由于風化、雨水沖刷及其他自然因素的侵蝕破壞,西炮臺遺址文物本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本文以營口市西炮臺遺址修繕保護為例,分析病害種類及特點并通過試驗結果判定夯土土料的成分、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采用傳統夯土工藝進行修繕保護。以期為土遺址的保護研究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西炮臺遺址;病害;灰土;加固修繕
【中圖分類號】K8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3
營口西炮臺是晚清在東北修筑的一座近代海防軍事工程。始建于清光緒八年,建成于清光緒十四年,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西炮臺遺址建筑風格獨特,全臺呈“凸”字形,由圍墻、三座炮臺、護臺河、角樓、軍械庫、彈藥庫等建筑組成。四面圍墻850延長米,墻下有暗炮洞八處,東面有門三處,建有兵營二百余間,內置大小炮共五十二尊。歷經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成為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歷史見證。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百年風雨侵蝕,無數次戰火的摧殘,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病害發展趨勢也更加嚴重。
一、西炮臺遺址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在我國近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19世紀末20世紀初,營口已成為中國東北經濟、金融、航運的中心,營口的戰略防御被納入清朝統治者的統一戰略部署。為加強海防,清朝統治者在沿海修筑炮臺128座,營口西炮臺是奉天各海口15座炮臺之一。西炮臺遺址最顯著的特點是850延長米圍墻、三座炮臺、炮臺臺基、擋墻和馬道均沒有采用磚石結構,而是全部采用夯土建筑形制。夯土建筑是中國最傳統的建筑形制,夯土有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夯面上可以看出夯窩。西炮臺的夯土圍墻層次均勻,整個圍墻和炮臺的夯土,層與層之間厚度均為20厘米,是我國東北地區規模最大的、保存完好的生土材料建筑遺存,也是中國人獨立設計施工并督修的大型炮臺,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及社會價值。同時對研究中國近代史和營口地方史有著重要意義。
(一)歷史價值
西炮臺遺址是中日甲午海戰的實物見證,遺址中出土的鐵炮、炮彈等武器裝備是研究海防史的重要物證。出土的石夯、鐵夯、碗、硯臺等文物對研究清末兵營生活提供了重要物證?,F存的鐵碉堡是解放戰爭時期的重要物證。
(二)科學價值
西炮臺遺址的選址、布局、炮位配置、建筑技術是北方沿海炮臺建造史上的重要案例。西炮臺遺址使用三合土代替了磚石作為建造材料,且其建造方法受到西式炮臺影響,是我國炮臺建造史上的一大進步,對研究近代軍事防御工程和建筑技術史具有重要而獨特的科學價值。[1]
(三)社會價值
營口西炮臺遺址現已成為營口市的重要標志,是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對于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它所體現的不屈不撓的愛國精神對精神文明建設、提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重要價值。作為營口百年滄桑歷史的見證和中國近代歷史的縮影,西炮臺是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愛國主義、國防教育題材廣泛,意義深遠。
二、環境對遺址本體的影響
土建筑遺址以生土為基本建筑材料,建筑工藝單一,建筑形態可塑性強,工程的可逆性很差;相對于木質和磚石質文物而言,土建筑遺址極為脆弱,易損,耐久性和抗風能力弱,自我保存能力很差;土建筑遺址體量較大,且多以露天保存為主,受環境的影響極大,不利于保護。[2]
(一)溫差效應
溫度變化是引起物理風化作用的最主要因素。營口市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晝暖夜涼,晝夜溫差較大。營口11月上旬開始結凍,12月中旬可凍結到10cm深,1月上旬凍土可達50厘米,最大凍土深度曾達1米多,3月上旬土壤開始解凍,4月上旬凍土完全化解。夏季又多雨,土體表層干濕變化頻繁,增加了土體膨脹和收縮的頻率,加快土體的開裂、剝落。溫差可促使夯土材料膨脹和收縮交替地進行,久之則引起墻體破裂。
(二)可溶性鹽的晶漲作用
西炮臺遺址巖層主要為全新統海沖積層,巖性主要為灰綠、灰黃粉細砂、亞粘土等。由于毛細水的侵蝕作用,夯土文物近地面表層積聚大量的Na(K)NO3·H2O和Na(K)HSO4·H2O等可溶性鹽,夯土墻和文物基礎部位在可溶鹽的作用下,慢慢酥堿粉化。
(三)季風作用
遺址區受季風影響較大,全年主導風向多為偏南風,除冬季盛行偏北風外,其余季節均盛行偏南風,風速較大,最大風速達20m/ s 以上,大于8級大風,日數20—35天,大于6級全年大風日數80—100天。海陸風四季存在,尤夏季明顯。加之圍墻夯土成分不同和夯土面水平層理,形成了大小不一、深淺不同、形狀各異的風化凹槽、風化洞。
(四)地理位置
營口處在地震活動高發區。歷史上發生過多次地震,夯土墻在地震及外力作用下也極易發生損壞。
(五)戰爭因素
西炮臺遺址歷史上經受多次戰役,戰爭結束后沒有及時管理及保護,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對遺址的破壞。
三、現狀病害種類及特點
通過對西炮臺遺址圍墻及炮臺本體的現狀調查、周圍環境調查與氣候因素等分析,遺址病害主要原因是夯土自身因素、氣候因素、植被因素及戰爭、人為破壞造成的。
(一)風化凹槽
遺址區域海風及風速較大,加之城墻夯土組成成分不同和夯土面水平層理,形成了風化凹槽、風化洞。炮臺圍墻四周外側風化凹槽較多,南側墻體較為突出。凹槽寬約10—50cm,深5—50cm,大小不等,寬度與夯層厚度自相匹配。風化深度與墻體夯土材料有關,隨墻體夯土硬度增大而減小,圍墻四面都有這種現象,特別是南面墻體(圖1)。風化凹槽這種現象在黃土、石灰夯土墻上風化寬度及深度相對小一些,而在灰土、石灰夯土墻上風化寬度及深度相對大一些,局部形成類似西北地區的喀斯特地貌。
(二)層狀剝落、空鼓、酥堿、裂隙的現象
遺址區一年四季溫差變化較大,濕度變化也較明顯,日照時間長,夏季雨量豐富,在上述因素等干濕交替作用下墻體夯土會產生層狀剝落、空鼓、酥堿等病害現象(圖2)。墻體的裂隙主要是平行裂隙和垂直裂隙,平行裂隙主要位于墻體的邊緣,由于墻體下部風化殘缺或坍塌造成的卸荷裂隙;垂直裂隙主要是原墻體和后補墻體收縮裂隙,并因降雨滲水導致裂隙越來越寬;且后補墻體因原墻體結合性差導致后補墻體大面積空鼓。
(三)墻頂防滲層的破壞
灰土、石灰夯土墻頂面無防滲層,加之圍墻頂面生長圍墻頂部、邊坡、基部及兩側長有大量樹木和雜草,以灌木、高大喬木植物為主。植被以西墻最多,北墻次之,東、南墻最少,灌木、喬木植物之間距離較小,部分灌木、喬木植物距外墻體較近;圍墻兩側均茂密生長。樹木根劈作用導致夯土的開裂坍塌,降雨順開裂裂隙滲入,加重墻體的破壞;頂部樹木破壞墻體頂部防滲層,導致墻體滲水嚴重,墻體內部夯土含水率較大,抗剪強度降低,加重墻體坍塌的危險性。
(四)崩塌傾覆
由于夯土的抗剪切強度低、夯土密實度不均勻、抗風化能力差,加之墻體上部陡傾等因素,墻體上部1—2.0m范圍均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坍塌現象。隨外層墻夯土坍塌的蔓延,夾芯土墻也逐漸坍塌下來,局部由于下部風化凹槽的加深,使得凹槽以上墻體呈大塊傾倒。
四、現場夯土試驗
(一)試驗地點及夯土墻規格
(1)鑒于北方冬季寒冷結冰,試驗位置選在西炮臺辦公室內,采用暖氣加空調保持室內溫度。
(2)試驗夯土墻規格確定為長1.0m 、寬0.8m、高0.6m,每夯層厚度為150mm。同時夯筑五塊墻體進行比較試驗。
(二)試驗材料
(1)主要材料:粘土。根據原夯土墻土體類型,在當地和附近選擇與其環境相似的土質。粘土為粉紅色(塑性指數10—17)。對選定土料的含水量、顆分、液限、塑限進行了分析。
(2)輔助材料:石灰、水硬石灰、糯米汁等。
(三)材料加工
(1)粘土的處理。將粘土敲打碾細過篩,土顆粒小于不大于2mm,鋪150—200mm厚,噴水濕潤,放置2—4天。濕度以手握成團,摔地就散為宜。如果過濕則需烘干。
(2)糯米。先將糯米磨成粉,冷水和勻,加入大量熱水,使糯米湯變得很稀。
(3)土加入石灰、水硬石灰、糯米汁,少量水,攪拌均勻。
(4)灰土配比。本次夯筑試驗采用三種配比,每種配比夯筑一塊墻體。
樣品1配比為粘土:石灰=8∶2。
樣品2配比為粘土:石灰:=7∶3,加糯米汁。
樣品3配比為粘土:水硬石灰:=7∶3。
(5)水灰比。用擊實試驗確定各配方的最優加水量與最大干密度。檢測方法:能搓成約30mm的細帶,則水分適中。碾成寬20mm、厚6mm的長條,沿光滑桌邊慢慢滑下,若僅伸出幾厘米,則砂含量太多,粘性不夠;若伸出200mm不斷,則砂含量太少,影響強度。若水分多,則夯不實,易滲水、會收縮裂紋。以夯實后干密度達到1.7—2.0g/cm3為宜(表1)。
五、遺址文物本體修繕保護措施
試驗結果為文物本體修繕提供了有力的證據,為保護工程的設計提供了科學依據。根據顆粒分析試驗和擊實試驗確認,土料采用當地的黃土和黑土。壓實效果和壓實系數根據現場試驗確定,壓實系數應不低于0.90。補夯完成后,整理圍墻頂部呈輕微弧形,把雨水分散成無數細流,不使其匯集,避免出現大的沖溝。防滲層采用3:7灰土(體積比)夯筑,夯實厚度30cm。
(一)夯筑施工工藝
3:7夯土配制加工后進行所修繕墻體清理工作,采用傳統木樁設標識以此“分活”后進行每步夯筑前鋪料、打夯,最后進行掖邊找平。
(二)墻體頂步防滲層保護工藝
(1)城墻頂部處理。將城墻頂部雜物與松散土料清除、多余夯土修整,保證其平整度。
(2)設標識。在城墻頂部設立若干標識,以此來保證防滲土料鋪設厚度,以免防滲層夯筑后高低不平。
(3)土料加工。灰土采用潑灰與墻體成分相近粘性土加水攪拌而成,其配合比為3∶7(體積比),灰土拌合時應嚴格按照標準操作,采用人工充分拌和,保證其顏色、土料含水量均勻一致,防止土料過澇或過干對夯筑后的質量造成影響。
(三)鋪料及保護性夯筑
(1)夯筑為分步夯筑。每步夯筑后需進行掖邊找平處理,以免影響下一步夯筑效果。
(2)夯筑土料鋪設厚度不大于200mm厚,夯實后約110mm厚,由人工使用傳統夯具按要求分步進行“沖海窩,鑄銀錠”等工藝夯筑,打夯時要求夯具高度以及打夯力度保持一致,以保證夯窩均勻。城墻夯筑后,檢測標準可按最大干密度與壓實系數進行控制,壓實系數通常為0.93—0.95(以原城墻檢測數據而定)。
六、結語
經過對夯土土料的配比研究以及探索古代夯土工藝與工法,采用傳統工藝調配,從而達到了完全采用傳統夯土工藝來加固保護文物的目的。通過西炮臺搶險加固保護工程前期的試驗與后期工程的順利實施,有效改善了圍墻夯土的密實度、城墻頂部(馬道)灰土防滲層、風化影響、植物根系對圍墻的破壞等多個病害問題,使修繕保護后的圍墻在外觀、夯土強度、以及對抗各種病害的能力有著明顯的提高,不但增強了圍墻本體的強度與保存年限,同時保留了圍墻的原始風貌。
參考文獻:
[1]于珍.遼口要塞—西炮臺[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
[2]呂淵,田林.土遺址本體保護工程后評估方法的實踐——以交河故城保護加固工程為例[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8(4).
作者簡介:李玉穎(1973—),女,漢族,河北大城人,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博物館學、營口地方史、古遺址保護;于俠(1984—),男,漢族,黑龍江安達人,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古遺址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