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糧 羅曉菊
進行課程改革是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的基本切入點,只有進行課程改革,才能實現培養目標與專業能力的有機結合。近年來,黨和國家根據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形勢對職業教育先后出臺了諸多指導性文件,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見》,教育部等6部門印發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印發的《關于推進技工教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等,這些文件精神是進行課程設置改革的重要依據。作為職業教育從業者,我們一定要深刻領會這些文件精神,明確我國社會、經濟、科技發展對中等職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型勞動者的素質要求,并認真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努力轉變職業教育觀念,在職業教育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穩步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確保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改革取得實效。
一、中等職業學校課程體系的改革
中職的課程體系是實現培養目標的載體,體現了中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理念。我國中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路線是:從學科為邊界劃分的課程體系到以職業崗位為培養目標建立的課程體系。傳統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實訓課三部分,對工作過程以及崗位任務的分析不足,脫離了真是的職業情境,不利于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以及職業素養的提升。因此,各地各學校根據自身的區域特點和學校特色,逐步探索如何建立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關于職業能力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和實踐主要有二類:一是以職業實踐為主線構建課程體現,例如某校基于職業崗位群的分層,構建了三個層次技能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二是以學生的多元發展為目標構建職業課程體系,例如選擇性課程體系、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1+x”課程體系等。2019年教育部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在職業院校啟動“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即“1+x”)制度試點。戴勇在《職業院校實施1+X證書制度的思路與舉措中》提出的“多接口、多元服務”的學分銀行課程體系,為中職學校的提供了面向“1+x”的課程體系范例。
二、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模式的改革
課程模式是課程改革研究的突破點,許多學者都以此作為切入開展研究。教育部21世紀職教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規劃項目“中等職業教育多種課程模式的研究”報告匯總,把課程模式定義為“來自于某種課程范型并以此課程觀為指導思想,為課程方案設計或改造某個專業并編制課程文件提供具體思路和操作方法的標準樣式”。我國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模式改革的大致路線為:傳統知識傳授式課堂模式(三段式)——引入國外先進的模式(CBE、雙元制、MES等)——中國特色的職教課程模式(“寬基礎、活模塊”、項目式)。近年來,隨著中職課程改革的深化,關于中職課程模式的新探索主要有兩類方向:一是探索互聯網+背景下的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優化項目化課堂模式,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課堂模式。二是深化探索工學結合型課堂模式。職業教育的本質是培養滿足社會發展的工匠型人才,近年來隨著產教融合的深化,工學結合課堂模式的研究得到了優化,并在中職工科專業中應用廣泛。
三、中等職業學校課程內容的改革
中職學校的學制多為三年制,并且在校學習的時間只有兩年或兩年半,要在有限的時間、課程內容中實現課程的最大價值,必須壓縮現行課程中對于提高學生就業能力沒有太大的幫助、對未來職業生涯也沒有實際指導意義的課程。在課程設置上,應精簡文化課時,開設通用技能課。現行中職學校使用的教材均為統編教材,這些教材在使用中存在著不足:一是教材內容陳舊,修訂不及時;二是教材體系過多強調學科的系統性,內容偏多、偏細、偏深;三是教材與社會實踐相脫節,缺乏區域性特點。就目前情況,學校可以針對實際成立綜合性校本課程教材編寫小組,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教師編寫教學大綱、教材以及課件制作,多渠道開發校本教材,做到基礎課堅持“夠用為度”,專業必修課堅持“適用為準”,專業選修課堅持“實用為先”的原則,使課程教材貼近社會、貼近企業、貼近專業。以就業為導向設計中職課程內容,要求從知識本位轉向能力本位,其具體做法是:首先,以職業所需的能力為主線,包括勝任職業所需的專業知識、工作技能和工作態度的培養,直接反映職業角色對從業者的能力要求;其次強調教學內容實際、實用、實踐,基礎理論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再次,把職業資格標準引入課程體系,促進學校課程與職業資格證書在教學內涵上的統一。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課程內容設計思路,不僅有技術能力要求,而且包括具有廣泛適應性的一般職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既有較高的職業技能,又有一定的職業崗位轉換的適應能力,從而獲得較強的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針對崗位技能要求的變化,要不斷創新教材,在現有教材基礎上多渠道開發補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輔資料,依托企業研發適應新興產業、新職業和新崗位的校本教材。
四、中等職業學校課程評價的改革
課程評價是整個課程中較為重要的環節,對課程設置改革起著導向作用。筆者認為,課程評價應注意職業性、實用性和整合性,評價體系應由校內和校外兩部分構成。校內評價側重于對畢業生的追蹤調查,進行用人單位人才使用的需求與要求調查,對升學比例進行統計分析;校外對課程體系的評價,諸如社會、用人單位、行業的評價側重于畢業生思想品質、知識水平、專業技能的評價。學校對課程的評價可以檢驗課程的有效性;社會評價可以檢驗學生的社會適應度;用人單位的評價可以檢驗課程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的情況;行業評價可以檢驗學生的職業適應度。這樣才能形成一個良好的課程評價體系,并根據評價結果和社會要求及時調整課程設置,更好地適應社會、行業、企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