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田曲(1973~),女,漢族,湖南隆回人,湖南省長沙市第一中學,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
摘 要:2022年四套全國卷文言文命題變化顯著:選材更靈活,注重綜合性和情境考查,緊密銜接課內課外,增加字詞考查。文言文備考應該注重選本價值,拓展閱讀文本,強化情境設計,發展高階能力,強調自主建構,增強語理認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語言規律。
關鍵詞:文言文;備考策略;素養;高階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19-0063-04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于2019年出臺,主要內容為“一核”“四層”“四翼”,與高中課程改革理念充分契合,對如何考查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做出了體系化的頂層設計。此后,高考語文全國卷變化不小,2022年四套全國卷文言文部分在守正之余,又有不少創新。高考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引導教學”,而文言文備考是貫串高中三年的重要教學內容,春江水暖,聞弦知意,一線語文教師當在試題新變中,捕捉到新理念、新動向,進而調整備考策略,促進“教考和諧”,避免“教考脫節”。
一、 更賞新弦暗里調
2022年的四套全國卷文言文試題悄然彈出新調,那么其中有哪些變化值得我們關注?這些變化背后有什么深層原因呢?
(一)選材更靈活,范圍更寬泛
從體裁看,不再局限于以人物為中心的二十四史紀傳體,2021年四套全國卷文言文均系以事件為中心的紀事本末體。2022年四套全國卷文言文分別出自《戰國策》《東觀漢記》《說苑》,其中史書類體裁涵蓋紀傳體、國別體、雜史、斷代史,此外還有小說。
從表達方式看,2021年全國Ⅰ卷《通鑒紀事本末·貞觀論治》選文和2022年全國乙卷《說苑·貴德》選文都包裹著對話的外衣,著“論說”的色彩,前者論“治”,后者論“德”。選材已經不限于以記敘為主的范疇,而有了向論說文轉變的趨勢。
從思想性來看,以往二十四史選文多重人物政治才能、文韜武略的刻畫,多表現官吏忠誠、清廉、愛民、愛國、勤政、剛直等品質,思想傳遞較為顯性。2022年全國乙卷《說苑·貴德》滲透了儒家“德治”“民本”思想,2022年新高考Ⅰ卷和2022年全國甲卷選文均來自《戰國策》,除了凸顯策士縱橫捭闔的智慧外,還啟發學生思考在復雜局勢之下如何保持判斷力,什么才是正確的義利觀,思想傳遞較為隱性。
變化原因分析:
“立德樹人”是高考的根本任務,文言文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其中有許多契合、啟迪、創新當代文化的內容,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2022年四卷文言文都注重選文的當代價值,主題思想更多元,古今觀照意圖更明顯。
長期以來的二十四史人物傳記考查讓文言文教學落入急功近利的狹窄樊籠,教考不配套,那么教材就可拋,應試逐漸套路化,儲備逐漸單薄化,還談何增強文化自信,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呢?高考文言文選材的確需要跳出陳規,不拘一格,思想性、藝術性、哲理性兼顧,繼續反套路,擔負起引導文言文教學的重任。
(二)強調綜合性,命題情境化
下面以近三年新高考卷Ⅰ主觀題的變化為例說明。
2020年新高考Ⅰ卷14題:孫奇逢等為什么倡議湊集金錢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沒有?請簡要說明。
評析:第一問答題區域狹窄,回答本題不必整體閱讀,第二問為簡單的是非判斷,幾無難度。
2021年新高考Ⅰ卷14題:文末《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評價說“君者表也,臣者景也”,這句話說的是什么道理?他這樣說的目的是什么?
評析:答題區域在末段,但本題對關鍵能力進行了綜合考查??忌粌H僅要具備信息搜索能力,還要有語言解碼能力——將司馬光的本意用比喻性語言還原。從思維認知能力看,首先要具備關于“表”“景”的形象思維,其次需要抽象思維,分析判斷例子與觀點之間的聯系,運用類比推理分析君臣之間的關系。本題設置的情境除上下文語境外,還有特定的交際語境和文化語境,《資治通鑒》是借興亡歷史以警示統治者,如果忽視這一層,將第二問指向臣子,自然大錯特錯。
2022年新高考Ⅰ卷14題:孟嘗君前往趙國、燕國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說策略有什么不同?請簡要概括。
評析:答題區域指向全篇,信息篩選和整合難度加大。此外,還考查了比較、求異等抽象思維能力。很多學生將針對燕國的游說策略錯答為“權衡利弊”,不懂得在強調對象、目的、表述方式的交際語境中“披文入情”,沿著文辭去判斷說話者的情感態度。田文對趙王說的“以其(魏國)西為趙蔽也”乃是趙國的真利益,對燕王說的“行數千里而助人”豈是利益?道遠師勞,此為大弊也。
變化原因分析:
從考查內容來看,同為“四翼”之一的“學科素養”比“必備知識”“關鍵能力”標準更高,它是“在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的指導下,合理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有效地組織整合學科的相關知識,調動運用學科的相關能力,高質量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品質”。基于此,綜合性成了必然的考查方式,它本身就須以復雜情境作為載體,“避免以單純的知識點和能力點設計考題,避免死記硬背”,以求反映出學生學科知識、能力、素養的整合水平。文言文命題愈加注重綜合性和情境化,恰恰反映了高考命題從“‘知識立意‘能力立意向‘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理念變革。
(三)銜接課內外,緊扣新教材
仍以2022年新高考Ⅰ卷14題為例,考點“游說策略”與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燭之武退秦師》《諫逐客書》中的勸說技巧是高度吻合的。考生多能將課內的知識,諸如“請君入甕”“欲擒故縱”“點明利弊”等,遷移到具體任務情境,以解決問題。當然,由課內到課外的遷移,顯然不是知識的簡單挪移,而是知識與思維能力的綜合作用。
又如2022年全國乙卷《說苑·貴德》選文的“民本”“德治”思想與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齊桓晉文之事》《諫太宗十思疏》一脈相承,顯然指向了語文核心素養的“文化傳承與理解”層面。
最令人矚目的課內外關聯,當屬四套試卷的11題。
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
C. “為趙蔽”的“蔽”指屏障,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2022年全國乙卷:
A. “饑者則食之”與“食野之蘋”(《短歌行》)兩句中的“食”字含義相同。
……
考生除在選文語境中判斷實詞含義以外,還需對初高中經典篇目的“必備知識”學得扎實,這些題目體現出了命題者溝通教材和試題、建立課內外知識聯系的良苦用心。
變化原因分析:
高中階段,學生閱讀文言的能力主要通過教材來培養,但是高考只考課外材料,導致一些學生放棄教材,盲目刷題,舍本逐末,忽視了教材這片沃土。新教材是新課程的載體,對接新教材,就是對接新課程,新課程的學習任務群追求語言、能力、審美、文化多方面發展,高考也可視為對教師是否落實相關任務群的核驗。教師絕不可將拆解文言知識、滿堂講授滿堂灌作為教學根本,而應考慮教材在核心素養上的培養價值。高考題強調課內外銜接,釋放出了回歸教材、吃透教材、以“本”為本的信號。
(四)增字詞考查,積累兼運用
字詞是文言文的基礎單位,常見文言實詞和虛詞向來必考,但是2022年四卷顯然加大了考查力度。
與上述全國乙卷11題如出一轍,全國甲卷11題也由文化常識題全部轉換成詞義題。新高考Ⅰ卷和Ⅱ卷是文化常識和詞義同考。詞義考點,除實詞、虛詞外,還有一詞多義、古今異義、成語,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還涉及詞語引申規律,見下:
新高考Ⅱ卷D項:車駕,文中以帝王所乘車馬代指帝王,與古詩文中“絲竹”代指音樂用法相同。
此項列出的“車駕”和“絲竹”的意義已經成為固定義,為人們約定俗成,是引申義,不是臨時義,所以本題不是考借代修辭,而是考詞義的借代引申。
12題是內容概述題,全國甲卷設置的錯誤點是“德于秦”的翻譯。
原文:張儀南見楚王曰:“……大王茍能閉關絕齊,臣請使秦王獻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齊必弱,齊弱則必為王役矣。則是北弱齊,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為利也,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p>
根據上下文辨析,秦國求楚國與齊絕交,“德于秦”譯為“得到秦國的恩惠”與交際語境抵牾,應譯為“對秦國有恩惠”。本題考查的首先是識記能力,然后是在語境中的理解能力。
再如2022年全國乙卷翻譯題第二句:
今請求老弱之不養,鰥寡之無室者,論而供秩焉。
句中“秩”字的翻譯很靈活,但實詞積累扎實的學生可根據“俸祿”義項,結合語境推斷出“用度”或“費用”之意。對能正確翻譯的學生,我們不能只用“語感”以蔽之,他其實是在自覺使用詞義引申的某些規律進行推斷,已經進入“運用”的“語理”層面了。
變化原因分析:
語文核心素養中,“語言建構與運用”是其他三項的基礎。語言建構的起點是字詞,沒有相當數量的字詞積累和梳理,怎么談得上建構和運用?此項變化,可以看作對新課程學習任務群“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的呼應。
所謂“知識為基”,有了知識,才能發展能力和素養。文言文教學不可能跳過語言知識積累,空談能力運用,空談審美和文化素養。
二、 為合新音巧調簧
把握了全國卷文言文的新變化,認識到變化后面的課改理念,我們亟須調整備考策略,以變應變。
(一)注重選本價值,拓展閱讀文本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任務群要求“選擇中國文化史上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進行精讀,體會其精神內涵、審美追求、文化價值”,備考時應該充分考量選文的精神、審美、文化價值,選材觸角延伸到經史子集,延伸到各個時期,特別關注與新教材課文在思想文化上一脈相承的材料,加強課內外的勾連。
文體選擇也應多樣化,依文本特征,如史傳文、政論文、應用文、雜記等,整合體裁特點和閱讀方法,由學好一篇到學好一類。可以精選上海卷、北京卷、江蘇卷的經典篇目和題例,開闊思維,尋找規律。
(二)強化情境設計,發展高階能力
試題應創設具體的情境,除了指向上下文的內部語言符號環境,還應該設置非語言符號的外部環境,比如能激發學生表達的問題情境、實用性的交際情境、深廣的歷史文化情境等,以求綜合考查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
文化常識應該加強情境考查,比如本校原創題:
【2023屆長沙市一中高三第六次階段性測試】
原文:幸愿開張心顏,不以長揖見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縱之以清談,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李白《與韓荊州書》)
【11題B項】長揖:相見時拱手高舉自上而下以為禮,是一種卑己尊人的禮節。
從交際語境看,李白是向韓荊州自薦,希望對方度量寬宏接納自己,如果譯為“不要因我行卑己尊人的禮節而拒絕我”,就不合邏輯,可推斷出“長揖”在此是平輩之間的禮節,頗含自傲之意。此項錯誤。
主觀題是最能考查高階能力的。知識獲取能力中,語言解碼和閱讀理解能力相對高階,思維認知能力中,抽象思維、演繹推理、批判性思維、辯證思維能力等相對高階。上海卷的主觀題設置由來已久,值得借鑒。
【2006年上海卷26題】
你對文中“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民之生而不顧,此何異攻摽劫奪之為者乎?”這句話的思想意義有何評價?
本題考查了批判性思維、辯證思維能力等,應從積極意義和局限性兩方面作答。
【2005年上海春考卷27題】
簡評文中“人”和“笠翁”的不同觀點。
本題將刻意之大倫與率真之天性進行比較,亦考查批判性思維和比較分析等抽象思維能力。
以上兩題具備文化視野,要求考生以現代眼光審視古代思想觀念,很有創意。
除觀點評價以外,主觀題還可以從語句作用、寫法鑒賞、主旨探討上設題。如:
【2020年上海卷22題】分析第①段引用《論語》“以約失之者鮮矣”這句話在說理上的作用。
【2015年上海卷25題】文章說理層層推進,請對此加以分析。
【2020年上海卷24題】概括文章的寫作意圖。
(三)強調自主建構,增強語理認知
顧振彪說:“語匯是語言的根本。學生使用語言能力的高低,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學生掌握語匯能力的高低?!蔽覀兲岢澳芰橹亍?,不等于架空知識。相對文言文來說,首先是要讓學生積累“是什么”一類的陳述性知識,包括字、詞、句、語法、修辭等,然后梳理出語言材料的有機聯系,建構“怎么做”一類的程序性知識,即探尋語言運用規律,最后在具體語言實踐中運用這些知識規律。主要做法有:
1. 用好教材范例
教材在詞義、語法等文言知識方面是絕佳的語言知識素材,教師不可生硬灌輸,更不可置之不理,而應該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積累,以筆者所教班級為例,從高一起,每個學生都有自制的詞匯本,按照聲母順序,積累常見單音節、雙音節詞語,基本含義后附以例句,從課內延展到課外,班級文言文水平顯著提高。另外,還可以根據教材,整理知識清單、描繪知識圖表等。
2. 探究語言規律
“語理是對語言現象的理性認識,把語言現象提升到規律,就產生語理?!?/p>
文言文語感一般通過誦讀、積累強化。針對簡單的語用,語感能奏效,但面對復雜的語用,語理就不可缺少了。那么怎樣培養語理呢?
首先,教師應該在具體的語言實例中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語理點撥,指導學生運用演繹推理,解決問題。
如對“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一句的翻譯,學生莫衷一是,筆者適時解惑:“為”后面接兩個賓語,“為”和“之”是“為動關系”,譯為“為(替)諸侯”,“為”與“小”“大”組合,譯為“做小相”“做大相”。再提供一組含“為”的例句,讓學生判斷。不久,在《項羽之死》選文中,不少學生竟然能把難度頗大的“吾為若德”,正確翻譯為“我替你做個人情”。掌握了語言運用的規律,遇到陌生語境,也能由一般到個別,進行準確推斷。
其次,要引導學生關注詞義的引申規律,比如輻射式、鏈條式、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由實詞到虛詞、比喻引申、借代引申、詞義擴大、縮小、轉移等。
以全國乙卷翻譯題的“秩”字為例,“秩”,本義是積聚禾谷,古代官員以糧食計算俸祿,故引申為俸祿,俸祿有等級之分,故引申為官階,官階按次序提升,故引申為次序。其間有鏈條式、由具體到抽象的引申規律。
再者,可以借助工具書等激發興趣,把握規律。如王朝忠《漢字形義演釋字典》、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展示了本義與引申義的演變關系;廖文豪《漢字樹》叢書建構了字與字之間的邏輯關系。
在積累中培養語感和在自主探究中培養語理應該并軌進行,良好的語感能增進語理,而語理又能提升語感,如此相輔相成,良性循環。
三、 結語
總之,文言文備考,目標為高考,卻不能僅限于高考。文言語匯是現代漢語的源頭活水,文言經典的精神價值融入現代文化基因譜系,一線教師不能停留在被動應變的層面,而應主動求變,更具前瞻性和創造力,調新曲,奏弦歌,以技載道,傳遞出語文教師的精神氣韻。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4]顧振彪.關于中學語言知識教材的反思與設想[J].課程·教材·教法,2013(1):48-49.
[5]王寧.談談語言建構與運用[J].語文學習,2018(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