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佳麗 王勇(副教授) 董敬敬
(1安徽科技學院管理學院 2安徽科技學院財經學院 安徽蚌埠 233100)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的時代發展和社會經濟背景為國家一流專業建設和“思智創”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了機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財務管理課程群建設與新經濟的不適應日漸明顯: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或缺乏時代性[1],課程內容不適應數智化背景下的產業需求;教師數智化實踐經驗不足,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有待提高。新文科背景下的財務管理專業課程群建設只有順應智能化、大數據的發展,才能培養具備更高的創新創業能力和數智化跨界整合能力的新文科人才,才能夠加快新文科建設、引領價值轉型、助力經濟升級。
那么,如何構建國家級一流專業的課程集群?如何提高財務管理類課程集群的教學質量和集群效果?這一直是財務管理專業教師的不懈追求。隨著思政建設和新文科專業信息化、智能化的發展,“思智創”課程集群這一全新的課程建設模式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從原來的單一知識傳授型課堂向融合關聯的課程群課堂轉變,需要高校教師、學生做出改變。本文試圖以安徽科技學院財務管理專業為例,對此進行一些嘗試性探討。
目前,與“思智創”課程集群相關的研究主題較少。筆者認為,“思智創”課程集群的提出,主要是基于高等教育專業建設的時代背景發生了根本性變化[2],使傳統線下教學模式亟待改革,也推動了社會對新文科專業的人才需求向智能化發展。數字化時代,加強“思智創”融合式教育創新,以思政教育為價值引導,結合大數據、云計算發展推動教育創新變革,深化產教融合,加速培養數智化人才,成為社會共同探索的熱點話題。同樣,校企一體探索數智化人才培養,共建“思智創”課程集群,成為一流專業新文科人才培養的新路徑。基于此,本文認為,所謂“思智創”課程集群,是指若干門在思政教育、智能化專業知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等方面能夠發揮協同作用,或者說內容前后銜接的課程形成的課程組合。這種課程體系組合,通過“課程思政-課程體系-實踐項目”相互融合,通過課程群教師團隊協作,能夠解決大學生價值塑造、理論研究和實踐教育割裂的問題;通過“創業研討-混合教學-分層考評”相互協同,能夠化解大學生學習中創新創業引導與學習興趣缺失的矛盾;通過“校企協同-數智融合—緊扣前沿”相互支撐,能夠解決教師教學過程中知識供給單一與社會需求多樣的失衡問題;通過“第二課堂-以賽促練-導師課題”相互銜接,能夠解決大學課程教育中知識遷移與實踐能力轉化的難題。
2018 年,教育部提出“雙萬計劃”,要在2019—2021 年建設一萬個左右國家級本科專業建設點,這拉開了我國本科教育的大發展序幕。安徽科技學院財務管理專業2005年首次招生,17年來為國家輸送財務管理專業技術人才超3 000 人,并順利通過了教育部組織的本科辦學水平評估(2008 年)和本科辦學審核評估工作(2013 年),2011 年,財務管理專業被確定為省級重點改革專業,2015年立項為應用型高校聯盟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019年升格為安徽省一流專業,2020 年專業建設與發展取得重要突破,獲批為國家一流專業。在專業建設過程中,安徽科技學院財務管理專業師資隊伍不斷壯大,也不斷在專業建設中汲取經驗和教訓。伴隨著大數據、智能化、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財務管理崗位也逐漸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目前,財務管理從業人員主要以核算型財務人員為主,人才供給結構性過剩,而與數智時代相匹配的“思智創”高級財務人才比較緊缺。“思智創”融合育人成為財務管理新文科建設的內在要求。
“思智創”課程集群包括“思政”“智能化”“創新創業”三位一體的課程群構建與聯動,主要是通過相關課程的聯動建設,形成人才培養過程中思政教育、智能化專業知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共振,提升課程體系的整體教學效果。具體構建過程包括以下內容:
新文科視域下財務管理專業“思智創”課程集群對標企業財務數字化轉型以及財務共享中心、業財融合等數字化發展趨勢,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塑造與應用型財務管理人才培養的聯動。著眼“大思政”格局,創設企業課堂、比賽課堂、書記課堂等,有效將思政元素融合于數智化財務集群的建設,打造獨具特色的思政+專業系列課堂教育。以安徽科技學院財務管理專業“思政”課程群建設為例,財務管理建設團隊以財務管理教工黨支部為引領,以高校基層黨建促“思政”課程群建設[3],以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為牽引,重塑思政課程體系。課程群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融入學科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個性拓展課等各課程模塊,難度層層遞進,內容結合生活實際,挖掘不同學期間思政提升路徑,使理論知識與思政建設無縫對接。
財務管理專業“思智創”課程集群中“智能化”課程群的構建應主動面向新文科、新經濟、新技術和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能力的新需求,強調跨界、跨學科融合。財務智能化時代的人才培養方向應與財務智能化相貼合,培養數智化人才的財務常識、知識、見識、膽識、賞識、共識和卓識能力。財務常識、知識、見識是基本知識理論體系,比如安徽科技學院設置了《財務理論與實踐前沿講座》課程,邀請校內外專家,每學期設置4個主題講座,將財務常識、知識、見識的傳遞一體化。賞識、共識和卓識能力是素質拓展,只有素質全面提升才能將人才培養的效能充分發揮出來。安徽科技學院在創建國家級一流專業的進程中,以德商、智商、情商、靈商、商商“五商并進”為目標,以思政、知識、能力、素質、數智“五維并重”為手段,將“大智移云物”技術與“跨學科、跨界融合”理念貫穿數智化財務管理人才培養全過程,以數字化引領人才培養模式改革[4]。同時,新時代數智化財務人才新能力的養成強調學生具有數字思維和創新創業能力、實踐動手能力,我們將課程建設特色界定為“思智創”知識素養的融合,探索基于“思智創”的多方協同育人新路徑。依托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引入企業數智化資源,校企共建“五融合”數智化育人平臺;吸引政府、企業、高校、行業等形成多方協同育人新路徑,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
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新文科視域下安徽科技學院國家級一流專業財務管理“思智創”課程集群構建與實踐,特別強調實驗實訓和項目競賽類課程群建設,以項目導學、系列學科競賽、企業高管進課堂為路徑,將理論轉化為實踐能力,使其終身受益,提高數字化教育環境對人才培養的保障度。同時,財務管理專業建設團隊請企業進課堂,將財務管理理論與大數據、區塊鏈等前沿知識有機結合,同時融入農業、管理知識等,通過跨學科知識體系融合,擴大教學深度和廣度,提升挑戰度,培養學生深度分析、大膽質疑、勇于創新的能力和精神[5]。同時,深入探索基于“思智創”的“校企協同——第二課堂”多方協同育人新路徑。“創新創業型”財務人才培養依托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引入教育部、安徽省教育廳AB 類學科競賽資源,積極投入第二課堂建設,通過將大學生學科競賽與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實踐環節對接[6],實現企業訓練、學科競賽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無縫銜接,提升人才培養的社會影響力。
傳統財務管理專業課程群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教育和實踐教育獨立劃分,而“思智創”課程群模塊交互,重構價值塑造、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形成多元統一,能夠有效提高“思智創”與人才培養的契合度,更好服務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當前,人才培養能力與企業數字化轉型需求不一致問題突出,企業財務和管理流程數智化轉型要求人才應具備財務常識、知識、見識、膽識、賞識、共識和卓識,因此安徽科技學院財務管理課程群建設團隊把“深度融合”理念滲透到課程體系重構和知識內容優化中,提高企業數智化轉型與人才能力的匹配度,解決知識遷移與實踐能力轉化的難題。同時,課程群建設團隊對標新文科數智化財務人才的新需求,構建基于全場域學習環境的虛擬仿真智慧教學環境,積極打造“互聯網+”學習生態系統[7],將數智化融入思政教育、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實踐教育和服務育人的全過程,構建“五位一體”數字化育人新生態,使“思智創”課程群深度融合,形成多元協同的育人新路徑。
圖1 “思智創”融合課程集群構建邏輯框架
協同思政課程資源,深化思政教師、專業教師等教師團隊在“思智創”課程集群中的合作。在財務管理專業課程群設計中,邀請思政教師、黨團干部等具有豐富思政工作經驗的教師團隊深挖思政教育元素,將思政育人理念更加自然地融入到財務管理專業課程中。具體實施方式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修訂教學大綱,體現課程思政教學元素。通過修訂教學大綱,將課程思政的目標、內容、方式加以制度化、規范化,包括財務管理學課程思政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踐活動、考核方式等,都需要在教學大綱中加以規劃和體現。二是編寫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教案,建設思政素材庫。應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編寫課程教案,將課程思政元素合理融入課程各環節,并設計好具體的教學方法、教學環境、實踐活動以及考核方式等。按照課程集群規劃建設好財務管理課程思政素材庫,并分門別類地進行開發、儲備。三是創建“思智創”課程組,加強課程建設團隊交流。組織舉辦或參加校外權威機構組織的專家講座、專題研討、課程培訓、課程觀摩,形成常態化集體備課制度和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強化與學校、學院相關部門和人員的溝通協調,以便獲取所需要的支持、配合。
“數智化”不僅體現在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內容上,還體現在教學過程的實施中。伴隨著數字化場景的不斷增多,高等教育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財務管理專業理論教學出現了線上教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等模式,授課教師也越來越傾向于使用學習通、雨課堂、智慧樹等智能教學軟件,在實踐教學中,傳奇電子教室同屏授課系統和萬德、同花順等金融數據終端也成為了財務管理專業數智化建設的標配。信息技術和數據平臺、教學軟件的協同建設,是“數智化”建設的保障。
課程建設的主體是授課教師,但不能僅僅限于或者依靠授課教師,畢竟人才培養是系統工程,社會各界對于人才培養都負有各自的責任和義務。作為財務管理專業課程群建設的主要承擔者,各課程群教師應該積極走出高校,對接財務管理人才需求的第一線,邀請企業進課堂,校企共建課程,校企共建協同育人基地,將企業、社會的需求帶入到課程的授課和建設中來,將企業創新創業的理念、經驗、方式方法傳遞給學生,讓在校大學生能夠感受到不確定環境下創新創業的困境和思路。
一支堅強有力的師資隊伍是“思智創”能力培養和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的前提條件。安徽科技學院堅持以基層黨支部為基本教學單位,黨建融合教學,積極提升師資隊伍的思政建設水平。同時,積極整合校內外資源,采用內培外引的方式,每年暑假期間外聘企業高技能人才走進高校,利用小學期制對財務管理專業教師開展大數據分析、量化編程、財務數據化等主題培訓,提升教師的數智化操作技能。每年邀請金融企業高管為學生講授企業財務管理業務知識、企業對大學生能力的崗位要求,分享實戰經驗。通過兼職教師與專職教師的優勢互補,形成了“雙能型”教學團隊,保障了“思智創”課程集群師資隊伍建設。
本文以安徽科技學院國家一流專業建設為例,聚焦新文科視域下財務管理專業“思智創”課程集群,突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塑造與應用型財務管理人才培養的聯動,著眼“大思政”格局[8],創設企業課堂、比賽課堂、書記課堂等,有效將思政元素融合于數智化財務集群的建設,旨在打造獨具特色的思政+專業系列課堂教育,讓新型課堂“活”起來、“動”起來,跨學期“聯”起來。本文從思政引導下的校企協同、以賽促改和黨建引領三方面全面構建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培養方式,有效促成財務大數據、區塊鏈、智能財務等數智化課程改革的理念、方法、技術、評價的全新設計與實踐,使課堂真正成為培養復合型人才的主陣地。同時,本文緊密結合財務新業態、新趨勢,以成果和目標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9],積極創新課程思政、導學研討、校企協同和第一、二課堂融合的教學方式,拓展線上線下多樣化教育平臺,打造跨學科、跨專業、跨平臺的交叉一體式課程集群建設新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