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佳奕
摘 要:鋼琴演奏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藝術活動,其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演奏技巧,在有限的時間內表現出豐富的音樂內涵。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精神追求不斷豐富,其對于藝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于鋼琴演奏者而言,在鋼琴表演過程中分析音樂作品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先論述了鋼琴演奏中音樂作品分析的重要性,而后基于此討論了如何有效地進行音樂作品分析,以期幫助廣大音樂演奏者更好地分析音樂作品,提升個人演奏能力。
關鍵詞:鋼琴演奏;音樂作品;作品分析
中圖分類號:J6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1-00-03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也是最能表達情感、抒發人類思想感情、表達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音樂表演中,音樂家不僅需要運用演奏技巧使自己的作品能夠完美呈現出來,還需要運用一定的表達手段與技巧讓觀眾感受到作曲家當時創作該歌曲時所體現出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想要表達出來的意境。而通過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不僅能夠讓演奏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每一首作品,提高其表演水平,同時也能使觀眾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音樂作品的內涵與意義。因此,在鋼琴演奏中加強對音樂作品的分析很有必要。
一、鋼琴演奏者對于作曲家及歌手創作作品進行分析的重要性
鋼琴演奏中對于作曲家及歌手創作作品進行分析,不僅可以讓演奏者了解作曲家創作時的背景、動機、作品的內容以及音樂風格等,還可以讓人們更好地理解音樂,充分發揮音樂作品的作用。
(一)提高演奏者的音樂鑒賞水平
音樂作為一種情感語言,能夠使人產生情感共鳴,能夠在無形中陶冶人的情操,讓人們通過感受音樂,從中獲得精神力量。在學習音樂、演奏鋼琴曲目的過程中,演奏者要了解不同種類曲目對演奏技巧、演奏方式和審美等的不同要求,明確各個演奏環節的重點內容,將每個部分有機結合起來并熟練掌握,最終才能在演奏時準確表達作品情感。而這一過程,正是演奏者針對所學曲目進行深度分析、理解鋼琴彈奏曲目情感的過程,能夠有效提高演奏者的音樂鑒賞能力和演奏水平。例如,在針對貝多芬《月光奏鳴曲》和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等樂曲進行演奏練習時,演奏者要通過聆聽作品來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以及加深對作品情感情緒的理解,通過分析作者同種或不同種類型的曲目來豐富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感受作者作曲時的心境,共情般體會作者的感情,以確保在演奏過程中能夠達到最佳效果,這是通過演奏技巧無法呈現的[1]。
(二)豐富演奏者的音樂文化
音樂作為一種具有獨特文化的藝術形式,在其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不僅是傳遞和表現人類情感的媒介之一,還是人類所創造的文化現象。例如,貝多芬、莫扎特和海頓三位音樂家,他們所創作的音樂作品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音樂文化財富。而要想準確地呈現這些音樂作品,演奏者一定要了解作曲家及其作品背后的故事,這樣深入的音樂作品分析不僅可以提升聽者對樂章情緒氛圍和情緒表達效果的感受,還可以增強聽者對音樂作品整體風格和意境的把握能力,同時這一過程還可大大豐富演奏者的藝術文化,提高演奏者的審美能力。
(三)促進音樂交流與溝通
音樂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一種藝術形式,其不僅能給人們帶來美好的聽覺體驗和視覺享受,還能為人們帶來心靈的慰藉和升華。音樂在不同文化領域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是表達情感和抒發感受的重要方式,其既能給人以美的享受,也可以讓人產生共鳴。音樂以優美和諧、細膩等形式表現出了人類豐富、美好的情感,分析音樂作品對于人們溝通與交流有著重要作用,如演奏者在分析音樂的過程中可以感受作者的情感,實現與創作者靈魂上的溝通,而觀眾在傾聽鋼琴演奏時,可以感受到演奏者的情緒變化和音樂的情緒變化等,實現與演奏者情感的交流[2]。
二、鋼琴演奏中音樂作品分析的方法
在鋼琴演奏過程中,音樂作品分析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音樂的整體把握,二是對音樂作品內容的理解。在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時,首先,要明確音樂作品的風格特點,將曲子的情緒、所蘊含的思想進行充分表達。其次,在進行演奏過程中還要結合歌曲內容和作者背景情況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從多方面多角度分析曲子的內容,要了解樂曲是一部什么樣的作品以及是什么年代創作而成的,要深入了解作者以及他對這部作品所做出努力。最后,要學會運用不同手法與技巧表達歌曲內涵。具體來說,演奏者可從以下角度進行音樂作品分析。
(一)分析作曲家的創作背景
沒有一部音樂作品是單獨存在的,而是與其他的音樂有著緊密關系的。而在理解他人的同時,找到共同之處,自然而然地就會對自己所學的東西有更多的理解。要想準確分析作品,需要了解作曲家的創作背景。
例如,斯克里亞賓在音樂上的表現,與一般的作曲者相比,有如下特征:一是他注重每一個小節的完滿和豐富,而不注重整體水平的掌握;二是特殊的和聲技巧,如后期的玄學與聲學,在中前期運用四重和弦,延伸和弦,其中有一種特殊的突出的夸張和弦外音(而這個外音通常會形成很大的張力);三是依然保持俄羅斯的曲風,更傾向于反復地強調節奏的大范圍。筆者認為,針對其他的作曲家,在分析時可以從以下不同的角度認識:同一時期的同一作曲家、與之同一時期的作曲家、與之同一時代的作曲家、與之同一種語言的作曲家、不同時期的不同作曲家、同一時間而風格迥異的作曲家等[3]。
以《致愛麗絲》一曲為例,該曲是奧地利鋼琴家卡爾·布特所創作的,其開啟了鋼琴曲創作新時代,代表了一種獨特的鋼琴音樂風格。卡爾·布特出生于奧地利的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鋼琴家,同時卡爾·布特也受到了貝多芬、莫扎特等人的影響,從而學習鋼琴專業。這一時期卡爾·布特所創作的鋼琴曲主要以古典作品為主,如《致伊麗莎白》《夢中人》等。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音樂美感和技巧,卡爾·布特也開始順應潮流,采用全新的創作方式,通過音樂來表達內心豐富的情感,《致愛麗絲》便是這一時期所創作的優秀作品。
另外,在了解作曲家背景時,還需要了解作曲家是在什么時代創作該作品的,以及為什么要寫這部作品、它有什么樣的表現形式等方面。例如,在19世紀初期,鋼琴作品大多以古典為主、浪漫為輔、以再現為主的音樂風格。在卡爾·布特筆下也有很多不同于傳統鋼琴曲和奏鳴曲等音樂風格的歌曲,他創作這些歌曲時都是利用了多種樂器并融合自己獨特思想而創作出來的。這種獨特手法非常具有特色,給后人留下諸多寶貴財富。
(二)分析音樂作品的題材
作曲者在作曲時,先要確定作品的題材,然后再按照題材去完成后續的創作,使其有一個清晰的主旨。隨著演奏的人的感覺而變化,在表現音樂的時候,觀眾的情緒體驗也會有很大的差異。然而,表演者無法更改創作的題材,因此需要對其進行分析,理解其創作的主旨,進而將其融入整個創作中。例如,在進行了主題演奏之后,中小型的樂曲需要進行更多的表現。但是,在一個較大的樂章中,它的發展方向是不同的,它是通過一系列的變化來決定和壓縮的。整首曲子都是以主旋律為主,沒有太大的轉音,這樣的作品可以將自己的感情注入進去,在不改變主題的前提下,通過演奏技巧的變化,使觀眾感受到新的情緒[4]。
(三)分析音樂作品的形式
鋼琴曲和詩詞一樣,在形式上也存在著相同或區別,因此,在演奏之前要先熟悉作品類型,以免把作品的旋律搞混。比如,《十月——秋之歌》和《即興曲》在風格上的差異,其與《即興曲》的風格完全不同,前者更重視對情緒的描寫,因此,它的風格顯得更加干凈,這就是它的獨特之處,表演者必須注意情緒的細微變化,而不能用技術來取代情緒。鋼琴彈奏是一門可以抒發情感的藝術,在這種音樂中,各種類型的音樂作品都能體現出作者的感情。比如,作曲家肖邦在華沙叛亂的大環境中寫下了《c小調練習曲》,其中蘊含的感情當然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表演者通過剖析肖邦的作品來了解他的心情。
(四)分析音樂作品的文體特征
一首音樂作品,是一位作曲家的感情,演奏者要讓觀眾產生一種獨特的感覺,先要對他的作品進行深入的剖析,在對他的作品有了基本的認識之后,才能根據他的最初的風格進行重新創造。《藍色狂想曲》是一個以布魯氏為題材的作品,必須經過細致的研究,來了解它的總體結構,然后再去欣賞它的魅力。例如,德彪西的樂曲以五聲為主,而演奏者要將整體的節奏與演奏技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才能為觀眾帶來一場特殊的視聽享受[5]。
(五)注重對音樂作品曲譜的解析
對樂譜的解析主要包括對指法、力度、拍號等的分析,演奏者在開始練習前一定要對樂譜的各個細節、技巧進行拆解,對其內容進行深入的剖析和體會,對作品了然于心。以《幻想曲》為例,莫扎特的樂譜上有大量的織體、線條、節奏、停頓、速度和力度,這些都是非常繁復的,必須仔細研究。第一段的速度標志為行板,通常是像水流一樣的平緩或平靜地行走;當它進入一個主要的目標時,它的快門就變成了一個緩慢的快門。《幻想曲》中的第二個加速標志就是短片。《幻想曲》中的“華麗”部分總共有五次,每一次的節奏都是“緩慢”“快速”“緩慢”的交替,因此演奏者要格外留意。《幻想曲》的力量也非常豐富,雖然在一定的范圍內,但卻是千變萬化的。在一些兩個音節里,會有一個緩慢的下降,然后又會變成一個中等強度,再逐漸地衰減,因此在敲擊鍵盤之前,表演者必須事先做好心理準備,把握好按鍵的節奏,因為對于樂手來說,做到對音樂的理解和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總的來說,演奏者在演奏時所使用的手指、手臂以及力度、速度等對音樂的表現有著很大影響,任一改變都可能影響最終的演奏呈現,演奏者一定要足夠了解曲子,要結合樂曲風格特點以及演奏技巧合理運用不同力度、速度以及音色進行演奏。
(六)對音樂作品中的重要樂句進行分析
樂句在鋼琴演奏過程中,主要以三個部分來進行體現,即旋律、節奏、速度。其中,對于旋律而言,通常情況下由三個部分組成,即主歌、副歌和結束樂句;而節奏是由各部分構成的,即速度是以拍子形式呈現為一拍子/二拍子、一拍子/三拍子;對于速度而言,通常情況下有快板、中速或者慢板。在對樂句進行分析過程中,可根據具體作品類型來明確樂句的演奏方法。例如,在貝多芬晚期的《D大調鋼琴奏鳴曲》中快速度與慢速度之間存在著一定對比關系,演奏者要通過不同方式來進行處理,凸顯作品的主題思想以及旋律走向[6]。
(七)對音樂作品進行審美分析
一個成功的音樂作品,除了通過高超的演奏技巧帶給人們聽覺的沖擊,更要體現出審美價值,帶給觀眾審美體驗,所以鋼琴演奏者在分析音樂作品時,一定要分析作品的審美價值,這不僅能加深演奏者對作品的理解,還能讓演奏者真正喜歡上所演奏的作品,真正沉浸于演奏中。例如,《月光奏鳴曲》是一部非常有詩意的作品,也是最適合演奏的一部作品,其不僅表達了作者豐富的情感,更營造出了美好的意境,讓聽者身臨其境于美好的月色中。
《月光奏鳴曲》的第一個樂章是最著名的,貝多芬放棄了傳統的多個音樂形式的奏鳴曲,在此,它是“幻想”的主題,充滿神秘感的前奏章的開頭,為整個音樂的氛圍鋪平了道路,音樂的速度、調性、節拍和伴奏的三重聲部特征逐漸形成。當中音區“輕輕的來”時,這一主調就會變得細膩而安靜,帶有某種哀傷的意味;接著,三聲段的三個音節繼續向前,聲線越來越高,給人一種忐忑不安的感覺。到了第三個段落,第一個標題的寧靜又出現了,在月光的照耀下,這首歌仿佛已經唱完了。一首充滿了寧靜與輕柔的旋律,讓人仿佛看到了一輪皎潔的圓月懸掛在海面上,散發著淡淡的銀光,悅耳的音符給整首歌平添了幾分詩意。三個音符的分解和音符一直延伸到整個曲調,音調模糊,帶著沉思的寂靜,帶著一絲悲涼,所有的音樂都是基于一種節奏。貝多芬把作品的曲式和和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現了他的思想和技巧,使人受到啟發[7]。
三、結束語
對于鋼琴家而言,想要取得好成績,必須注重自身綜合素質的培養,鋼琴音樂作品分析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這一過程不僅能提高演奏者對樂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夠讓演奏者很好地掌握所演奏曲子的內涵,還能豐富演奏者的音樂文化、促進音樂的交流與溝通。為了更好地分析作品,演奏者可以從分析作曲家的創作背景、分析音樂作品的題材、分析音樂作品的形式、分析音樂作品的文體特征、注重對音樂作品曲譜的解析、對音樂作品中的重要樂句進行分析以及對音樂作品進行審美分析等角度進行音樂作品分析,相信在未來鋼琴音樂作品分析會越來越被重視,對整個鋼琴表演行業來說也將帶來較大沖擊!
參考文獻:
[1]萬莎莎.新時代背景下音樂作品分析對鋼琴演奏的重要性研討[J].明日風尚,2022(03):41-44.
[2]姚菲菲.鋼琴音樂作品《第一新疆舞曲》與《春舞》的音樂與演奏分析[J].牡丹,2021(04):85-86.
[3]許薇為.鋼琴藝術指導與音樂作品分析在室內樂演奏中的重要性[J].當代音樂,2020(08):127-129.
[4]李希玨.民族元素與歐洲技法在汪立三鋼琴音樂作品中的分析[J].音樂創作,2018(11):109-110.
[5]顧屹.鋼琴教學中的經典音樂作品——莫扎特第五鋼琴奏鳴曲作品分析[J].藝術百家,2015,31(06):238-239.
[6]王蕾.鋼琴音樂作品《第一新疆舞曲》與《春舞》的音樂與演奏分析[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5,33(02):202-204.
[7]牟茗.美學分析在鋼琴音樂作品演奏“學”之環節的運用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