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者以音樂來描繪古詩,將古詩詞與現代音樂完美地結合,展現出了一片寧靜的景色。作品采用了古箏與鋼琴這種新的形式描繪出了一幅精致而又典雅的中國傳統的山水畫,并且運用了多種古箏演奏技法,充分表達出了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意境深沉的現代箏曲。
關鍵詞:古箏;技巧;鋼琴;演奏;藝術風格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0-00-03
古箏是中國所特有的民族樂器,在不斷地發展中,箏曲在創作方面有了很大的改革與創新?,F代箏曲與傳統的箏曲相比 ,在題材上和創作技法上有了很大的創新和改變,從而現代的箏曲也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韻味。
《楓橋夜泊》是王建民先生以詩人張繼的詩詞創作出的一首現代音樂作品,將傳統的文化與現代的技法結合,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體驗,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音樂的演奏技法。
一、作品的創作背景
這首現代箏曲《楓橋夜泊》于20世紀初完成[1],王建民先生以傳統的東方文化為素材,加之現代的演奏技術的不斷發展,古箏演奏風格的可能性也不斷加強。
在創作技法上王建民采取了與以往箏曲中傳統的固定調式大不相同的人工調式。人工調式在最開始是由西方的一位作曲家梅西安大師所創作的一種結構類型。人工調式是曲作者根據作品的需要設計的一種全新的調試結構,這種全新的調式所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需要經過不斷的創造而產生。人工定弦也成了現代調式中重要的標志和途徑。
《楓橋夜泊》是詩人張繼在經過寒山寺時有感而發,全詩通過“愁”展開,前兩句描繪了落月、蹄烏、霜滿天、江楓、漁火的景象,形成一種意蘊濃郁的情境,后兩句則通過秋夜江邊的景色來表達詩人的思鄉之情,情景交融,自然地抒發詩人的情感。文學作品所特有的意蘊使作品展示了古人的情懷。這首音樂作品以昆曲的音調作為作品的基調,并且在雅樂音階的使用下使作品的曲調更加悠揚。音樂作品在節奏上形成了與鋼琴銜接緊密、音色交替呼應,音樂的融合。這首曲子以通過古箏來抒發靜謐哀傷的音色為主調,鋼琴用來銜接貫穿全曲,在鋼琴烘托下霧蒙蒙的眠意、模擬寒山寺鐘聲與箏撥動的旋律相輔相成,傾訴著詩人與創曲者跨越歷史千年所產生的感慨。這首作品與一般的現代箏曲的定弦相比顯得較為復雜。以七聲雅樂為作品的基礎。作品的旋律進行了三次轉調,調性分別為降E徽調式、C羽七聲雅樂調式[2]。這種調性的轉變不僅增強了旋律感,同時也體現出這首作品音樂色彩的獨特性。王建民先生用音樂的語言詮釋了屬于東方文學的美感,就如同那傳統潑墨山水畫中的留白一樣,空曠而又神秘,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
二、詩詞與箏曲的結合
首先,我們從文學層面來看,《楓橋夜泊》我們應該如何去解讀這首詩詞才可以讓這首詩詞所要表達的情感跟箏曲的情感相融合,所以我們不僅要了解作者想要抒發什么樣的思想感情,還要了解這首詩詞背后客愁的情景交融,我們更要看到在這首詩詞的背后作者想表達對于遠方親人、愛人的思念而又無可奈何的悲傷之情,這種“獨在異鄉為異客”的鄉愁,以及對于親人的思念正是這首詩詞的思緒鋪墊的主要動力和情感來源。
其次,我們在演奏此作品時應思考如何通過箏曲去表達出中國詩歌獨特的韻味。古詩詞是一種凝聚的美,是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古詩詞的美不僅有著外形之美,更多在于內在的內容美,以小見大,由繁入簡,以最為精練的語言去概括和抒發感情。古詩詞雖然只有寥寥數字,卻將詩人的情懷表達到極致。
從古至今,創作者大都會用音樂去模仿自然界的聲音,用相似的音響去引發聯想,以此來產生想象的空間。此外,在演奏時更需要去借聲抒情。
三、《楓橋夜泊》的演奏特色
(一)泛音
“音樂的基本要素”①涉及音的高低、長短、強弱、音色。引子為散板,開頭裝飾音泛音像是在寂靜的夜晚,點綴的星火。在彈奏“泛音”②的時候需要注意:在琴弦的發音弦段的1/2的泛音點處,左手與右手共同彈弦而得泛音。
初練時,可在發出泛音的琴弦上標出泛音點,以保證準確地彈奏出泛音。彈奏時,左右手要配合好,左手虛按在弦上,右手要彈得有力。泛音對音色的要求:泛音需要輕盈、清透,彈得純真,不夾雜音。
(二)琶音
在練習琶音時強調各指獨立彈奏,而不是依靠手掌的翻轉動作帶動手指進行彈奏,要以手指第二關節(大指第一關節)為主要活動軸心,不能以腕關節作為主要軸心。在最開始練習琶音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做到每個音色的均衡以及顆粒性和飽滿性,同時也要保持手腕的放松。與鋼琴相配合,要注意音樂的張力以及要表達的情感,將情緒推向高潮。
(三)力度的控制
這首作品的開頭是通過有力的四度音程開始的,接著是若隱若現的泛音勾勒出朦朧之境,在這一部分,點音的旋律較多,在彈奏的時候需要突出重音,左右的配合需要達到音量之間的平衡。根據旋律的強弱,我們需要調整我們雙手對力量的控制,要根據旋律的走向以及旋律表達的情感內容由弱漸強,或由強減弱。在我們掌握力度的同時,我們需要注意強音不是生硬的,而且傾注了情感的音色,情緒的起伏一層又一層推著旋律走向高潮。在彈奏時,則在提高清晰度的同時,也要注重旋律性。
四、作品的音樂結構分析
箏曲《楓橋夜泊》是帶有引子和尾聲的三段式曲式結構[3],全曲分為引子、第一段慢板、第二段行板、第三段慢樂章再現、尾聲五部分。
(一)引子
在引子中作者加入了昆曲的元素,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在雅樂的音階中#4的出現,則進一步凸顯了昆曲的特點。主題的出現給人嶄新的面貌。
在創作的手法上,將虛與實結合,所謂的“虛音”指的是泛音,“實音”指的是正常的音,兩種不同的音響結合在一起產生出亦虛亦實的效果。圍繞中心音各自反復,使樂句充滿延伸度,對于樂句的發展起到了鋪墊和銜接的作用。
(二)慢板
在彈奏低音的時候,以小指彈奏從而形成厚重和柔和的音色,在中聲部時,使用切分音體現出音樂中更加強烈的強弱對比,通過這種強弱對比,以及厚重和柔美的音色表現出在朦朧的夜色中,江面上隱隱約約泛起的“漁火”。右手旋律需要注意每個句子之間音色的變化與控制,旋律的流暢性要把詩中主人公孤清寂寥的惆悵之情表達出來。在這種層層疊疊遞進的演奏中,遞進式攀升的演奏將作者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奠定了樂曲的快板感情基調。
此外,在樂曲中增加了兩個偏音,使整體的音樂效果更加明顯。作品中4/4和6/4拍交替出現,形成了3拍子和2拍子不同強弱,打破了傳統的規律,使旋律更加具有律動性。
(三)行板
整個音樂作品的行板部分的結構分為AB兩個段落,行板的A段部分運用了“起、承、轉、合”的曲式結構,同時也很好地強調了音樂的流動性。[4]行板的B段則采用了“魚咬尾”的創作手法,表現出了明亮而又歡快的色彩。而后出現了古箏中點奏的演奏技法,以快速演奏的點奏技法加上下八度的音樂處理從而增加了音樂旋律的激情和張力。在音樂作品進入高潮部分時,主題旋律在新的調上得到了新的展現,音樂的情緒更加飽滿,并且與之前較為沉寂的音樂氛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進一步詮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慢樂章再現
第三樂段將第一樂段的主題再現,在進入高潮之后整首樂曲的感情基調開始回歸,與引子形成首尾呼應。利用箏的聲音來模擬寺中隱約傳出的鐘聲以及靜寂的木魚聲,可以讓聽者沉浸在音樂所營造的情境中。
(五)尾聲
尾聲是輕柔的慢板,音樂的主題沉寂而又空洞的音色由鋼琴的旋律聲部體現。樂曲在透亮的音色中結束,但所表達的意境令人回味。
五、《楓橋夜泊》的藝術特色
這首作品是傳統文學和現代技法的結合,是不同種類樂器的融合。這首曲子不僅體現的是山水情懷,更多的是通過音樂的表現形式再現了自然之美。
在這首作品中巧妙地運用了古箏的演奏技巧,在慢板的演奏中,有一個獨特的表現形式——在琴碼的左側撥動琴弦。這樣的演奏形式為慢板增添了哀愁。這首作品的演奏尤為重要的是氣息的運用,需要與音樂的旋律保持一致。
在音樂表演中,“移碼轉調”也是這首作品的獨特之處,通過移動琴碼讓兩種不同的音樂旋律做到了更好的連接。由沉寂走向較為激昂的行板,使整首作品的情感起伏更加明顯。虛與實、明與暗的巧妙結合,最大限度地還原了當時詩人內心的情感,以及當時的情境。
(一)箏與鋼琴的音響融合
《楓橋夜泊》這首作品采用了協奏曲的題材,在主旋律的部分,由鋼琴進行演奏,這兩種不同風格的音色在這首音樂作品中能否使音樂效果相融合[5],直接關系到音樂作品的塑造。兩種樂器需要達到音量之間的平衡,聲部之間的平衡性也直接關系到箏的和諧均衡之美,要做到協調統一對于鋼琴伴奏者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鋼琴伴奏者需要充分理解作品的內涵,對于作品的音樂層次需要精準把控,力度分為不同的層次,如pp、p、mp、mf、f、ff,正是因為有不同層次之分音樂的情感才有了變化。
這里采取了箏與鋼琴對話的形式,形成模仿樂句,一問一答,需要達到力度的平衡。在箏與鋼琴的力度達到平衡的時候也需要注意兩種樂器之間所需要的情感統一以及氣息的統一,這樣的音響效果才會表達出音樂本身的情感。
(二)箏與鋼琴的合奏創新
兩者代表的是不同國家的音樂文化,兩者之間的合作體現了兩種不同的文化理念在碰撞之下所產生新的交流,我們要在接受傳統文化的同時接受外來的優秀文化。
箏代表的是中國的傳統,而鋼琴是西方樂器,箏與鋼琴的合奏是一種極大的創新,在音樂領域中,不再局限于本土的樂器。西方音樂的特點是有獨立的調式調性、曲式結構,不同的調式給人不一樣的感覺和體驗,西方的音樂更傾向于和聲飽滿,節奏模式多樣,音樂色彩豐富。東方的音樂側重于寫意和傳神,中國民樂的特點是采用五度相生律的調式,使音樂演奏時更平穩[5]。鋼琴相比弦樂器它的音域較為寬廣,鋼琴的固定音高也可以去彌補弦樂器音準不易控制的缺點。與中國傳統的音樂相比,鋼琴的音樂較為廣闊,可以表達出不同的音樂效果,聲音層次明顯且豐富,音響效果飽滿,鋼琴與古箏相結合,可以有效地補充古箏相對有限的音域、音量及音色變化等,這樣既有效地凸顯出古箏特有的音色和音韻,還充分利用了鋼琴宏偉的音響效果去烘托古箏,古箏與鋼琴以不同化大同,將音樂作品的思想情感體現得淋漓盡致。
六、意境的表達
我國的古詩詞有著獨特的美學價值?!霸~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在我國傳統的古詩詞中,其對于情感上的表達大多都存在一種朦朧美,一種含蓄美。詩人常在創作時將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某個事物中或某個特定的時間和環境中。將自我與周圍的空間相融合,即將意與境相結合,從而到達“意境相偕”的藝術效果。這樣的詩思與情境的統一,使人親臨其境,去體會詩詞中所蘊含的故事,感受其中所隱含的意境之美。《楓橋夜泊》很好地體現出了意境之美,“情感、時間、空間”的結合使愁緒的表達淋漓盡致。我們則需要將此意境與音樂的表達融合。
意境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不是一個實在的物體,它看不見,摸不到,存在于虛無縹緲的空間里,更需要去體會和感受。音樂中所表達的情感不僅僅是作品的靈魂和中心表達,也是意境生成的基礎。意境存在于人的大腦中,通過不斷的演變和外化來豐富其存在的狀態。
在演奏音樂作品時,我們不僅需要注意譜面上信息,更需要做到感同身受以及將樂譜轉化為我們內心的聲音,使自己的身心沉浸在音樂中,則需要我們充分地去了解音樂產生的背景,與作曲者產生情感的碰撞,通過自身深切體會,并通過演奏的方式傳遞給觀眾,唯有自我的深刻體會才可以更好地表達出音樂的情感。在演奏音樂作品時,我們不僅僅是一個演奏者,還需要拋棄我們個人的角色,去演繹一個新的主體,不是詩人張繼也不是作曲家王建民,而是二者的結合——一個全新的自我,去呈現更好的音樂作品。
七、結束語
這首作品以古代詩詞為題材,做到了動與靜、明與暗、虛與實的結合。作者通過對詩歌的充分理解,創作出了這樣極具特色的音樂作品,這首作品在充分借鑒了江南地方特色的基礎上,結合了七聲的雅樂調式音階,通過這樣的音樂形式將原詩中的情感完美地呈現出來。作品中運用了多種演奏技巧,如多次轉調、雙手點奏、琶音、泛音等都為這首曲子增添了色彩。
這首音樂作品通過器樂的表現方式,傳遞著中國傳統的文化歷史,通過這樣的藝術形式也使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通過音樂的形式再現當時的情景,也能夠使我們了解到不同時代的藝術表現形式以及人文追求。
參考文獻:
[1]陸媛媛.古箏協奏曲《楓橋夜泊》分析及演奏[D].南京藝術學院,2008.
[2]潘玲玲.古箏曲《楓橋夜泊》的藝術特點[J].大舞臺,2014(08):151-152.
[3]樸力.由《楓橋夜泊》淺談王建民古箏音樂作品藝術特色[J].音樂創作,2017(08):133-135.
[4]陳曉梅.淺析古箏曲《楓橋夜泊》的創作特點[J].黃河之聲,2011(23):14-16.
[5]郭瑞玫,周卓然.論中國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合作的創新——以古箏與鋼琴演奏為例[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33(03):49-51.
作者簡介:張雨欣(1998-),女,河南三門峽人,碩士研究生,從事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