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元成
1.亂花漸欲迷人眼。多年前就有人用這句話概括當時的新詩潮。如今的詩壇因為網絡的便捷和人心的浮躁,更甚。寫詩的保持一份平常心就顯得重要了。
2.允許各種風格的存在。實際上許多人還沒有風格,多在探索中。探索的路子也很多。各寫各的就是了。
3.模仿是必要的,那是初級階段。要保持自己的個性。
4.什么時候可以寫詩?自己被觸動被打動被感動的時候,靈感到了。
5.適當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感情。張弛有度。
6.寫詩的人對生活是敏感的,甚至是過敏的。有時需要服點兒治過敏的藥。
7.關注內心是對的。實際上內心也是外在生活的反映,故漠視生活的變化不太可能寫出詩。
8.語言是自己的,更應該是美的。從“詩是語言之寺”到“詩到語言為止”,都有一定道理。但語言更應是思想和靈魂的載體。
9.宏大和細節并不矛盾,矛盾的是寫詩的過于拘泥了;追求詩的內在節奏、韻律美和外在的形式美、結構美并不矛盾,矛盾的是抓住一點不及其余。
10.質感不應是垃圾化寫作的借口,而晦澀也不應是詩人的追求。
11.也算寫過詩,讀過詩,但現在有些困惑了,幾乎寫不出,更不敢談詩。大約網絡詩歌分這幾種:少數的感覺不錯,可就是不明就里;大部分可看懂,卻感覺意思不大;少數的不愿意看,因為無價值。
12.過于隨意的寫作正傷害著詩歌。偶也不例外。
13.好的詩你總該打動我吧?這樣的機會太少。
14.也許就沒好壞之分,喜歡總可以吧?
15.光說喜歡也不好,吹捧與被吹捧實在討厭。也討厭自己。
16.也許詩就是少數人的事。但有的詩為什么能讓我長期記住,或者記住其中的一兩句?那就說明推敲和創新還沒過時。
17.創新是詩的生命所在,但創新絕不是胡來。
18.敘事和抒情本身就是一體。詩歌3000年,還是賦比興。
19.都說要去掉遮蔽,抵達事物的本質。偶贊同,就是做不到。
20.事物的本質和詩歌的本質未必重合,但是要去追尋。
21.量大未必質優。陸游超萬,可記者二三。李杜大才,可記者10首以內。韓東曾說過,自己一生有一篇小說、一首詩、一篇哲學文章即可。目前其詩歌可記的也就是《大雁塔》。
22.但作為初學者,先只管寫來。慢慢再收,去追求成品、精品。
23.技巧很重要。但蘇金傘晚年的作品返璞歸真,幾臻化境。
24.修為就更重要了。生活的積累、靈魂的提升有助于產生真詩、大詩。
25.手頭有英譯《唐詩三百首》,粗看其文,了無詩意。又郁悶之。
26.漢語詩歌似乎不等于漢詩,締造漢詩的路子還長。有時候還得去看看老祖宗的東西。好像艾略特還是其他人譯過中國古詩冠為自己的原創。
27.自高自大不對,妄自菲薄也不妥。所以詩人難做。
28.修成正果的當代詩人不會太多。新詩100年不到,究有幾人得道?所以也不敢奢望新詩潮這20多年就出一大批北島、海子。我還是寄希望以未來。
29.出不了大詩人,那也要寫,先給自己的心靈以麻醉或者自慰。如此而已。
30.做有思想的人,還是做有想法的詩人?誰愿選擇后者。
31.與其在形式上下功夫,不如在內涵上向下挖掘。
32.技巧永遠屬于初習武者。大師無招。
33.念經和游方都是修行,向內和向外都可能指向本真。
34.有非常道,乃有非常詩。
35.文載道,何以文,何以載,何以道?
36.有志者詩未必成,未必千里。南轅北轍者多矣哉!何也?其志非志,其法無法。
37.短制或可意長,長篇病在空泛。
38.意象疊加,善者如華屋,留戀難舍;不善者如積木,不忍卒讀。
39.靈感忽如一夜春風來,死磕恰似一江秋水枯。
40.熟能生巧,熟透味同嚼蠟。
41.新面孔一見鐘情,陌生感營造氣場。
42.音韻之美加節奏之美或可等于旋律之美。
43.對于現代派,借而用者能也,化為己者變也,了無痕者入化境也。技巧亦然。
44.詩來或如疾風暴雨,詩成或如老來得子,小火慢燉于詩有益。故慢不惟狀態,更是大道。
45.多年前云:不創新毋寧死,惟思想可以生。今仍記此以存。
(2006年—2023年3月,陸續記之)
責任編輯 楊艷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