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怡暉
廣東現有紅樹林面積達1.06萬公頃,占全國紅樹林總面積的39.3%,是全國紅樹林分布面積最大的省份,多年來,廣東一直走在全國紅樹林保護、營造修復的前沿,廣東各地都依靠自身的優勢進行保護紅樹林的探索。近日,廣東印發《廣東省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規劃》,對高質量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具有重要意義。
在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界炮鎮簿屋圩附近,九洲江的一河兩岸上,這里有著連片的紅樹林濕地。一河兩岸的紅樹林品種不一,一邊是樹高數米高的喬木,另一邊卻是一米左右的灌木。在灘涂地上,紅色的招潮蟹時不時從濕地的小洞里探出頭來,白色的飛鳥在紅樹林上愜意地飛舞、棲息。紅樹林系統是熱帶、亞熱帶海岸帶海陸交錯區生產能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紅樹林既可防風消浪,又能凈化海水,還為魚蝦鳥類提供棲息之所,在維持生物多樣性、固碳儲碳等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素有“海上森林”“海洋衛士”之稱。
廣東一直很重視紅樹林的保護以及修復,多年來,不斷推出各種措施、政策進行營造修復工作。日前,針對紅樹林生態修復等方面廣東省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陳俊光表示,廣東將堅定不移地持續強化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林業生態建設,全面提升林草濕生態系統質量和服務功能,協同打造天藍、地綠、水清、景美的生態畫卷,讓綠美生態成為普惠的民生福祉,推動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廣東樣板。
多措并舉推進紅樹林生態修復
廣東現有紅樹林面積達1.06萬公頃,位居全國首位。作為全國紅樹林分布面積最大的省份和紅樹林種類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廣東占全國紅樹林總面積的39.3%;紅樹植物18科24屬27種,占全國紅樹植物種類的73%。目前,廣東全省沿海14個地級以上市均有紅樹林分布,其中湛江雷州半島、陽江程村灣、江門鎮海灣、珠海淇澳島、惠州考洲洋等區域紅樹林分布較為集中。
為保護、修復紅樹林資源,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省林業局在2023年4月,印發《廣東省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規劃》(下稱《專項規劃》)?!秾m椧巹潯妨⒆銖V東紅樹林資源稟賦及保護修復成果,提出了契合廣東發展實際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規劃目標和總體布局,系統部署了紅樹林保護、營造修復、萬畝級示范區創建、保護能力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等任務,是全面且系統地對廣東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進行部署,為科學提高紅樹林生態系統質量、全面提升沿海生態安全保障能力、有序增強藍碳生態系統建設提供了解決方案?!秾m椧巹潯返挠“l對高質量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按照《專項規劃》,廣東有統籌完善紅樹林保護修復機制、系統強化紅樹林整體保護、科學實施紅樹林營造修復、統籌開展紅樹林監測評估、高標準建設國際紅樹林中心、優化提升紅樹林宣教水平、積極探索紅樹林價值實現途徑等7大任務,深入實施紅樹林保護工程、紅樹林質量提升工程、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創建工程、紅樹林監測評估體系建設工程、“紅樹林+”可持續利用示范工程、紅樹林宣教品質提升工程等6大重點工程。依托《專項規劃》,廣東提出構建“兩核五區多點”的紅樹林保護修復新格局,深入實施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六大行動”,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到2025年,廣東省計劃營造紅樹林5500公頃、修復紅樹林2500公頃,建立4個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使紅樹林保有量達到1.61萬公頃。進一步推動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促進廣東省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致力將紅樹林打造成為廣東生態文明建設的又一張靚麗名片。截至目前,廣東已建立以紅樹林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國際重要濕地3處、省級重要濕地2處。有紅樹林分布的自然保護地47個,以紅樹林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5個、國家濕地公園6個。
“國寶”紅樹林保護成效顯著
在廣東,說起紅樹林就不得不提起湛江,湛江擁有我國紅樹林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其紅樹林面積目前約有9958公頃,占廣東紅樹林總面積的80%,占全國紅樹林總面積的33%。
在當地長期從事保育工作的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遂溪保護管理站站長陳鋒說,過去,人們對紅樹林理解少,意識淡薄,伐木、抽砂等行為破壞了濕地生態,也讓紅樹林的面積不斷萎縮。近年來,隨著積極進行保植、嚴格的執法還有長期深入宣傳,再加上營造修復等措施,紅樹林恢復狀態很好。陳鋒介紹,護林員過去只能用“腳步去丈量土地”而且因為部分灌木樹林之間的空隙很小,大部分情況下只能在紅樹林周邊走動觀察情況,不但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會有不少監管漏洞,讓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機。如今護林措施已經發展到用衛星、無人機巡航等高科技手段,破壞行為得到有效且迅速地扼制。另一方面,護林工作也更加直接,可以更快地發現紅樹林區域的病蟲害等問題,及時將情況上報,做到快速響應保護。湛江市探索構建了局、站、人—點三級資源管理模式,除強化一線巡護力量之外,運用科學手段,利用廣東省林業綜合巡護管理平臺、自然保護區智能物聯網業務系統以及無人機航拍等手段,精準定位紅樹林資源分布,強化日常監管。與此同時,保護區與湛江市相關單位建立多部門聯防聯控體系,及時有效制止保護區內破壞野生動植物的違法行為,開展保護內違建設施清理、違法違規問題整治等工作。在積極推動生態修復工作的同時有序推進紅樹林確權登記工作,讓生態保護、修復更加明確,更加有章可循。

在全省領域,廣東省高度重視紅樹林營造修復,出臺《廣東省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廣東省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建設方案》等政策文件,逐步建立了《廣東省紅樹林生態修復技術指南》《紅樹林生態修復工程評價技術規程》等技術標準規范體系。一系列的規劃、政策出臺后,廣東紅樹林的營造修復工作也走上了正軌。廣東把紅樹林營造修復任務納入林長制考核內容,大力推進紅樹林營造修復工作,重點建設江門臺山鎮海灣、湛江雷州沿岸、湛江徐聞東北部、惠州惠東考洲洋等4個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截至2023年3月底,廣東省已完成營造紅樹林1598.89公頃,已修復現有紅樹林620.94公頃。
搭建紅樹林的國際平臺
在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處的濕地自然教育中心,這里的濕地生物物種觀察、研究涉及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各個部門和機構。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紅樹林作為一個多自然綜合體,在過去就有很多學術性的合作項目。但是在保護、種植等領域,近年來相關建設性合作較少,更多是偏向學術交流為主。近年來,廣東開始尋求搭建紅樹林保護的國際平臺,凝聚科研力量。
深圳,就是搭建國際紅樹林交流平臺的前沿。依靠深圳自身的濕地資源稟賦以及其優越的國際影響力,2022年11月,在深圳舉行的《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COP14)期間,中國宣布將在深圳建立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打造全球性的生態名片。目前,國際紅樹林中心籌建工作已經全面啟動。與此同時,2023年5月16日,深圳舉辦紅樹林保護合作國際研討會,來自32個國家、濕地公約秘書處以及多個研究機構共同參會,通過技術交流,凝聚科研力量,拓展紅樹林保護修復國際交流合作,為全球紅樹林可持續管理提供了新方案和新思路……這些都能體現出深圳積極搭建國際平臺的努力。另外,在探索國際濕地城市方面,深圳市規劃2021—2025年完成營造及修復紅樹林面積51公頃以上,并力爭在2035年前,全市濕地保護率達到50%,濕地面積總量保持穩定,濱海濕地生態狀況有效改善,建成區濕地生態空間品質得到優化,建成國際濕地城市。
紅樹林產業化實現生態振興
廣東省內紅樹林濕地分布面積較大、涉及海岸線長,紅樹林保護必然存在著紅樹林修復區域與周邊踏海漁獵、沿海水產養殖等生產活動區域有所重疊的問題,生態保護與鄉村產業發展矛盾較為突出,既制約了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也影響了沿海居民的經濟收入。
廣東海洋大學濱海農業學院教授、博士劉素青說,紅樹林作為一種多自然綜合體,存在恢復生態和保持經濟增長的案例。比如紅樹林種養耦合,即在維持紅樹林種植的同時,設計設置養殖塘養殖水產品的方式,從而達到紅樹林保護與修復治理的情況。劉素青也指出,目前廣東各地都在探索紅樹林生態產品價值路徑,在重視生態恢復的基礎上,實現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助力鄉村振興。

目前,廣東多地積極推動紅樹林種植和生態養殖耦合模式,如在陽江陽西縣程村灣通過修復紅樹林生態系統,打造海洋牧場,產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程村蠔。在深圳,很早就開始探索“紅樹林+生蠔養殖”“紅樹林+青蟹養殖”等林下水產養殖項目試驗。無獨有偶,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科學系副教授彭逸生及其團隊在江門臺山市立項開展了“碳中和背景下紅樹林立體生態修復模式構建及關鍵技術研發”的中試推廣項目,它是由早期中山大學承擔的國家863項目“灘涂海水種植養殖耦合系統試驗示范研究”的繼承和優化推廣。項目正式啟動于2023年2月,試驗面積為80畝,探索開展“紅樹林+生蠔養殖”的種植養殖耦合系統——在改造分隔傳統水產養殖塘后,在塘沿種植相當于塘面積60%的鄉土紅樹植物,搭配養殖江門臺山本土的生蠔。
此外,江門規劃建設集“紅樹林生態保育+生態養殖+生態旅游”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發揮的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探索紅樹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實現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助力鄉村振興。在恩平市,當地生態產品交易中心的上架橫陂鎮的紅樹林片區“售賣”。依托“資源收儲—資產整合—價值變現—項目運作—產業發展—強村富民”運營模式,恩平投入700多萬元實施紅樹林恢復造林項目及撫育項目,完成17.67公頃紅樹林恢復造林,種植秋茄、桐花等多個本地樹種。在此基礎上,恩平生態產品交易中心聯合有關部門,把濱海旅游與鄉村振興相結合,打造“紅樹林+古樹公園+古村落+美味青蟹+陽光沙灘”特色旅游線路,加快發展鎮海灣紅樹林生態旅游項目,建設生態觀光、休閑旅游目的地。
編輯/張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