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瓊 胡俊俊 陳亞平
[摘 要]近年來職業教育的發展受到高度關注,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職業教育的重要指示,堅持并落實好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作為人文哲社類課程的排頭兵,大學語文課程肩負著課程思政“排頭兵”的重任,以飽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經典作品為素材,發揮“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本文結合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與實踐,以《大學》首章教學設計為例,旨在為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一點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職院校;大學語文;《大學》首章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
2022年年初,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了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加強課程思政建設。課程思政的綜合教育理念是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通過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課程育人格局的體系,達到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同向同行,最終形成協同效應[1]。作為人文哲社類課程的排頭兵,大學語文課程必然肩負著課程思政“排頭兵”的重任,以飽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經典作品為素材,發揮“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2]。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發揮大學語文的優勢,就需要在大學語文的課程教學中將思政元素潛移默化地貫通始終。具體來說,就是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要思政化。下面以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學院大學語文課程《大學》首章為例,希望能為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與實踐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歷代文學經典與其他思政教育內容相比具有獨特的優勢,像春雨一樣“潤物細無聲”,再加上學生能夠跨越千年直接與我們的先圣先賢交流思想,加強了現代大學生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聯系。而大學語文中先秦文學部分是一個重要板塊,其中儒家文學經典《大學》等蘊含了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下面就以《大學》首章為例進行闡述。
1 重構課程體系設計
以“大學精神與核心價值”來建構課程體系,涵養大學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具體以《禮記·大學》首章為教學設計理念源泉,建構“大學之道”“明德近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文以載道”五大章。對原教材體系進行重構,劃分為“5”個教學單元,即堅定文化自信、陶冶道德情操、培養敬業精神、厚植家國情懷、拓展胸懷視野等,達到“1”個目的,即立德樹人。每小節教學設計都建立在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與文章基礎之上。將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經典文句的引用與詮釋恰當融入到課堂教學中。
2 實現教學過程思政化
通過調查發現,當下大學生比較注重知識習得,但“成人”意識有待提高,這說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還不夠,缺乏對中華優秀經典文本的深入認知。于是在設定教學目標時,知識目標是理解《大學》首章的基本內容,掌握基本古文詞匯;技能目標是通過學習和討論“三綱八目”,幫助學生提高文字運用邏輯;素質目標是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成人”意識,深入認知“修齊治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3]。教學重點是幫助學生理解《大學》“三綱八目”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教學難點是通過成人禮大會,增強學生的感恩意識,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教學過程中,通過課前發布預習任務,學生分析信息化平臺上《大學》首章微課學習內容,初步感知“大學”的內涵,達到對知識的鞏固,以便實施翻轉課堂教學。
第一,通過引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提到《禮記·大學》中的內容,“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來強調,青少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到與祖國和人民同行,努力創造精彩人生。同時,輔之以習近平總書記《之江新語》中對《大學》首章的引用,“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激發學生對本節內容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初步感受《禮記·大學》中所體現的人生觀、價值觀。
第二,根據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對啟蒙教育的敏感度,先從中華兒童啟蒙經典著作導入,讓學生在學習平臺上分小組討論唐代思想家、文學家韓愈《師說》中的“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通過討論這里面的“小學”指的是什么,進而引出“句讀”。而作為啟蒙階段的教育,中華兒童啟蒙經典《三字經》中的“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也同樣提到了“句讀”就屬于“小學”,主要是從句法等角度做考據。在過去,有“小學是進大學的門徑”之說,從而引出“大學”的內容。《大學》作為“四書”之首,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它是一部以“德治”為指導思想的政治學。它的書名含義,就是在大學(古代最高學府)里所講授的博大而精深的內圣外王之學,也稱為“大人之學”。過去多認為《大學》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認為是秦漢時的著述,說法不一。唐代以前《大學》并沒有引起人們的特別關注。到了唐代,因韓愈等人特別重視《大學》,其才開始為世人所關注。后來宋代思想家程頤、程顥,尤其重視《大學》,把它稱為“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以此方式讓學生接觸傳統經典文本。在這個過程中,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邏輯思維能力。
第三,通過誦讀經典文本,讓學生提煉出文段中的關鍵字詞。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分析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掌握教學的重點。具體關鍵字詞為“三綱”和“八目”。“三綱”指的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要彰顯美好德行,恢復固有的善性,達到至善的境界。“八目”包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和“平天下”。需要通過八個步驟進行努力,共同達到道德完善的目的。而這里要特別強調“八目”不能隨意交換順序,有一套嚴密的邏輯關系。其中,“修身”是根本,前四項是“修身”的前提,后“三項”是“修身”的目的。“格物”“致知”,表達的就是首先要明白事情的道理,然后對于善惡、吉兇的因果關系才有些認識,并要求自己除去被現實利欲所染的習氣以恢復原本的善性,從而趨向于“至善”的境地;把“至善”作為自己奮斗的目標,然后通過“誠意”和“正心”的修養工夫,最終達到追求道德、才智上的自我完善[4]。
第四,分小組討論“三綱八目”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請小組代表發言,然后教師進行點評。首先將“八目”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個人層面相對照,其次將“齊家”對照社會層面,然后將“治國”對照國家層面,而“平天下”可以與習近平總書記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相對照。開始的“大學之道”就是從“明明德”開始的,修養好德才兼備的自身,才能進一步為從事“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事業打下基礎。核心價值觀,就是一種德的內容。一個國家沒有德就無法興盛,一個人沒有德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所以,如果一個民族和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必然會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因為它承載著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被融合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既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要求,又很好地繼承了“大學之道”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緊扣時代脈搏,將世界文明有益成果更好地吸納進去,充分體現了時代精神。
第五,進行課堂遷移拓展延伸。通過中華傳統成人禮(笄禮、冠禮)大會,增強學生的“成人”意識,勇于擔當,進一步踐行“大學之道”的內容,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團隊意識,增強課堂學習的趣味性。具體來說,就《大學》的內容和教導的實際而言,就是要求人人能“正心、誠意”,個個能“修身、齊家”。“正心、誠意”,是“大人”和常人修己的起點;“齊家”,更是人人的希望和職責;“治國、平天下”,也是大家的共同愿望。這說明《大學》不僅是“大人”之學,更是人人所需要的常人之學。學好《大學》,用功久了,功夫深了,自然就能成為知識淵博、道德理想高尚的“大人”,不因社會地位的高低、職業的尊卑而受影響。所以,這樣的“大人”同樣適合于每一名大學生。當下,大學生的“成人”意識還有待增強,如不懂得感恩,紀律與規范意識欠缺,缺乏明確的人生志向與職業規劃,人生觀價值觀不成熟,等等。通過舉行中華傳統成人禮大會這種莊重而嚴肅的儀式,既是對學生的激勵,也是極為重要的紀念,讓成人意識、感恩意識、責任意識深入學生心田。在大會開始前,全體起立,在十八聲鐘響下,跨越這些年來的風雨陽光,迎接生命旅途中的又一個里程碑。奏唱國歌后開禮。笄禮中的“三加”,一次比一次尊貴,也寄寓著年青人的德行越來越高,對父母和尊長的行禮,也將深入喚起學生的感恩意識。隨后,長者賜字,給學生發憲法單行本,面向國旗莊嚴宣誓,通過莊嚴的儀式讓學生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踐行“大學之道”的內容,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并身體力行地將其推廣到全社會。最后,師長致辭,讓大家明白學校始終關心和愛護學生的成長,學校和家長共同見證學生的“成人”。不管是課堂理論知識學習,還是課下的實踐活動,教師也在努力踐行“大學之道”的內容。針對當下大學生成人意識較為淡薄的狀況,通過舉辦中華傳統成人禮,讓學生意識到“感恩、效法與明志”的重要性。這也正是“大學之道”中做人教育的重要方面。
通過學習這篇文章,希望廣大青少年能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明德行善,做到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把它轉化為自身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5],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努力創造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課后,根據學生對“三綱八目”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進一步加深對大學精神核心的理解[6]。讓學生通過收集各大高校的校訓,尤其是甄別和“明德”“修身”有關的大學校訓,深入認知大學校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互作用,理解校園文化的重要性[7]。
3 實現教學手段思政化
傳統語文單一性的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枯燥甚至畏難情緒,在“三教改革”[8]的大背景下,充分借助在線平臺上打造的四川省“十四五”職業教育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大學語文”課程資源,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深入挖掘和開發教學資源。根據學生實際水平,充分發揮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專業特長,融通“樂舞書畫”,實現信息化技術手段與藝術的融合。通過學習《大學》首章,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禮記·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含義,通過舉行莊重而嚴肅的成人禮大會,在活動過程中穿插“樂舞書畫”表演,既很好地展現了學生的技能,也對學生進行了激勵,更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美育教育的好方式,讓思政教育變得有趣有味有情[9]。
當然,課程思政建設永遠在路上,特別是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還需要更多的嘗試、修改和完善。通過提煉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學院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過程的一點經驗,旨在探索更好的教學設計路徑。
參考文獻
[1]王石,田洪芳. 高職課程思政建設探索與實踐[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4):15-18.
[2]王瑩. 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 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9(6):69-70
[3]夏侯南希. 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路徑探析[J]. 漢字文化,2021(7):36-38.
[4]高源. 儒家文化視野下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探微[J]. 當代教研論叢,2022,8(10):91-94.
[5]王笑南. 大學語文課程思政策略研究[J]. 文學教育(中),2022(6):96-98.
[6]唐曉燕,王青. 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施[J]. 西部素質教育,2022,8(24):58-61.
[7]曹愛. 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大學語文的教學策略[J]. 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0(8):121.
[8]李新. 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院校大學語文的教學策略[J].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版),2019,39(3):62-66.
[9]劉澤江. “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大學語文教學探索[J]. 沙洲職業工學院學報,2019,22(2):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