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沅純
摘 要:戲劇與音樂表演都是人類文化活動中兩種重要的藝術表演方式,是人類藝術休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的發展中,戲劇與音樂在風格以及內容等方面發生巨大的轉變,表演方式進一步創新。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二者間始終都保持一定的共性,又都具有個性特征。本文主要對戲劇表演與音樂表演的共性和個性進行分析,并探究二者間的互相影響作用,以供參考。
關鍵詞:戲劇表演;音樂表演;共性;個性;互相作用
中圖分類號:J6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03-00-03
社會文化的發展下,戲劇和音樂的表演方式都發生巨大的轉變,更好地滿足當前人們的精神需求。戲劇表演方面包括肢體動作、音樂、舞蹈等多種元素。以劇本內容為敘事主線,進行舞臺藝術表演。同時戲劇的類型比較豐富,包括話劇、歌劇以及音樂劇等多種表演形式。音樂表演是對作曲家與作詞家作品結合的表演形式,通過聲樂以及器樂的方式進行表達。二者在表演方面存在一定的共同性,都可以表現出藝術的美感。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個性,體現出鮮明的藝術特點。
一、戲劇表演與音樂表演的共性分析
戲劇表演與音樂表演都屬于舞臺表演藝術,因此在表演的形式、表達的情感以及創作和演繹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共性。可以互相滲透和借鑒,達到更好的演繹效果,接下來將對戲劇表演與音樂表演的共性進行具體分析。提取兩種不同藝術的創作和表現元素,通過對比分析的方式,了解二者的共性表達形式。
(一)審美的表達與接受
藝術創造的核心是創造者先通過主觀的感知,對客觀事物進行捕捉、探索和整合,再通過藝術創作手法表達出來,使他人感知和接受的藝術創作成果。藝術的表達形式中包括語言、聲音、文字以及肢體等多種形式。構成的藝術形式中包括音樂、舞蹈、文學以及繪畫等。所有藝術作品都可以反映出作者自身的審美思想,但是如果審美只是采用外顯的方式進行表達,而得不到認可的情況下,是無法凸顯藝術美感的。優秀的作品需要創作者與大眾彼此成就,得不到受眾關注和認可的作品是難以得到長久發展的。因此,戲劇表演和音樂表演中都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表演特性,準確表達自身的藝術審美特點。戲劇表演與音樂表演在表演前都需要先對作品進行分析,并與作品形成情感上的共鳴。在自身的理性分析和應用下,自行總結對作品審美觀念的表達。這是藝術作品創作的前半段,后半段則是大眾的欣賞、理解與認可。群眾作為審美的接受者,需要從自身的審美特點出發,好的藝術作品可以引發群眾的共鳴,得到審美方面的認可,形成可以真正得到群眾喜愛的作品[1]。比如,在話劇的表演中,《雷雨》是非常成功的一部作品,不僅創作的內容和形式豐富,表演也極富感染力,得到觀眾的廣泛認可。《十面埋伏》琵琶曲的器樂表演則是音樂表演中重要的代表作。
(二)藝術的多元化創作
戲劇表演與音樂表演是表演者對創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表達,但作品從開始構思到最后形成最終作品的過程中,不僅有原作者和表演者的作用,還有觀眾的理解與共情。作品的創作只有表演是臺前的創作,其他創作過程都是通過幕后完成的。戲劇表演中由于表演內容的取材不同,創作時可能需要引經據典,以民間故事、神話故事為基礎,形成新的故事模式。將已經構思好的故事通過演員的表演,文字的方式進行設計,形成表演劇本,構成戲劇表演的基礎。但是劇本的創作并不是一次創作模式,比如《白鹿原》話劇源于陳忠實小說《白鹿原》的改編。其他戲劇故事可能來源于民間故事的改編,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承和收集,再結合創作者的審美對故事進行潤色和加工,形成戲劇版本。編劇通過對故事情節的改編形成劇本,可以將原來版本的故事主線作為基礎,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二次創作。結合戲劇表演中時間以及場地的限制更合理地呈現故事情節。因此,戲劇劇本改編中,作者會適當增加,但是不能改變原著的審美和情感思想。戲劇需要通過多次創作才可以完成最終的劇本,導演則是通過閱讀劇本后,通過合理安排演員表達和拍攝手法等表現自己想要達到的思想。因此,導演要先研究劇本,分析劇本,并結合劇本探究合理的表達方式,并將自己的表達思想與意愿傳達給演員,使演員在理解的基礎上,利用動作、語言和情感表達出來。
戲劇表演是一個多次創作的過程,最終通過幕后不同部門人的努力最終形成戲劇作品呈現給觀眾。音樂表演同樣如此,但是由于音樂體裁不同,因此創作流程會與戲劇表演存在一定的差異。比如,音樂表演中的交響樂,作曲家是創作作品的第一層次,相當于戲劇的編劇,作曲家將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情感通過音樂語言譜寫成音樂曲譜完成作品的初創作。指揮家對樂譜內容和表達的內涵進行學習與分析,并融入自身的藝術審美和情感,完成作品的二次創作,使整個交響樂隊保持良好的協調性。樂手指揮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和情感形成良好的音響效果,保證作品的情感表達。由此可見,戲劇表演和樂曲表演中,都需要有統一的組織者。戲劇表演的組織者為導演,音樂表演的組織者則為指揮家。而戲劇中的演員以及音樂表演中的樂手則都是根據組織者的指揮表演,自由發揮空間有限。
(三)表演中都存在不確定性
戲劇表演和音樂表演都是與觀眾面對面的交流,與影視劇的表演方式不同。影視劇拍攝可以有多次表演擇優選擇的機會,然后通過剪輯的方式形成作品。但是戲劇和音樂表演都屬于舞臺表演,不會為演員留下任何失誤的機會,演員上臺后必須要始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2]。因此,戲劇和音樂表演者都需要保持良好的表演狀態,并預防舞臺表演的不確定性。每個人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和表達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段對作品的理解也會不同。對于表演者來說同樣適用,一個演員在表演中難以保證每次的狀態都相同,作品呈現的效果必然會有所差異。因此,戲劇和音樂表演中都存在諸多的不確定性。
二、戲劇表演與音樂表演的個性分析
戲劇表演與音樂表演在舞臺呈現以及思想抒發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同時又有各自的個性。需要加強對各自個性的放大和優化,才可以更好地突出藝術創作特點,體現更強的藝術表達效果。接下來筆者從藝術表達的豐富性,表達的途徑,表達的手法內涵以及對演員的要求等方面進行分析,闡述兩種表演方式的個性特點,體現不同藝術形式的魅力特征。
(一)表演的豐富性不同
戲劇表演從前期的作品創作到后期的表演都具有綜合性特點,而音樂表演則比較單一。戲劇表演中將表演作為核心,其中包括文學創作、音樂、美術等多種模式的組合,需要將藝術與戲劇的各種表達方式結合,可以將戲劇與音樂、舞蹈等結合,形成音樂劇。比如,在音樂劇《貓》的表演中,故事表達中歌曲與舞蹈都是重要的表現元素,演員需要通過舞蹈的方式展現貓的各種神韻和姿態,并通過音樂的演唱推動故事發展。此外,戲劇表演中還需要融入一定的燈光、布景和服飾等多種元素,打造更好的舞臺效果,形成綜合性的舞臺表演藝術。而音樂劇表演相對于戲劇表演來說則比較單一,音樂美的表現主要集中在形式上,雖然民族聲樂中可以融入舞蹈動作,或者聲樂表演者可以結合音樂的情緒做出相應的動作,帶動情緒的放松[3]。但是都只起到輔助作用,使情感抒發更立體,更豐富。同時通過服裝和造型烘托氛圍,對舞臺布景考慮不多。由此可見,戲劇表演與音樂表演形式的豐富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二)藝術表達途徑不同
戲劇表演和音樂表演中,觀眾獲取藝術表達的主要途徑不同,戲劇表演獲取表演的主要途徑為視覺接收,聲音是獲取信息和烘托氛圍的輔助。比如,在話劇的舞臺表演中會配背景音樂或者設置部分音效,達到更好的表演效果。音樂表演中則主要通過聽覺的方式獲取藝術感官。通過表演者不同的器樂和歌喉對聲音進行表達,體現不同音樂的情緒和靈感,感受情緒的差異變化,更好地感受角色情感。
(三)內涵表達手法不同
戲劇表演中演員的主要職責是對劇本中角色的演繹,將故事情節和社會生活通過藝術的方式更好地表達出來。一般戲劇表演離不開四種元素,包括故事情節、舞臺、演員和觀眾。而最核心的元素內容為故事情節,戲劇的內涵需要在一定情境下展現和表達,否則作品將失去載體。從這個方面來說敘事是戲劇表演的主要目的,也是表達戲劇內涵的關鍵。音樂表演中,作品的內涵則不能以敘事為主。音樂是一種聲音的藝術形式,音樂的聲音可以用于敘事,可以表達景色風光,也可以抒發情感,是多維度的語言形式。因此從這個方面分析,音樂表演更自由,更注重情感上的共鳴。
(四)對演員的要求不同
戲劇表演中需要演員具有綜合表演技能,演員需要得到全面發展,因此對演員的各項能力要求比較嚴苛。音樂表演對演員的要求則只針對某一個或者某幾個方面,不需要綜合能力。首先,在演員外形方面。戲劇表演為了呈現更好的效果,對演員的外形具有明確的要求,體態和相貌要與飾演的角色相符。音樂演奏者對表演者的外形要求則不多,音樂表演者中很多具有身體殘疾的人,并不影響他們在音樂表演上的才華與成就。其次,戲劇表演對演員的肢體控制要求比較高,四肢的控制和走位等需要到位,面部的表情和眼神等都必須細致入微,栩栩如生,這樣才可以更好地詮釋角色,并引發觀眾的共鳴。音樂表演者只對音樂表演技術具有明確的要求,是身體中某個局部位置極限的發揮。比如,對于管樂的表演者來說,需要具有非常強的肺活量,以及手指與嘴部的練習;鋼琴家則需要具有非常強的手指靈活性。戲劇演員需要具備多種表演技能,如戲劇表演中動作、發聲、表演技能、臺詞功底等都要經過長期的訓練。二者對比來看,戲劇表演的動作、發聲、身段等方面都需要通過刻苦訓練,而音樂表演則對技術的訓練技巧要求比較高。
三、戲劇表演與音樂表演的互相作用
戲劇表演與音樂表演間具有一定的互通性,因此二者間可以互相影響和促進,通過對對方藝術表達優勢的借鑒,可以促進舞臺藝術創作的創新,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獲得觀眾的認可。
(一)促進內心情感的表達
戲劇表演與音樂表演中都對內心情感提出比較高的要求,戲劇表演的情感內涵表達要求更高,需要演員具有非常好的演技和過硬的心理素質,可以短時間內展現表演效果,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對演員的心理表達能力要求高。如果演員在舞臺上因為怯場或者準備不充分出現忘詞等問題,將會導致整個演出結果受到影響。因此該情境下,演員的首要任務是用情緒影響到觀眾,使觀眾感受到故事傳達的情感。觀眾對表演的反饋就是對演員表演的認可,對演員具有積極的鼓勵作用。但是不同觀眾對演員的評價存在差異,每個人的審美點不同,會融入自身的主觀思想,需要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得到觀眾的肯定。雖然音樂表演對情感的表達相對于戲劇表演來說要求低,但是飽滿的情感表達有利于音樂表演的升華,達到更好的表演效果[4]。因此,音樂表演可以嘗試借鑒戲劇表演的情感表達方式,強調內心世界的抒發。
(二)呈現更精彩的藝術形式
相對于戲劇表演來說,音樂表演對表演者的技能要求更高,可以為觀眾呈現出視聽藝術盛宴,其中融入了視覺和聽覺兩種不同的藝術模式,保證表演的得體性,并結合音樂旋律進行身體上的變換,對表演者的肢體和表情都提出明確的要求。在表演者的動作與音樂結合的情況下,可以更好地感受音樂魅力,提升觀賞體驗。戲劇表演的內容雖然更豐富,但是相對于音樂表演來說缺乏一種直入人心的光點。因此,戲劇表演中可以嘗試借鑒音樂表演中更直觀的音樂舞臺美感體驗。在表演者的動作表達中可以融入旋律,動作不僅要符合劇情設定的要求,還需要體現出韻律美,傳達更好的舞臺魅力。
(三)強調與觀眾互動
音樂表演以及戲劇表演都需要通過觀眾的反饋了解表演效果,觀眾的反應熱烈與否是檢驗舞臺表演的關鍵,而且不同的舞臺效果可以為觀眾帶來不同的體驗。戲劇表演中,演員可以通過眼神和動作的交流提升觀眾的參與感,或者通過與觀眾的對話,提出疑問等,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得到觀眾更好的反饋。音樂表演中由于表演形式的限制與音樂間的互動并不多。針對這個問題,音樂的舞臺表演中可以嘗試觀眾的配合,結合觀眾的反饋不斷調整和優化演繹效果。只有得到觀眾的認可和肯定的評價才可以獲得更好的效果。
四、結束語
音樂表演藝術與戲劇表演藝術在審美表達、藝術創作以及舞臺表演的不確定性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共通性,都可以為觀眾呈現出絕美的舞臺藝術盛宴,引發觀眾情感的共鳴,感受精神上的洗禮。但是由于二者屬于不同的藝術領域,因此在表演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形成富有個性的藝術形式。正因為兩種藝術共性與個性的存在,才可以更好地表達出不同藝術的表現效果,滿足不同觀眾的藝術欣賞要求。同時,戲劇表演與音樂表演兩種藝術模式間也可以互相影響,互相促進,通過藝術表演模式以及表現效果的互相借鑒和滲透,提高舞臺表演魅力。
參考文獻:
[1]王瑜.音樂表演藝術中的個性與共性研究[J].戲劇之家,2017(02):68-69.
[2]毛淑顥.戲劇表演藝術對音樂舞臺表演的影響分析[J].戲劇之家,2020(07):31.
[3]田依凡.音樂劇表演的基本特征——音樂劇表演與其他戲劇表演的共性[J].戲劇之家,2016(07):20-21.
[4]郭濱赫.音樂劇中戲劇表演與音樂、舞蹈的融合[J].文藝生活·下旬刊,2021(03):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