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佩銘 汪岷
摘 要:琵琶樂曲主要分為文曲、武曲和大曲三大類,它們都有各自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藝術特征。琵琶樂曲中武曲的表現力與音樂色彩渲染力極強,具有特有的音樂哲理性與思想內涵。本文以琵琶曲《狼牙山五壯士》為例,從琵琶武曲的形態特征與技法特征兩方面入手進行淺析,加深對琵琶武曲這一類別的認知,了解并體會琵琶武曲豐富的精神世界,這將有助于演奏者在演奏中更好地演繹與再次創作,在欣賞中更加能理解與體會武曲的藝術思想與精神,使其在新時代的琵琶藝術發展中傳承創新發展。
關鍵詞:琵琶武曲;藝術特征;狼牙山五壯士
中圖分類號:J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5-00-03
作為一種古老的中國民族彈撥樂器,琵琶的價值毋庸贅述。它擁有眾多的優秀作品與多樣的演奏技巧,為如今民族音樂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按照表達的內容、演奏技巧或藝術風格的不同,琵琶樂曲還可以分為文曲與武曲兩大類型。文曲主要用來表達感情、描繪風景、強調意境,演奏時力度較弱,注重于左手揉弦、打、帶等技巧;而武曲則表現充滿了戲劇性的故事情節、氣勢恢宏磅礴的琵琶作品,具備了速度快、演奏時力度較強的特征,多注重于右手掃、拂、輪指等技巧,具有敘事性。在琵琶藝術的長期發展下,產生了許多優秀的琵琶武曲,如《十面埋伏》《狼牙山五壯士》《霸王卸甲》等。
一、武曲的形態特征
從演奏風格上看,武曲風格宏偉、激昂。琵琶武曲具有文學性、敘事性、模擬性、戲劇性、結構形態多段性等特征。它們大多根據不同的歷史故事或者其他民間傳說進行改編創作而成,樂曲中充分展現了故事的情節,刻畫了鮮明的人物形象,通過連貫的故事情節以及演奏速度變化,將各段落互相串聯在一起,從而進一步增強了整首樂曲的系統性。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精髓在這里得到了完美的體現,是我們后輩學習的重要參考資料。
(一)文學性
琵琶武曲是一種具有文學氣息的音樂形式,它通常通過章回體小說或戲劇的形式來講述故事情節,所以琵琶武曲多以音樂發展的需要和可能性為出發點,通過對歷史故事的分析提煉出必要的情節和矛盾沖突,或從原故事中提煉出其精神內涵。
《狼牙山五壯士》這首作品的選題具有故事性,延續了琵琶武曲的選題傳統。以場景音樂描寫入手,渲染氣氛,并運用具有文學性的矛盾沖突作為音樂發展的重要手段,抓住故事中的典型環境、情節加以敘述。作曲家運用鮮明的音樂語言對不同的人物形象進行深入的刻畫,充分展現出矛盾沖突,富有文學特點。如第十三小節至第二十小節,節奏自由,速度由慢漸快,模仿八路軍從遠方走來的前進的腳步,從側面表現出狼牙山山勢陡峭以及戰斗任務難以完成的艱巨性;第一百一十小節至第二百零四小節用連續的附點音符演奏出強而有力的節奏型,右手則用干凈利落的掃弦展現出八路軍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更顯示出戰士們在作戰時的飽滿熱情與勇氣;從第一百五十一小節開始,描寫五壯士主題與敵人主題之間的交織沖突,兩個對抗的主題在調性上不斷展開,突出了五壯士與敵人激烈交戰的場景。這段音樂將五壯士誓死不屈、英勇戰斗的英雄形象發揮得淋漓盡致[1]。
(二)敘事性
古往今來,眾多寓言與傳奇以文學等形式流傳開來,它們描繪出各個歷史階段的社會景象,記載了各類社會現象,反映出人民群眾的心聲。作曲家通過音樂的方式將這些被傳頌至今的故事呈現出來。琵琶武曲就常采用這種方式生動地來講述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說,具有較強的敘事性。
《狼牙山五壯士》是一部以1941年冀北山區的一場激烈戰斗為題材的作品,講述了五位英勇的戰士勇敢地把敵人逼到狼牙山棋盤陀峰頂,最終成功地保護了主力部隊并讓群眾得以安全撤離,最后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英勇的戰士跳入深淵與敵人同歸于盡。這首作品以音樂的形式將這個故事完美地呈現出來,人物的形象描繪精細,場景性的音樂描繪活靈活現,整首作品生動地描寫了這場戰斗的每一個關鍵細節,結構嚴謹,構思巧妙,敘事性極強。
樂曲開頭通過琵琶武曲中最常見的掃拂輪技巧,表現出樂曲的激昂悲壯,之后接下來的一句用音量很弱的輪指弱奏,與之前強有力的掃拂形成鮮明對比,給人一種山谷回聲的感覺,更加凸顯出戰斗任務的艱辛與狼牙山的險惡。用敘事的表現手法描繪即將發生在狼牙山的艱險故事,讓聽眾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狼牙山危機重重。
第一段給人快速明朗的感覺,具有飽滿的情緒,是熱情的、有朝氣的,展現了八路軍雄姿英發、矯健挺拔的英雄形象。
第二段主要以描繪敵人形象為主,有種不穩定的感覺。同時該段中和弦技法被大量運用,音型讓人感覺非常機械,營造出一種緊張感,體現出敵人的兇狠與狡猾,十分符合當時的情境。同前與部分描寫八路軍的戰斗形成鮮明的對比,展現出敵人對八路軍的窮追不舍步步緊逼,局面緊張,戰爭一觸即發,為后續音樂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段右手使用干凈利落的掃弦表現出八路軍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表現出戰士們在戰斗時的飽滿激情與斗志。五壯士與敵人兩大主要矛盾在這一段被完整地展示出來,猶如在向聽眾展示五壯士與日寇戰斗時的慘烈場面。
第四段右手用慢速的搖指弱奏,表現出人民對五壯士的沉痛哀悼,給人深沉、平穩、肅穆的感覺。
第五段用快速明朗的旋律表現出抗戰民眾對五壯士的懷念與崇敬之情,感情細膩,旋律流暢。
全曲的尾聲是對整首樂曲的總結與升華,作者用大掃拂和滿輪表現八路軍擁有一往無前、無懼無畏的氣勢,因而最后迎來戰爭的勝利,在莊嚴磅礴雄偉的音樂中結束全曲。
(三)模擬性
音樂是模擬大自然以及現實中的各種聲音。通過使用特殊的技法,琵琶演奏者可以創造出令聽眾產生深刻印象的音色,如對風、雨、鳥鳴、槍炮發射、武器碰撞等自然界聲響的模仿,更生動地展現場景畫面。這種技法可以讓聽眾產生真切而逼真的感受,烘托出氣氛,表達主體音樂的感情,使演奏者能夠真正地把握作品的內涵[2]。
《狼牙山五壯士》中引子部分,用強勁的掃拂輪模擬出令人振奮的號角聲,使音樂畫面更加生動,而相對應的后一句則以弱而不虛的輪指演奏,與前一句形成鮮明對比,模擬出山谷中的回聲效果,為整首樂曲帶來了神秘而緊張的氣氛,奠定了全曲的基調;第八十五小節至第八十七小節,附點音符的使用讓整體音樂聽起來不穩定,仿佛在描繪敵人那鬼鬼祟祟的形象,同時右手在靠近縛手的位置,彈奏出干癟的音色,使聽眾聯想到日寇殘忍而兇猛的形象;在第二段中運用拍弦技巧并緊接不協和音程掃弦模擬出戰斗中敵人大面積襲來的槍炮聲,使樂曲所描繪的戰斗場景更加栩栩如生。
(四)戲劇性
琵琶武曲通過運用充滿戲劇性的手法來描繪激烈的戰斗場面,使得音樂情節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此外,在塑造主要人物形象時,琵琶武曲也運用了夸張的描寫手法,讓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狼牙山五壯士》這首樂曲中在引子部分借用了戲曲“哭腔”的手法,是對悲劇劇情進行的夸張的戲劇性暗示,使樂曲產生了豐富的藝術魅力。第一段三連音與附點節奏交替出現,配合著豪邁寬廣的長音,展現出八路軍隊伍的威武雄壯、不可阻擋、一往無前的氣魄。樂曲第二段運用了日本特有的小二度音階,用極不協和的音響加上機械化的情感表現以及加快的節奏,更全面地表現了敵人偷偷摸摸進村的面貌以及強占他國領土后兇神惡煞的反面形象。樂曲第三段一開始的跳躍音型使兩方軍隊的形象更加具體,之后轉調使音樂的緊張度不斷加強,戰爭形式也更加白熱化,進一步突顯了五壯士在戰斗中的不畏強敵、英勇戰斗的高大形象,以及無懼和堅定的信念,與敵軍反面形象構成了鮮明對比[3]。
(五)形態多段性
琵琶武曲的結構為連綴型多段體結構,是由多段體及不同曲調多首曲牌連綴而成。各段落之間通過劇情情節進行貫穿連接,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從而加強了各段落之間的內涵聯系,推動情感的表達。
《狼牙山五壯士》由七段組成,每一段都按照故事情節的發展順序進行排列,段與段之間依照整個音樂的情節發展合理布局,緊密聯系,結構清晰,延續了武曲的多段性傳統。其中,由引子奠定全曲凄楚的氣氛,并引出之后的故事;第一段展現了八路軍的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第二段則表現敵人鬼鬼祟祟的形象;第三段刻畫了五位壯士浴血奮戰的慘烈場景和壯士縱身跳崖的壯烈瞬間;第四段、第五段與尾聲表現了人民群眾對狼牙山五壯士深切的思念與衷心的謳歌。
二、武曲的技法特征
從演奏技法上看,武曲技法多用到掃輪、拂掃輪、長輪、滾奏等強而有力的指法,表現武曲的氣勢磅礴之美。同時為了更形象地展現場景,渲染氣氛,武曲會模擬出如槍炮聲、刀劍聲、戰馬嘶鳴聲等聲音,引起聽眾的共鳴,使其身臨其境[4]。
(一)掃輪
掃輪是武曲演奏時最典型的常用技巧之一,主要表現較為強烈、激昂的情感,來描寫宏大的戰爭場景與氣勢。其演奏技法是通過右手食指掃弦,接著輪指單弦上彈奏,有時為了強化情感加大演奏力度,會在掃弦之后接大拇指挑起的輪指。接輪指時速度一定要快,不要有音與音斷開的感覺,讓他們形成一個整體。
引子中的第十三小節運用了掃輪的演奏技法,極富吸引力,它的力量大大增強,與前面形成鮮明對比,使得整個段落更加富有感染力。第一段第一小節的高音do運用了掃輪加分弦再接一個掃輪的組合,像軍隊吹響號角一樣,進一步增添了令人震撼的氣息。
(二)拂掃輪
拂掃輪是指先在弦上拂掃,之后加入輪指的演奏技法。拂掃時力度需均勻,速度要快,并且要快速連接后面的輪指。
《狼牙山五壯士》是一首充滿力量的武曲,它通過使用大量的拂掃輪來增強樂曲的整體氣勢。樂曲的開頭就運用了拂掃輪的技法,使得音調低沉有力,直接引入主題,為整首樂曲奠定了激昂壯闊的基調。在第七十一小節也運用了拂掃輪的演奏技法,力度強勁,與前段掃弦形成了對比,此時的音色更加明亮,音樂風格更加磅礴,音樂層次更加清晰。尾聲的拂掃輪與開頭形成呼應,音樂莊嚴雄偉,歌頌了五壯士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5]。
(三)滾奏
武曲的滾奏技法與文曲不同,這一技法在武曲中更具有蒼勁感,更加強調力度,通常用于長演奏音或由多個音符組成的樂句,它是在彈挑的基礎上加速,用食指和大拇指連續快速彈奏,展現出線條感,創造出緊湊連貫的音響效果,以體現樂曲的連貫性特征。
《狼牙山五壯士》中的快板和慢板都有采用這種演奏技法,快板部分的滾奏是在三根弦的基礎上,用兩根手指有力地發力,展現出戰士們英勇的形象,體現出雄偉的氣魄;第四段的滾奏則是抒情的,如泣如訴的,描繪五壯士為了祖國而犧牲,人民在哭泣,在悼念殉國的戰士們的情景。
(四)長輪
長輪是由多個輪指連接組成的。演奏時要輪得每一個音要清晰并注意要有顆粒性,在保持清晰的基礎上降音連成線,音與音之間連接緊密,同時保持速度平穩和力度均勻。武曲中的長輪主要用來描寫場景,渲染氣氛,刻畫人物心情。
在樂曲引子部分中的第五小節至第八小節,運用了長輪的演奏技法,力度由強變弱,音與前面四個小節基本相同,模擬出山谷中回聲的音響效果,營造出了神秘而緊張的氛圍,引起聽眾的好奇心,吸引聽眾注意力,為下面故事的展開制造懸念。
第三段的最后運用了掃輪加長輪雙弦的演奏方式,音量增加力度變強,展現出宏偉的氣勢,暗示著五位戰士即將跳崖的悲劇,表現了崇高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樂曲的第五段也運用長輪進行抒情,用柔和的音色抒發情感,表達了對五壯士的懷念之情,傳遞出堅定的革命信念,與觀眾產生共鳴。
(五)吟揉
吟揉并非文曲的專利,運用在武曲中也具有美感。在琵琶武曲中,吟揉能夠渲染氛圍和制造聲勢,有利于武曲思想與情感的表現。當演奏者調整彈奏力度時,通過左手的揉弦技巧,可以使“漸強”變化得更加自然,這不僅是音量的增加,也是通過音色的變化帶來情感上的增強[6]。
在《狼牙山五壯士》中,作者在左手加入吟揉的技法,形成強烈的不和諧的緊張音響,就像是敵人的步伐逼近,使其形象的刻畫更具有靈動性,給人緊迫感。
琵琶演奏者應努力探索樂曲的真正含義以及理解它們的歷史發展,全面了解樂曲的演奏風格、技巧流派,并融入現代元素。傳承傳統文化是對它們的尊重和保護,那么創新則是為了讓它們在未來繼續發展壯大。未來,我國作曲家和演奏家將攜手合作推動中國傳統音樂走向國際舞臺,擴大影響力并將它們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林樂章.琵琶獨奏曲《狼牙山五壯士》探究[D].天津音樂學院,2012.
[2]陳欣.論琵琶獨奏曲《狼牙山五壯士》的音樂特征和演奏技巧[D].河北大學,2021.
[3]高楠.琵琶武曲及其藝術特征分析[J].藝術品鑒,2021(14):193-194.
[4]張麗萍.淺析琵琶武曲《狼牙山五壯士》[J].大眾文藝(理論),2009(02):111.
[5]宋雪潔.琵琶演奏的幾個特點[J].大舞臺,2010(11):30.
[6]王欣潔.回弦彈出壯士情——琵琶曲《狼牙山五壯士》賞析[J].北方音樂,2017,37(08):122-123.
作者簡介:韓佩銘(1999-),女,山西太原人,研究生,民族器樂演奏專業;汪岷(1974-),女,北京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民族器樂演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