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 葉瓊瑤
案例背景
農信系統致力于全方位開展普惠金融服務,而普惠金融衍生出來的“增戶擴面”考核觸發了部分員工潛在欲望,風險背后“人”的問題時有發生。為此,T農商行在支行跨區域貸款審計時采取逆向思維,對員工某些特定行為進行分析以圈定走訪重點,巧用審計訪談,發現客戶經理張三違規發放貸款且涉嫌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案件風險線索,引起該行管理層高度重視。
審計過程及方法
(一)審前分析,反其道而思之
微信、支付寶交易數據因獲取受限一直是審計盲區,而一些非正常資金交易出于規避目的,則更青睞于選擇微信、支付寶渠道。審計組沒有以常規貸款數據分析為出發點,而是采取求異思維,以分析客戶經理異常個人交易為著眼點,對其2021年微信及支付寶提現記錄進行分析。經統計,83名客戶經理發生過提現交易,合計提現筆數為881筆,筆均提現金額2565元,其中提現筆數10筆以上客戶經理24名。那么客戶經理賬戶提現資金的來源是什么?是否與其業務或客戶相關?帶著這些疑問,審計組把第一批審計樣本鎖定在上述提現10筆以上的客戶經理發放的貸款業務上。
(二)重點走訪,窺一斑知全豹
審計組篩選出這些客戶經理經辦的跨區域貸款,結合客戶征信報告中他行有征信查詢記錄但未放款的信息,再重點對他行征信查詢與該行放款時間間隔在半年內的客戶進行實地走訪,合計走訪30戶。走訪發現,客戶王五表現異常,他說:“貸款是我侄子李四介紹的,錢我們分用。”但是查看王五貸款資金走向發現,10萬元為柜面取現,另外9.8萬元轉到王五本人他行賬戶,查看利息來源也未發現李四蹤跡。那么這個李四是誰?只有一個名字,能否確定身份?如果李四介紹貸款不止這一筆,會不會有其他客戶跟李四發生資金往來?審計組將取數思路定為貸款當天客戶有資金轉向戶名為李四的行內或行外賬戶。疑點數據顯示,2個戶名為李四的賬戶存在上述情況(行內、行外賬戶各1個),涉及貸款客戶6名,這些貸款均由客戶經理張三經辦。這一發現讓審計人員似乎觸碰到冰山一角,但又“霧鎖煙迷”,數據背后李四到底扮演什么角色,是化整為零借戶貸款者還是資金中介?
(三)有的放矢,敲山旨在震虎
帶著上述疑問,審計組進一步對疑點數據進行核查,發現客戶部分信貸資金均轉到了李四賬戶。通過行內身份證確認,發現李四在該行有貸款,經過多方調查及公開信息查詢,李四已涉訴多起,還有民間經濟糾紛,未執行案件金額高達400萬元,行內賬戶也被凍結,情況不容樂觀。另外還發現3名客戶信貸資金轉到李四父親或李四母親公司賬戶,這些貸款大部分為線上白名單貸款,且均為張三首放。審計組接著排查張三首放線上白名單貸款,發現另外3戶也存在可疑之處。這些轉到李四相關賬戶的信貸資金交易背景到底是什么,相關信貸資產是否有風險?審計部及時將審計發現向管理層匯報,并聯合合規風險部、業務管理部對客戶經理張三進行談話了解情況。張三從漫不經心到閃爍其詞,再到緊張慌亂,歷時5小時,談話小組最終突破張三心理防線。盡管張三手機中的微信、支付寶賬戶主要流水記錄被其人為刪除,但在審計已掌握的事實面前,張三難以自圓其說,避重就輕地承認李四向其介紹貸款客戶的情況。
(四)步步緊逼,蛀蟲無處遁形
鑒于該客戶經理存在潛在風險,總行立即停止張三放款權限,并督促其清收上述問題貸款。同時要求張三所在支行加強自查,嚴格把關張三經辦客戶續貸工作。沒有張三提供放款支持,李四介紹的3筆貸款歸還后無法續貸,李四資金鏈面臨斷裂風險。迫于資金無法回籠壓力,李四向張三所在支行坦白張三“蛀蟲行為”:一是張三利用自己放款權限協助李四達到借戶融資目的,并收取一定手續費;二是張三與李四形成“利益共同體”,通過李四賬戶過渡資金,掩蓋收費行為。
審計成果及運用
(一)全面排摸,及時報告
審計組對發現的問題以專報形式及時向總行報告,引起管理層高度重視,鑒于內部審計手段有限,較難進一步延伸核查,該行第一時間主動向公安機關報案,同時對張三經辦或管戶貸款逐戶排摸,發現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1.違規發放貸款且涉嫌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一是貸款調查不盡職。審計走訪核實發現,借款人基本面較差,存在年紀輕、未婚、收入低、無固定職業、無自有資產等情況,張三憑李四介紹就按戶發放30萬純信用貸款,新增貸款準入把關不嚴。二是張三違規發放借戶貸款6戶291萬元,另有1戶為李四母親新注冊小微企業線上貸款50萬元,以上信貸資金實際使用人均為李四。三是李四反映張三在發放貸款過程中存在收取貸款“手續費”情況,涉及7戶發放貸款合計221萬元,收取貸款“手續費”達22萬元。
2.跨區域貸款未經審批。張三經辦的12筆541萬元個人跨區域貸款均未按制度規定進行報批。
3.未執行雙人調查。張三本人承認其所經辦貸款在貸前調查階段一般單獨進行,未實質開展雙人上門調查,未有效落實總行相關貸款審批制度。
4.參與二手車交易及租賃且向利益關系人發放貸款。經談話核實,張三參與二手車生意,并將奔馳、奧迪車各1輛出租給其信貸客戶王陸,審計同時發現張三經辦的3戶110萬元貸款資金均由王陸使用。
(二)處置有力,挽回損失
經審計,張三違規發放借戶或未按規定審批貸款共16戶、金額711萬元,且涉嫌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金額達22萬元。針對上述情況,該行當即停止張三放款權限,對涉及違規貸款主動防范及化解風險。至2022年11月30日已全額收回8戶、貸款金額321萬元;風險化解3戶、續貸金額208萬元(本金壓縮22萬元)、逾期3戶、貸款余額77.4萬元;對其余2戶、貸款金額80萬元未到期貸款,已加強跟蹤管理,總體風險可控。最后,該行給予張三開除處分,對其所在支行負責人予以警告處分,并將案件移交至司法部門。
原因分析
(一)底線思維缺乏,員工道德失守
個別客戶經理專業能力不強或缺乏責任心,甚至違反職業操守,降低道德底線,完全忽視風險,為完成業務指標甚至為謀取不正當利益,主觀上未盡職開展貸款調查,依賴熟人獲客,甚至主動與客戶合作,公權私用充當客戶資金掮客,協助客戶套取信貸資金,與客戶形成利益共同體,為不符合貸款條件客戶辦理貸款業務,對信貸資產質量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二)重指標輕管理,內控有機可乘
一是信貸業務風險滯后性,客戶經理或支行管理容易產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客戶經理為個人目的或業績,人為放寬信貸客戶準入門檻,甚至逆向選擇客戶;支行為鼓勵客戶經理多放、快放,制度執行形式化,審核審批沒有發揮實質性驗證與把關作用,崗位制約制衡機制失效,甚至對個別客戶經理道德風險“視而不見”或“聽之任之”。二是不良聽證作為問責重要抓手也具有滯后性,而聽證依據收集不充分致使部分出險貸款較難定責,極易造成責任認定不實,制度執行不到位,使部分客戶經理心存僥幸,甚至滋生逐利心理,不利于全行信貸文化和良好自我糾錯糾偏機制形成。
(三)客戶利益驅使,信用觀念淡薄
在貸款“三查”不實情況下準入的客戶,其信用觀念、法律意識較為淡薄,同時受社會信用大環境影響,部分客戶挖空心思包裝自己或第三人、虛構貸款用途,以此獲得貸款資格,甚至有些客戶通過腐蝕客戶經理的方式,與其達成私下協議,經包裝的貸款只造成短期正常假象,無長期還款打算,極易造成批量信用風險。
審計啟示
內部審計作為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預警機制、事后監督的追溯機制和自我約束的監督機制,覆蓋業務全程、貫穿經營始終,因此,內部審計要轉變理念、創新思路、精準定位,找準最佳切入點,實現全局性審計評價和咨詢服務。本案例值得借鑒之處如下:
一是逆向思維破解一葉障目假象。不法客戶或有道德風險員工熟知銀行管理流程,為騙取銀行信貸資金,手段日漸精進,隱蔽性日趨增強。而審計手段與審計模型具有較強“見光死”特性,易被疑點數據“一葉障目”。部分員工有目的地規避行為,審計人員從常規非現場監測發現風險性問題難度日益增大。因此,不拘泥于表象,換個角度出發,讓疑點數據發揮真正“鷹眼”和“雷達”作用,深入挖掘不尋常行為背后原因,是揭示重大風險隱患的有效手段。
二是閉環控制實現審計端口前移。大零售轉型和數字化轉型使線上業務迅猛發展,增強獲客能力的同時也出現準入偏松、信貸管理缺位現象。分層分類考核壓力層層傳遞至基層營銷人員,重業績、重數據,輕準入、輕管理,使得部分機構虛假數據頻現,交叉疊加風險和化整為零風險滯后顯現。而審計手段欠缺、技術力量不足和審計時間的滯后性,使內部審計工作僅停留在“亡羊補牢”上,而無法做到“防微杜漸”。因此,積累并建立“疑似線索”庫,以異常情況為起點,反向推導查證思路和審計切入點,尋找重要風險線索,進一步提升審計精準度,持續閉環控制,努力解決審計滯后性是“治未病”的良方。
三是治人治心,營造正向企業文化。儒家文化有言“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導之以德”即企業文化營造,形成自我約束機制,因此,要加強對干部員工的教育,不能“不教而誅”;“齊之以禮”即內控制度體系完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規范員工行為,因此,要持續完善業務管理流程與機制。在“導之以德”“齊之以禮”前提下,必要時也需“繩之以法”,因為只有“拔樹尋根”,才能警鐘長鳴。
(作者單位:浙江天臺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
公司,郵政編碼:317200,電子郵箱:1799922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