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燕
嚴肅、較真、鐵面無私,這些似乎都是審計的代名詞。然而,十年的內部審計工作經歷卻讓我體會到了別樣的感受,那就是審計人的堅定與執著,勇于奮斗、敢于逐夢。
作為審計人,要做到三“要”三“不”,要應變而變,有為才有位。
審計人“要”練就過硬的本領。查錯糾弊容不得半點馬虎與僥幸,要讓被審計單位信服,審計人需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具備豐富的業務經驗。將邊學邊用,邊問邊聽,邊懂邊悟的狀態貫穿于審計工作的全過程,花更多的時間學習本專業以外的業務知識,從“專”到“通”直至“精”。審計人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掌握不同類型問題的規律,才能得心應手地在數據中抽絲剝繭,尋找問題的關鍵點。
審計人“要”掌握溝通的技巧。戴爾·卡耐基說過,一個人的成功,只有15%是取決于他的專業技術,而85%則要靠人際關系和他做人處世的能力。審計人要樹立先進的審計理念,即審計人員應與被審計單位進行充分有效溝通,減少其抵觸情緒,并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共同分析審計發現的問題。
審計人“要”不畏全新的嘗試。有些審計項目是首次嘗試,并無經驗借鑒,束手無策,毫無頭緒,這是剛接手一項新工作時最為真切的感受,在“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的焦灼狀態下,只能拿出迎難而上、破釜沉舟的勇氣去嘗試。事實證明,嘗試新任務的過程對于提高審計發現能力、工作適應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等方面都像是一場“大考”,但亦會是一次收獲頗多、體會最深的工作經歷。
審計人“不”能止步。作為一名審計人,對發現的重要問題不能停留在揭示問題層面,要始終懷著一份“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好奇心與責任心,深層次地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不斷拓展發現問題的廣度與深度,進行全局性探索。
審計人“不”能怕吃苦。高壓、加班是審計人的常態,常常是好不容易完成一個項目,又來一個新的項目,周而復始。做海外審計時,倒時差、啃英文、趕進度、挑燈夜戰,忘我工作的場景仍歷歷在目。夜已深,眼淚不由自主地滑落下來,但審計人不能怕苦啊,做真的勇士,擦干眼淚繼續奮戰至東方魚肚白。有些苦,很難忘卻,但苦過以后的甜,也如甘露般讓人回味無窮。
審計人“不”能自滿。對每個審計項目中合作過的每一位同事、遇到的每一個審計對象,審計人都要學其所長,并不斷審視自己,深耕細作,永遠保持求知心態。
內部審計的地位是靠創造價值來提升的,即“有為才有位”。
一是消除“不敢為”的顧慮。監督儼然令人生厭,也易得罪人。內審人員要清醒認識到,不能怕被討厭就怕監督,怕得罪人就不愿意監督。內部審計要提升價值,必須要消除顧慮,積聚勇氣,如果無所為,必定無其位。
二是樹立“大作為”的自信。將內部審計目標融入到企業經營目標中,內部審計工作的重點一定要與企業目標同步,圍繞生產經營的熱點、難點、薄弱點,堵塞管理漏洞,做好企業的“啄木鳥”,向以“興利增值”為目標的增值型審計轉型發展。
三是干出“有地位”的業績。內審人員要不斷追問自己:內部審計能為企業提供什么?其他部門對我們工作的評價如何?內部審計工作做得好不好,不是由自己來評價的,只有得到被審計單位和企業領導的高度認可,才能稱為好的業績,方能持續發揮內審增值作用。
跨越萬水千山,嘗遍世間百味,我們才算擁有一個不留缺憾的人生。審計這個職業教會我們慎獨慎行,善作善成。人生路上與審計相逢,并努力與之比肩奔跑,去實現人生價值,豈不是樂事一樁?凡心所向,素履以往,做一個堅定的審計追夢人,那么這一路的風景必會使我們擁有自信的勇氣,豁達的情懷,別樣的收獲。
(作者單位:中信泰富特鋼集團興澄特鋼審計部,郵政編碼:214429,電子郵箱: liqiuyan@citicste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