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卓
摘 要:在音樂中,律動是主體更是整體旋律的骨架,而鼓手的律動感在音樂中也是極其重要的。但律動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律動能演奏出不同的音樂風格以及特點,因此在音樂中運用什么樣的律動也就顯得尤為的重要。本文主要講述的是Casiopea樂隊音樂作品中架子鼓律動的多樣性,通過對兩首音樂作品的分析來說明不同類型的律動特點在音樂作品中的表現形式及實際應用。
關鍵詞:律動;Casiopea樂隊;音樂風格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09-000-03
Casiopea樂隊是一個融合爵士風格的樂隊,融合爵士音樂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漸漸發展起來,它的最初定義實際上是一種融合了爵士樂即興的特點和搖滾樂搖擺節奏的音樂,集各類音樂所長創作而成的爵士音樂流派。融合爵士樂經常會融合不同的音樂風格進行表達和編曲,而不僅僅是傳統的爵士樂的表達方式。在音樂中,律動是創造旋律的基礎,好聽的律動會使音樂作品更加豐富多樣。所以本文主要通過分析Casiopea樂隊的音樂作品來體現音樂中律動的多樣性。
一、Casiopea樂隊融合爵士的風格特點
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美國經濟發展迅速,美國爵士樂也因此進入全盛階段,從而在爵士樂當中出現了很多以爵士樂為基礎的風格流派,融合爵士就是其中的一個流派。融合爵士出現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起源于爵士樂的沒落時期,當時爵士樂的風頭被搖滾樂和金屬樂的興起所掩蓋,風光大減,被稱為“黑暗王子”的美國音樂家邁爾斯·戴維斯,為改變爵士樂的日漸式微的狀況,以爵士樂為基礎,融入當時盛行的搖滾樂元素,先后推出了兩部融合搖滾樂特征和電子樂器的爵士樂,為爵士樂創造了一個新的流派,也就是融合爵士樂,一經推出就得到了流行樂壇的普遍認同,一時間在當時的美國樂壇掀起了融合爵士的大潮,為爵士樂的發展重新占領先機,這就是融合爵士的起源。爵士樂在后期的逐步發展當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爵士樂流派,比如布魯斯爵士、搖擺樂、藍調音樂等,這些爵士樂流派在樂壇的盛行,使得我們重新認識了融合爵士的音樂風格,成為爵士樂的一種新的音樂流派[1]。
融合爵士樂經常會融合不同的音樂風格進行表達和編曲,而不僅僅是傳統的爵士樂的表達方式。所以融合爵士是在爵士樂的基礎之上吸收其他音樂元素而形成的,涵蓋了爵士樂的特點,在音樂領域,融合爵士是爵士樂的一個分支,它擁有爵士樂即興演奏的特征,同時還擁有搖滾樂的搖擺特征,打破了傳統爵士樂樂器原聲演奏的特征,同時運用了電子樂元素和搖滾樂元素,節奏感鮮明,具有厚重的搖滾節奏感,帶給人們一種輕快逍遙之感。總之,融合爵士的新鮮感改變了人們對以往爵士樂的認識,而日本的融合爵士中在以往的融合爵士樂的基礎上融入了日本樂壇當中很多流行音樂元素,比如說,日本音樂的電子元素和極強的節奏感,將以往的爵士樂完善為一種具有本土特色的音樂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使得日本的融合爵士樂重新在流行樂壇中占據一席之地。日本現有融合爵士樂隊的特點是以鼓的演奏為核心的樂隊,樂隊中以鼓手為核心進行演奏,由此可見,日本融合樂隊更注重節奏感和律動感。而在器樂的演奏上,日本融合爵士一改傳統爵士樂采用原聲樂器為主要元素的音樂特征,增加了現代流行音樂中電子樂以及電子樂器的流行元素,將日本融合音樂變得更加現代化。而在音樂作品的律動中也從傳統爵士樂的基礎上融入了搖滾樂和電子樂的元素的融合爵士樂,具有很強的搖擺特征和即興特征,融合爵士不僅僅局限于單一的樂器元素和傳統樂器的原聲音色,在節奏上、編曲上以及樂器的配備上都與以往的爵士樂有所區別,并且結合了時下流行的編曲技巧,這些都會給人們帶來一種新鮮感和流行感,既有搖滾樂的特征又不失傳統爵士樂的即興感,音樂作品更加深入人心[2]。
二、律動的多樣性在Casiopea樂隊音樂作品中的表現形式
(一)律動的多樣性在《Taiyo-Fu-The Wind From the Sun》中的表現形式
這首音樂作品為4/4拍,踩镲部分的律動為前八后十六分音符的時值,基本節奏型以八拍兩小節為一個單位進行,整首音樂都是以這個律動框架來進行演奏的。音樂前奏部分底鼓在每一拍的正拍上,并且在第七拍和第八拍上加入了附點的演奏技巧,通過踩镲以及底鼓的演奏使音樂前奏部分強勁有力地進行,明確了音樂風格的特點,為接下來的旋律進行鋪墊。進入A段后基本節奏型不變,加入了軍鼓的演奏,底鼓也變為了兩拍一個,底鼓聲部的減少給律動留有了空間感。而軍鼓的加入使律動更加飽滿,在聽覺上干凈利落,更加具有搖擺的特性。在之后的B段中,律動發生了一些變化。首先,節奏型發生了旋轉,把后兩拍的律動變換到了前兩拍,再把前面的律動變換到了后面,雖然變換了附點律動的位置,但仍然圍繞著整體的律動框架,承上啟下,呼應了音樂作品本身的律動特點;其次,變換后的前兩拍也從踩镲的演奏轉換為了叮叮镲的演奏,并且加入了重音的演奏技巧,重音的位置與底鼓一致。所以變換后的節奏型也使音樂的律動產生了變化,重音的融入使節奏更加富有突出點,也使律動更加具有強調性,這充分體現了律動的多樣性以及在實際演奏中的應用。在接下來的C段中律動又一次產生了變化,底鼓的附點部分又回到了最后兩拍上,但與A段不同的是附點位置改為了吊镲,吊镲的音色增強了律動的延音,使音樂段落更加具有層次感,這又一次充分體現了律動的多樣性在音樂作品中的表現形式。
在該音樂作品中,是以前八后十六分音符為律動基礎,底鼓附點部分作為突出點,不斷變化附點位置以及與踩镲、叮叮镲、吊镲音色的結合,來完成有規律且具有層次的律動變化,把律動的多樣性充分應用到音樂中去,使音樂的律動更加豐富,同時也使音樂作品更加具有線條感[3]。
(二)律動的多樣性在《La Costa》中的表現形式
這首音樂作品為4/4拍,律動是以八分音符時值為架構,以四拍為一個單位進行反復。前奏與A段部分律動相同,都是以踩镲與底鼓的律動展開,踩镲演奏八分音符時值的律動,底鼓演奏在第二拍和第四拍的正拍上,同時,底鼓運用了附點的演奏技巧,在第一拍與第三拍加入后附點八分音符時值,附點音符的融入使律動增加跳動感,具有跳躍性。同時底鼓在第四拍加入了一個八分音符的時值,所以第四拍的底鼓也就變為了八分音符的律動,這種節奏型的律動特點主要是強調第四拍,在聽覺上附點音符的不穩定性與八分音符的穩定性形成反差,使第四拍更加突出,也使律動更加具有特點。B段部分律動發生變化,加入了開镲的演奏技巧,開镲演奏在后半拍,開镲的融入使律動更加具有向后的搖擺,也從聽覺上增加了延音的效果,使律動更加豐富。第四拍在原有的八分音符律動的基礎上加入了Tom3,同樣也是八分音符的時值律動,呼應律動的同時也更加強調了第四拍的律動特點,通過些許的改變使律動更加強勁且跳動。間奏部分同樣發生了變化,采用了十六分音符時值的特點,結合重音在叮叮镲上演奏,使律動鋪滿整個小節,同時也使該音樂作品更加具有松弛感,給人以放松的情感變化。接下來的兩段為吉他與鍵盤的Solo段落,律動同樣都進行了變化。在吉他Solo段落,也是該首音樂作品中唯一一段加入軍鼓演奏的段落中,律動發生了改變。軍鼓的演奏位置在第二拍的正拍上,同時第一拍和第三拍加入了鬼音的演奏方式,也就是說使原有的八分音符時值轉換為前十六分音符的時值,這種變化使律動更加具有跳躍性且更加豐富了旋律走向。而在鍵盤的Solo段中,律動再一次產生變化。還是以八分律動為根基,踩镲聲部換成Ride聲部,底鼓變為每一拍的正拍,同時軍鼓的邊擊也演奏在每一拍的正拍上,從而第四拍八分音符的律動特點也就從底鼓轉換為軍鼓的律動,變換了音色但沒有變換位置,依然遵循著旋律走向的律動特點,呼應著整體音樂結構[4]。
經過分析該首音樂作品的四種律動變化,充分說明了在音樂中律動的多樣性以及展現形式。同時需要根據音樂風格的特點,把控好不同律動的特性運用到實際演奏中,才會使律動更加貼合音樂,也會讓整體律動處在同一條線上。
三、律動的多樣性對音樂作品的影響
(一)律動的多樣性對音樂作品創作要素的影響
架子鼓的律動的多樣性是由特定的單一器樂演奏形成的,這種多樣性會對音樂作品創作要素產生影響,如對旋律呈現波浪線運動,對聲線、音色等也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音樂作品創作要素層面的影響具有幾點特征:第一,聲音延長。架子鼓多樣性會帶來聲線的延長。第二,音色的淡化。架子鼓多樣性律動對音色的影響,隨著余音的發展,本音會越來越被稀釋,直至消失。第三,架子鼓多樣性律動通常利用多種打擊的組合形式產生。架子鼓演奏中,高點打擊、低點打擊等技巧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變化。第四,音響擴大。架子鼓多樣性律動會對音效效果造成影響,導致音響擴大,類似擴音器的功能,增強共鳴感。第五,不同的架子鼓演奏方式產生的律動效果不同,有的律動感更明顯,音響擴張力更強;有的律動感更加含蓄,音響擴張力不強。第六,風格多變。律動的多樣性能夠滿足像Casiopea 樂隊這樣演奏融合爵士樂風格的樂隊的編曲多變需求[5]。
(二)律動多樣性對音樂作品藝術審美的影響
美學意義的律動多樣性是以音樂作品創作要素為基礎的,美學意義的律動多樣性具有人文和審美性質,是主觀審美想象力和體驗的概念。這種架子鼓律動多樣性多為“游、圓、轉、折”,許多演奏者用這樣的詞語表達自己對架子鼓律動多樣性的體驗。美學意義的架子鼓律動多樣性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主觀感受性。架子鼓律動多樣性屬于主觀的一種心理體驗,每個人對律動多樣性的體驗是不同的,藝術修養越高,對律動多樣性的體驗越豐富。第二,人文審美性。架子鼓律動多樣性是具有審美價值,是超出了旋律、音高等音樂要素的音樂價值,具有豐富、生動的演奏情感內涵,帶給現場觀眾一種獨特的藝術審美體驗[6]。
無論是音樂作品創作要素意義上的律動多樣性還是美學意義的律動多樣性,都是架子鼓律動多樣性的重要理解方式,在架子鼓演奏當中,律動多樣性的出現離不開物理演奏的條件,同樣也需要心理、情感的審美參與,這才是理解架子鼓律動多樣性的真正方式。經過Casiopea 樂隊音樂演奏中架子鼓律動多樣性的研究分析,將其中的幾首作品的律動變化進行充分探討,揭示了架子鼓演奏中律動的多樣性的重要性以及展現形式,同時說明架子鼓演奏中律動的多樣性對音樂作品創作要素及藝術審美具有直接或者間接影響。
四、結束語
本文主要講述的是Casiopea樂隊音樂作品中架子鼓律動的多樣性。通過對兩首音樂作品的分析來說明不同類型的律動特點在音樂作品中的表現形式及實際應用。通過對兩首音樂作品的分析,說明了律動在音樂作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律動的多樣性在音樂中的表現形式以及應用。所以在實際演奏中,要了解不同類型律動的風格,熟練掌握律動的特性,多感受音樂中的層次變化以及不同段落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演奏中充分發揮出律動的多樣性在音樂中的作用,使律動更加貼合音樂,融入音樂,也使音樂的律動更加飽滿,更加多元化。
參考文獻:
[1]王家祥,楊陽.律動的多樣性[J].中小學音樂教育,2021(06):60.
[2]范丁琪.流行音樂中架子鼓的發展與趨勢探析[J].大觀(論壇),2020(04):52-53.
[3]魯析.論架子鼓在電聲樂隊中的作用[J].牡丹,2020(02):70-71.
[4]徐曜國.架子鼓的基本演奏方法研究[J].音樂時空,2015(10):97.
[5]田欣.架子鼓的基本演奏方法探析[J].藝海,2013(09):69-70.
[6]李金朋.爵士鼓基本演奏技法[J].北方音樂,2018,38(21):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