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文華
摘 要:在學前教育專業中,音樂教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聲樂專業性學習是音樂課程的重要內容,也是《學前教育師范認證標準》中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聲樂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必備技能,也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聲樂的民族性與世界性是激發幼兒參與興趣、拓展豐富音樂課程內容、實現教學目標的內在驅動。在專業認證背景下,為提高幼兒教師的教學質量,提升幼兒的審美教育水平,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筆者擬探討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課程教學現狀與改進策略。
關鍵詞:學前教育專業;專業認證;音樂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09-0-03
隨著我國經濟從高速度向高質量轉變,全面深化改革正逐步進入深水區。在教育領域,幼兒教育是培養時代新人的重要教育階段,也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關鍵環節。其中,幼兒教師的美育素質直接關系著幼兒的審美鑒賞能力,集中體現了我國的幼兒教育水平。對此,如何在學前教育專業中提升音樂課程教學水平是提升幼師審美素質與專業教育的關鍵。對于幼兒而言,聲樂是幼兒在音樂課程中的主要興趣點,不僅能夠激發幼兒的教學參與興趣,而且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挖掘幼兒的愛好與特長,進而提升其審美鑒賞水平?;诖?,剖析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教學的現狀,有助于幼師在教學實踐中明確教學目標,尤其是能夠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開展教學。從這個意義上講,加強學前教育專業的認證既是培養未來時代新人的要求,也是幼兒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一)目標模糊
在音樂課程教學中,聲樂是學前教學專業的主要教學內容。但是,在聲樂的教學目標方面,部分教師的定位模糊,即無法同步提升學生的聲樂技能與教學能力。一方面,部分學校往往更重視聲樂技能,忽略了教學實際經驗的積累,從而導致學生無法將所學技能以正確高效的方式傳授給幼兒。顯然,這種“自彈自唱”的技能不符合幼兒教育的現實需要,更脫離了音樂課教學的基本目標。另一方面,部分學校只重視學生的聲樂教學水平,從而導致學生專業技能匱乏,進而導致幼兒聲樂教育陷入業余化的尷尬境地。究其原因,部分學校在學前教育專業中將聲樂技能與聲樂教學設置為兩個不同的專業方向,盡管在教學內容上彼此有所關聯,但畢竟無法全面做到專業技能與專業教學的有機統一,進而導致學生在幼兒教育實踐中水平參差不齊、幼兒美育素質得不到全面提升。
(二)內容固化
當前,部分學校在內容設置方面相對固化,尤其是缺乏特色性、多元化的教學內容,如歌曲類型與內容不夠寬泛,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音樂綜合素養的發展?!秾W前教育師范認證標準》明確指出,學前教育專業不僅要靈活選擇優秀的音樂教材,而且要努力保持學科的前沿性,并結合幼兒教育最新研究成果、幼兒園課程改革要求、幼兒園經典教學案例等健全音樂課程教學內容,以多元化與豐富性內容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與教學水平[1]。此外,當前學前教育專業更側重課堂專業教學,而在課外專業指導方面則相對匱乏,如聲樂表演、聲樂講座、微視頻示范課程等,這就造成了音樂課程內容的窄化現象。因此,固化的教學內容導致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強,專業水平與教學經驗也得不到實質性提升。
(三)模式單調
當前,部分學校在音樂課程教學模式上較為單調。如在聲樂教學上,部分學校的學前教育專業單一圍繞“如何教會幼兒唱歌”為教學主題。盡管這一模式能夠在教學實踐中活躍教學氛圍、激發幼兒情趣,但卻忽視了幼兒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作為幼兒教育而言,聲樂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啟蒙”,重點是興趣激發與愛好挖掘,而不是教學的專業性。更重要的是,幼兒的聲帶發育還不成熟,因而需要合理運用。盡管在聲樂教學時仍然以歌唱為主,但也需要輔之以其他教學手段,如音樂的律動、聽賞等,從而構建一套貼合幼兒身心與認知規律的教學模式。反思當前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課程教學,部分教師對學生的如何“學”與“如何施教”未能形成統一的教學體系,進而導致學生在教學實踐中的模式單調。
二、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教學改革探究
(一)注重專業課與實踐課的結合
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教學要注重專業課與實踐課的有機結合。在藝術專業課方面,聲樂課必須被列為專業必修課,并以多元融合教學方式將聲樂、舞蹈、美術、鋼琴等藝術形式有效結合起來。除此之外,還需要將奧爾夫音樂教學與幼兒音樂教育列為必修課,既能增強學生的教學能力,也能把所學技能以正確方式傳授給幼兒。在藝術實踐方面,各學??稍诘谝粚W期集中精力做好專業課教學,以增加學生的音樂知識儲備。在此基礎上,后面的學期需要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模擬教學實踐。例如,關于聲樂課程,第一學期主要講授聲樂知識與彈唱技能,保證學生具備基本的藝術專業水平,尤其是理解聲樂在激發幼兒興趣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后面幾個學期則需要定期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模擬教學,如教師布置一首歌曲,各小組自行決定幼兒與教師的角色扮演,其他小組則進行觀摩與評價,以此積累學生的教學經驗。
(二)圍繞教學目標提升專業技能
作為音樂課程的重要內容,聲樂教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教授幼兒聲樂的水平。作為教師而言,要明確這一課程目標,然后針對學生的個性化特點與認知水平制定針對性的教學方案[2]。
需要指出的是,學前教育專業的聲樂教學應區別于藝術類專業教學,如一對一或一對三等小課模式,而是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以小組合作形式開展教學。在教學模式上,要跳出純粹藝術類專業的教師示范、學生學習的僵化模式,而是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鼓勵學生在音樂教學方面的討論與實踐[3]。例如,教師要根據學生自身特點與音樂基礎引導學生如何演繹好一首歌曲,在此基礎上,再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討論如何將這首歌曲教授給幼兒。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進一步掌握了歌曲演唱技能,更在小組合作與師生評價中積累了教學經驗。
(三)重視兒歌彈唱的教學層次
兒歌彈唱是聲樂教學的基本內容。需要注意的是,兒歌彈唱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樂理知識、鋼琴基礎演奏技能與歌唱技巧。因此,兒歌彈唱教學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學層次。
首先,分析曲譜。面對一首歌曲,教師先要組織學生分析曲譜,這是學習歌曲的前提,如分析歌曲的旋律、節奏、強弱、情感表達等,然后掌握如何演唱歌曲,進而為歌曲伴奏做好基礎。當然,這需要學生具備基礎的樂理知識。
其次,配和聲與伴奏。在掌握曲譜的基礎上,教師再組織學生繼續為歌曲配和聲。需要注意的是,配和聲需要學生理解兒歌的曲式結構。由于兒歌相對簡單,大部分歌曲都是一至兩小節一句,因而在教學時可要求學生在每句下方標注和弦級數。其中,分解和弦、柱式和弦是和弦伴奏的主要形式。完成上述教學后,還要引導學生養成彈唱之前先檢驗的良好習慣,即保證伴奏織體的和諧性,最后再根據歌曲特點選擇伴奏音型,如《我是一個粉刷匠》,可運用分解和弦與跳音的結合體現其活潑特點。
最后,注重范唱的情感性。作為兒歌彈唱而言,“唱”是最重要的內容,而鋼琴伴奏只是發揮配合與烘托作用。因此,如何指導學生有感情地彈唱是關鍵。對此,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橫膈膜與氣息的練習,從而保證氣息與聲音位置的穩定。當然,由于不同兒歌的情感表達方式與內容不同,需要學生根據歌曲特點體會其情感特點。如《大海啊故鄉》,需要演唱出思念的味道,而《我是一個粉刷匠》則需要表達出小朋友頑皮可愛的形象,如重視跳音與連音的運用,如注重樂句的強弱變化等。
(四)以中西文化交融助力教學
如上文所述,隨著教育領域的深化改革,學前教育也需要注重高質量發展,尤其是要跟隨新時代多元交融發展的步伐,以中西文化結合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并在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堅定文化自信。[4]對此,音樂課程教學需要堅持“自我革命”,在持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促進學前教育專業新發展與新突破。對于學生今后的幼兒教學工作而言,由于浸染了中西方的多元音樂文化,學生的教育視野得到充分拓展,自然能夠在幼兒音樂教學中靈活運用,進而提高幼兒的音樂文化素養與審美鑒賞水平。
關于如何傳承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可借助方言這一生活化的切入點開展教學。如搜集學生所在家鄉的方言民歌,如《瀏陽河》《南泥灣》《月光光》《沂蒙山小調》等區域性較強的歌曲。在此基礎上,可組織學生開展方言民歌的模仿教授,既能鍛煉學生的教學水平,也在潛移默化中傳承了傳統文化。在借鑒西方音樂文化時,教師可圍繞聲樂作品鑒賞與音樂教學法兩方面著手開展教學。[5]如聲樂作品,可組織學生欣賞《雪絨花》等經典作品,以及鑒賞音樂劇編排方式等。當然,音樂劇對于零基礎學生而言門檻相對較高,但部分偏通俗的歌曲如“Let It Go”以及“Beauty And The Beast”等迪士尼動畫中的插曲則相對容易學習。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特點進行針對性選擇。顯然,這對于學生今后的聲樂教學工作具有明顯的借鑒意義,如模仿其中的音樂劇片段編排適合幼兒的音樂劇,從而激發幼兒的參與熱情。
(五)創新音樂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奧爾夫教學法、達爾克羅茲教學法、柯達伊教學法等都是國外經典的音樂教學方法。如奧爾夫音樂教學法,該方法以音樂家卡爾·奧爾夫命名,是一種綜合性音樂教學體系。在奧爾夫的教學思想中,他主張將音樂、舞蹈、語言、律動、樂器演奏、肢體動作等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一個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綜合教學體系。對此,學??蓪⒃摻虒W方法滲透至聲樂課程教學體系中,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聲樂欣賞、聲樂表演以及聲樂教學能力。比如以《小蝸牛》為例進行如下教學設計。
1.課前準備
(1)課前預熱,播放歌曲《如果快樂你就拍拍手》。
(2)帶領學生一起做律動運動。
2.學習新的歌曲《小蝸?!?/p>
(1)初步感知歌曲內容:歌曲游戲,“小蝸牛找媽媽”。
①拿出提前做好的圖片進行演示:小蝸牛的媽媽跑到樹上去了,今天小蝸牛要爬到樹上看一看。
②場景演繹:蝸牛爬樹。
1、2、3、4,小蝸牛,爬呀爬,到樹上,找媽媽。
③帶領學生一起學習兒歌三遍,讓學生都能記住。
(2)器樂結合,深度強化歌曲。
通過提前準備好的各種音樂器材,讓學生感知上行旋律和下行旋律,快慢、圓滑音和停頓等音樂知識,提升音樂感知力。
①同學們舉起手中的樂器,跟我一起來學小蝸牛,爬呀爬。
②教師打一下節拍,唱一句歌曲,學生跟著一起搖一下手中的樂器。
③教師挑選幾個學生上臺,用自己手中的樂器模仿小蝸牛爬呀爬,進行情景演繹,其他學生做觀眾。
(3)集體游戲,我們都是小蝸牛。
通過剛才歌曲的學習與強化,帶領孩子們進行集體游戲,教師充當蝸牛媽媽,孩子們是小蝸牛,一邊唱歌,一邊模仿蝸牛動作,完成奧爾夫音樂教學。
當然,在師資選擇方面,學校既可以自己培養,也可以選擇招聘,如安排本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定向研究該教學方法,如從校外選聘具有該教學方法經驗的優秀教師。但無論是哪一種方法,其最終目的都是要通過開設該課程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與教學水平。更重要的是,基于奧爾夫教學法的綜合性,無論是聲樂教學還是器樂、舞蹈、美術等其他藝術方向的學生,都可以借助該課程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由此可見,積極借鑒并吸收西方音樂文化中的積極因子,不僅有利于教學改革的推進,而且能夠實現音樂課程教學的基本目標。需要強調的是,在開展音樂教學時,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與需求開設選修課,從而增加學生選擇的空間。
三、結束語
對于學前教育專業而言,學生是否具備較高的藝術素養是關鍵。其中,音樂素養尤其是聲樂素養是學生今后幼兒工作應聘中的重要考核指標,也是最能調動幼兒興趣的關鍵技能。因此,在注重幼兒全面發展的教育環境下,幼兒教師的音樂素養關系著其能否在教學中以更具趣味化的方式調動幼兒興趣并進行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從這個角度看,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課程應明確教學目標,即培養會音樂技能、能教授技能、善組織活動的高素質人才隊伍。為此,在音樂課程教學改革方面,各學校要堅持專業技能學習與學前教育教學方法兩條腿走路,既能踐行教學改革的要求,也能真正為社會培養出德才兼備、兼具專業技能與教學能力的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楊莉君.學前教育政策法規匯編[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2]李巍.高職高專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教學現狀和模式創新[J].戲劇之家,2020(11):32-34.
[3]劉建東.專業認證背景下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建設研究與實踐[J].中國音樂教育,2018(10):123-125.
[4]周美玉.專業認證背景下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實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2,38(05):106-108.
[5]李亞楠,徐國帥.師范專業認證背景下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0(4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