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秀艷
摘 要:中國民歌直接表達著人民群眾的審美觀念和社會文化活動,并有著重要的群眾基礎。不過,目前對我國民歌的演變還存在著審美觀念的轉變和對表演手段的發展滯后,以及過于注重表演手段的科學性,而忽略民族特色的風格特點等現象。在對中國民族唱法人才的培育上,要重視中國民族唱法的表演手段與藝術特點。中國民歌的表演特色主要表現在不同的類型和特殊的表現手段,以及地域性、時代感和社會性特征。在此基礎上,中國民歌唱法的推廣可以在語言能力和民族唱法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全面推廣民歌唱法。
關鍵詞:中國民歌;發聲技巧;藝術表現;人才培養;方法分析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06-000-03
中國民歌是我國先民在社會生產實踐中創作的歌曲樣式,并一直沿襲。中國民歌是一個可以充分描繪我國民族風俗習慣的文化表現形式,所以中國民歌表演者必須使用歌聲充分地描繪其民族特色。歌唱者要全面掌握中國歌曲的文化特點,就需要正確地表演中國民歌,才能夠反映中國歌曲的民族風格;而歌唱者則要全面掌握中國民歌的民族風格、中心內涵、語言特征和抒情特點,才能夠富有感染力地表演中國民歌。正是在此背景下,本文論述了中國民歌的表演方法及其藝術表現的基本特點,從而推動中國民歌表演方法的全面完善。
一、中國民歌發聲技巧與藝術表現的培養分析
(一)中國民歌演唱藝術發展存在的問題
四十年來,中國的改革開放促進了中國經濟和文化的快速發展,中國民歌的演唱也成為人們高度重視的課題之一。電視媒體對中國民歌的傳唱有著顯著的推動作用,逐漸縮短了中國民歌傳唱與人們生活的距離。但是,在中國民歌明顯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人不易察覺的困難與缺點。
1.審美觀念變動與唱法技巧薄弱
審美觀念是心理特征的載體,是民族文化表征的基礎。各個民族都有一些獨特的審美觀念,經過長期演變形成的審美觀念逐漸成為一個民族的審美習慣。然而,審美觀念并非一成不變,很容易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影響,中國民歌的審美觀念也隨著時間推移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中國民歌的特點是相當多樣化的。中國老一輩的民歌手有著獨特的演唱風格,每個歌手在音調、音色、聲音和發聲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僅憑聲音就可以識別歌手。隨著時間的推移,歌唱風格發生了一些變化,審美習慣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現代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時代的快速演變,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思維和審美觀念。長期以來,中國民歌的傳統唱法都是以身作則,但演唱體系和練習方法的理論性和技術性較差。唱歌的方式很特別,但在中國民歌中并不常見。
2.過度重視發聲方法的科學性,忽視民族性與風格性
在中國民歌的發展過程中,從國內外的爭論到今天,演唱方法的科學性一直是學者研究的中心。值得研究的是,科學主義、民族性和風格的含義。學院的發言人之一金鐵霖教授認為,中國民歌教育的原則應該是學術性、民族性、藝術性和時效性,他把學術性放在四個原則的首位。在中國的學術教育中,多數音樂學校和教師學院,所有的專業音樂設置都是基于19世紀的西方音樂體系。作曲、聲樂和鋼琴課程也與西方課程相似。許多教師將美國的演唱方法視為科學概念,并將其作為中國民歌練習的標準[1]。
(二)中國民歌保護和傳承的意義
近年來,關于中國民歌的節目越來越豐富,尤其是第十二屆中央電視臺全國青年歌手影視大獎賽就把中國民歌列入了參賽范圍,讓中國民歌從“藝術邊緣”再次進入社會。我國群眾對中國民歌的反應是壓倒性的。在日常生活了這么久的中國民歌,怎么會忽然出現了?或許有許多理由,比如當時的社會整體語境等,其最主要的問題就在于其自身所存在的重要價值。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者曾就中國民歌對現代文化的現實意義進行過評論,其認為:首先,中國民歌是一個歷史,已經能夠使人們再次追溯到人類文化的源頭;其次,中國民歌已經返回到了美學的本原;再次,中國民歌已經回歸到了藝術的本真,在求同存異中捍衛了最真正的自己;最后,中國民歌的文化多樣性。中國民歌是一種與普通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口頭文學。而中國民歌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礎,因此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身份、美學價值與世界觀。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中國民歌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能夠直觀表達我們對日常生活的體驗,能夠體現勞動者的精神生活。可以說,中國民歌是人們生活的真實表達,在各民族的生產生活中都能找到它的影子,而每個民族、每種生產生活方式都會產生不同的中國民歌[2]。
2.中國民歌存在顯著的群眾基礎,屬于存在顯著認同感的民間藝術模式。中國民歌屬于音樂和語言相結合的口頭文化。民歌是人們相互交流、溝通思想和感情的基本手段之一,是建立社會關系的重要條件。如果說書面文化可以通過文字和書籍來保存,那么口頭文化就必須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保存下來,并以人的形式傳承下去。接受的元素會被傳遞下去。在這個階段,被接受的中國民歌可以作為一種無形的紐帶,將人們的思想聯系起來,繼續團結起來,求同存異。中國民歌具有重要的群眾基礎,屬于具有顯著特征的民間藝術模式。
(三)中國民歌發聲技巧
1.氣息的練習和使用
呼吸是音樂的催化劑,正確的呼吸能夠讓聲音自然移動。而呼吸也是中國民歌的根本,一旦你的呼吸恰當了,你就可以更好地表演中國民歌。所以許多藝人都非常注意呼吸,但是呼吸得不好就會降低中國民歌的表演效果。所以,一個中國民歌歌手就必須有正確的呼吸節奏。在中國民歌中,“丹田”呼吸模式被認為是唱歌的最佳呼吸模式,也被稱為“胸腹聯合呼吸模式”。這個方法主要由以下三方面構成:吸氣、呼氣和換氣。
(1)吸氣
唱中國民歌時,吸氣要自然、合理,氣息要直接推到腰部后面,不要僵硬,肩膀要自然落下,胸部不要繃緊。首先,嘆氣吸氣,這在人們的生活中比較常見,讓人感到放松和壓抑。嘆氣可以放松吸氣的肌肉,嘆氣的程度決定了吸氣的程度。在演唱中國民歌時,每個樂句都需要適當地嘆息,以形成正確的呼吸循環。其次,驚奇呼吸是人在感到驚奇時生理功能的實時反映。這樣的吸氣不僅快,而且深,使呼吸道肌肉迅速收縮和放松,優化了呼吸系統的敏感性。這種呼吸方式對捕捉悲傷情緒非常有效。最后,花式吸氣法優化了吸氣的深度,而且很容易學習,因為你在不呼吸的時候沒有嗅覺或其他動作[3]。
(2)呼氣
呼氣和吸氣之間存在著一種關系。呼氣必須平穩、平衡和有控制。在演唱中國民歌時,腰部力量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在高音部分,腰部力量是至關重要的。腰部力量必須針對中國民歌進行調整,呼氣和吸氣必須同步。呼氣的質量直接關系到中國民歌的演唱效果,而呼氣是非常重要的。肺部是呼氣系統的一個被動器官,本身并不是主動。呼出后肺的膨脹是由于胸腔和橫膈膜的膨脹造成的,而胸腔和橫膈膜的膨脹造成肺部減壓,彈性肺組織因此進行了反饋。演唱中國民歌中,氣體是受氣體呼出產生的腹部被動壓力影響的。民歌演唱者呼吸過程中,各呼吸器官活動的協同與平衡至關重要,這個平衡就是橫膈膜與腹腔肌間的平衡狀態。膈肌的收縮使腹腔上升或向內推進,直到獲得平衡。這種狀態下的呼出很像呼氣狀態[4]。
(3)換氣
呼氣交流是對演唱中國民歌時呼吸的補充,并優化了中國民歌的完整性和節奏。這是中國民歌呼吸的一個重要階段,對氣息交換的要求相當高,也很難掌握,所以應以練習為主。歌唱者不能無意識地吸氣,而是要把氣息分配到需要的地方,每個音符都要有一定的音高、長度和強度。呼吸分為三種類型:慢呼吸、快呼吸和緩呼吸。緩慢吸氣和緩慢呼氣是改變呼吸的流行方法。許多中國民歌主要是以這種方式演唱的。在這種呼吸中,胸部緩慢地將空氣推出胸腔,然后通過氣管將空氣帶到喉部,這在中國的民間歌唱中得到了應用。在這個過程中,不能與歌唱的節奏相沖突,前兩拍要刻意呼出,以改變聲音。快速吸氣和呼氣是建立在放松狀態下的,橫膈膜上下跳動可以保證每一個呼出都是很有分寸的,就像“吹氣”一般。在唱中國民歌時,迅速吸氣和慢慢呼氣都是在歌曲終了后的最常用方法。一般來說,民歌是一種“運動”,包括呼吸、聲帶、咽喉、嘴唇、鼻子、思想和心臟等各個方面都需要平衡。如果氣息調節不好,嗓子無法順利開合,聲帶振動不良,中國民歌的音響共鳴較差,無法實現合理的音樂排列,中國民歌也就失去了字正腔圓的唱法和思想藝術的特點[5]。
2.語言和咬字
中國民歌的演唱藝術,是一個將文字與聲音緊密結合的表演過程,能夠完整表現中國民歌的思想與情感。而文字又是中國民歌的主要語言,所以演唱中國民歌時對文字也起了點綴的作用。演唱中國民歌不僅是一種文字滲入歌曲中的過程,而且是一種聲音消解文字的過程。所以,唱中國民歌時應該充分考慮到漢語文學與歌曲之間的聯系,并根據我國傳統詩歌原則“聲中有字,字中有聲”,把中國民歌的文字與歌唱緊密結合起來。
(1)中國民歌演唱中的語言處理
在演唱中國民歌時,語言運用中要注重這樣兩點。其一,充分挖掘中國傳統民歌語言的詞義,掌握中國傳統歌曲的情感內涵,并理解中國傳統歌曲的情感變化,讓中國的傳統歌曲可以有感情地表演,并通過抒情來觸動人們心靈。其二,注重中國傳統歌曲的口音與語調。在演唱中國民歌過程中,初學者要格外重視民歌的一致性與完整性。在演唱中,最關鍵的是要將全部的詞都唱出來,以找到共性而不能忘記區別。在練習中也要注重詞匯的搭配,以及歌詞中用語的演變[6]。
(2)咬字
唱中國民歌時,咬字要正確,要有力度。中國民歌的咬字和演講的咬字之間有一個重要的區別。在中國民歌中,咬字可以反映歌曲的情緒,發音的清晰和準確可以有效地增強民歌的情感。元音發音的清晰和準確可以有效支持中國民歌的情感表現。例如,在歌劇《白毛女》中:“母親生我,父親養我,我想活下去,我想活下去!”描述了喜兒失去父親的悲痛和她活下去的決心。每一個字都必須帶著強烈的悲憤之情,伴隨著簡短而有力的祈禱。字的腹部延伸而不失真。一個詞的腹部是韻律的一部分,腹部的拉伸是元音的拉伸。當一個詞的開頭發音為“咬”時,腹部延伸為“吐”,這主要是由于聲帶在口腔中發起的振動模式,在“四通八達”的模式下打開和使用共鳴模式使聲音更加嘹亮。在中國民歌中,字尾的收聲是韻尾的一部分。中國民歌的發聲方式分為兩類:一種是無韻的,另一種是有韻的。在演唱中國民歌時,必須呈現出最后的韻腳,而且韻腳必須是押韻的。由于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語言的復雜性相當大,要掌握中國民歌的咬字方法需要很長的時間。
二、中國民歌唱法的語言技巧與演唱技巧建議
(一)語言技巧
中國民歌因民族和地區而異,民歌的語言也不統一。如果演唱者不了解各民族的語言,就不能表現出民歌包含的真實情感。用民族或地區語言演唱中國民歌可以強調其獨特性。
(二)演唱技巧
中國民歌的語言具有特殊性,演唱中國民歌需要在字詞銜接和演唱技巧上進行專業訓練。然而,中國民歌根據民族、地區和語言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演唱技巧。例如,在勞動過程中使用的“工人號子”和在山區演唱的“山歌”在語言和語調上有很大不同,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在這種原始的歌曲風格中,聲音和語言緊密相連,形成了非常獨特的地方色彩。因此,中國的民歌技能培訓必須注重中國民歌的原創性,保證中國民歌的原創性[7]。
三、結束語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迅速發展,人們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然而,在這種環境下,中國民歌的多元化發展受到了阻礙,中國民歌的“一元化”演唱模式盛行。但是,中國民歌必須表達民族的集體意識,在保留自己的地域特色的同時,也突出了地域性。所以,在中國的民歌傳播發展中,人們必須重視中國民歌的表演手段與文化表現力,并建立相應的人才培訓計劃,以進行中國民歌的持續傳播,這對于中國民歌的長遠發展具有現實意義。因此我們還將進一步探討這一課題,以促進人們對中國民歌的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薛瑾.少數民族民歌藝術傳承與發展的困境及對策[J].貴州民族研究,2018,39(03):68-71.
[2]盧芳芳,納日碧力戈.布朗人的詩性智慧:民歌傳承中的文化親昵[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4(01):140-147.
[3]烏蘭杰蒙古族兒童民歌的分類、社會功能與審美內涵[J].中國音樂學,2019,135(02):45-63.
[4]李娟.地域特色民歌在采茶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福建茶葉,2017,39(03):362-363.
[5]李平平.全球化背景下少數民族中國民歌的“活態”傳承與保護[J].貴州民族研究,2017,38(12):106-109.
[6]張敬.青海藏族民歌中的藏傳佛教及其功能[J].青海民族研究,2017,28(01):165-168.
[7]陸徽.畬族民歌的特點及演唱風格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7,38(06):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