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曼青
大部分小學生尚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在學習上太過依賴教師,不夠獨立自主,這就需要教師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去調動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本文基于現狀,結合我校正在實施的融合式教學,探討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
一、“融前”以預習為起點,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潛能
通過對以往教學的觀察,我們發現學生在遇到新知識、新內容時,常常會感到陌生,無從下手。這個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指出大體方向,但不宜過多干預。如何使學生對即將學習的知識有大致的了解呢?這時候就可以用我們的融學單,引導學生們先“融”到學習中來,打破傳統意義上的先教后學,從而形成先學后教,即學生學在前,教師教在后,讓教師的教真正為學生的學而服務。
以往,教師大多會在教學前要求學生進行預習。但是,教師提出的預習對學生們來說往往比較籠統。在教學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課文《小毛蟲》之前,我給學生們提出了預習建議:一讀課文,即通讀課文;二標段落,即標注出重點段落;三圈生字,即在文中圈出藍色條框里的生字;四提問題,即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們按照這樣的要求進行預習,課堂參與度明顯提高了。當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而不是被迫參與時,其學習的興趣就會大大提高,潛能也會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
二、“融中”以有效情境為牽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在課堂教學開始前,我播放了一段視頻。視頻中的圖片是我提前在本課教材中選取的,利用圖片編輯工具,配合舒緩的背景音樂,循序漸進地展示一張張精美的圖片。學生們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學習興趣也瞬間被調動。當我要求他們說一說觀看感受時,學生們表現出了強烈的學習欲望。于是,我順勢引出了這節課的主角——小毛蟲,同時拋出問題:“同學們,這只可愛的小毛蟲是怎樣變成吸引人眼球的美麗蝴蝶的呢?”
引出課題以后,我根據先前提出來的預習目標組織了一次預習匯報,其實就是對學生們的預習狀況做一個檢查。我請一位學生站起來為大家讀一讀自己認為文章中寫得最好的部分。學生讀完,我再范讀,并出示自讀要求,讓學生們聽完范讀再進行自讀,直到讀準、讀順、讀通,為接下來的學習做準備。隨后,根據預習小錦囊中的“二標”,我引導學生們展示出課前預習時所標的自然段。然后檢查“三圈”,我依照“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方法,對識字教學進行了如下安排:以游戲的形式導入,引導學生給這些生字“找朋友”,即把文中與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圈出來,然后邀請學生進行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糾正其讀音,同時穿插一些小游戲來增加識字的趣味性。接著,我提出新要求,增加難度,要求學生去拼音讀。在讀之前,我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對黑板上的生字進行識記。這樣,學生在交流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學會了識記生字的方法,還強化了合作、互助的意識。在最后的師生交流中,我鼓勵學生觀察生字的結構特點,總結出同偏旁歸類識字、利用偏旁與字義相聯系等方法進行理解記憶。然后,再把這些詞語帶入句子中去讀,在讀的過程中引出本課的多音字“盡”,通過理解字義、組詞、造句的方式來區分它的不同讀音。這樣一來,學生們既掌握了字音又學會了運用,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了良好基礎。
三、“融后”反思,在總結中促進成長
課后,我對整個授課過程以及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了反思與總結。首先,課堂開頭巧用多媒體導入,幫助學生在視覺和聽覺的享受中直觀地獲取了知識,成功激發了學生探究課文內容的興趣。在之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出示課前準備的三幅畫,讓學生在黑板上排列出小毛蟲變成蝴蝶的過程,加深了印象,更加直觀地了解了小毛蟲蛻變成蝴蝶的華麗進程。但是,在講解小毛蟲的笨拙時,如果能適時插入一段小毛蟲緩慢翻過一片葉子到另一片葉子上的小視頻,學生們或許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小毛蟲的笨拙,這樣也可以為接下來第二課時的學習做好鋪墊。
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巧借多媒體將書本上的抽象知識轉化成更易于其理解的形式,將大大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這也是我在以后的備課及教學中應當多加注意的地方。總之,要想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是需要教師多花時間、多花心思去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