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林
小古文篇幅短小,適合兒童閱讀,淺顯易懂,貼近生活。然而,小學生剛開始接觸小古文,學起來比較吃力。那么,怎樣才能學好小古文,讓學生愛上小古文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反復朗讀,讀中感悟
古人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只有反復朗讀才能充分理解文章大意,學習小古文更應如此,只有反復讀才能領悟到文章的韻味。在教學《伯牙鼓琴》一文時,首先,我讓學生嘗試自己讀課文,然后我根據學生朗讀時的情況進行正音。比如:少(shǎo)選、湯湯(shāng)乎、以為(wéi)、復為(wèi)鼓琴者。接著,我要求學生再次朗讀,這次我引導學生恰當停頓,遇到語氣詞時,要根據情感讀出重音。最后,我又引導學生單獨讀、分小組讀、集體讀、變換角色朗讀、師生共讀等。通過反復誦讀,學生就有了思維慣性,從而在頭腦中留下深刻印象。
二、掌握方法,理解詞句
學習小古文時,要想完全讀懂,必須要理解文中字、詞、句的意思。方法有很多,比如,借助文中的注釋,查閱相關資料,借助工具書,做上批注向老師或同學請教,等等。教學《書戴嵩畫牛》一文時,我讓學生在課前預習,根據以上方法試著理解這篇小古文的意思。課堂上,學生由于預習時理解得比較透徹,個個說得頭頭是道,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我順勢提問:“處士”是指有德才而不愿意做官的人,既然文中稱之為“杜處士”,說明這人有才華、有學識,那怎么會收藏一幅錯誤的畫呢?怎么會連一個牧童都不如呢?問題一拋出,學生們就紛紛舉手回答:兩牛相斗時,尾巴可能有兩種情形,既有“尾搐入兩股間”,也有“掉尾而斗”。沒有誰對誰錯,牧童的意見緣于與牛朝夕相處,只見過“尾搐入兩股間”,他未能見到兩牛相斗的不同情形。聽了學生的回答,我頓感詫異:你們是怎么知道的?學生們異口同聲:在家查資料以后全明白了。我立即表揚了他們,向他們投去贊許的目光。
三、重點品讀,深入理解
要想讓學生在理解了小古文大意的基礎上,更加深入透徹地了解宗旨,還需要抓住文章的重點句段進行分析。例如《伯牙鼓琴》一文,作者的目的是想表現音樂藝術的魅力和朋友間的真摯情誼。結尾有這樣一句話:“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意在表明伯牙和鍾子期兩人因為音樂成為知音,而鍾子期死了,伯牙就認為世間再沒有能聽懂他音樂的人了。學生從中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悲痛欲絕以及知音難求的痛惜之情。再如《書戴嵩畫牛》一文,作者是想告訴學生繪畫要尊重事實的道理,所以,作者在文章結尾引用了古人的話“耕當問奴,織當問婢”,說明藝術創作離不開細心觀察,強調藝術家應該向富有實踐經驗的勞動人民虛心學習。
四、聯系實際,升華情感
在讀懂了小古文的大意、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之后,我們還應該探尋更深層次的感悟。這就需要我們回到現實中來進行討論。例如,學習了《伯牙鼓琴》一文以后我讓學生討論:如果你交朋友,會交什么樣的朋友呢?學生們各抒己見:有的說也要像伯牙和鍾子期一樣,找到真正了解彼此的知音好友,這樣就可以無話不談;有的說要找一個在學習上能夠互相幫助的朋友,這樣就可以共同進步;還有的說要找一個對自己要求嚴格的朋友,這樣才可以互相督促……再如,學習了《書戴嵩畫牛》一文,我又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學完了這篇小古文,你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示?學生積極討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總之,在小古文的學習中,只要掌握了方法,抓住重點詞句,同時聯系實際并反復誦讀,就一定能夠理解文章大意,懂得文章主旨并獲得更深層次的感悟。這樣,不僅能夠大大提升教師教的質量,也可以提升學生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