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高校“學分制”“大類培養”等改革措施的不斷深化,傳統的班級建制管理方式與高等教育的改革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明顯,學生社區逐漸成為學生開展交流互動的主要載體和渠道,并成為課堂教學之外最重要的育人陣地。2019年,教育部推進“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工作,指導各級高校積極改革學生管理模式。在教育部門的組織與領導下,各級高校以“一站式”為核心導向,以“以生為本”為指導理念,針對思政教育、黨建工作、實踐教學、創新教育等各方面,將配置最優化的資源下沉至學生社區,強化了管理的網格化和服務的精細化,全面提升了學生管理的質量與水平。近年來,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傳播場域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場所,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也逐漸受到應有的重視,且工作重心逐漸轉移至新媒體網絡空間,由此,以新媒體為主要導向的“一站式”學生社區網絡平臺成為各級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研究方向。文章闡述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網絡平臺的現實價值,并以新媒體為導向,分析“一站式”學生社區網絡平臺的育人優勢,針對“一站式”學生社區網絡平臺建設提出相關路徑建議,旨在為各級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優化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一站式”;學生社區;網絡平臺;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7-0207-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0年度湖北省教育廳學生工作精品項目“以‘五心鑄魂助推‘學生思政建設”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0XGJPG3022
近年來,各地高校在教育部門的組織和指導下,積極構建了以“思政、服務、育人”為宗旨的“一站式”學生社區,以學生共同生活區域為基礎,以促進大學生在課堂教學之外的成長為目的,以共同的價值觀念為紐帶,構筑起大學生教育生活成長共同體。而高校育人工作需要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需要與迅猛發展的新媒體技術相結合,促進“一站式”學生社區網絡平臺的全面建設,這不僅是提升“一站式”學生社區服務效能和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同時也是強化高校學生管理現代化的必要手段。
(一)加強了組織育人的實效性
隨著信息技術的“野蠻生長”,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網絡空間充斥著大量水平參差不齊的信息和觀念,沖擊著大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影響著大學生的是非辨別能力、自控能力和批判力,威脅著高校育人功能的有效發揮。而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的建設始終以黨建功能的發揮為引領,通過在學生社區建立黨組織,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模范作用,從而有效引領學生堅定政治理想信念,牢固樹立強烈的愛國主義和歷史使命感[1]。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站式”學生社區網絡平臺實現了黨建工作模式“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構建,為黨建工作線上功能的發揮提供了重要陣地,進而在網絡空間強化了組織育人的實效性。
(二)強化了思政育人的親和力
傳統的大學生思政工作受限于時空制約,學生的主體性難以得到發揮,機械化與模式化色彩較為濃厚。而“一站式”學生社區網絡平臺著力于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壁壘,賦予了學生與教師同等地位的話語權,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強化了師生間的凝聚力,為思政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便利條件,踐行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使思政教育更加人性化[2]。與此同時,針對“一站式”學生社區網絡平臺建設,各級高校須強化學生社區網絡平臺建設的軟硬件設施,提供高效的線上服務,以師生生活和學習中的實際問題為導向,提供可行且高效的解決措施,并要求教育者在服務中關心、幫助與引導學生,提升后勤服務的和諧性,提高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的幸福感。
(三)提升了管理育人的協同化
傳統的“一站式”學生社區在學生管理工作上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各類管理機制難以形成合力,導致資源浪費現象屢見不鮮,學生管理工作的步調難以保持一致。而“一站式”學生社區網絡平臺的建設強調各部門、各層級線上和線下資源的統籌規劃和統一管理,重視學生管理工作的系統性和整體性,同時能充分發揮網絡的技術優勢和功能優勢,整合全校公共事務資源,避免大學生單獨面對生活學習中的某一問題,而是以協同配合的方式迅速且高效地幫助學生解決各類相關問題[3]。一方面,使學生管理工作擺脫了物理空間的制約,為各方的協同聯動提供了有效渠道和載體;另一方面推動了管理育人的隱性功能,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強化了管理育人的感染力,進而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與質量。
(一)強化網絡思政育人的整體效果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新媒體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信息交流和活動開展的主要渠道,因而教育部門將其列為新時期開展大學生教育、管理、服務的重要網絡平臺[4]。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以新媒體為導向的“一站式”學生社區網絡平臺為高校思政教育者提供了新的教育渠道,使其可以在新媒體傳播場域中推動大學生的思想引導和靈魂塑造,助力大學生更好地提升自我,進而實現自我價值。當下,各類高校都在全面推進新媒體學生社區網絡平臺的建設,其用戶活躍度和受歡迎度始終保持較高的態勢,依托新媒體在學生網絡社區實施思政教育,有效實現了思政工作傳播模式和教育形式的創新,使之與大學生思維方式和行為偏好的轉變更加貼近,進而在實際工作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降低育人資源的利用難度
新媒體兼具開放性、共享性和信息龐雜性,基于新媒體的“一站式”學生社區網絡平臺的建設,可以使教育者和管理者借助新媒體強大的功能優勢迅速實現教育資源的挖掘、開發、整合、處理及利用,提升了育人資源的豐富性、先進性和有效性。同時,可以借助新媒體全面挖掘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社會熱點和熱門事件,將育人目標內化于這些素材之中,強化對大學生的吸引力[5-6]。其次,目前新媒體平臺的種類較多,這在建設“一站式”學生社區網絡平臺方面給予了高校充足的載體選擇權,高校可以依據自身發展實際、師生發展訴求等選擇甚至是自行開發合適的APP平臺。無論是現有的還是自行開發的新媒體平臺,其功能豐富性均應滿足學生社區的所有需求,實現一個APP貫穿學生教育的全過程,大大提升育人資源的利用效率。
(三)加強大學生網絡平臺的信息管理
新媒體平臺具有實名認證功能和后臺管理功能,以新媒體為載體建設“一站式”學生社區網絡平臺,可以使學生以真實的身份信息入駐網絡平臺,削弱了大學生在網絡空間的虛擬人格,確保大學生以真實的面目展開網絡學習和活動,并承擔應有的責任,為大學生社區隔絕不良信息和錯誤觀念提供了便利條件,提升了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的可靠性和可信任度[7]。同時,利用新媒體的后臺管理功能,教育者可以依托“一站式”學生社區網絡平臺不受時空約束地實施監督職能,對大學生的網絡行為進行實時監督和管理,及時批評、指正不良言論和錯誤做法,全面規范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8]。另外,新媒體與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結合,還可以使教育者通過數據智能分析全面掌握大學生群體的內心訴求和思想動態,并針對性地把握學生間的個體差異,進而實現思政教育的有的放矢和個性化施教。
(一)強調黨建引領,實現黨建與思政的全方位融入
以新媒體為載體的“一站式”學生社區網絡平臺的建設需要始終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在新媒體平臺中打造學生黨建前沿陣地,強化黨建工作的線上效能,充分發揮學生黨建的統籌功能和指導作用[9]。
首先,需要強化頂層設計,提升學校校園文化組織設計的系統性和規范化。以紅色文化為導向,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為手段,在“一站式”學生社區新媒體網絡平臺開展學生喜歡而又避免泛娛樂化的紅色教育活動,依托新媒體平臺打造具有鮮明紅色特征的思想引領陣地,鼓勵并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兼具校園特色和紅色文化元素的各類實踐活動,將大學生思想信念教育融入生活學習的全過程、全階段,以豐富多彩的網絡體驗強化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政治理想信念[10]。
其次,要強化“一站式”學生社區新媒體網絡平臺的內容設計,整合新媒體育人資源和思政教育課程資源,結合新媒體開放性、便捷式和碎片化的特性,開發大學生課外自主學習內容,使學生在享受生活便利服務的同時,同步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自覺樹立愛國主義信念,主動擔負起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角色。
(二)推動隊伍進駐,以全員參與形成網絡育人合力
“一站式”學生社區網絡平臺的建設,有賴于高校各方力量的共同參與。通過“一站式”學生社區新媒體網絡平臺,首先,可以及時了解并全面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使高校領導能夠通過院長連線、學生座談會等活動深入學生生活一線,為學生解決問題和訴求,并及時修訂相關的規章制度;其次,可以檢驗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效果,使思政教育者不斷查漏補缺,通過新媒體渠道實施差異化施教,并以社區互動的方式提升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優化思政教育的整體水平;再次,借助新媒體的技術功能優勢實施數據匯總和任務畫像,科學客觀地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使管理人員通過學生社區規范大學生的行為素質,確保學生的全面發展[11]。此外,可以及時收集并分析大學生在進出門禁、網絡保修、水電維護、意見建議等方面的信息,迅速解決學生的生活問題,同時實現實際問題解決和思想問題解決的相互結合,充分發揮“一站式”學生社區新媒體網絡平臺的育人功能。
(三)鼓勵學生參與,實施全過程精細化育人管理
以新媒體為載體的“一站式”學生社區網絡平臺建設的目標對象是大學生,因而高校和思政教育者需要積極鼓勵學生通過新媒體參與到學生社區中。應借助新媒體實施全矩陣宣傳,激發學生的主人翁精神,使其積極參與到學生社區的服務與管理中,加強學生模范的帶頭引領作用,提升學生的價值感和獲得感,以此來充分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成長需求[12]。同時,以學生的內在需求為指導方向,高校思政教育者和管理人員可以依托新媒體在“一站式”學生社區網絡平臺實施全過程的育人管理,將思政教育和后勤服務內化于學生生活的每個階段,并以學生需求為依據,提升學生社區管理的針對性,注重思政教育的細節性,在細微處以人性化的教育和親和力引導學生,使學生自發地提升思想水平,堅定理想信念,并在思政教育潛移默化的感染中,得到靈魂的凈化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四)完善功能保障,全面推動育人質量提升
要想完善以新媒體為載體的“一站式”學生社區網絡平臺,就需要以學生使用新媒體的習慣為依據,構建“以生為本”的菜單式線上服務平臺,并結合網上審核、后臺評測、自助辦理等方式實現“線上+線下”的深度結合[13-14]。對此,各高校需要強化建設力度和范圍,結合智慧校園、學生大數據中心、素質發展中心等板塊的建設需要,圍繞學校的實際發展情況和學生的實際需求,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構建學生事務管理平臺、生活服務平臺以及信息管理后臺,實現學生思想素質發展、學業完成情況、身心成長需求、業務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全面覆蓋,以群體性視角描繪學生的學期畫像,以個體性視角描繪學生的主題畫像,從而提升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的全面性[15]。
以新媒體為導向的“一站式”學生社區網絡平臺的建設已經成為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務,高校需要提高重視,強化與教師、企業、學生等各方利益相關者的協同配合,強化資源投入與制度保障,立足學校發展實際,依據學生的發展需求,全方位改革優化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將“一站式”學生社區網絡平臺打造成引領學生思想、規范學生行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前沿陣地,全面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全方位提升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和人性化,最終保證人才資源質量不斷提升,促進高校育人功能的有效發揮。
參考文獻:
[1] 陳城,李楊帆.新時代高校學生社區黨建工作體系建構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1):29-32.
[2] 李政,王程.新時期高校學生社區管理育人工作的研究[J].公關世界,2022(23):131-133.
[3] 宋婧,李忠喆,張燕.新時代高校學生社區宿管隊伍建設探索與實踐[J].高校后勤研究,2022(11):14-15,19.
[4] 李育君.“一站式”高校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探究[J].高校后勤研究,2022(10):4-6,9.
[5] 趙學洪.高校學生社區管理中社會工作的嵌入研究[J].國際公關,2022(16):68-70.
[6] 宋婧.高校學生社區環境的育人功能審視與路徑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22(8):3-5.
[7] 郭曉川,安利利.高校學生社區勞動教育探究[J].高校輔導員學刊,2022,14(3):14-18,66.
[8] 陳為化.高校學生社區育人的探索與實踐[J].就業與保障,2022(5):148-150.
[9] 羅嬡,張志國.后疫情時代高校學生社區黨建工作探索[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21):305-307.
[10] 徐崇君,俞寧,龍婷,等.高校學生社區德育工作探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5(28):74-77.
[11] 王肖風,何靜.高校學生社區育人模式探析[J].高校后勤研究,2021(4):86-88.
[12] 葉楠.高校學生社區黨建網格化管理探索[J].大學,2021(8):25-27.
[13] 王雷.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學生社區育人模式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21(1):58-61.
[14] 翁炎泉,鄧敏君.高校學生社區建設管理模式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10):20-21.
[15] 呂豐,宋木生,葛韻斐,等.高校學生社區黨建活動室功能探索[J].法制與社會,2020(4):169-170.
作者簡介 葉佩蘭,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