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貴梅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由觀始終以馬克思自由觀為指導,其內涵隨時代條件的發展不斷豐富,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當代,國內外社會思潮此起彼伏,這對思想不夠成熟、價值觀還未定型的大學生產生一定影響。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由事業的主力軍,針對部分大學生自由觀認同方面出現的認知偏差、情感認同不堅定、行為認同落實不足等問題,要從認同的一般邏輯出發,有針對性地優化宣教體系、凈化現實環境、強化實踐環節,進而提升當代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由觀認同。
關鍵詞: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由觀;認知認同;情感認同;行為認同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3.059
改革開放推進社會快速發展與進步,人們對于自由的需求也隨之加快升級,同時社會整體呈現出更加自由全面發展的狀態。但是,機遇和挑戰并存,改革開放帶來福利的同時也使西方自由思想趁虛而入。因而,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的主導權,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由觀占領人民的思想陣地。尤其是價值觀還未成型的大學生,他們是實現中華民族自由夢的關鍵力量,消極的自由主義論更加容易侵襲他們價值觀領地。因此,從認同這一新角度去解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由觀內涵,遵循認同的邏輯,重點闡述如何提升大學生自由觀認同具有一定理論和現實價值。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由觀認同的內涵
對于認同的內涵,學者解讀豐富,根據研究需要,筆者認為認同至少有三個層面內涵。首先是認知認同。主體對客體能夠正確認識、清晰界定,并通過不斷學習和認知,達到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程度。其次是情感認同。在認知的過程中,主體對客體會形成一定積極情感,促使主體肯定、認可、依從它,并從內心發出熱情想要追求它。最后是行為認同。主體對客體的認知和情感的傾向促使主體發出具體行為活動。這是認同的最高境界,也是認知認同和情感認同的價值旨歸。這三個層面內涵,也是認同的三個階段,每一階段較前一階段認同的水平都進一步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由觀是切實可行的且有實際內容的,其滲透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內容包含經濟、政治、倫理道德、思想表達等幾個方面自由。
2?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由觀認同提升的基本邏輯
認同至少包含三個層次,分別為認知認同、情感認同、行為認同。因此,認同可以理解為主體將思想認識在情感的促進下最終落實到行動的過程。所以,提升大學生認同要遵循這一基本邏輯循序漸進、有序推進。
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由觀認同提升的先行條件是大學生對客體具有正確且較為全面的認知。認識到客體是什么,包含哪些內容。認知認同是前提基礎,提升認同首先要幫助學生具備正確的認知,并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加深和全面。
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由觀認同提升需要通過情感連接認知和行為,推進認知轉化為實際行動。要促進學生形成積極情感取向,自覺把正確自由觀作為行為選擇和價值追求。情感是認知和行為轉化的橋梁和紐帶,在一定情況下,認知在情感的催化下能夠高效地指導實踐。
最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由觀認同提升需要最終落實到行為踐行。在情感的推動下,認知在生活中踐行,并在實踐中進一步加深,同時情感也隨之強化。提升認同需要通過手段和方式激勵學生踐行符合正確認知和積極情感傾向的行為活動,實現知行統一。同時,當主體行為偏離主流自由觀時,還需反思認知,端正情感態度,進一步回歸實踐。
3?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由觀認同的提升路徑
3.1?優化宣教體系,提升認知認同
(1)在強化師資隊伍方面。首先,教師自身要樹立符合主旋律的自由觀。教師是培養出一批自由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關鍵,因此,其自身要具備高水平的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地為學生傳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由觀的內容知識、精神價值,引導學生正確認知、知行合一。除了思政課教師,還包括全體專業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應嚴于律己、率先垂范,自覺成為學生自由觀塑造路上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其次,教師自身要秉持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由觀的教學理念。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在正確教學理念的指引下,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幫助學生形成科學自由觀,實現教學的預期目標。最后,教師還需常學常新常思,與他人保持密切交流,定時定期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培訓,及時反思自身價值觀取向及實踐行為。發現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問題,保持自身價值觀不變色不變向。只有教師自由觀陣地穩固,學生認知認同才能有保障。
(2)在優化教學內容方面。針對現狀問題有目的有重點的優化教學內容。一是結合時代背景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由的時代目標。中國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由觀目標在新時代的最好詮釋。中國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也是實現全體人民自由夢,是在深刻把握國內外環境基礎上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現實目標。在筑夢、逐夢、圓夢的過程中,國家為每一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最充分完備的條件,每個人小自由夢的實現凝聚起中華民族的大自由夢。中國夢還是世界的自由夢,中華民族每一階段的解放和自由不是建立在對別國人民的剝削和壓迫中,相反,我們愿意樂意幫助全球各國人民共同進入更加自由全面發展的階段。二是重點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由與資本主義自由的本質區別。社會主義所追求的自由既是工具也是目的,既有形式又有實質內容,既是個人自由也是集體自由,既是積極自由也是消極自由。而資本主義自由的本質是虛假的,是資本的工具,是形式的沒有實質內容,是倡導個人自由的,是被動消極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由觀的根本和源泉,是源與流的關系。社會主義核價值觀中的自由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由是同根同源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致的。三是依據社會主義法治現狀,梳理自由與法治、自由與必然之間的辯證關系。自由是在深刻把握必然的基礎上獲得的,自由與法治是自由與必然在現實生活的延伸。人民是在法律框架下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同樣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也是立法、執法的價值旨歸。法律為自由的實現提供保障,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也正是在法律框架下獲得了更多的空間。四是通過現實案例深刻解讀各個領域具體的自由內涵。可以利用正面素材,強化學生對自由的認知,加深理解鞏固原有認知。同時,也可以利用反面教訓幫助學生辨別是非,正確區分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是虛假的自由,在認知層面給學生建立負面清單,警醒學生避免陷入偽自由的錯局。
(3)在改進教學方法方面。教師在傳播自由觀內容時,不僅是對自身認知廣度和深度的考驗,也是對其教學方式的考驗。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豐富多樣,除一般傳統俗套的方式外,可以把以下作為重點。第一,增添“項目活動式”教學方式。學生在思政課堂中既要聽理論,還要體驗課堂。教學可以多設有關自由的課堂項目活動,讓學生在學中動,在動中加深理論理解和情感體驗,幫助激發踐行內生動力。第二,探索線上教育教學“云”模式。首先,可以借助網絡平臺進行課堂教學和學生課后鞏固學習。其次,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由觀資源“云庫”。再次,充分利用平臺與學生深入互動,為學生答疑解惑。最后,打造“課賽融合”實踐教學模式。設計有關自由的課題項目,學生負責項目實施,教師進行項目指導,讓學生在項目完成過程中加深認知實現知行合一。
(4)發揮大學生主體作用。總體而言,教師教學對大學生自由觀認知屬于外部灌輸,還應發揮學生內在積極性和主動性自覺自主的探知。一方面,學生主體自身能夠內部萌生想要認知的熱情,自覺主動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由觀的理論淵源,領悟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中方方面面的具體自由,提升法律素養,深刻把握權利、義務、責任之間的辯證關系,在行落實中加深自由認知。另一方面,發揮大學生群體組織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的作用。在班級活動中開展涉及自由相關的主題內容,在黨團組織學習教育中把自由觀內容作為重點,在學生社團活動中宣傳自由觀內容和精神。
3.2?凈化現實環境,提升情感認同
(1)政府要積極解決社會突出矛盾問題。社會主義發展正進入轉型升級階段,各種矛盾問題逐漸浮出表面,一定程度阻礙了人們實現自由的腳步。政府作為國家形象的權威代表,對問題的正面應對、及時反饋、措施落實,能夠體現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能力,這將會直接影響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由觀的情感認同。尤其是大學生將要走出校園的烏托邦自由生活,一旦發現從教育教學中認識的自由夢與現實社會中的自由生活存在較大差距,而問題并沒有得到政府的有效回應解決,就很容易產生失望、悲傷等消極情愫,這會一定程度影響他們對社會主義自由的信心。因此,政府要集中精力解決百姓急難愁盼的問題,讓老百姓對社會主義自由的實現吃下定心丸,讓學生堅定、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由觀的信心。
(2)政府主動回應社會熱點事件。熱點事件可以短時間內吸引人們的眼球,在互聯網的輔助下,能形成一定輿論力量。大學生本身接受能力強、好奇心重但是非判別能力弱,因此,部分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很容易被這類事件左右甚至控制。他們不僅不能看到事件背后的真相反而成為錯誤輿論的制造者和傳播者。這類事件為博取眼球往往貼上諸如“社會主義沒有自由”等標簽,刻意營造反社會主義自由的惡劣環境氛圍,迷失在消極錯誤輿論中的大學生很容易產生一定程度的負面情緒。因此,政府首先要對可能發生熱點事件領域保持高度敏感度和警覺性,社會焦點事件一旦出現,政府及時關注、引導輿論,總結經驗教訓制定輿論引導預備方案,追蹤事件本源,避免事件負面效應擴大,這有利于鞏固和提升大學生對社會主義自由事業的信心。
(3)重點批判典型錯誤價值觀。全球化深入推進,各種良莠不齊的思想價值觀爭相占領學生自由觀領地,諸如新自由主義這類極具迷惑性和腐蝕性的價值觀,若不加以重視和強調,將很容易竊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由觀在大學生自由觀陣地的主導權。因此,要針對各種錯誤思潮,展開重點批判,避免激發學生負面情感,高校、政府、社會責無旁貸。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相關學者和專家要從專業視角率先揭示各種社會思潮背后陰謀以及一般本質,幫助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穩定自身心理和情緒。高校教師教學中從失敗教訓和成功經驗中正反對比充分解讀各種社會思潮,提升學生認同情感。黨和政府機關也要通過自身權威積極弘揚主旋律,及時傳達黨的最新理論成果。
(4)加強網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和管理。網絡方便信息傳播的同時,也成為了別國實施陰謀詭計的重要領地,因此,網絡安全成為國家安全的重點內容之一。當代大學生是網民的主力軍,網絡中的烏煙瘴氣很容易讓大學生迷失方向甚至走向社會主義自由觀的對立面,形成一定反抗情緒。所以,要從網絡內容建設、環境管理、大學生網絡道德三個方面入手來提升大學生認同情感。加強網絡自由觀內容建設,黨和政府要利用官方媒體及時更新社會主義自由觀相關內容;社會媒體平臺多鼓勵發布宣傳自由觀作品內容;高校利用自身優勢幫助學生接收并學習社會主義自由觀內容。營造良好網絡生態環境,政府相關部門要提升把關力度,做好把關人角色,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嚴格網絡身份認證提升信息準確性。學生個人要增強表達責任意識,在網絡空間中嚴于律己,自由表達的同時積極承擔相應責任。
3.3?強化實踐環節,促進行為落實
(1)通過樹立學生身邊典型,激發學生內生行為動力。選取學校優秀學生代表,作為榜樣和典型在學生當中樹立,學生自主了解學習典型事跡,對照身邊典型尋找差距,自覺調整行為直至與典型保持一致。同時,教師自身言傳身教本身就是最鮮活的典型。教師要成為“理論+實踐”的集合體,成為“言傳+身教”的統一體,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因此,高校教師一言一行都要成為自由觀的代言人,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激發行動動力。
(2)營造校園文化氛圍,發揮環境對學生行為促進作用。從校園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入手,打造自由觀傳播氛圍和載體。一方面,打造自由觀物質文化。發展校園的墻體文化,利用校園公共場所墻面,設計出彰顯自由精神的文化內容;加大學校傳統傳播媒介的投入力度,利用廣播、校報、電子屏幕等傳統媒介公布先進典型和反面案例,引導學生自覺實踐;建造彰顯自由精神的建筑物,鑄造馬克思恩格斯雕塑等建筑物傳達自由追求的信念,鼓勵學生追求自由。另一方面,打造融入自由精神的精神文化。把追求自由作為校訓的精神內核,激勵師生追求符合校訓精神的行為實踐;深入挖掘校史中的建校人追求自由的素材資源,為學生提供具有學校特色的自由觀學習內容和學習榜樣;弘揚學術自由,形成更加包容、開放的學術氛圍,讓“自由”這類敏感課題研究獲得更多生存空間。
(3)提供實踐體驗。大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加深認知和強化情感。在勞動實踐中深刻理解“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的真理;勞動創造財富,創造自由實現的物質基礎,懂得自由幸福的生活是在勞動奮斗中創造的。在社會實踐鍛煉中了解社會的真實自由狀況,在鍛煉中磨練出更加自由全面發展的自我,在實踐中強化社會責任感,努力為實現社會主義自由付出行動。在專業實踐中深化對專業知識的理解鞏固專業技能,學以致用進而更好地服務社會主義自由事業。
(4)構建獎懲機制。行為認同既要軟性手段去推進還要硬性手段去保障,依據懲罰機制強制知行合一,利用獎勵機制促進知行轉換。首先,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嚴格規范大學生言行。將制度落實到學校各項具體章程和細節,師生循規蹈矩自覺踐行;將自由精神融入學校發展規劃、學生培養計劃等,師生按部就班踏實落實;在師德師風建設、學生日常管理中強調自由踐行,引導師生自發行動。其次,構建監督懲罰機制,加大學生犯錯成本。因此要暢通線上線下監督舉報渠道,為師生檢舉提供便捷。在接收檢舉后及時調查事件源尾并給予相應懲罰,懲罰措施與學生評獎評優評助入團入黨直接掛鉤。公開調查結果懲罰情況,持續跟蹤教育行為不當者。最后,構建正向獎勵機制,激發學生行為實踐動力。通過學生主體、教師群體、第三方組織等多方面主體進行科學合理的定期評估,及時反饋公示評估結果并建立意見反饋機制。根據評估結果給予精神獎勵或物質獎勵,通過獎勵機制刺激行為落實。
參考文獻
[1]袁久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叢書:自由篇[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2015.
[2]韓振,吳玉軍.自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鍵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