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剛,王勤康,李凱戎,胡斌
新冠隔離酒店零接觸式尋路系統智創設計——以南京“寧歸來首站公寓”為例
孟剛1,2,王勤康2,李凱戎3,胡斌3
(1.江蘇開放大學 設計學院,南京 211899;2.南京工業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南京 211899;3.澳門科技大學 人文藝術學院,澳門 999078)
以南京“寧歸來首站公寓”為例,從防疫政策規范“零接觸”的角度進行設計研究,打造隔離酒店尋路系統,提高用戶對隔離酒店導視系統的尋路效率,降低因尋路造成交叉感染的風險,探索更適合疫情時代隔離酒店尋路系統的設計準則。在深入研究防疫政策規范的基礎上,結合“零接觸”的設計理念對酒店內部尋路系統進行規劃設計,并采用眼動追蹤實驗量化的方法進行驗證,探究酒店內外部空間結構對隔離人員尋路行為的影響,進一步提高隔離人員的自主尋路效率。對疫情初期隔離酒店尋路系統存在的缺陷進行對比分析,提出隔離酒店尋路系統的設計準則,并重新構建緊扣防疫政策規范的尋路系統設計。在對酒店內外部導視設置進行分析總結的基礎上,解決疫情初期隔離酒店用戶的尋路效率低、時間成本高以及易造成交叉感染風險等問題。論證了隔離酒店新型導視系統的優勢,為未來隔離酒店尋路方式及尋路設施新范式的創建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隔離酒店;零接觸;尋路系統;導視設計
在2019年冠狀病毒(COVID-19)大流行的背景下,政府機構頒布的政策在不斷發生改變,各地隔離酒店的指導方針與規定也隨著形勢在不斷發展。形勢的發展與客觀環境的變化,使各地的隔離酒店在尋路系統設計方面存在差異[1]。但由于新冠病毒隱蔽性高、傳染性強的特點,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被證實為病毒擴散的主要途徑[2],最有效的杜絕傳播的方式便是實現公共空間下的“零接觸”[3]。因此“非接觸式尋路設計”的理念逐漸被重視起來,即通過清晰簡潔的標志將客人自主引導至目的地,以盡量減少與他人或物品的接觸。非接觸式尋路設計在新冠疫情期間具有相當程度的必要性,它提供了一種無須接觸任何物體表面,便可以在公共空間中判斷正確方位的途徑,通過最大限度地減少身體接觸和接觸點來減少病毒的傳播途徑[4]。這在機場、醫院與購物中心等人流量密集且人與人之間距離較近的場所中尤為重要,其中也特別包括受病毒威脅可能性較大的群體被置于隔離酒店空間內時[5]。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2日,每入境1 000例感染者,就有1例會造成隔離酒店感染事故[6]。因此,隔離酒店雖然是疫情防控的“橋頭堡”但也是病毒擴散的薄弱環節,存在交叉感染的風險。在新冠疫情早期,酒店尋路導視設計的改善主要與控制安全的社交距離有關。隔離酒店在新冠疫情發展中后期,以指示標識和地板貼紙為主構建了單向交通模式[7],設置了強制控制安全社交距離的標識,提供了便利前往公共設施與其他區域的方向標。但目前,鮮有隔離酒店做到非接觸式的全流程閉環管理,尋路系統設計策略的改善仍迫在眉睫。
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各行業中的“零接觸”設計需求激增,零接觸式設計成為不同領域設計創新的新模式[8]。“零接觸”指人與人之間沒有接近或接觸的情況,以防止病毒的傳播。目前與其相關的研究多聚焦于數字電子技術、智能機器人、無接觸式配送、醫療或校內信息系統[9]以及非接觸式電梯操控系統等方面。如何減少面對面接觸,提供有效的阻斷病毒傳播的指導規范已成為疫情流行期間最為迫切的需求。基于以上背景,由于傳統的酒店導引系統在酒店衛生服務、安全環境、便利性等需求方面存在局限性,這迫使“零接觸”式設計向導視系統滲透并發展出了初級階段的隔離酒店無接觸尋路模式。非接觸式設計的導視系統不僅可以為酒店客人提供更安全、方便的用戶體驗,同時也可以降低酒店運營成本,提高其使用效率[10]。
尋路指的是在一個環境中導航的全過程,其原理包括使用清晰的標識、地標和視覺線索來引導人們通過適當的空間[11]。有效尋路的關鍵原則包括簡單性、一致性與可識別性[12],在非接觸式尋路設計中,這些原則常被用于社交距離和安全措施提示,以傳達清晰簡潔的信息。隨著物理距離的增加和對更多非接觸式尋路的需求,有效的尋路解決方案變得愈發重要。非接觸式尋路設計為人們提供具有實際意義的提示,使他們可以獨立、輕松地找到酒店內必要的物品與設施[13]。
設計直觀且易于使用的尋路系統是近年來學者研究的重點。設計者通常使用非接觸式尋路系統來改善室內與室外環境的指引方式[14]。此外,有學者對非接觸式尋路系統的可用性進行了評估,認為用戶滿意度、系統性能和用戶偏好需要被重視[15]。另一方面,如何使用非接觸式尋路系統來降低企業的總體成本也成為研究熱點之一[16]。
非接觸式導航是一種有效的尋路工具,但它并不總是直觀或明確的。設計者通常需要考慮物理環境、用戶體驗和安全性,以構建創新的非接觸式尋路系統設計。張玉輝等[17]發現非接觸式尋路系統可以顯著改善用戶體驗,它大大減少了用戶的尋路時間和對工作人員的依賴。2021年《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衛生》雜志中的一篇報告顯示,考慮安全性、便利性、體驗和成本等設計原則的非接觸式設計在降低COVID-19傳播風險方面是有效的。在設計原則的標準下,隔離酒店的非接觸式尋路系統設計可以通過結合數字標牌、傳感器和計算機視覺得以實現,也可以通過傳統的物理尋路設計得以實現[18]。根據調查研究可知,多數受訪者表示更喜歡非接觸式尋路系統,并指出更高的便利性、準確性以及節省時間的特性是他們選擇此方式的主要原因[19]。
相比使用新型技術的尋路系統,傳統的尋路設計使用視覺線索來引導人們進行選擇判斷,使其更容易理解和遵循。其本身所需的成本效益更低,不需要復雜的算法或軟件便可以快速實現[20]。傳統的尋路設計依賴于更直觀的方法,可以很容易地適應不同的環境,在眾多酒店或其他公共場所中具有更為有效的推廣性[21]。例如,在新加坡的隔離酒店中設計師們創造了一個顏色編碼的導航系統:綠色箭頭表示移動方向,黃色箭頭表示需謹慎區域,而紅色箭頭表示限制區域(如圖1)。學者Kumar等認為彩色編碼尋路系統在導航設施方面有顯著效果,尤其是對那些空間能力較差的客人,還可以提升使用空間的安全性。在我國新冠疫情時期,使用完善且清晰的非接觸式尋路系統設計的隔離酒店相對較少,研究領域也暫存空白[22]。傳統尋路系統具備可預測性[23],其具有的可靠性和可擴展性無法被電子尋路系統所替代,本研究選擇沿用傳統模式下的尋路設計原則進行隔離酒店非接觸式尋路系統的構建,其尋路解決方案的創新性與延展性也更強[24]。在設計非接觸式尋路系統時,傳統的尋路設計利用物理線索,如標志、地圖、箭頭和其他視覺輔助手段,可以提供清晰有效的路線,無須與尋路系統方案進行物理交互。物理線索可以用來提供距離、時間和地標等詳細信息[25],還可以提供更明確的方向,在不熟悉的環境中對用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圖1 醫院指示地貼導航
在新冠疫情期間,南京“寧歸來首站公寓”(如圖2)是在《關于印發醫學隔離觀察臨時設施設計導則》《江蘇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制作領導小組預防控制組文件》等政府文件的基礎上構建的,并在溧水區衛健委、南京市疾控相關專家的指導下,利用現有建設條件合理地劃分了三區兩通道,提供了一種有效的人員與物資流動的管理方式,以確保將場所內部的感染風險降到最低,隔離酒店的尋路設計與三區兩通道的規劃設計原則相結合,為客人和工作人員安全的生活環境提供了一種結構化且系統性的方式。其中,三區包含清潔區、半污染區和污染區。通過對隔離酒店內部區域的劃分,可以使低風險人員與中高風險人員有效分離,同時還可以使用所有必要的基礎設施。兩通道則指清潔通道與污染通道,這是人員與物資可實際通行的單向路徑。兩通道的方式能使需要進入隔離酒店的人或物以一種安全、合理、有組織、低污染風險的方式進出酒店,減少交叉污染和病毒傳播的風險。通過合理規范化地劃分兩通道,也可以防止病毒從外部進入隔離酒店,或從內部帶出(如圖3)。
圖2 南京“寧歸來首站公寓”
Fig.2 "Ningguilai First Station Apartment" in Nanjing
針對隔離酒店的非接觸式尋路設計,三區兩通道的設計原則包含兩個路線,即人員動線與物資動線(如圖4)。疫情期間,隔離酒店內部的人員通常由隔離人員與管理人員構成。管理人員包含疾控中心分配的醫護人員、酒店管理層人員、基層服務人員和酒店后勤人員。由于隔離酒店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風險,所有人員工作期間將被要求入住酒店。其中,酒店管理層屬于隔離酒店領域內的低風險人員,往往不會進入半污染區或污染區域內,因此,入住隔離酒店中僅存在低風險人員的低層樓層,例如1~3層。基層服務人員與酒店后勤工作人員需要滿足隔離人員的基本生活需求,例如更換床單,提供餐食等,有進出污染區的必要條件,屬于存在風險人員。檢測隔離人員階段性的身體狀況是必要的,醫護人員需多次往返污染區域,同樣屬于存在風險人員。為了與其他低風險人員進行一定程度的隔離,存在風險人員入住隔離酒店的中高樓層。此外,隔離酒店區域內對住宿與辦公進行分區域管理,清潔區即低風險管理人員長期辦公的區域。在道路設計中,感染風險程度相似的人員將穿越同一條路線或乘坐同一個電梯,相反,感染風險程度不同的人員將被引導至不同區域并進入固定通道以抵達目的地,不同通道路徑互不交叉,沒有相交點。
根據三區兩通道的設計原則,隔離酒店被劃分為清潔區、半污染區與污染區三個區域,并構建出了清潔通道與污染通道供不同條件下的使用。隔離人員在抵達隔離酒店后,需要通過污染通道進入房間;所有非隔離人員則通過清潔通道中的兩條不同路徑來區分低風險人員與存在風險人員,三條路線均不存在相交點。由于酒店內部結構相連,半污染區成為連接清潔區與污染區的交換通道,并根據性別劃分為兩塊區域,同性別區域設置了進、出兩種不相交路徑,即半污染區存在四條不同情況的通道。存在風險的人員需要在有一定空間的半污染區內,通過相關視頻、紙質規范指導并正確穿戴防護服后,方可進入污染區工作。在完成作業后,將通過另一個固定返回通道門進入,首先,經過一脫區褪去防護服,并在此處設置洗手消毒點;隨后,進入二脫區褪下口罩,并對手部進行消毒清理;最后進入淋浴區沖洗(如圖5),換回個人衣物后即可返回清潔區辦公。綜上所述,隔離酒店的人員動向在三區兩通道的設計原則下,可以實現非接觸式尋路導航的基本需求。

圖3 “寧歸來首站公寓”三區兩通道規劃設計圖

圖4 隔離人員入住動線

圖5 B棟一層沖洗淋浴區
隔離酒店的非接觸式尋路系統在物資輸入與廢料輸出方面的路線設計,同樣遵循三區兩通道的原則。物資通常包含醫用防疫物資,如口罩、核酸試劑等;食物類物資,如餐食、飲品等;辦公的相關用品以及酒店基礎的服務設施,如床單、被褥等。廢料指酒店內隔離人員、工作人員與醫護人員共同產生的食物廢料、醫用廢料和其他廢棄物品,屬于污染類垃圾(如圖6)。
物資類的輸入首先需要通過清潔區的大門進入清潔通道,在清潔區或污染區卸下物資。需要注意的是,為抵達污染區,物資勢必會經過半污染區。廢料的輸出則將通過污物通道送至隔離酒店外部區域。例如,存放醫療廢料垃圾的場所會放置2~3個塑料垃圾箱,分別位于其空間內的前門、后門區域;酒店內的工作人員可以在非處理廢料時間即后門(卷簾門)關閉時,將垃圾拋入前門垃圾箱內(如圖7);在每日固定時間段內,持有專門資質的企業人員將通過污染通道進入場地后門(卷簾門),處理有病毒傳播風險的垃圾,并將其統一裝車通過污染區大門(非后門的卷簾門)帶出,即污染區存在三個門,前門(工作人員放置廢料垃圾)、后門(卷簾門)以及輸出廢料門(廢料車離開的特定門)。在此期間,隔離酒店內部所有人員將不得進入此場所,以避免增加病毒擴散的風險。此外,隔離酒店的送餐路線也屬于物資輸送道路設計的一部分。例如,多數隔離酒店采用訂購盒飯的方式解決內部人員的飲食問題,由外界餐車進行運輸。餐車將通過清潔通道進入酒店內食物交換區(如圖8),再通過操作臺將食物送至特定位置,這一從清潔區至污染區的傳送過程由酒店服務員完成,使用小餐車送至各個房間。

圖6 醫廢垃圾回收運輸路線

圖7 醫療廢物暫存點

圖8 B棟一層食品交換區
本研究綜合前人的研究結果,根據特殊場地環境的不同情況進行了因地制宜的具體分析,并采用多種尋路系統基本設計原則(簡單性、一致性、可見性、安全性、便利性和體驗性)對南京“寧歸來首站公寓”進行了非接觸式尋路系統的再設計。在考慮實際設計成本的基礎上,用戶體驗方面的舒適性、便利性和使用效率等因素也不容忽視。因此,設計將Whitney Quesenbery的5E原則融入尋路設計,使導視系統真正發揮有效的作用,提高效率、吸引力等關鍵特性[26]。同時,尋路系統設計將“以人為本設計”的理念貫穿始終,將隔離人員與工作人員的可訪問性需求融入設計內容,構建了滿足不同個體需求和偏好的非接觸式尋路系統。在設計標識、布局和導航系統時,充分考慮年齡、語言、移動性和感官能力等因素,在保持有效安全距離的前提下,須確保這些措施不會妨礙殘障人士的無障礙通行,使系統具有相當程度的包容性。另外,設計內容實時結合衛健委的指導準則,按照其報告中的相關規定,對隔離酒店內部進行合理分區與尋路動線的決策部署。因此,本設計具有高度可操作性與可實踐性。在新冠疫情時代下,隔離酒店非接觸式尋路系統的設計是復雜的,需要設計者仔細考慮各種設計原則、可訪問性需求以及客人的用戶體驗。本研究采用全面的尋路設計方法,創建了安全有效的尋路系統,以幫助預防或阻止病毒的傳播與擴散,同時滿足用戶的生理與心理需求。
為收集隔離酒店尋路設計的相關數據資料,本研究將質性研究方法與量化研究方法相結合,通過焦點小組訪談與問卷調查,將多種方法整合到研究過程中。選擇在新冠疫情期間曾出入過隔離酒店的人群作為研究對象。在特殊時期,他們作為這一特定空間與場所的經歷者,將從其獨特的視角為無接觸式的用戶體驗提供合理的思路與想法,通過與酒店現存尋路系統的互動與感知,發現其內部尋路設計方面的不足,同時準確地描述酒店尋路狀態下面臨的困難與挑戰。為了合理規劃尋路位置、信息層級、標識圖像等設計要點,選取新冠疫情期間需要重點考慮的關鍵影響因素作為分析要點,對南京“寧歸來首站公寓”的空間布局、尋路動線以及導視標識等內容展開分析。
在隔離酒店內,清晰有效的尋路設計可以減少被隔離人員與工作人員尋路過程中的困惑與焦慮。在本研究的設計中關鍵的考慮因素包括:清晰的地圖路線、有效的標識、燈光信號、一致的配色方案、可訪問性以及用戶測試。
“寧歸來首站公寓”的非接觸式尋路系統主要基于其A、B、C三棟建筑進行設計。公寓共設有三處大門,左下側為通往污染區的總大門,右上側為通往清潔區的分大門,第三個門則為醫廢垃圾運輸門,位于C棟右上側。隔離人員在抵達公寓時,首先通過總大門進入室外污染區,可以選擇進入公寓大堂、A棟下方污染區的客房或C棟污染區的客房,總大門處放置室外停車立牌。在C棟與B棟之間按照正向三角形的擺位設置三處人形立牌,以隨時引導客人在復雜的路線中尋找正確方向。此外,在公寓內部產生的醫廢垃圾可以由A棟下方的污染區客房處、C棟污染區客房處以及公寓大堂經過室外污染區直接運輸至C棟與E棟之間的醫廢垃圾存放點,最終由特定資質的企業派車將醫廢垃圾從存放點通過醫廢垃圾運輸門帶出。值得注意的是,公寓大堂與C棟污染區客房處的醫廢垃圾回收路線相通,可順路回收。
4.1.1 標識符和引導符
清晰一致的標識符,如防疫標識、房間號、平面圖和標牌,對有效尋路、增強用戶體驗等方面來說至關重要。標識符的設計應易于閱讀,位于可見區域,并為重要區域(如房間號、電梯、樓梯和出口)提供清晰的方向指南。視覺可識別性是導視系統設計的必要條件,使用者短時間內通過視覺信息可以領會所處環境空間的地理位置、區域類別和出行方向(如圖9)。
結合上述分析結果,通過焦點小組與問卷調查,對“寧歸來首站公寓”展開多次實地調研,發現隔離酒店內現有的導視設計存在兩個問題,即導引邏輯不清晰和導視牌設計缺乏明確性。通過數據分析可知,訪談對象認為在多數酒店,針對電梯等有重要功能性的設施,需要進行標識符的視覺引導。酒店入口處通常沒有平面布局、酒店路線等導覽牌,使用戶難以找到準確的定位與方向。酒店大堂的咨詢臺通常會將路線平面布局圖放置在與入口有一定距離的次清晰區域,客人需要被引導至此區域才能獲得隔離酒店的布局信息。主次通道也大多沒有任何指示標識,增加了客人的茫然感,影響了他們的入住體驗。此外,根據實地調研,發現“寧歸來首站公寓”的導引設計對視覺注意力的吸引較差,特別是對首次進入酒店的客人來講,門廳導視牌的色彩搭配設計缺少視覺特色。在新冠疫情期間,常見配色的標識符可能不是引導隔離人員最有效的方法,不熟悉酒店標識的人員無法通過色彩準確、高效地識別重要標識。為了確保準確有效地識別關鍵標志,應設計更生動、更有活力的尋路標識符。不僅可以讓用戶更容易閱讀,還可以為尋路設計提供視覺強化,突出關鍵信息。鮮明的標識符可以創建視覺線索,使隔離人員從較遠的位置也能夠識別其重要性。即使在強制保持社交距離的情況下,也可以相對容易地在酒店范圍內獨自尋路。同時,色彩鮮亮的標識符可以通過突出高流量區域或關鍵區域來規范社交距離、指明準確方向,如圖10所示。

圖9 防疫標識
綜合訪談、問卷調查和現場調研的結果,對公寓的導視系統進行設計,為了清晰識別信息,標識符與引導符采用思源黑體進行設計。另外,標識符與引導符是不銹鋼、亞克力以及各類電子元器件的組合,在實踐操作過程中采用電鍍的方法對材料進行脫水、鈍化和防變色處理。
4.1.2 室外環境標牌
在“寧歸來首站公寓”外部環境中,將設置25個環境標牌以引導客人或工作人員在復雜的環境中高效、便捷、清晰地找到合適路徑(如圖11)。
規劃道路與濱淮大道相交處的東南面,為公寓非接觸式尋路設計規劃的起點,項目形象墻將面向交叉路口,從而向外界人員展示規劃區內路徑的相關信息。隔離酒店的入口標識(如圖13)會固定在規劃區西側中部與西北角的兩個出入口處(面向外部道路)。規劃區內三棟建筑的樓棟落地入口標識(如圖12)將依次放置于規劃區的西北角出入口、A棟東側與南側出入口、B棟西側與北側出入口以及C棟北側大門處,并選取與酒店入口標識相同的底牌、字體、材質;充足的照明是有效尋路的必要條件,不僅可以便于用戶看到標志和其他尋路提示,還可以突出隔離酒店內的重要區域,因此在標識牌背部內襯LED光源。

圖10 防疫標識應用
室外環境共設置8個人行立牌,為人員指明建筑或設施的方位。標識牌底牌采用不銹鋼板一體彎折設計并附以白色金屬烤漆;在字體方面,為5 mm厚不銹鋼拉絲面廣告字體;此外,文字部分使用不銹鋼板雕刻,且內置LED發光燈源,夜間效果如圖15所示。
其余標識符與引導牌也會相應地安置在規劃區的室外環境中,例如:室外停車立牌(如圖14)、移動警示牌、洗手間吊牌、電梯間吊牌、入口形象墻、環境標識、立面樓棟號與戶外果殼箱等。

圖11 室外導視布點圖
4.1.3 室內標識
因A、B、C三棟建筑的功能結構不同,配置的室內標識也有所差異。A棟的1~2層為配套商業以及門廳,因此在A棟一層配有電子互動屏(如圖16)、大堂指示、電梯廳指示、樓梯指示、樓層指示、接待牌、水吧牌、果殼箱、公共衛生間指示與公共標識。二層配有樓層客房指示(如圖17)、果殼箱、公共衛生間指示以及公共標識。3~4層為工作人員客房,5~15層為隔離人員客房,皆放置了樓層指示、果殼箱、消防通道指示牌、公共標識、消防疏散圖與方向指示標識。
B棟的1~2層為配套商業以及公寓門廳,除了沒有公共衛生間指示,其余樓層標識的設置與A棟一層相同。另外,B棟的二層僅放置樓層指示與公共標識。而三層為工作人員客房,4~11層位隔離人員客房。因此3~11層均固定了樓層指示、果殼箱、公共標識、消防疏散圖與方向指示標識。由于C棟無工作人員客房,一層為架空層以及公寓門廳,因此一層配有樓層指示、接待牌、果殼箱與公共標識。C棟的2~9層為隔離人員客房,配有樓層指示、果殼箱、公共標識、消防疏散圖與方向指示標識。

圖12 酒店入口標識

圖13 樓棟入口標識

圖14 出租車落客區立牌

圖15 室外人行立牌夜間效果

圖16 電子互動屏

圖17 樓層客房指示
在3棟建筑中,相同功能的標識采用一致的設計模式。此外,對室內果殼箱、室內樓層指示引導牌、室內接待牌、室內衛生間牌、消防通道指引牌等均進行了再設計。
隔離酒店非接觸式尋路系統設計的完成,需要根據科學的色彩搭配理念,合理地部署各類元素。設計者考慮主樓色彩的狀態,選擇了符合整體色調的標識符與引導符配色。例如,由于主樓整體色彩相對較重,樓內標識設計選擇時傾向于金屬色系,顏色也相對簡潔,以免導致人員出現視覺混亂的情況,滿足了設計的美感和實用性需求。
綜上所述,隔離酒店的非接觸式尋路系統設計可劃分為以下四個級別:
第一級別導視設計為各通道、出入口的路線指引,包含方向箭頭、分區名稱(清潔區、半污染區、污染區)、通道示意(清潔通道、污染通道)、附近設施或樓棟名稱等標志。此類標識符可以引導隔離人員或工作人員準確地選擇路線與樓棟出入口,避免無須進入污染區工作的人員誤入污染區;同時根據指引,需要進出污染區的人員可以根據引導符準確高效地通過半污染區的通道進入污染區或清潔區。在各個樓棟門口皆配有位置定位、方向指引等標識符,防止人員或車輛誤入。
第二級別導視設計為酒店室外環境、樓棟牌號以及相關標識,即戶外和樓牌設計。標識的具體類型包含酒店入口標識、項目形象墻、人行立牌、室外停車立牌、車庫出入口龍門牌、非機動車停車牌、出租車臨停指示牌、電子互動屏;另外還有樓棟落地入口標識、立面樓棟號、果殼箱、移動警示牌、溫馨提示牌等。
第三級別導視設計為樓層總索引,即樓層、樓道牌。包含樓層索引和平面分布圖,大廳與走廊的標識,步梯分流或通道指引。其中具體包含了電梯廳指示、樓梯指示、樓層指示、室內果殼箱、公共衛生間指示、消防通道指示牌、公共標識、消防疏散圖等,以及A棟與B棟在一層特有的大堂指示、接待牌與水吧牌。
第四級別導視設計為各個房間或功能室的門牌。以上導視系統設計均具備實用性,可以準確導向且層次清晰。
尋路特征的研究涉及尋路空間環境[27]、凝視點[28]、決策時間[29]、視覺捕捉區域[30]。在尋路過程中,用戶與尋路標志的交互行為主要依賴于視覺感官。許多研究采用了眼球追蹤的方法,探究了用戶與尋路系統交互的特點,減少了研究中用戶的主觀性,提高了研究結果的可信度與客觀性。為確保隔離酒店的非接觸式尋路系統是有效且易于遵循的,在尋路設計正式投入使用前,本研究將進行眼動追蹤實驗測試以便驗證導視系統設計的有效性。同時根據參與者的反饋,確定尋路系統設計需要改進的方面,確保設計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位使用人員的需求。
實驗假設在隔離酒店尋路系統中加入非接觸式設計元素的導引標識,相比舊版本導視系統,可以降低用戶對標識牌的理解成本與思考時間,同時提高使用者自主尋路的效率。實驗采用了瑞典Tobii Technology公司生產的一款適用于真實環境下的可穿戴式Tobii Glasses2眼動儀。實驗共招募到40位自愿參與眼動實驗的被試者,其中包括兒童、青年人、中年人與老年人。隨后,從被試者池中隨機選擇對照組與實驗組,即同時進行不使用非接觸式尋路設計和使用非接觸式尋路設計的測試。
4.3.1 實驗1
假設新設計的導引系統能降低使用者的理解成本和思考時間,提高尋路指引的理解度與指向性。將再設計的標識牌與導引符與傳統導引系統進行對比驗證,通過無接觸的方式讓使用者自主抵達目的地。
研究人員實地前往隔離酒店規劃區域的室外環境中,對辦理入住手續必經路線的樓棟落地入口標識、人形立牌、指示吊牌、停車場指示牌等室外區域單元進行拍攝,作為尋路場景圖,設置酒店C棟客房為目的地,模擬從規劃區入口至目的地的連貫室外尋路場景。將制作好的尋路指引與場景圖相結合,設置為實驗組。在同樣的場景中將舊版尋路標識放置在與新版標識相同的位置,設置為對照組(如圖18)。

圖18 實驗組與對照組分布
讓40名被試者通過模擬入住酒店流程的尋路方式,尋找目標地點,收集被試者首次注視時間的指標數據。采用兩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方法,判斷再設計的新型尋路標識牌對被試者首次注視時間(First Fixation Duration)的影響。如圖19所示,首次注視時間差值經Shapiro-Wilk檢驗可知,樓棟落地入口標識、人形立牌、指示吊牌、停車場指示牌4組數據均服從正態分布。指標數據經過統計學分析后,顯著性值均小于0.05,證實實驗組與對照組指標數據差異具有顯著性。
在實驗1中,要求被試者在相同的時間內,找到實驗圖片中的標識牌,并看向標識牌所指向的目的地。在此過程中采集目的地路口興趣區(AOI)的首次進入時間(Time to Fixation Duration),測試被試者在指引下發現并看向路口的時間,進一步分析新型尋路標識牌與舊版標識牌的指向性差異。
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判斷尋路系統設計(新型、舊版)對被試者首次進入時間的影響。經Shapiro-Wilk檢驗,4組指引數據均服從正態分布。指標數據經過統計學分析后,顯著性值均小于0.05,證實實驗組與對照組用戶尋路認知具有顯著差異。被試者觀看改良后的四組新尋路導視與舊版的四組尋路導視相比首次進入時間如圖20所示。

圖19 首次注視時間差值

圖20 首次進入時間
通過對眼動實驗一收集的視覺指標數據進行分析后發現,導引方式的變化會影響被試者對標識牌的首次進入時間。在整個實驗過程中,要求被試者先在場景圖片中尋找到標識牌,再看向所引導的路口,因此導引的首次進入時間與標識牌的吸引度相關:首次進入時間越長,說明被試者需要經過多次視覺搜索才能找到標識牌,獲取引導信息的速度較慢,標識牌的吸引度低;首次進入時間越短,被試者能夠快速定位導引標識牌的位置,不需要多次進行視覺搜索。說明標識牌對被試者的吸引程度更高。通過實驗一發現改進后的樓棟落地入口標識、人形立牌、指示吊牌、停車場指示牌4組數據對被試者的吸引程度更高,被試者獲取的信息更加明確,能夠高效傳達尋路信息。
4.3.2 實驗2
在實驗2中,要求被試者在場景圖中找到標識牌,并看向所指的路口。在場景圖的對比下,4張新型尋路場景圖的目標路口興趣區首次進入時間均少于舊版尋路場景圖的目標路口。說明在新型尋路場景圖中,被試者在新型尋路指引下,可以更快地找到所指向的目標路口。以此證明新型尋路的指向性強于舊版。
實驗過程中收集被試者人員首次進入時間(Time to Fixation Duration)指標數據。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判斷尋路系統設計(新型、舊版)對被試者觀看所引導路口首次進入時間的影響。經Shapiro-Wilk檢驗,4個路口的首次注視時間數據均符合正態分布。經SPSS數據分析后,首次進入時間差值的顯著性值均小于0.05,說明實驗組與對照組指標具有統計學意義。被試者觀看新型與舊版的4組路口首次進入時間如圖22所示。
實驗過程中被試者依次到達隔離酒店的各個任務點,根據尋路系統的引導完成了相應任務。眼動追蹤設備的電腦全程跟蹤了被試者在使用或不使用非接觸式尋路設計時的眼球運動,以及兩組被試者的用戶行為。最后,通過分析眼動追蹤實驗和用戶行為追蹤的數據,比較了被試者的興趣度、理解度、速度和準確性等,發現使用非接觸式尋路系統設計的實驗組首次注視時間更長、注視點個數更少、尋路時間更短、尋路效率更高,組間差異顯著(<0.001),說明重新設計的非接觸式尋路系統對興趣度、理解度、尋路效率、準確度存在正向影響。

圖21 場景圖

圖22 路口首次進入時間差值
隔離酒店的內外部空間結構會對隔離人員的尋路行為產生重大影響。建筑外部環境的導視系統,室內標識符的放置與設計,都會影響使用者尋路時的難易程度,以及他們進出隔離酒店的方式。不清晰的標識符或視覺線索會使使用者難以有效地在環境中導航,甚至會產生負面心理或迷失方向。相反,標識清晰、布局合理、地理位置易于識別的隔離酒店,使用者可以快速了解酒店的空間組成,并找到正確的路徑。例如,在酒店外部環境中使用字號較大且粗體的標志,可以清楚地體現隔離酒店的名稱,以及指向入口的方向箭頭,以確保客人或工作人員即使暫時看不到建筑也能找到正確路徑;同樣,使用配有LED燈源的標識符或引導符來突出入口或建筑物內外結構的關鍵特征,可以使使用者更容易在夜間尋找到正確的路徑。良好的隔離酒店內外部空間結構設計,在幫助使用者高效尋路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因此設計師在創建新型尋路導視系統或改造現有尋路系統時,應將以上因素納入考量范圍。
非接觸式尋路系統設計是疫情環境下的產物,反映了新環境中的共同創新。新型尋路系統設計可以解決舊有尋路系統的關鍵問題。包括改進其設計的可用性、清晰明確的導引、更高的安全性、減少員工干預以及提升用戶體驗等,以解決用戶尋路時由于隔離酒店占地面偏大、樓棟較多,標識分布散亂、布局不科學、缺乏邏輯性等而無法快速獲取必要信息的問題。
相比舊版的尋路系統,改進后的新型尋路系統能夠為使用者提供詳細的目的地指引,使他們更容易到達目的地,特別是那些不熟悉酒店布局的人員。同時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接觸點的數量,從而達到降低病毒傳播的目的[31]。由于設計可以全程閉環管理,最大程度地減少了交叉污染的可能性,這在機場、醫院、商場和存在感染風險人群的隔離酒店等公共場所中顯得尤為重要。此外,隔離酒店的非接觸式尋路系統可以通過易于理解、使用的便捷方式來改善客人或員工的體驗,以提高他們的滿意度。同時,也減少了工作人員人為干預的需要,為隔離酒店節省了更多的時間與勞動成本。為適應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客人,新型尋路系統同時提供了雙語(中文、英文)的標識和說明。
本研究在尋路系統設計方面主要遵循了三區兩通道的設計原則,此設計標準通常用于各類建筑設計,以提高效率與用戶體驗。通過眼動儀實驗,驗證了三區兩通道原則在隔離酒店非接觸式尋路系統中的適用性與有效性。在實驗過程中,研究者對比了在使用或不使用新型尋路系統兩種情況下,眼動數據與實驗后問卷數據的結果,數據分析發現,使用三區兩通道設計原則的隔離酒店在尋路效率、準確度、用戶體驗方面是有效的。
目前,尋路設施的新范式更強調為使用者提供更直觀、高效的尋路體驗,以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偏好。尋路設施的新范式側重于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原則和清晰一致的視覺提示,具有普遍性和一致性的概念。另外,對區域內外部結構中各類服務的內在完善與提高,也是對其品牌獨特人文內涵的展現。因此,在對酒店內尋路系統進行設計、改造與布局規劃時,需要切合實際并分析酒店自身的類型屬性,深入研究場地探究各區域中不同種類標識的設計、設置等實際問題,以構建最佳的改造方案,從根本上完善隔離酒店的服務體系。
目前,尋路系統設計方面的研究大多著重關注其與新型技術的融合,重視用戶體驗。但針對身體或認知存在障礙的使用者的尋路設計,是一項艱難的任務,目前還不存在能為所有類型使用者提供可用性和可訪問性的尋路系統;個性化尋路系統經常被研究者或設計者提及,它具有更好地滿足個人用戶需求的無限潛力,但對于設計有效且易于使用的個性化系統的研究仍然有限。未來可以關注開發環境感知尋路系統,以根據使用者當前位置、期望目的地與其他環境信息提供定制的尋路體驗。在本研究中,“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貫穿始終,未來也可以繼續探索尋路系統對用戶安全、健康和福祉的影響,并分析不同的尋路系統對使用者尋路行為的影響。
本研究以南京“寧歸來首站公寓”的尋路系統為例,通過焦點小組訪談、問卷調查,與衛健委人員、隔離酒店工作人員、曾入住過隔離酒店的相關人員進行溝通交流,基于三區兩通道的設計原則,構建具有可適用性的路線即人員路線、物資路線,以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同時尋路系統的設計遵循了國家衛健委的相關規定,保證了高度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針對系統開發帶來的各項挑戰,本研究設計時綜合了多種設計原則、可訪問性需求及用戶體驗。在新型尋路系統設計完成后,為了驗證其在隔離酒店中的有效性和可用性,采用了眼動追蹤實驗進行驗證。結果表明,新設計的非接觸式尋路系統顯著減少了尋路時間,提高了整體尋路效率和用戶體驗,因此再設計的新型尋路系統對整個尋路過程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通過傳統方式對隔離酒店無接觸式尋路系統進行改造和升級具有必要性,且可以作為預備方案預防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不僅可行性高、環保低碳,而且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無接觸式尋路系統已經成為了一種尋路趨勢,其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大大減少了人力的消耗。因此,建議未來隔離酒店導視設計可以參考以“三區兩通道”為核心的設計原則,并結合當地政府頒布的相關條例,因地制宜地對酒店的結構分布進行規劃,通過科學的規劃動線和通道布局,提升整個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 BUI H, HO V H, MARZANO A M. Wayfinding and Orientation in Isolation Hotel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Design and Technolog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0, 17(11): 3965.
[2] Kampf G, Todt D, Pfaenter S. Persistence of coronaviruses on Inanimate surfaces and their inactivation with biocidal agents[J].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2020, 104(3): 246-251.
[3] MACKENZIE M J, LEUNG P T H, EDMUNDS W J. Achieving “Zero Contact” in public areas to reduce the spread of infectious diseases[J]. PLoS ONE, 2017, 12(5): e0177395.
[4] AROCENA K L, HERNáNDEZ B O, GóMEZ V H. Interactive Wayfinding Design in Nondirective Spaces: A Pilot Study[J]. Sustainability, 2020, 12(6): 2189.
[5] GERBINO P V, WOOTEN L L. Contactless Human Navigation: A Case Study in the Airports of the US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Technology, 2020, 14(1): 59-67.
[6] HOU L, WU X, ZHAO M. Risk of infection in quarantine hotels for travelers returning from Wuhan, China,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J].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20, 191(9): 951-958.
[7] TAN H, YANG M, HUANG Y. Effect of one-way Traffic Patterns in Middle and Late Stages of COVID-19 Pandemic in Quarantined Hotels in China[J]. 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 2020, 48(9): 1082-1086.
[8] SEIDO G, KAZAMA K. Zero Contact Design: A Study in the Age of Coronaviru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2020, 14(3): 47-59.
[9] YOON Y, PARK S, CHOI K.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zero touch design on medical care delive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 2015, 84(7): 566-572.
[10] 金翀, 王軍, 袁超. 酒店中的非接觸服務設計: 一項定性研究[J]. 國際酒店管理學報, 2019, 83: 101209. JIN Chong, WANG Jun, YUAN Chao. Design of Contactless Services in Hotels: A Qualitative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9, 83: 101209.
[11] HEIJNEN J A P, MARIJNISSEN A A J. Pathfinding: A cognitive map based approach[J]. Cognitive Systems Research, 2007, 8(2): 249-262.
[12] KURNIAWAN A, WIDODO A, ISKANDAR T. Application of pathfinding princip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websit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Distance Learning, 2016, 13(6): 15-21.
[13] 白旸, 王杰. 增強酒店環境中的尋路功能:非接觸式設計的影響[J]. 環境與行為, 2020, 52(10): 1462-1482. BAI Yang, WANG Jie. Enhancing Wayfinding in Hotel Environments: The Impact of Non-contact Design[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20, 52(10): 1462-1482.
[14] PAUL C, CHEN S. Designing Intuitive and Easy-to-use Wayfinding Systems: A Literature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Computing, 2020, 18(3): 439-453.
[15] 陳玉春, 王玉文. 評估非接觸式尋路系統的可用性[J]. 人機交互學報, 2020, 36(3): 196-213. CHEN Yu-chun, WANG Yu-wen. Assessing the Usability of Non-contact Wayfinding Systems[J].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2020, 36(3): 196-213.
[16] 王敏, 王軍, 陳生. 使用非接觸式尋路系統降低企業運營成本[J]. 管理學報, 2020, 2015(2): 1-7. WANG Min, WANG Jun, CHEN Sheng. Reducing Business Operating Costs with non-Contact Wayfinding System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20, 2015(2): 1-7.
[17] 張玉輝, 陳世坤. 一種用于改善商場顧客體驗的非接觸式尋路系統[J]. 人機交互學報, 2011, 27(3): 162-176. ZHANG Yu-hui, CHEN Shi-kun. A Non-contact Wayfinding System for Improving the Shopping Experience of Customers[J].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2011, 27(3): 162-176.
[18] 楊麗, 劉華. 使用基于智能手機的系統進行室內尋路的導航設計原則[J]. 人機交互學報, 2017, 33(11): 990-1002. YANG Li, LIU Hua. Navigation Design Principles of Indoor Wayfinding Using Smartphone-Based Systems[J].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2017, 33(11): 990-1002.
[19] 歐陽忠, 譚坤華. 非接觸式尋路系統對用戶滿意度和便利性的影響[J]. 人機交互學報,2018, 34(9): 836-850. OU Yang-zhong, TAN Kun-hua. The Impact of Non- contact Wayfinding Systems on User Satisfaction and Convenience[J].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2018, 34(9): 836-850
[20] MALDONADO J C, FUCHS M. Cost-effective Wayfinding Design for Pedestrian Navigation: A Case Study[J]. Journal of Urban Design, 2020, 25(2): 207-230.
[21] SCHNEIDER T, KERN M. Wayfinding Design for Hotels and Other Public Place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4, 26(3): 391-408.
[22] KUMAR S, TAN S C. The Effects of Color-coded Signage on Wayfinding: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ingapore Isolation Hotel[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20, 72: 102072.
[23] LIENARD S, PRIGOGINE D, BERNARD S. The Effects of Wayfinding Design on Wayfinding Performance: A Systematic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18, 15(8): 1568.
[24] KHAN M, ANISUZZAMAN M, SIDDIQUEE M A H. Pathfinding Algorithms: A Surve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2020, 18(9): 13-19.
[25] TOWELL G, ASHBROOK P. Finding Your Way through Landscapes: Cognitive Mapping and Navigation[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2001, 28(1): 35-48.
[26] AKHLAGHI M, NASEHI F, ASADI P.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 Wayfinding System Using the 5Es Framework[J]. Sustainability, 2020, 12(21): 8867.
[27] VEERASWAMY A, GALEA E, LAWRENCE P. Wayfinding behavior within buildings - an international survey[J]. Fire Safety Science, 2011, 10: 735-748.
[28] BLANCONI F, FILIPPUCCI M, FELICINI N. Immersive Wayfinding: virtual Reconstruction and eye-tracking for Orientation Studies Inside Complex architecture[J].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Photogrammetry, Remote Sensing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s, 2019, XLII-2/W9: 143-150.
[29] FU L, CAO S, SONG W. The influence of emergency signage on building evacuation behavior: An experimental study[J]. Fire and Materials, 2019, 43(1): 22-33.
[30] XIE H, FILIPPIDIS L, GALEA E R.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Emergency Signage and its Implementation in Evacuation Simulation[J]. Fire and Materials, 2012, 36(5-6): 367-382.
[31] FANG Y, CHEN J, LI X. Contactless pathfinding: Reducing the Spread of Viruses in Public Spaces[J]. IEEE Access, 2020, 8: 19401-19414.
Intelligent and Innovative Design of Zero-touch Wayfinding System for COVID-19 Quarantine Hotels: A Case Study of "Ningguilai First Station Apartment" in Nanjing
MENG Gang1,2, WANG Qin-kang2, LI Kai-rong3, Hu Bin3
(1.School of Design, Jiangsu Open University, Nanjing 211899, China; 2.College of Art & Design,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211899, China; 3.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Arts,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cau 999078, China)
The work aims to design and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zero contact" on epidemic prevention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with the "Ningguilai First Station Apartment" in Nanjing as an example, to create a wayfinding system for quarantine hotels, so as to improve the wayfinding efficiency of users navigating through the quarantine hotel, reduce the risk of cross-infection caused by navigation, and explore the design criteria that are more suitable for quarantine hotel wayfinding systems in the pandemic context. The concept of "zero contact" was combined with epidemic prevention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o plan and design the hotel's internal wayfinding system. Eye-tracking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quantify the impact of the hotel's internal and external spatial structure on the pathfinding behaviors of quarantined individuals to further improve their independent wayfinding efficiency.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pathfinding system in quarantine hotels during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pandemic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Design criteria that were in line with the current epidemic situation were proposed. A wayfinding system that adhered closely to epidemic prevention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was re-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uidance setting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hotel, this work solved the low efficiency, high time cost, and cross-infection risks existed in the pathfinding system of quarantine hotel users during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pandemic. This work demonstrat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new wayfinding system for quarantine hotels, providing useful references for creating new paradigms for wayfinding methods and facilities in future quarantine hotels.
quarantine hotel; zero-touch; wayfinding system; signage design
TB472
A
1001-3563(2023)12-0449-14
10.19554/j.cnki.1001-3563.2023.12.053
2023–01–26
江蘇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創新擴散視角下的江蘇城市形象設計策略研究”(21YSD006);2022年江蘇省教育廳高等教育學會“大學素質教育與數字化課程建設”專項課題: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智慧學習融合性平臺的建設與運維(2020JDKT109);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新時代高校推進數字美育的探索與實踐(2023SJZD148)
孟剛(1979—),男,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視覺/產品創新設計思維及方法。
胡斌(1984—),男,博士,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交互設計與用戶體驗設計、同理心設計方法論。
責任編輯:馬夢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