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卓立,孫琪,王慧敏
博物館文創產品的設計與開發
盛卓立,孫琪,王慧敏
(晉中信息學院,山西 晉中 030800)
探索博物館文創產品的設計開發路徑。博物館文創產品作為一種綜合性的多學科產物,需要展開全面的研究,找出一條適應時代要求和受眾需求的文創產品設計路徑。從博物館的發展實際出發,總結其在當前社會環境下的多元化嘗試,引出博物館文創產品的設計實際,總結其中所存在的不足;從實際設計中的不足著手,分析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在品類、文化、創意等層面的問題;從審美構思、傳神達意和聯系生活三個方面歸納總結博物館文創產品的設計開發路徑,同時從宏觀的角度,聯系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部分設計實例開展深入的探討。博物館文創產品的設計與開發應對有效的傳統文化、豐富的內涵和審美追求有所關照,讓自身的文化價值、審美價值和商業價值得到充分的體現,以此拓寬市場,促進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
博物館;傳統文化;文創產品
一直以來,博物館給人的感覺都是厚重且神秘的,它是中華文明的有效承載者,是歷史凝結而成的空間,置身其中,欣賞著千年文明的精髓,總是能夠激發人們的傳承和探索欲望。今天,博物館開始變得生動起來,不再僅限于展品的參觀,還進一步增加了體驗內容,以迎合這個體驗經濟時代的快速發展趨勢。各種博物館文創產品開始出現,并迅速成為博物館與社會大眾的橋梁,讓博物館的文化教育功能得到延伸,也使其商業價值得到提升[1]。從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萌萌噠”系列文具到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小夜燈,再到陜西歷史博物館的文物餅干,這些活潑有趣、充滿創意的設計成為人們愛上博物館的理由,各色的文創產品讓人們無法拒絕,有效提高了他們的興趣度[2]。但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開發仍不夠完美,很多時候會在各種細節上出現不足之處,從而影響其整體的價值。比如,文化特色不夠,在文化符號的挖掘上多集中于淺層,對受眾的吸引力有待提升;品類單一,多集中于擺件、明信片、胸章、鑰匙扣、本子等產品形式,與其他博物館文創產品的區別不夠鮮明;重視對歷史的還原,缺少了與時代潮流的結合,新與舊的割裂難以實現相得益彰的效果[3]。這些都是在當前這個體驗經濟時代所必須改變和提升的,將博物館文創產品的設計開發作為一項事業,作為一個工程,從個性化、體驗化、多元化等層面進行升級,讓受眾的情感產生代入感,從而更愿意為之買單,才是實現長遠發展的有效路徑。
對產品而言,其所存在的基本價值就是能夠滿足使用者的需求,為其提供物質層面或精神層面的功能作用。為了引發消費者的興趣,達到他們的期望值,博物館文創產品的設計開發必須遵循最基本的實用性原則[4]。比如,可以推出日用百貨、數碼周邊和家居裝飾品等利用率相對高的文創產品,或者選擇布料、金屬、塑料、紙張、原木等材質,避免產品在消費者的攜帶和運輸過程中意外損壞。因此,從實用性出發,這是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開發的首要原則。
消費者對審美一直有著較高的追求,尤其是對博物館文創產品這一類型更是有著較高的審美要求[5]。因此,審美情感的融入是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的另一個原則。以簡約化的設計風格為例,設計師在文創產品設計中可以從功能性出發,對產品的結構、材料等加以重視,憑借簡單的造型、清新的色彩和樸素的格調來滿足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的審美需求,這樣的設計形式有一種獨特的形式美,簡約中讓人感受到其精致所在。
因地制宜是造物的原則之一,要求從實際情況出發,采取不同的措施。具體到博物館文創產品而言,這一原則有必要遵循,因為雷同、重復的文創產品必定會導致產品的吸引力降低、價值弱化,只有因地制宜,從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出發,才能讓文創產品具有與眾不同的魅力,并且在眾多的其他博物館文創產品中得以凸顯,賦予文創產品更加深厚的寓意[6]。
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的基礎有賴于審美力和創造力的結合[7]。對審美力而言,要求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研究博物館藏品的背景資料,同時考慮文化傳播功能,對產品的形態、功能、色彩等基本構成因素充分考慮,以消費者為中心,做好設計。在這一過程中,設計師可以結合現代設計理念,對傳統的色、質、形進行突破,從人文和藝術兩個層面尋找設計靈感[8]。創造力的激發同樣需要設計師擁有長遠的發展眼光和對發展方向的把握,大膽從歷史中尋找創造的靈感,以此拓展博物館文創產品的市場和渠道,使其成為博物館及其藏品的一種代表形象,展現更多的設計形式與更加深刻獨特的內涵。
陜西歷史博物館的代表IP——唐妞,就是從一尊唐代仕女俑中汲取靈感創作而成的,借助獨特的審美力和創造力,設計師塑造出活潑可愛、造型不一的唐代仕女俑形象,并且這個形象的特點有一個是特別突出的,那就是胖,豐滿的體態、峨眉高髻、面如滿月,整體保留了唐朝的妝容,但又與輕松活潑的風格相結合,不但充滿了時尚趣味,還糅合了西安十三朝古都的歷史文化底蘊,以深厚的文化背景拓展出博物館文創產品的寬廣渠道,成為了博物館的代表形象。相關的文創產品也各有千秋,除了簡單的手機殼、冰箱貼、鑰匙鏈等,還有公仔、抱枕、團扇,有效宣傳了西安的歷史文化,也讓相關的文創產品變得內涵豐厚,具備了突出的市場競爭力。
對傳神與達意的追求是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的第二重境界,講究的是以意傳神、以形達意。作為設計者,應從博物館的藏品、空間、參觀者三方面進行認真審視,找到更加直接、有效的表達方式,從而更好地使文創產品擁有深層含義、能夠讓消費者產生聯想,達到文化共鳴的設計效果[9]。在實用性上,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有著執著的追求,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藝術化的同時擁有令人難以忽視的實用性。在藝術性上,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也追求審美性,而不是以普通商品來對待,更多的是結合活躍的設計思維、巧妙的藝術構思,將合理的藝術元素進行全新的包裝,使之成為擁有獨特魅力的藝術產品,從而強化其市場影響力,獲得更大的市場[10]。在時尚性上,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更多地將年輕消費者群體作為主要的受眾,結合其所具有的思維活躍、觀念新穎、態度鮮明等特點,創造出了很多迎合市場需求的現代化文創產品,賦予了文創產品以時代特征。
“國潮”設計的崛起就是對傳神與達意追求的一種觀照,曾經,這樣一種設計被人質疑俗套,但經過當前設計師的創新表達,已經擁有了傳統中融合個性和品位的符號象征,在傳統元素的跨界表達中展現潮流意識和獨特風格,這樣的設計風潮為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提供了借鑒和參考,也引發了國人對傳統文化的強烈認同感[11]。故宮博物院就曾推出了六色故宮口紅,對故宮文物進行合理的提取,六色故宮口紅分別對應不同的故事,如楓葉紅口紅就從礬紅的百花蝴蝶紋圓盒中汲取靈感,同時借鑒黃色綢繡繡球花棉馬褂進行外在的造型設計;變色人魚姬口紅則從清雍正胭脂水釉梅瓶中取色。值得注意的是,口紅的上蓋四周統一有著“國潮”設計元素,分別配以蝴蝶、瑞鹿、仙鶴、蜜蜂等形式,下方的外殼則輔以各種吉祥紋樣。這種“國潮”設計風格一經推出就獲得了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的追捧。可以說,其之所以取得成功,離不開設計師對傳統文化的高度認同和強烈的傳神與達意的追求,最終才造就了獨一無二的博物館文創產品。
在文創產品的帶動下,博物館與大眾的距離得到了有效的拉近,并且這樣的文創產品讓博物館的藏品不再冰冷,而是擁有了一定的情感溫度[12]。從這一層面看,博物館文創產品在設計時可以從情感角度出發,從大眾的現實需求出發,從大眾的生活實際出發,努力在大眾與文創產品的初次接觸中就給大眾帶來愉悅和驚喜,甚至是心靈上的滿足[13]。如此,博物館文創產品才能在市場占領和未來發展中占據有利形勢,拓展更大的受眾面。
第一,從功能上實現豐富多樣。早期的博物館文創產品更加注重紀念價值,所以在設計上總是簡單復制或者提取藏品中的一些典型元素,并不會過多地進行創造,功能相對單一。但在當前的大環境下,博物館文創產品不斷融入消費者的日常生活,除了紀念收藏的功能,其還要具備實用功能和更高層面的精神功能,所以設計師在對其進行設計時應努力提升使用價值,甚至賦予一定的教育和象征意義,從而更好地滿足當下消費者的現實需求。
第二,適當私人定制。隨著消費者的追求的逐漸提高,以及個性化的強烈要求,個性化的市場需求催生了私人定制,各種訂制化服務不斷涌現,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也不例外。設計師在設計時可以從宏觀視角考慮,也可以針對個體的消費者進行私人定制,這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有利于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的多樣化發展,也有利于市場更大范圍的占有。在一定程度上,只要是合理、科學的私人定制,就可以適當進行嘗試。
博物館文創產品的設計與開發一直處于探索和發展中,若盲目、片面為之,必定會令人擔憂,甚至出現一些消極的影響,而一味追求新奇,也難免陷于娛樂化的泥沼,進而失去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精神層面的堅守。因此,在具體的設計中應找到平衡點,讓博物館與大眾的距離拉近,讓文創產品與人們的追求相適應,甚至成為對博物館知識和文化的傳播者,在未來的設計歷程中,不斷找尋藏品、文化與大眾、時代、審美等層面的平衡點,讓博物館文創產品與人民大眾的連接更加緊密,創造出文化內涵豐厚、底蘊深厚、形式新穎的好產品,并在審美力與創作力的作用下,在傳神與達意的支持下,在與人們的生活的緊密聯系中成為被市場所接受的文創產品,從而讓“文物活起來”,達到真正的文化服務層面,創立更為完備的文創產業研發體系,促進博物館文創產品的創新與發展。做到了這一點,文創產品才不是空有其表,也不是形同虛設,而是一種真實、藝術與審美、實用的結合體,給大眾帶來更多的愉悅,給自身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
[1] 俞曉霞, 楊文劍. 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探析[J]. 包裝世界, 2017(4): 27-28. YU Xiao-xia, YANG Wen-jian Analysis of Museum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Design[J] Packaging World, 2017 (4): 27-28.
[2] 王茢. 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的青年觀眾消費群分析[J].藝術與設計(理論), 2019(5): 101-102. WANG Lie. The Consumer Groups of Young Audience Analysis of the Desig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in Museums[J]. Art and Design, 2019(5): 101-102.
[3] 夏桂英, 夏璇. 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開發與創新設計策略[J]. 藝海, 2017(5): 68-70. XIA Gui-ying, XIA Xuan.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Design Strategy of Museum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J]. Yihai, 2017(5): 68-70.
[4] 袁強亮. 當代中國博物館文創產品營銷實踐分析[J].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7(8): 103-105. YUAN Qiang-liang. Analysis on Marketing Practice of Wenchuang Products in Contemporary China Museum[J].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2017(8): 103-105.
[5] 周珺. 南京博物院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與研究[D]. 南京: 東南大學, 2019. ZHOU Jun. Design and research of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s in Nanjing museum[D]. Nan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2019.
[6] 高偉利. 淺談博物館文化衍生產品的開發[J]. 大眾文藝, 2012(3): 211. GAO Wei-li. On the Development of Museum Cultural Derivative Products [J] Popular Literature and Art, 2012 (3): 211.
[7] 張堯. 基于博物館資源的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設計研究[D]. 蘇州: 蘇州大學, 2015. ZHANG Yao.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s based on museum resources[D]. Suzhou: Soochow University, 2015.
[8] 熊雯. 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的幾點思考[J]. 科學咨詢, 2016(32): 73-74. XIONG Wen. Some 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in Museums[J]. Scientific Consult, 2016(32): 73-74.
[9] 張力麗, 趙淑華. 基于原型理論的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研究[J]. 四川戲劇, 2017(7): 173-176. ZHANG Li-li, ZHAO Shu-hua.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Museum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Based on Prototype Theory[J]. Sichuan Drama, 2017(7): 173- 176.
[10] 張飛燕. “互聯網+”背景下的博物館文創產品發展[J]. 遺產與保護研究, 2016, 1(2)22-26. ZHANG Fei-yan. Development of Museum's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s around the "Internet+"[J]. Research on Heritages and Preservation, 2016, 1(2)22-26.
[11] 張悅. 淺析國潮設計思路在博物館文創中的應用[J]. 大眾文藝: 學術版, 2019(18): 2. ZHANG Yue. 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of National Tide Design Ideas in Museum Cultural Creation[J]. Popular Literature: Academic Edition, 2019(18): 2.
[12] 張思桐. 論中小型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開發與經營[J]. 博物館發展論叢, 2017(1): 43-52. ZHANG Si-tong On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i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Museums[J]. Museum Development Thesis, 2017(1): 43-52.
[13] 金青梅, 張鑫. 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 35(6): 42-46. JIN Qing-mei, ZHANG Xin. A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in the Museum[J].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6, 35(6): 42-46.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in Museums
SHENG Zhuo-li, SUN Qi, WANG Hui-min
(Jinzho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hanxi Jinzhong 030800, China)
The work aims to explore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in museums. As a kind of comprehensive multi-disciplinary product,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of museums need us to carry out a comprehensive study and find a design path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tha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nd the needs of the audience. Starting from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the museum, the diversified attempts in the current social environment were summarized to lead to the actual desig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of the museum, and summarize the existing shortcomings. Then, starting from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actual design, the problems in design of museum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in categories, culture, creativity and other aspects were analyzed. Finally,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path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in museums were summarized from three aspects: aesthetic conception, vivid expression and connection with life. At the same time, some design example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in museums were discussed in depth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Effective traditional culture, rich connotation and aesthetic pursuit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in museums, so as to fully reflect their own cultural value, aesthetic value and commercial value, expand the market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useums.
museum;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TB472
A
1001-3563(2023)12-0400-03
10.19554/j.cnki.1001-3563.2023.12.046
2023–01–22
2021年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創新項目(J2021932);2021年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2021YY171)
盛卓立(1980—),男,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情感化設計、設計管理。
孫琪(1984—),女,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設計管理、展陳設計。
責任編輯:馬夢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