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儒,楊帆,沈艾雯
基于傳統“非遺”文化的互動游戲設計研究
黃秋儒1,楊帆2,沈艾雯3
(1.江南大學 設計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2.無錫立信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無錫 214153;3.無錫學院 傳媒與藝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105)
通過結合當下主流媒體的傳播方式,探索設計與開發出一種具有創新性的“非遺”文化傳播與傳承形式。在廣泛聚焦各年齡層受眾的注意力的同時,能全方位、多層次地展現傳統“非遺”的特點。以“非遺”傳播方式的多樣化作為突破口,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與游戲載體相融合,并擇取無錫惠山泥人為實踐題材,對其相關理論進行研究,分析其特點和發展規律,再以此進行游戲要素設計,進而制定出較為完整的設計策略。以“融合多學科知識、突破常規、新視野展示傳統文化”為研究核心,采用創新視角對“非遺”文化進行保護與傳承。將無錫惠山泥人作為母體,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并對相關元素加以提取,從而設計出以“非遺”為主題的互動游戲。在游戲過程中,增強了沉浸感和趣味性,同時也促進了“非遺”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互動游戲;惠山泥人
根據對“非遺”保護現狀的市場調研和資料整理分析,著重探討和研究目前“非遺”傳承和傳播中的不足之處。面對“非遺”在當下傳播中所遇到的困境,本文以文化產業、現代媒體、現代教育等方面作為切入點,通過大眾傳播、教育傳承、產業化傳承等方式,研究如何更好地將“非遺”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游戲是一種集視覺藝術、傳播媒介、文化產業等多種“身份”于一身的藝術類型,以其鮮活的表現方式來包裝非物質文化遺產,使“非遺”成為一種新型的傳播媒介而廣泛推廣[1]。同時,將動漫、游戲等相關產業鏈進行有效整合,以文化產品及相關市場為媒介,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從而探尋合理發展路徑,使之在“非遺”文化傳播與推廣中得到廣泛應用。
中國“非遺”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一種文化觀念、知識技能或社會實踐,是由各個民族共同傳承下來的無形智慧結晶[2]。如今,“非遺”文化傳承面臨著如何延續這一難題[3]。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惠山泥人,同樣面臨技藝失傳、傳播受限等發展問題[4]。其捏制工藝技術傳承以泥人藝術家們傳授徒弟和泥人工坊形式進行,傳播方式則以售賣旅游紀念品及博物館工藝品展示等傳統模式為主,這樣的傳承模式導致惠山泥人工藝的繼承與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在大多數情況下,“非遺”文化采用傳統的師傅帶徒弟,口授、面授的方式進行傳承,其傳承核心是以人為本,主要是以“人”作為載體的傳承模式[5]。民間工藝僅靠口傳心授這一傳統方式來傳承,難免會使傳播廣度受限,受眾范圍比較狹小,容易導致后繼無人的現象發生[6]。目前市場上質量參差不齊的惠山泥人藝術品和旅游紀念品,這使大眾難以對惠山泥人產生文化認同感。同時,缺少合適傳承人這一現象,也導致許多“非遺”瀕臨絕跡之危。局限性的保護模式和環境,同樣不利于文化的延續和流傳[7]。
傳統形式的內容傳播已經不能適應當代年輕人的審美需求,隨著互聯網信息時代的來臨,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形式的創新提供了新機遇?;佑螒蚴且环N具有新一代消費人群的新興行業,已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提供了新的路徑。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普及型的傳播形式下,使其成為具有文化教育意義的娛樂活動。這樣能夠調動大眾的積極性,促進“非遺”實現“活態”傳承。
在新媒體時代,傳統的“固態式”信息傳播方式向“網絡+動態”的傳播方式發展?;佑螒蜻@一數字化形式,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的傳承方式的創新運用,通過設計賦予其更顯著的文化內涵。以這種模式進行“非遺”文化傳播,既傳達知識、弘揚文化,又可以增強玩家的互動性和傳播的廣泛性。將互動游戲與“非遺”文化融合,既實現了教育性和娛樂性,又是“非遺”文化數字化工作的一種新嘗試。通過增強民眾對文化的認識,并抓住年輕人的關注點來促進非物質遺產的傳承和發展。
隨著傳播模式的變化,活態化傳承使“非遺”傳承有著更持續和更廣泛的傳播效果[8]。增強現實技術(AR)、虛擬現實技術(VR)、混合現實技術(MR)等,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電子保存、展示和利用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游戲通常帶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同時又超越語言和文化界限,可以被更廣泛地傳播和被接受。這一傳播方式,把游戲的趣味性和文化信息的真實性相結合,讓人們在體驗中更好地感受到文化內涵。而且,大眾更愿意接納與其自身文化背景相適應的游戲。由此,要提高“非遺”在游戲中的傳播效應,就必須要了解大眾的心理需求。通過游戲所涵蓋的各種要素進行整合設計,以此來迎合不同年齡群體的不同心理需求。不僅如此,還可以通過“再加工”和“再創造”等途徑來對“非遺”信息進行可視化設計,讓傳播范圍更加廣泛。
每款游戲都有自己的故事載體,其中最直觀的表達方式就是劇情,具有代入感的劇情通常能夠提升玩家的參與感。游戲故事對民族文化的傳播主要體現在游戲題材與游戲故事情節兩個方面[9]。
以游戲題材為切入點,需要從兩個層面來思考中國傳統“非遺”文化的傳播:其一是選材來源決定著游戲背景所折射出來的時代內容,同時也代表著玩家的日常生活習慣和偏好;其二是選擇游戲題材時,會對敘事內容、表達方式產生一定的影響,以此映射出典型的“非遺”文化背景。
以傳統文化為游戲選材的來源,讓用戶更易了解歷史背景和文化知識[10]。這類游戲通常來源于民間傳說,或者以其原型為母體,創建一個與游戲場景需求所匹配的場景故事,這就需要對游戲中的相關細節進行合理設計。在選擇游戲題材方面,筆者提出了以下兩個建議。
1)嘗試將不同的主題混合在一起,共同作為一個故事的素材,以此來彌補因為劇情太過單一而導致的可玩性不足問題。例如在武俠題材中,可以加入一些神話元素,通過將多樣化主題的合理融合,增強玩家對游戲的興趣,吸引更多新玩家,實現更大范圍的“非遺”文化傳播。
2)巧妙地將國內外主題相結合,避免只關注國內的主題。借鑒國外作品的取材及創作案例,根據本土受眾的需要,對原有情節內容進行重新創作,將中國“非遺”的文化內涵與精神注入到受眾日常生活之中,給玩家帶來全新的體驗。
一款游戲產生用戶黏性,不只是體現在玩法等操作方面的吸引力,視覺直觀感受和游戲場景也同樣重要。作為“第九藝術”的游戲,以寫實、唯美、卡通等多種形式的場景構成[11]。風格的選擇則要滿足玩家的內在需要,虛擬的游戲場景很容易吸引玩家,讓其在沉浸感的環境中感受到不同于現實的“美”,從而增加對游戲的認同感。恰當的場景類型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好的視覺體驗,提高用戶的黏性。在這種狀態下,游戲制作者在創作時,要以真實的場景為基礎并超越現實,制造出具有沖擊力和震撼力的畫面。
創作者不僅要汲取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營養”,還要通過對其背后的精神感知進行升華,以滿足觀眾對“美”的需求,讓更多的玩家沉迷于游戲場景。由此,玩家在領略“非遺”文化美的同時,也更大程度地了解其文化內涵,從而使傳播更廣泛、更高效。
本文重點研究對象為無錫惠山泥人。采用文獻檢索,實地調查,走訪相關知名專家,從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要素,進行互動游戲設計。通過實地考察、收集、篩選、設計,以此完成“非遺工坊”系列APP的創意構思。這類游戲的設計思想以“寓教于樂”為核心,以考究的畫面、貼切的背景及流暢的劇情為主線,加入豐富的互動與趣味,使玩家的感官與情緒感知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從而增強玩家的文化認同[12]。筆者通過對惠山泥人中的“非遺”元素進行探討,提出了可實踐的游戲設計思路,以下將分4個部分對設計實踐過程進行闡述。
惠山泥人是中國民間的一種傳統工藝品,是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和審美趣味的一種藝術形式[13]。選用無錫惠山地區的黑泥為原料,其質地柔和細膩,可彎曲,搓揉不開裂,成型穩固,能“雕刻”出不同的形狀。它以線條柔和、色彩絢麗、形體靈巧著稱于世,其中所蘊含的精湛技藝,是中國歷代泥人匠人的智慧結晶。
惠山泥人的歷史淵源和神話展現在人們面前,其豐富多樣的文化形態令人目眩神迷,傳說中所包含的各個元素都值得人們去挖掘和研究。經過不斷整合和剖解文獻,結合人力和物力等諸多因素,最后確定了以典型的“大阿?!睘橛螒蛑鹘?,并圍繞這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人物形象加以展開。
選取大眾熟知、受歡迎的人物形象,使玩家更易從具有文化特征的角色上獲得文化認同感[14]。“阿福阿喜”來源于無錫的民間傳說,其胖墩墩的孩子形象,臉上掛著燦爛的笑容,懷里抱著一只溫順的野獸,看起來很是可愛,見圖1?!按蟀⒏!笔怯晒糯鷤髡f中的人物塑造而成,常被視為吉祥的象征,以求一方平安[15]。根據“大阿福”憨厚可愛的性格特性,加以其自帶的文化輸出效應,對形象的塑造與游戲的宣傳起著積極地作用。

圖1 《大阿?!分写蟀⒏D嗳诵蜗?/p>
從游戲情節設計的角度來看,“大阿?!钡墓适卤尘盀閯赢嫻适碌莫殑撔缘於嘶A。相傳,古代無錫惠山腳下有一個怪物名為“青饕”,它經常攻擊平民和家畜,令人日夜不得安寧[16]。其后名為“沙孩兒”的兩位天神,化身為阿福的身份,進入深山與青饕大戰,終將怪物降服,見圖2。人們制作了兩個泥人形象,以表對天神“沙孩兒”化身的“大阿福”英勇壯舉的感激和紀念之情,見圖2。惠山泥人APP基于原有傳說故事,加以去粗取精和創作,由此在游戲中制作出了一小節動畫。在查閱大量的資料后,經過多次的篩選和修改,將皮影、剪紙等藝術形式巧妙地融合到了動畫中,最終確定了游戲中的相關角色形象。

圖2 《大阿福》動畫短片中青饕、沙孩兒形象
在游戲策劃階段,選取數十款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游戲案例作為參考樣本,并從中篩選出有價值的細節部分,加以改進和創作。這些案例種類繁多,主題多樣,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搜集和梳理,目前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成功案例較少。因此,本文試圖從多元化視角著手,進行構思和規劃。如《魔獸世界》這樣的大型游戲,不適合短時間開發。故而,筆者從開發周期較短的《熊貓餐廳》游戲中汲取靈感,并受到了風行一時的《臉萌》APP的角色扮演功能的啟發,對惠山泥人APP進行創作設計。
在整體的策劃中,不僅要滿足游戲的娛樂性和趣味性特征,也要強調惠山泥人所包含的文化信息,故將最具代表的工藝特色作為核心,并賦予其游戲的形式屬性加以設計。因此,游戲以《大阿?!范虅赢嫗殚_篇,先將“大阿?!钡膫髌婀适轮v給玩家聽,再以《泥人工坊》互動環節為主線,圍繞著爺爺和小姑娘一起制作“大阿?!蹦嗳苏归_。游戲中以真正制作泥人的傳統工藝為基礎,將工藝步驟精簡再設計,并加入到游戲環節中,實現傳統工藝與創意環節相結合,使玩家在互動中不感到枯燥乏味。玩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對泥人進行設計,體驗到藝術家們捏制泥人時的完整工藝流程,從而滿足趣味性與知識性相結合,達到傳播惠山泥人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目的。
在整個APP創作中,建立動畫短片和游戲中的形象與風格是非常關鍵的,它決定著劇本的腳本創作、角色的設定、場景畫面及制作方向,是先于游戲環節傳達的信息[17]。因此,開頭的短片選取皮影和剪紙等多種傳統元素進行畫面設計,突出了作品的整體風格。在場景設定中采用古香古色的風格,毛筆、硯臺、卷軸及剪紙風格的亭子等元素,見圖3。由此,讓玩家將符號所代表的文化與情感匹配。在游戲環節中,最佳呈現形象角色——“大阿?!钡姆桨竸t是低齡化和Q版化,見圖4。外觀的吸引力是表層的,“大阿?!毙蜗笏鶕碛械牟粌H是可愛的外表,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也極為重要。
整個游戲系統中玩家體驗度最高的則是互動環節,這決定著游戲的可玩性[18]。實質上,“游戲在本質上就是一種交互性活動?!盵19]在游戲交互環節的設計中,要堅持“可玩性、自由度、操控性”原則,保證玩家良好體驗感。在“非遺工坊”系列APP——惠山泥人篇的設計實踐中,選取代表性的“大阿?!毙蜗鬄樗{本,玩家根據需求制作符合自身審美的泥人形象,在游戲的互動過程中,感受到惠山泥人的制作工藝。
無錫惠山泥人的傳統技藝包含揉、搓、捏、挑、印、拍、剪、色、壓、鑲、貼、劃、扳、推、插、揩、糊、裝等步驟,再通過繪彩工藝對其進行上色[20]?;诨萆侥嗳说幕佑螒騽t以此為基礎,將極為復雜的制作工藝過程精簡,使玩家能在“動手”泥人的過程中感受到惠山泥人的精湛技藝。通過對整個傳統技藝進行提取,將游戲的體驗設計設定為“挑模子”“上五官”“選發型”“上衣色”“擇衣飾紋”“配褲色”“找環飾”這七大環節,見圖5。

圖3 游戲《泥人工坊》中游戲場景

圖4 游戲《泥人工坊》中界面

在每個環節中,根據實際傳統工藝情況制作了不同、可挑選的樣式,玩家能根據自我需求對各個元素進行挑選,最終完成泥人作品。這讓玩家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也傳播了惠山泥人的工藝技藝。考慮到玩家對工藝技術的操作認知并不成熟,操作困難,設計時將可視化的文字內容用以展現工藝的具體細節。由此,讓玩家達到操作和游戲難度的平衡,并使其達到心流體驗,增強用戶黏性。能夠讓玩家在沉浸體驗中,潛移默化地了解惠山泥人獨特工藝技藝。
游戲動畫是一種連接著人類文明成果和當代流行趨勢的橋梁,它以其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在感受視覺、聽覺和觸覺的過程中,充分地彰顯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精髓。數字藝術中的動畫、游戲等,都是兼容并蓄的。以迎合現代審美需求的方式,將其與“非遺”文化融合,使玩家不僅能欣賞其韻味,還能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當下,隨著動畫在跨文化交流和文化傳播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其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普及性、高水平的藝術形式,并日漸演變為一種世界性的語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載體,通過游戲的形式對信息進行廣泛傳播,能迅速、高效地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在此過程中,它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藝術趣味、消費傾向和文化取向。通過網絡和即時通信平臺的巧妙運用,游戲使文化交流變得更為便捷。因此,將“非遺”與游戲相融合,以輕松娛樂的形式來獲取知識,也成為文化交流的一種重要手段。同時,傳統文化要素的加入使游戲的內容更加豐富,風格特征更加突出,玩家的興趣更為濃烈。因此,在全世界攜手推進文化交流的時候,更加迫切需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進行研究和挖掘。與此同時,針對性地融合動畫、游戲等產業,可以更有效地推動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弘揚。
[1] 王宏昆. 數碼游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J]. 青年記者, 2014(12): 38-41. WANG Hong-kun. Digital Games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J]. Youth Journalist, 2014(12): 38-41.
[2] 黃永林. 數字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J]. 文化遺產, 2015(1): 1-10. HUANG Yong-li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Context of Digitization[J]. Cultural Heritage, 2015(1): 1-10.
[3] 馬曉娜, 圖拉, 徐迎慶.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發展現狀[J]. 中國科學: 信息科學, 2019, 49(2): 121-142.MA Xiao-na, TU La, XU Ying-qing.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Digitiz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J]. Scientia Sinica (Informationis), 2019, 49(2): 121-142.
[4] 徐協. 多重語境下無錫惠山泥人的傳承與變遷[J]. 文化藝術研究, 2017, 10(3): 154-164. XU Xi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ishan Clay Figurine in Multiple Contextulization[J]. Studies in Culture & Art, 2017, 10(3): 154-164.
[5] 楊紅. 目的·方式·方向——中國非遺保護的當代傳播實踐[J]. 文化遺產, 2019(6): 21-26.YANG Hong. Objective, Method, Direction—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Practi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afeguarding in China[J]. Cultural Heritage, 2019(6): 21-26.
[6] 裴杰. 民間工藝的傳承與發展[J]. 人民論壇, 2019(5): 136-137.PEI Ji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Crafts[J]. People's Tribune, 2019(5): 136-137.
[7] 宋俊華, 王明月.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現狀與問題分析[J]. 文化遺產, 2015(6): 1-9.SONG Jun-hua, WANG Ming-yue.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Digital Protection of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 Cultural Heritage, 2015(6): 1-9.
[8] 黃永林, 紀明明. 論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文化產業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8, 57(3): 72-80.HUANG Yong-lin, JI Ming-ming. On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ultural Industry[J]. 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8, 57(3): 72-80.
[9] 湯金羽, 朱學芳. 數字非遺傳承中嚴肅游戲項目開發與應用探討[J]. 圖書情報工作, 2020, 64(10): 35-45.TANG Jin-yu, ZHU Xue-fang. Discussion on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erious Game Projects in Transmitting Digit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2020, 64(10): 35-45.
[10] 楊媛媛, 季鐵, 張朵朵. 文化遺產在嚴肅游戲中的設計與應用[J]. 包裝工程, 2020, 41(4): 312-317. YANG Yuan-yuan, JI Tie, ZHANG Duo-duo.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Serious Games [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4): 312-317.
[11] 李瑞森, 戰晶. 游戲美術設計[M]. 北京: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7.LI Rui-sen, ZHAN Jing. Game Art Design[M]. Beijing: Posts & Telecom Press, 2017.
[12] 潘志庚, 袁慶曙, 陳勝男, 等. 文化遺產數字化展示與互動技術研究與進展[J]. 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 2020, 47(3): 261-273.PAN Zhi-geng, YUAN Qing-shu, CHEN Sheng-nan, et al. State of the Art on the Digital Present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Culture Heritage[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Edition), 2020, 47(3): 261-273.
[13] 陳立萍. 惠山泥人的視覺符號解讀及文創實踐[J]. 裝飾, 2017(5): 126-127. CHEN Li-ping. Visual Symbols’ Interpretation and Culture Creative Practice of Huishan Clay Figurines[J]. Art & Design, 2017(5): 126-127.
[14] 2017 MORTARA M, CATALANO C E, BELLOTTI F, et al. Learning Cultural Heritage by Serious Games[J].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 2014, 15(3): 318-325.
[15] 沈艷. 惠山泥人—“大阿?!痹戳骺糩J].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 2010(6): 96-100. SHEN Yan. Huishan Clay Figurine—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Daafu”[J].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Fine Arts & Design), 2010(6): 96-100.
[16] 尚蓮霞. 中國民間雕塑的風格特質研究——以惠山泥人為例[J]. 民族藝術, 2011(2): 89-92. SHANG Lian-xia. Study on the Styl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Folk Sculpture—Taking Huishan Clay Figurine as an Example[J]. Ethnic Arts Quarterly, 2011(2): 89-92.
[17] 賈秀清, 龔倚玄. 當代動畫美學新動向探析[J]. 當代電視, 2021(11): 89-95. JIA Xiu-qing, GONG Yi-xuan. Analysis on the New Trends of Contemporary Animation Aesthetics[J]. Contemporary TV, 2021(11): 89-95.
[18] 魯雯, 歐達, 雅柔. 基于體感技術的鳳凰藍印花布互動游戲設計[J]. 包裝工程, 2022, 43(4): 182-188. LU Wen, OU Da, YA Rou. Design of Interactive Game about Fenghuang Blue Cloth with White Patterns Based on Motion-Sensing Technology[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2, 43(4): 182-188.
[19] 姚曉光, 田少煦, 梁冰. 游戲設計概論[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8. YAO Xiao-guang, TIAN Shao-xu, LIANG Bing. Fundamentals of Game Design[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18.
[20] 徐藝乙. 惠山泥人[J]. 民族藝術, 2017(4): 136. XU Yi-yi. Huishan Clay Figure[J]. National Arts, 2017(4): 136.
Design of Interactive Game Based on Tradi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UANG Qiu-ru1, YANG Fan2, SHEN Ai-wen3
(1.School of Design, Jiangnan University, Jiangsu Wuxi 214122, China; 2.Wuxi Lix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Jiangsu Wuxi 214153, China; 3.School of Media and Arts, Wuxi University, Jiangsu Wuxi 214105, China)
The work aims to explore, design and develop an innovativ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ssemination and inheritance form by combining the current dissemination mode of mainstream media, to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an all-round and multi-level way while extensively focusing the attention of audiences of all ages. With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dissemination method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a breakthrough, the cont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as integrated with game carriers, and the Wuxi Huishan clay figures were select as the practical subjects to study its related theories, analyze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rules, design the game elements with them, and then formulate a more complete design strategy. Based on the core research of "integrating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breaking through conventions and presen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 a new perspective",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an be protected and inherited from an innovative perspective. In conclusion, with Wuxi Huishan clay figures as the matrix,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explore, and relevant elements are extracted, so as to design an interactive game with the them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uring the game, it enhances the immersion and fun, and also promotes the dissemin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eractive games; Huishan clay figures
TB472
A
1001-3563(2023)12-0235-05
10.19554/j.cnki.1001-3563.2023.12.025
2023–01–20
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22FYSB028);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20AC003);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社項目(2020SJA2278);南通市科技項目(JC2021156)
黃秋儒(1982—),男,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數字媒體藝術設計。
楊帆(1998—),女,碩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為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交互設計。
責任編輯: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