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新,陳飛虎
鄉村振興背景下藏族民居窗體形態分析與設計研究
耿新1,2,陳飛虎1
(1.湖南大學,長沙 410082;2.西南民族大學,成都 610225)
在大力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在形態分析的基礎上對藏族民居藏窗展開分析研究與視覺創新設計。通過對四川省甘孜州丹巴縣甲居藏寨的實地調研,首先運用形態分析理論解構藏寨民居中的藏窗樣本,將整理后的樣本各形態要素依據層次分析法進行評測,得到關鍵設計要素;再以形狀語法規則對提取出的適合要素進行計算機生成式推演;最后結合優化后的色組要素重新展開對窗體各單元形態的視覺設計。通過設計實踐驗證了該方法的可行性,完成了藏窗創新方案設計。現代設計方法論能夠為藏族民居構筑物的藏窗設計提供理論支持與路徑依據。其中,形狀語法的應用能快速提供標準化與批量化的創新設計圖樣以提高設計效率,從而為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中的“藏式新居”在微觀構筑物窗體的視覺設計層面提供了新的思路與設計方法參考。
鄉村振興;形態分析;層次分析;形狀語法;藏窗設計
鄉村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1]。近年來,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地處偏遠山區的少數民族村落因其獨特的淳樸風貌與民族特色逐漸受到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在城市建設日趨飽和的今天,少數民族村落為廣大設計師提供了另一個廣闊的創作舞臺[2]。民族民居建筑更新與改造作為鄉建工作中的一個主要環節,催生了眾多的學術成果與現實案例。這些豐富的研究成果大多處于宏觀角度,如通過建筑形式、建造材料、營造技藝、結構體系等方面來探討民居建筑的改造與更新,對于建筑構筑物設計方法論的討論與研究并不多見。基于此,本文嘗試以藏式民居中具有代表性的藏窗這一構筑物作為研究對象,依據形態分析理論構建設計要素分析圖譜,進而從要素分析與評判的角度展開對藏窗的創新再設計,以期為助力少數民族鄉建設計提供參考。
創新設計的手段與方法雖各不相同,但其本質可歸納為兩種形式:一種是依托經驗性的靈感創作;另一種是經由理性評判后的邏輯思維創造。多數情況下,第二種方法比第一種更值得信賴。邏輯思維可以表示為一個基本的構造單元由若干個子單元遵循一定的規律組織而成,這些單元可以再逐層細分為更多的獨立單元(設計中常稱之為圖元、設計要素、因子等)[3],這也正是形態分析法中對象的解構與分解。
形態分析法是由瑞典的天體物理和宇航學家弗里茨·茲維基教授所創立的,它是一種基于系統的分解和再組合,采用集合理論,以分子對整體的結構體系推斷出解決方案的方法設想[4]。李德義[5]運用形態分析法綜合分析了紡織產品的構成要素,并對蠶絲織物進行了新產品的設計實踐;陳金亮等[6]從比例關系、形態組成等方面對SUV汽車前臉造型進行了設計要素分解,并成功運用于SUV汽車的前臉設計方案中,促成了對SUV前臉造型設計更深層次的思考;付成杰等[7]結合感性工學理論,解構了眼鏡框架的要素特征,系統分析了框架眼鏡各構造要素對用戶的重要性,為框架眼鏡的設計提供了理論支撐。
以上這些案例都將視野投放在產品設計相關領域的研究與分析之中。而目前,在形態分析法的指導下針對少數民族民居建筑方向的設計研究并不多見。大部分學者的視野聚焦于對民居傳統營造工藝和技術理論的分析與描述,之后再將感性的經驗認知轉化為設計手段進行方案的設計創作,雖然也產生了豐富的設計成果,但在新時代設計語境下的今天,針對少數民族傳統民居的創新設計還應該有多種可能。
藏族民居中的窗作為藏式建筑體系中最為基本的構筑物,除了承擔采光、通風等基礎功能外,還具有極其重要的裝飾意義。勢合形離的結構造型與繁而不亂的圖案花紋作為一種裝飾與實用藝術,直觀地反映了藏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特征取向[8]。通過對四川省甘孜州丹巴縣藏族村落的實地調研,搜集村落中現存完好的民居窗體進行整理分類與歸納,并篩選出典型樣本;進而運用形態分析理論將篩選后的樣本以解構的方式逐層分解細化為各獨立要素并構建分析圖譜;通過層次分析法(AHP)將各要素由定性分析轉向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式,通過計算得到各要素權重值,從而得到關鍵設計要素。最后,結合形狀語法規則進行藏窗的創新設計,研究框架見圖1。
1)對丹巴縣藏族村落進行實地調研,并通過文獻與網絡資料搜集分析藏式民居窗體,利用計算機將搜集到的現場資料處理成電子數據。
2)對資料中的窗體特征進行深入分析與解構,按照形態類別逐層深化到各細節要素,進而提取要素特征并構建分析圖譜。
3)結合層次分析法構建判斷矩陣,以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判與分析,擇優選擇設計要素,明確設計方向。
4)基于評判結論引入形狀語法規則,采用計算機生成方式對設計要素進行設計推演,最后完成藏窗的創新再設計。

圖1 研究框架
窗作為藏族傳統民居建筑構件的重點之一,不僅具有中國傳統建筑裝飾的“共性”,更重要的是展現了藏族傳統民居構件裝飾的“個性”[9]。丹巴縣藏寨民居建筑中藏窗形制精美、構造復雜,集文化性、實用性、藝術性于一體,其獨特的造型語言成為川西藏區民居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將調研地點選定在四川省甘孜州丹巴縣水子鄉及鄰近的幾個自然村落里,是出于兩點因素考慮:一是避開旅游區,為獲取真實且原生態的藏族民居窗戶樣本確立有效途徑;二是水子鄉位于縣城周邊,因需要迎合現代生產生活的需要,一部分原始村民在山下自發修建了大量“新藏式”民居,為創新藏窗再設計奠定了現實基礎[10]。由于地處高寒地區,該區域民居建筑開窗尺寸普遍較小,寬度約在40~60 cm之間,高度在60~80 cm之間。開窗方式多延續青海等地藏式民居的傳統風貌,但在藝術表現風格上卻少了華麗與雕琢,更多的是體現出一種自由與灑脫之美,主要表現在自由靈活的營造觀念、簡約質樸的營造方式以及多元融合的營造語言等方面。
通過調研與對比,最終選取該區域民居建筑外墻上8個藏窗樣本,運用形態分析理論自上而下將其構造要素分解為:窗楣、窗套、窗框、窗扇、窗飾、窗色,見表1。
表1 藏窗形態分析圖譜

Tab.1 Form analysis map of Tibetan window

續表1
藏族傳統藏窗窗楣(藏語稱之為巴卡)基本形制常見以縱橫交疊而呈現的三椽三蓋,其稱謂類似明清古建中的沖三翹四,但在這8個樣本中,有6個都只有二層椽和二層蓋。椽頭位置大都施以黑白三角幾何紋,而有些就只刷白。在椽子挑出數量上,有“9、8、7”由上到下遞減的漸變組合,也有“5、4;6、5”的序列呈現。整個窗楣單體的形式雖保持了傳統藏窗縱深層次、節節拔高的漸變秩序,但相較于傳統藏式民居窗體的一般范式卻表現出稍許不同。以上看似統一又無具體規律的特征顯現,學界目前暫未形成統一共識,筆者猜測或是裝飾意義勝過營造范式,反映出該區域藏族村民在其民居建筑藏窗建造的表達上趨向一種“求大同、存小異”“自由與靈活”的營造觀。
在窗扇方面,依次有對開、倒品字和田字型,大都也附隨著彩繪紋飾,最具代表性的有半花與回紋。整體來看,藏窗的表達重點體現在窗扇的窗心部位,表現有豐富且質樸的彩繪并結合少量的雕刻,個別樣本中甚至還融合了傳統漢式民居窗戶的小方格與菱形格(窗格)。這種多元融合的營造語言,恰如費孝通[11]所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發展格局”在民居建筑上的間接證明。應當指出的是,從繪制技藝來看,這些彩繪并不像由專業畫師所繪。以追求神似,若信手拈來;不拘泥于細節,亦無章法可循而顯現,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區域簡約且樸實的營造方式。
窗套在整個藏窗的表達中占據了較為醒目的位置,主要原因在于它由大面積的黑色“U”形圖案所構成。從精神崇拜的視角來看,這種黑色的繪制展現主要出自于對藏族“黑年神”的精神崇拜。上窄下寬形如牛臉或牛角的視覺顯現體現了藏族人民對于“牛”這種圖騰符號的巧妙運用。但從功能性的角度來看,黑色作為一種熱效應最高的色彩,它的使用可以更好地應對高寒地區的寒冷氣溫,從而起到室內保暖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樣本中只有3幅窗繪制了窗套,其余5個樣本并未采用,也說明了該區域藏民在建造活動上的自由與隨意性。
總體而言,在8個水子鄉藏式民居藏窗樣本中,從形態構成到視覺形象來看,大部分窗體都延續了傳統藏窗的形式與視覺體系,直觀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裝飾圖樣與色彩上,其呈現出一種多元、質樸、自由的形態語義,整個窗體幾乎所有的形態要素都有紋樣與色彩的附和。可以看到,在藏式民居藏窗的表達中,紋樣與色彩蘊含了重要意義與關鍵信息。
為了更深層次地認識與驗證藏窗各形態要素的關鍵信息,以便在下一步的設計中明晰設計方向,采用層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對藏窗的各形態要素進行重要性評判并加以決策。本次測試對象共邀請民族院校中民族與社會學院、建筑學院、藝術學院共10名教師。測試以焦點小組討論決策的形式對各形態要素進行兩兩比較,隨后采用Satty九級標度法[12]加以量化賦值。為減輕小組評測者的心理壓力,對提取的要素進行部分簡化,通過橫向比較,將樣本中相似或相近的要素進行類比歸類。由于窗套(巴蘇)形式較為穩定且樣本數量不多,故在此次評測中將其剔除。最后,將藏窗形態關鍵要素定義為目標層,依據各形態要素與視覺特征,分別將其定義為準則層與指標層,進而構建評價系統框架并建立層次結構模型[13],見表2。
根據九級標度法規則,假設有形態要素B和形態要素B,評價用表見表3。

通過上述步驟,得出各矩陣一致性比例值均小于0.1,說明此次評判具有較為滿意的一致性,確認了此次評價的有效性。測評結果顯示,在藏窗形態要素中間層級中,窗飾4被認為是最優要素。底層級窗楣11、窗扇21、窗框31、窗飾42、窗色51分別為該形態中最優項。即在這8個藏窗實驗樣本中,三椽三蓋與黑白三角幾何要素下的窗楣,品子型要素下的窗扇,堆經、半花與日月圖要素下的窗框,植物紋圖樣的窗飾以及窗色中的黑、白、紅、黃、藍的色彩組成得到了測評者較高的認可度。其中,又以植物紋圖樣下的窗飾要素最為關鍵,也最能體現該地藏窗的藝術特色,見表4—9。
表2 藏窗層次分析表

Tab.2 Analytical hierarchy of Tibetan window
注:窗框中的彩繪紋樣一般跟隨窗框形式所呈現且位置較穩定,故不在窗飾中歸類。
表3 九級標度量化值規定

Tab.3 Nine-level scale quantification value regulation
表4 權重矩陣:藏窗最優要素

Tab.4 Weight matrix: optimal elements of Tibetan window
表5 權重矩陣:藏窗最優要素—窗楣

Tab.5 Weight matrix: optimal elements of Tibetan window-lintel
表6 權重矩陣:藏窗最優要素—窗扇

Tab.6 Weight matrix: optimal elements of Tibetan window-sash
表7 權重矩陣:藏窗最優要素—窗框

Tab.7 Weight matrix: optimal elements of Tibetan window-frame
表8 權重矩陣:藏窗最優要素—窗飾

Tab.8 Weight matrix: optimal elements of Tibetan window-decoration
表9 權重矩陣:藏窗最優要素—窗色

Tab.9 Weight matrix: optimal elements of Tibetan window-color
下文將依據此次評測結果,圍繞以上形態要素展開藏窗的再設計實踐,同時,設計重點將放在窗飾圖紋這一關鍵要素信息上。對于圖樣的創新設計,諸多研究已經表明,形狀語法是行之有效的設計方法之一。
層次分析法篩選出的藏窗形態要素經權重值排序,得出窗飾圖樣為藏窗形態中最關鍵的要素,而在窗飾中又以植物紋權重值最高。基于此結論,采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筑系計算機設計學教授喬治·斯坦尼(George Stiny)所定義的“形狀語法”[14-15]概念對窗飾要素進行設計推演形成創新圖樣,并應用于藏窗再設計的實踐中。形狀語法是一種通過推演規則或約束條件,經由計算機運算并優化而得出求解方案的設計范式[16],其優點在于可通過計算機輔助,快速且大量地生成創新方案。根據形狀語法的定義,假設有初始對象直角矩形,其可運用平移、復制、旋轉、增刪、縮放、置換、鏡像、位移、圓周陣列、矩形陣列等特定演變規則推演生成新的圖樣,該規則可重復或交叉使用,如:單執行復制3次或交叉執行平移、復制再旋轉生成的新圖樣都可標記為1次設計約束,以此稱作生成性規則;在生成式圖樣的基礎上繼續以相同邏輯執行新序列的推演規則又能得到更多富有規律的創新圖樣,稱之為衍生性規則。由此可見,形狀語法能夠快速產生出大量既具原始特征,又富創新意味的圖樣方案,為藏窗視覺再設計提供了飾樣元素的構成基礎[17],見圖2。
依據評測結果,選擇窗飾植物紋中的花瓣紋、回旋紋、蓮花紋、折枝紋、半花紋、巴扎紋、云紋作為初始要素并提取其典型特征作為初始對象,見表10。
下一步則根據推演規則,采用計算機軟件CoreldrawX8執行相關程序命令,對提取的窗飾典型特征進行計算機輔助設計的生成與衍生,并建立創新圖樣集,見圖3。
基于評測結果,篩選出藏窗樣本中的色彩要素。排除因歷時或光照的影響變化進行分析后,發現該地的藏窗用色在保持藏族傳統色彩體系的基礎上,各形態部位的著色呈現出較為穩定的色組邏輯關系,可將其歸類為黑白色組、紅白色組,主要作用于窗楣;藍白紅綠黃、藍紅白、藍綠白色組,主要用于窗框;也有紅綠黑白色組的整體窗形分布。在窗飾的表達上,除運用上述色組外,也有獨立的色彩做輔色,如金色描邊裝飾,以及為了豐富色彩層次、營造圖像立體感覺的主色高明度漸變暈染。由此可見,該地藏窗色彩表達主次分明、邏輯有序,以飽和度較高的色彩組合作主色,再配合以小面積描金和勾線為輔。同時,在這些色彩中,白色是所有色組的共有色,說明了白色在藏族色彩體系中所蘊含的重要意義。利用這些色彩信息作為藏窗再設計的色彩依據,在保持藏族色彩意蘊和不改變原有色相的基礎上,依據現代審美意識與審美感受,對篩選出的部分色組中的色彩進行明度與飽和度降調處理,使之呈現一種含蓄內斂的優雅韻味,見圖4。

圖2 形狀語法推演規則
表10 窗飾典型特征提取
Tab.10 Extraction of typical features of window decoration

選取較具代表性的窗體形態進行設計實驗。結合原始紋樣與圖樣集中的計算機生成圖樣,其中生成圖樣5用于窗楣,其調用到的推演規則主要為平移復制與修剪邊緣等;原始日月紋與長城紋結合生成圖樣中的1與2用于窗框,其調用到的推演規則主要為輪廓變形、重復縮放、重復旋轉、修剪邊緣等;原始巴扎紋與3、1和5共同作用于窗扇,其調用的規則主要為輪廓變形、矩形陣列、旋轉復制、平移復制等。在遵從藏窗窗飾構圖的形式規律下,重新組織圖樣在各形態上的圖式構成。最后,將優化后的色彩要素依據色組關系賦予各圖樣中,形成完整窗飾圖案,進而完成藏窗各形態單元的設計推演,設計過程見圖5。
整合各單元形態后完成藏窗窗體的再設計。該方案既延續了傳統藏窗的形式特征,又傳遞出現代設計路徑下的時代之美,使藏族民居藏窗文化在鄉建進程中可以得到創造性的傳承與多元化的發展[18]。與此同時,在實際制作過程中可將計算機生成的電子數據圖輸入CNC數控機床,利用激光雕刻技術在藏窗各單元構件上制作出圖案線框基底,后期再進行人工著色。這樣既可較大程度地保證圖案的準確性與規范性,又能提高制作效率、縮短制作周期、降低制作成本,有利于標準化、批量化地生產與建造,設計效果見圖6—7。

圖4 窗飾色彩選取

圖5 藏窗主要形態設計過程

圖6 藏窗創新設計立面索引

圖7 藏窗創新設計結果
邏輯思維是構建設計方法論體系的重要基礎。在當下的少數民族村落改造中,基于典籍與經驗的傳統創造雖然也產生了豐富的設計成果,但在民族性的繼承與發揚上,設計賦能一定還潛含多種的可能性可供挖掘。本研究中的藏窗再設計僅僅只是鄉建改造與實踐領域中極其微小的一個點,實驗的過程也未必全然合理,但由此所帶來的多樣性設計方法卻值得筆者繼續深入思考與研究。它使得民族文化的傳承建立在邏輯性的分析判斷與科學性的設計方法基礎之上,不囿于簡單直接地對圖案和裝飾進行無差異運用。本文未能對藏族民居構筑物做出更加全面的分析與再設計。未來,該項工作將繼續進行下去,在更加深入地完善藏窗的整體分析與視覺設計工作的同時,計劃對藏式民居中的門、梁、柱、雀替等構筑物進行更為深層次的實地調研與創新設計實踐,以創造性的方式和科學性的方法積極回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中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多種可能性。
[1] 中國政府網.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EB/OL].(2022-05-23)[2022-05-25]. http://www.gov.cn/zhengce/2022-05/23/content_ 5691881.htm.China Government Net.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and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Print and Issue Implementation Plan for Rural Construction Action[EB/OL].(2022-05-23)[2022-05-25]. http://www.gov.cn/zhengce/2022-05/23/ content_5691881.htm.
[2] 羅德胤. 特集鄉村復興的松陽路徑[J]. 建筑學報, 2021(1): 1.LUO De-yin. Songyang Path of Rural Rejuvenation in Special Collection[J].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21(1): 1.
[3] PAHL G, BEITZ W, FELDHUSEN J, et al. Pahl/Beitz Konstruktionslehre: Grundlagen Erfolgreicher Produkt-en-twicklung. Methoden und Anwendung[M].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3.
[4] EL HAFIDI A, MARTIN B, LOREDO A, et al. Vibration Reduction on City Buses: Determination of Optimal Position of Engine Mounts[J].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2010, 24(7): 2198-2209.
[5] 李德義. 形態分析法在紡織新產品設計中的應用[J]. 上海紡織科技, 2008, 36(4): 1-2.LI De-yi.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of Configuration Analysis in the Design of New Textile Product[J]. Shang-hai Textile Science & Technology, 2008, 36(4): 1-2.
[6] 陳金亮, 趙鋒, 廖浩勤, 等. 基于感性意象的SUV前臉造型設計[J]. 包裝工程, 2020, 41(20): 102-108.CHEN Jin-liang, ZHAO Feng, LIAO Hao-qin, et al. SUV Front Face Styling Design Based on Perceptual Image[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20): 102-108.
[7] 付成杰, 畢延剛, 沈學會. 基于感性工學的框架眼鏡造型意象研究[J]. 包裝工程, 2020, 41(2): 269-275.FU Cheng-jie, BI Yan-gang, SHEN Xue-hui. The Shape Image of Frame Glasses Based on Kansei Engine-ering[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2): 269-275.
[8] 李欣華. 藏民族裝飾圖案藝術[J].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5): 62-73.LI Xin-hua. Decorative Pattern Art of Tibetan[J].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v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9(5): 62-73.
[9] 泥江坤. 藏族民居傳統窗飾的特色分析[J]. 大眾文藝, 2011(20): 276-277.NI Jiang-kun.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Window Decoration of Tibetan Dwellings[J]. Art and Literature for the Masses, 2011(20): 276-277.
[10] 曹勇, 麥賢敏. 丹巴地區藏族民居建造方式的演變與民族性表達[J]. 建筑學報, 2015(4): 86-91. CAO Yong, MAI Xian-min. The Evolution and National Expression of Tibetan Dwellings in Danba Area[J].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5(4): 86-91.
[11] 費孝通.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18.FEI Xiao-tong. The Pluralistic and Integrated Pattern of the Chinese Nation[M]. Beijing: The Central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Press, 2018.
[12] SAATY T L, ALEXANDER J M. Thinking with Mo-dels: Mathematical Models in the Physical, Biolo-gical, and Social Sciences[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13] 許樹柏. 實用決策方法層次分析法原理[M]. 天津: 天津大學出版社, 1988. XU Shu-Bo. Principles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or Practical Decision-Making Method[M]. Tianjin: Tianjin University Press, 1988.
[14] 盧兆麟, 湯文成, 薛澄岐. 簡論形狀文法及其在工業設計中的應用[J]. 裝飾, 2010(2): 102-103.LU Zhao-lin, TANG Wen-cheng, XUE Cheng-qi. Discu-ssion on Shape Grammar and Its Application in Indust-rial Design[J]. Art & Design, 2010(2): 102-103.
[15] STINY G. Shape[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1999, 26(1): 7-14.
[16] 劉永紅, 黎文廣, 季鐵, 等. 國外生成式產品設計研究綜述[J]. 包裝工程, 2021, 42(14): 9-27.LIU Yong-hong, LI Wen-guang, JI Tie, et al. Review of Research on Generative Product Design Abroad[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1, 42(14): 9-27.
[17] 張婉玉, 陳宇, 周春燕. 唐代織錦團窠紋分析及其創新設計[J]. 絲綢, 2021, 58(9): 126-132.ZHANG Wan-yu, CHEN Yu, ZHOU Chun-yan. Analysis of Tuanke Pattern in Tang Dynasty Brocade and Its Innovative Design[J]. Silk, 2021, 58(9): 126-132.
[18] 肖洋, 馬云華. 藝術鄉建促進鄉村振興的路徑和對策[J]. 民族藝術研究, 2022, 35(4): 129-136.XIAO Yang, MA Yun-hua. The Path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by Art Rural Construction[J]. Ethnic Art Studies, 2022, 35(4): 129-136.
Form Analysis and Design of Windows in Tibetan Dwelling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GENG Xin1,2, CHEN Fei-hu1
(1.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China; 2.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Chengdu 610225, China)
The work aims to carry out analysis, research and visual innovation design to the Tibetan windows in Tibetan dwellings based on form analysi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vigorous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in Jiaju Tibetan Village, Danba County, Ganzi Prefecture, Sichuan Province, the theory of form analysis was used to deconstruct the samples of Tibetan windows in Tibetan villages; the key design elements were obtained by evaluating the form elements of the sorted samples according to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n the shape grammar rules were adopted to perform computer-generated deduction on the extracted suitable elements;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optimized color group elements, the visual design was conducted to each unit of the window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ethod was verified through design practice, and an innovative scheme for Tibetan windows was formed. Modern design methods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ath basis for the design of Tibetan windows in Tibetan dwelling structures. Among these methods, the application of shape grammar rules will quickly provide standardized and batch innovative design drawings for improving design efficiency. Therefore, it provides a new idea and design method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Tibetan-style house" in a beautiful village that is livable and suitable for business at the visual design level of the micro-structure window.
rural revitalization; form analysi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shape grammar; Tibetan window design
TB472
A
1001-3563(2023)12-0297-09
10.19554/j.cnki.1001-3563.2023.12.033
2023–01–12
中央高校服務民族地區專項基金項目(2020FWMZ05);中央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振興研究基礎專項–青年成長項目(2023SQN15)
耿新(1983—),男,博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設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