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淑賢 單文頂



本文以1990~2022年中國知網(CNKI)中文期刊以及碩博士論文發表的847篇幼兒德育研究相關文獻作為樣本,以科學文獻計量及知識圖譜為研究方法,運用CiteSpace軟件系統追溯幼兒德育研究現狀、熱點及發展脈絡。結果表明:幼兒德育研究集中于幼兒德育的指導思想、幼兒德育的核心理念、幼兒德育的培養機制、幼兒德育的目標指向、幼兒德育的實施路徑五個方面;未來應該加強對幼兒德育的研究,尊重幼兒主體性、探索研究新思路、德育方式多樣化三方面應是未來的重要研究方向。
“十四五”(2021~2025年)教育規劃中,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堅持德育的優先位置,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幼兒德育是培養幼兒德行、品德的教育,是成人根據社會的要求,對幼兒施加一定的影響,以促進幼兒道德自主建構的過程。幼兒德育作為學前教育中的恒定主題,是培養幼兒身心健康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終身教育的基礎。基于此,本研究使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對1990年~2022年我國幼兒德育領域的研究進行資料梳理和分析,以期更清晰、準確地了解我國幼兒德育動態和趨勢發展,為新時代幼兒德育發展與實踐提供參考。
1 研究方法及數據來源
1.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知識圖譜文獻計量分析,運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生成幼兒德育關鍵詞共現圖、關鍵詞聚類圖和突現詞圖,進而挖掘幼兒德育的熱點和研究前沿,揭示幼兒德育研究領域內部結構及其發展趨勢。
1.2 數據來源
本文主要通過在知網(CNKI)中以“幼兒德育”作為主題詞進行高級檢索,選取時間為1990年~2022年,共檢索出中文文獻973篇,剔除報道、年鑒、會議及重復無效文獻,最后得到847篇文獻,即847份樣本數據。按年份將文獻以Refworks格式導出。
2 研究結果分析
2.1 關鍵詞共現分析
關鍵詞是研究者對文章內容的高度凝聚概括。對關鍵詞進行統計分析,可探知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及發展趨勢。本文借助Citespace軟件,利用所選文獻樣本的關鍵詞分析幼兒德育研究的熱點領域。生成的關鍵詞共線圖譜如上圖1所示,關鍵詞節點越大出現的頻率越高;節點與節點間的連線代表關鍵詞之間存在聯系,連線越粗即關鍵詞之間的聯系越密切;此外,節點顏色深淺表示年代的變遷。由關鍵詞共線結果可知,除“幼兒德育”外,“幼兒園”“幼兒”“德育”“幼兒園德育”“德育工作”“幼兒教育”等關鍵詞都與其都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同時“幼兒德育”主要涉及的方向有幼兒道德教育、主體性、滲透德育、幼兒生活等。
2.2 關鍵詞頻次與中介中心性分析
中介中心性代表著某一關鍵詞所在研究領域中的重要或者熱門程度。本研究將數據導入到CiteSpace中進行運算,并將頻次大于10且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關鍵詞提取出來,制成表格(如表1)即說明這些關鍵詞就是我國幼兒德育研究的熱點。
2.3 關鍵詞聚類分析
聚類是在關鍵詞共線的基礎上進行的,分析了關鍵詞的詞頻及其中心中性后,運用可視化工具繪制出關鍵詞聚類圖譜從而進一步挖掘研究熱點,通過軟件自動計算校驗,得出ModularityQ=0.8584(>0.3),SilhouetteS=0.9775(>0.7),表明聚類圖譜結構顯著、可信度高。選取本次聚類結果的15個聚類,即是該研究領域的十五塊熱點主題。聚類的順序可以表示該主題的熱門程度,聚類標號越小,說明聚類中包含的關鍵詞就越多。圖譜結果表明#0幼兒德育、#1幼兒園、#2家園共育、#3道德情感、#4立德樹人、#5德育教學、#6一日生活、#7主體性、#8道德實踐、#9道德行為、#10德育滲透、#11行為習慣、#12德育資源、#1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4信息技術環境十五個研究熱點。
2.4 研究熱點總結
將Citespace自動算法生成的聚類結果作為基礎參考,為更準確地抽取幼兒德育的相關研究主題,進一步對樣本文獻進行閱讀、排查、人工篩選,將研究熱點精煉為幼兒德育的指導思想、幼兒德育的核心理念、幼兒德育的培養機制、幼兒德育的目標指向和幼兒德育的實施路徑五大類(如表2)。
(1)幼兒德育的指導思想
“幼兒德育”的指導思想具有深刻的現實基礎。社會發展的強大精神支柱和行動向導在很大的程度上來自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它是構建社會思想道德的基礎。關注幼兒德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在幼兒生活、游戲中,在幼兒心中種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種子,有助于從始點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重大問題。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幼兒德育的基礎指導作用,不僅能為國家的德育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而且還能深化幼兒的道德認知,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兒童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發展和統一的始終。
(2)幼兒德育的核心理念
2018年教育大會上首次提出了立德樹人理念。從圖3來看,“立德樹人”與“德育教學”“德育工作”密不可分。說明“立德樹人”這一核心理念的提出既為學校教育指明了根本方向,也拓展了教育的實踐領域,是適用于整個教育體系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針。這就要求教師凝練德育理念,提煉德育理念內生價值和功能,糾正德育態度偏移的現實問題。將德育視為幼兒發展的源頭,將道德視為調整幼兒個體自我信念與行為、個體社會以及自然關系的基本準則,通過與其他教育的有機結合,將幼兒培養成為有道德、有信念、有擔當、有修養的社會主義新公民。
(3)幼兒德育的培養機制
所謂“培養機制”指的是組織的內部關系間順利運作從而實現培養目標。“幼兒德育”的培養機制在于提高幼兒德育的質量為目標,促進幼兒德育培養過程中的保障機制建設,合理配置幼兒德育教育資源,激發幼兒、幼兒園、家長的主觀能動性,使得家園之間形成有效的雙向聯結機制。
首先,家長是幼兒德育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在家庭中的榜樣作用及家庭環境氛圍熏陶都是影響幼兒德育發展的重要因素,幼兒良好個體品質的養成離不開以上兩個因素,以此提高幼兒品德的形成速度。其次,幼兒園這一專業教育機構能利用系統的德育體系對幼兒德育進行培養。幼兒園教師是幼兒德育的主要工作者,是幼兒德育發展的重要合作者,所以幼兒的道德認知、道德行為、道德意志來源于教師的適宜導引。最后,幼兒園可以向家長宣傳科學的德育方法,組織家長參加幼兒園開展的德育相關活動等,幼兒園的活動能讓幼兒園德育內容在家庭中得到延伸。以此最終構建起以幼兒園為主、家庭為基礎的幼兒德育培養機制,促進家園道德教育同步化,提高幼兒德育的實效性。
(4)幼兒德育的目標指向
德育是培養人的德行的教育,是以對人的深刻理解和研究為出發點,即德育的出發點是人,落腳點也是人。首先,從“幼兒德育”的“幼兒教育”方面來看,教師要把德育看作幼兒從內到外主動建構的過程,絕非是單向的道德知識的灌輸、道德行為的訓練。即培養幼兒道德學習的“主體性”,只有強調幼兒在道德教育活動中的主體性,才能使道德教育成為以幼兒為主體的活動,才能培養根植于幼兒內部的道德性。其次,幼兒德育不僅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還要進行情感教育。幼兒道德發展是由“他律”轉向“自律”的過程,由于幼兒認知發展水平的限制更易理解和體驗積極的道德,當道德情感在幼兒內心產生時將會引導幼兒進入積極的精神境界,進而推動外在的道德規范內化為幼兒意志形成,助推幼兒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及道德品質。
(5)幼兒德育的實施路徑
“幼兒德育”實施路徑也是學界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研究者們就“幼兒德育”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社會背景的發展展開討論,其討論內容可歸結為“實踐活動”“資源開發”“信息技術”等方面。
首先,道德作為獲得性品質,其“獲得”必須以社會生活實踐為載體,道德的本質是實踐,最終指向是實踐。幼兒德育須以實踐活動為基礎,充實和豐富幼兒的體驗,引導幼兒在豐富且具有趣味化的活動體驗中提高道德認知、獲得道德技能、發展道德情感等,進而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其次,德育資源是德育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質和精神條件。幼兒德育資源開發時要注意德育資源與幼兒生活相關、符合幼兒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以及能轉化為幼兒理解的德育資源,建立德育資源庫,將幼兒德育教育系統化。最后,在信息技術日益發展的新社會背景下,傳統道德遭受到了沖擊,但是幼兒德育的本質并沒有發生變化,改變的是實施幼兒德育的方法和途徑。例如,幼兒德育情景模擬訓練法,即運用多媒體技術將現實生活中的德育案例轉化為直觀互動的模擬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幼兒對德育內容的理解,完成道德內化。多媒體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媒介,將聲音圖像融為一體,更有利于幼兒理解,激發幼兒興趣,拓寬幼兒多方面對道德的理解和認識。
3 幼兒德育研究的演進脈絡追蹤
一組突現的動態概念和潛在的研究問題能夠代表某一領域的研究前沿。由圖3可知,從突現強度來看,“德育教育”以4.8的突現強度位居第一,表明當前研究的焦點是如何解決幼兒德育教育問題;“立德樹人”以4.45的突現強度位列第二,是幼兒德育需要堅持的核心理念;“對策”以3.84位列第三,是對幼兒德育提出的實施路徑;幼兒生活、家園聯系、主體性等現實問題也是學界關注的重點問題。從突現的時間來看,從1990年2月起試行的《幼兒園工作規程(試行)》開始,就幼兒行為研究、幼兒德育基本理論激起學界的討論。隨著對幼兒德育的研究深入,幼兒教育重智輕德的錯誤傾向開始涌現出來。2001年教育部頒布《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文件中,幼兒發展總目標的位置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把幼兒情感、態度和能力的培養置于知識、技能之前,強調了德育的地位,使得“幼兒德育”一度成為研究熱點。2011年之后,研究主題逐漸流行且熱度不斷擴大。2016年《幼兒園工作規程》頒布后,教育部明確了把德育放在第一位的全面發展教育方針,學界的研究者更加關注幼兒德育的主體性、德育滲透等實效性研究;幼兒德育研究不斷深化,社會各界對幼兒德育的重視程度加強。自2017年,幼兒德育研究多元化,“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游戲活動”“繪本閱讀”等圍繞幼兒德育的發展、理念及相關影響進行研究。從突現詞圖譜來看,立德樹人是政策導向,游戲活動等仍是重點研究方向。
4 研究展望
4.1 深化研究視角,尊重幼兒主體性
有關幼兒德育問題研究的文章中,多數學者提及幼兒德育實施中忽視幼兒德育學習的主體性。但道德品質具有內隱形,幼兒的道德發展過程中須調動幼兒的主體性,進而得到由內到外的變化。幼兒德育的目標實現須取決于幼兒德育對象本身,即幼兒主體。從關鍵詞突現圖譜可以看出,從2007年始,學界就有對幼兒德育主體進行研究,不少學者從新的視角論述幼兒德育主體性。生態體驗視域認為生態體驗是個體體驗的重要形式,基于生態體驗開展幼兒德育,讓幼兒德育回歸生活和自然,通過生活和自然世界中的德育體驗來凸顯幼兒道德教育的主體性、情境性和生成性。雖然學者們對幼兒體驗德育有做研究,但在實施幼兒體驗活動方面還有所欠缺,忽視幼兒主體性,德育活動不成體系,德育體驗的成效較差。今后的研究應從多種視角,聚焦幼兒德育活動體系建立及如何建構德育活動課程體系等問題,實現幼兒德育高質量發展。
4.2 立足核心理念,探尋研究新思路
“立德樹人”在關鍵詞突現圖譜中的突現強度很高,表明不僅是政策導向,也是今后研究的前沿。首先,立德樹人是德育教育的核心理念,自十八大以來,國家多次強調“立德樹人”,“立德樹人”背景下我國幼兒道德教育的目標不再只著眼于幼兒道德品質的發展,而是將“德”視為育人的根基和前提。其次,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明確要求,要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各環節,貫穿教育各階段。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來,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育人是一種由內向外的“軟”育人,通過自身的感悟和體驗,內化為意識和心理品質,隨后外化為行為。整理文獻中發現傳統文化對幼兒德育的相關研究較少,但文化育人對培養人、培養中國人、培養現代中國人具有重要意義,所以要從民族與世界、本土與國際的角度,放眼世界文化,探尋幼兒德育新思路。此外,管理育人、評價育人等也是幼兒德育研究的重要部分,值得進一步關注和思考。
4.3 堅持德育游戲,德育方式多元化
關鍵詞共現圖譜的研究結果表明,游戲活動作為幼兒德育研究的熱點,對幼兒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方式。游戲是道德的縮影,是寶貴的道德教育資源。重視游戲在幼兒德育中的價值,給予幼兒充分的時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游戲,兒童能在不同的游戲中感知德育,豐富德育內容。其次,幼兒德育屬不確定的行為科學,且幼兒身心發展具有特殊性,隨著時代的發展,借助信息技術這一現代交互式多媒體系統,這種方法能有效地將分散的社會諸多信息系統融為一體,從而拓展幼兒德育的空間。最后,幼兒德育在新時代發生改變,即幼兒的生活、游戲等都在與信息時代融為一體。因此,在接下來幼兒德育的研究中,要不斷探索幼兒德育方式的多元化,充分利用信息時代的優點促進幼兒德育發展。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學前教育機構教育質量監測體系的國際比較研究》,項目編號:C-c/2021/01/17;2022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美國學前班入學準備評估體系構成與運行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22SJYB1294。
(作者單位:1.喀什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江蘇理工學院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