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屹青
[摘要]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10年來已取得了可喜成就。面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變局以及新時代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歷史背景和客觀要求,國際中文教育在進一步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等方面如何應對新挑戰,解決新問題,開辟新路徑,從而發揮好國際中文教育在共建“一帶一路”進程中的應有作用。筆者認為,要進一步以完善和夯實教育傳播體系為基礎,解決教育實踐問題為抓手,健全教學資源平臺,提升教學風險防控能力保障,全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引領時代發展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
[關鍵詞]一帶一路;國際中文教育;語言傳播
[中圖分類號] G51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3115(2023)01-0125-12
共建“一帶一路”是新時代中國全面對外開放的應有之義,是中國堅定而自信地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為世界文明和平與合作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的應有之舉。語言互通是不同族群、不同地域、不同文明賴以交流合作的重要前提,是實現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關鍵要素之一,更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的基本條件[2]。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語言是了解一個國家最好的鑰匙。”[3]國際中文教育作為世界認識中國的“鑰匙”,更是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區域語言互通、文化交融、經濟發展的直接抓手,構建世界網絡神經的契合點。特別是跨入新時代以來,隨著中國快速發展,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之路,致力于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國際中文教育因此進入一個根植歷史、面向外來、服務國家發展方案的新階段,成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走深走實、精耕細作的重要保障。與此同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也已經成為國際中文教育發展的新高地和新航道[4]。
在上述背景之下,順應當今時代發展背景和世界和平共存美好愿景,探究“一帶一路”建設對國際中文教育的新要求,深化拓展和定義中國未來的發展空間,將不斷豐富和拓展“一帶一路”國際中文教育的研究范圍和領域,對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國際中文教育發展意義重大而緊迫。
一、順應歷史,竭力服務“一帶一路”發展新局面
“一帶一路”橫跨歐亞大陸、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線64個國家的人口總量超過44億,占全世界人口的63%,經濟總量超過20萬億美元,占全球經濟總量的30%[5]。自倡議提出近10年來,已完成總體布局,取得斐然成績,朋友圈越來越大,內涵越來越豐富,貢獻越來越顯著,影響力越來越強,“務實合作持續深化拓展,累計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合作文件”[6]。國際中文教育作為“一帶一路”建設語言互通、文化互鑒、民心相通的推手,是為國家間“溝通”鋪路,以培養滿足沿線國家不同需求的多層次漢語人才為宗旨,以推動中文走向世界、讓漢語成為一門全球性語言為終極目標,成為助力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強心劑”和“助推器”[7]。
(一)國際中文教育為“一帶一路”發展搭建民心相通之橋
從歷史層面看,在中華文明不斷演進的歷史長河中,西域各國之間的政治、經貿、文化隨著不同民族、朝代間“硬實力”的碰撞與更迭讓各自的語言和文化也在傳播與交融的過程中熠熠生輝。自2000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至今,中文為絲綢之路的鑿通與發展鋪好溝通之路,架起通心之橋。古絲綢之路的社會進程經過“驛站式”“宗教伴隨式”“文化吸引式”和“貿易拉動式”的傳播[8],也為全球化影響之下的中文傳播奠定了歷史基礎。語言傳播與文化交融讓文明經過時間的維度,更具有動態性和連續性。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需要有效溝通和交流來實現。作為具有語言傳播功能的國際中文教育也相應具有了互鑒文化推進文明演進的基因和歷史使命。通過國際中文教育首先將中文以語言最基本的社會屬性讓沿線國家的人們可以通事通商互相理解,實現共聯共通;其次,通過國際中文教育可以利用語言的文化屬性增強互鑒互信的基礎,實現共榮共享,從而搭建民心相通之橋。
(二)國際中文教育為“一帶一路”發展滿足中文人才培養之需
從教育層面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經貿通商與宗教傳播對語言文化的傳播與交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水平語言人才成為打通“外界”的鑰匙。語言是有效溝通和交流的直接手段,也是“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實現與沿線國家互聯互通將促進各國發展戰略對接,增進沿線人民優秀語言文化的彼此交流和互學互鑒。追溯到東漢至唐時期,乃至大航海時代,宗教教義的互譯讓更多西學東漸的僧侶及傳教士成為學習與傳播中文的使者,中文教育雖然未能形成體系、規模,但依舊在教材編寫與教學方法方面取得成就。“一帶一路”催生語言需求,拉動教育先行,2017年教育部關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通知,明確提出形成區域化、聯合推進教育行動網絡是推動語言文化傳播的核心力量[9]。沿線國家特別是東南亞與中亞等國的國際中文教育也都逐漸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與專業化的。在相關政策的指引下,據統計,截止2016年,中外合作辦學2539個,境外辦學98個項目,基本實現了主要節點省份簽約的全覆蓋,基本形成省部推進“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網絡[10]。截止2017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達31.72萬人,占來華留學總人數的64.85%,增幅達11.58%[11],據調查顯示,上海高校留學生68%來自“一帶一路”國家[12]。國際中文教育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大批次培養人才隊伍,成為實現“語通世界,達觀中國”的最佳窗口。
“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不斷增進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也增強了彼此間廣泛的交流。據統計,2022年前11個月,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計進出口12.54萬億元,同比增長20.4%;增速高出中國外貿整體增速11.8個百分點。對沿線國家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719.5億美元,新簽合同額981.9億美元[4]。中國沿線國家的合作項目規模的攀升注定帶來大量的市場就業崗位,各大企業在國際貿易中需要人才作為根本保障,特別是對駐外和本土的翻譯人才已成為供不應求的熱門行業。而國際中文教育正是培養此類語言人才的平臺,加之中文在沿線國家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進一步深化推進,更為“一帶一路”的發展提供了廣泛的人才基礎。隨著沿線各國語言需求和新時代智能化的要求,促使中文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和發展由泛化過渡到精準化,從單層次過渡到多層次,從通用型過渡到專門化,從單一化過渡到多樣化,中文服務體系的建立更是為國際中文教育在“一帶一路”的發展積蓄了力量。
(三)國際中文教育為“一帶一路”發展貢獻維護國家安全之策
首先,隨著當今世界政治、軍事、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全球化進程的演進,和平與發展是當前世界的主題。語言是文化的結晶,國際中文教育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是掃清語言障礙,增進彼此互信的文化外交的直接手段,是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基礎支撐,也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抓手,更是促進國家間民心相通的紐帶。國際間的交往只有在語言相通,文化認同,心靈相通的條件下才能更好地了解和信任。在國際交往中爭取到更多的話語權,對維護好國家安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會起到更為積極的作用。
其次,全球化、區域化發展不僅為各國帶來新合作與新機遇,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國家文化安全也成為時代發展的新議題。 2014年,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以文化、社會、經濟、軍事等多個領域在內的“總體國家安全觀”,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也成為維護國家安全,構架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保障方面。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語言的屬性以及全球化演進下安全問題的持續升級,使得語言已經成為維護國家安全、爭取國家權益的多功能要素[13]。“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族眾多,地緣政治復雜,相應的語情也較為復雜,具有語言繁多、語種微小、語言人才匱乏,文化多元、民情多樣、互鑒相對困難的語言文化特征[14][15],并且,有學者認為,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200種左右的語種能力[16]。因此,實時做好沿線國家的語言戰略、規劃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有力保障。截至目前,全球共有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中文教育,76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8萬多所各國大中小學、華文學校和語言教育培訓機構開設中文課程[17]。國際中文教育作為漢語和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者、中國故事的講述者、中國聲音的發聲者,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語言互通和文化互鑒的獨特優勢,應多層次、全方位的培養中文人才,充分利用語言資源,提升國家語言能力,為“一帶一路”發展搭建民心相通之橋,不僅可以解決內源性語言資源儲備提供“走出去”的語言安全支持服務,也可以消除外源性語言障礙,擴大通事通心的范圍還可以化解跨語言、跨文化間的語言糾紛、語言沖突和語言安全威脅及輿情監測等,為政治穩定和國家安全提供智力保障。
再次,為當前數智化大數據所驅動,社會語言的需求不斷催生著語言服務與語言產業的繁榮,截止2018年,從事語言服務或相關服務的企業達到7.25萬家,語言產業年產值超過 2800億元人民幣[18]。語言產業為經貿合作提供養分的同時,也是數字化國際中文教育作為語言產業在為國家安全提供基礎保障。數字化國際中文教育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及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教育平臺,充分發揮沿線國家語言資源優勢,特別是做好語言數據的開發與應用,做好語言數據的管理,可以發揮語言數據優勢,提升國家語言能力;可以發追語言教育數據,定制化、前置化的為沿線國家的學習者提供教育服務,精準教學,從而避免文化沖突;語言技術還可以將語言資源轉化為維護國家安全的產品,從而進一步提升應對外部威脅的能力,這也是國際中文教育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的時代之要義所在,同時,也是為“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的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二、激流勇進,敢于迎接“一帶一路”發展新挑戰
“一帶一路”倡議是重要而偉大的國家方案,旨在通過積極主動發展與相關國家的經濟文化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與合作共贏的新格局[19]。當今世界“大變局”和“大疫情”交織發生,國際社會環境正發生著深刻變化,國際發展新格局也處于重塑建構之期,新時代“一帶一路”合作共建所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對國際中文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待。
(一)語言戰略要為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因勢而動,順勢而為的國際中文教育隨著語言產業的變革也受到一些新生問題的掣肘,推進“一帶一路”中國語言戰略也面臨復雜局面和困境[20]。主要是:在語言資源上,包括語言本體和語言社會應用兩大資源,在教育領域中如何充分利用全資源的全局性籌劃指導和資源積淀方面表現還不夠突出[21];在國家語言能力上,構建國家話語體系,國際中文教育在同形成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方面的表現還不夠充分;在語言規劃上,直接體現在語言教育發展、人才培養、文化傳播等方面,特別是對孔子學院的建設方面的表現不夠完善;在語言服務上,當今世界經濟下行,教育服務貿易壁壘重重,國際中文教育所提供的服務科學性、技術性表現不夠精準。
在考量“一帶一路”國家語言“軟實力”的國際吸引力、傳播力和影響力時,作為母語人口基數較大的漢語,在二語使用人口上卻缺乏優勢,“一帶一路”沿線近65個國家在漢語的使用領域、交際價值以及語言的社會文化地位方面都展現出國際中文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探索。從沿線國家的語言國情看,“一帶一路”沿線65國使用的國語及官方語言總共 60余種,非官方的地區性語言或少數民族語言大概2400多種[13]。沿線國家的官方語言 (不包括中文)共計54種,并且,大多數國家的官方語言即其通用語言,其中現代標準阿拉伯語言使用最為廣泛,其次為英語、俄語及馬來語[22],能夠作為文書簽發、項目合同簽署以及金融貿易文本使用的語言中中文還并未成為主流通用語言。在企業“走出去”戰略中,中國企業對當地通語員工的需求量巨大,就 2016年統計,中亞國家中期企業中,中國員工與當地員工的比例大多是2:8[23],中文在經濟價值轉化的過程中也帶來了巨大的市場和客觀的收益。“一帶一路”國家語言“軟實力”的國際吸引力、傳播力和影響力,以及“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國際中文教育,仍存在較大的提升和發展空間[24]。在后疫情時代,國際政治巨變和全球經濟形勢所帶來的輿情博弈,使各國認識到語言戰略和國際話語權在國際綜合實力展現中的重要地位。與此同時,各國語言機構展開激烈的競爭,如印度“季風計劃”,韓國的“韓國語世界化促進計劃”等,促使我們需要更加關注國際中文教育如何在區域化乃至全球化進程中體現語言軟實力的影響力并發揮其價值。
(二)孔子學院要在國際中文教育可持續發展上提供更好的服務
國際中文教育的推廣工作主要是自上而下,由政府牽頭主導,從中央到地方統一指導、全局調度、通力配合完成的,中外語言合作中心,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等都是作為政府設置的國際中文教育推廣機構,以孔子學院為代表的漢語言文化傳播機構作為中外語言合作中心的“壓艙石”更是國際中文教育推廣的前沿陣地。無論是辦學理念還是教學實踐,都是“命運共同體”框架下國內外教育領域的一種話語表達[25]。但在“一帶一路”倡議實踐中,孔子學院也因為發展過程中的局限性帶來一定的問題,這勢必影響其整體發展。
1.布局不夠均衡
孔子學院創立至今辦學條件不斷完善、辦學質量不斷提升,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體系和規模,得到廣泛的國際認可,并初步完成全球化布局。但在“一帶一路”倡議發展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沿線國家的孔子學院分布由于經濟、政治、區域不安定因素等呈現分布不平衡的狀態。據統計,截至2019年,已有56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了165個孔子學院[26]。同時,孔子學院戰略布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合作格局不匹配,孔子學院分布缺少戰略規劃,需要進一步優化升級[27]。在分布上,一些國家如俄羅斯孔子學院總數為17所,而作為經貿合作重要的一些國家還未建成一所,在國別分布數量上差異較大。截至2020年卡塔爾人口總數達2,930,524人,與中國進出口總額達1,093,626萬美元[4],但在孔子學院建設上還不能滿足對中文的學習需求。在我國貿易出口總額超百億美元的17個“一帶一路”國家中,孔子學院的分布極不平衡[4]。在“一帶一路”布局優化的提議也是國際中文教育界各位專家學者普遍關注的重要議題。
2.市場化程度不高
孔子學院主要采用中外合作的辦學模式,以互利共贏、共建共享共管為主要辦學特色,辦學資源由國家政府及當地承辦學校各自承擔進行運營,通過融入承辦機構的“外生式”辦學策略。運營經費的持續供給和教育服務多樣化提供方面的不足,成為目前制約國際中文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2020年7月,為適應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發展“中國國際中文教育基金會”正式成立,全面負責運行全球孔子學院品牌;同時,教育部設立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開展除孔子學院運營和管理之外的其他國際中文教育項目,并深化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語言教育交流合作[28]。但孔子學院的品牌運營商經費資源主要來源還具有一定的官方性質,企業和其他非盈利組織、單位參與教學資源配置的方式單一且低效。實現辦學市場化,發揮市場調節資源配置的職能,現階段還缺少市場競爭力和供給力。
3.受眾不全面
隨著國家“走出去”方針政策以及國際綜合實力的提升,海外華人華僑對“僑二代”“僑三代”的華文教育日漸得到重視,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低齡化兒童的中文學習需求較大,孔子學院目前的教學模式和運營機制尚不能滿足需求。部分中亞沿線國家,如晚清時期遷居中亞的中國西北回族的后裔——東干族的華文教育市場缺口還有待補足。還應該更加重視與國際中文傳播同宗的華文教育在“一帶一路”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別是在孔子學院辦學過程中,還應該對這一部分人群的教育給予更多的關照。因此,力爭與華文教育形成合力,這是孔子學院在“一帶一路”實踐中推進國際中文教育,并使之走向民間化、市場化、標準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4.制度不健全
孔子學院在辦學過程中,由于采用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在承辦學校展開教育教學工作,需要各類規章制度的支撐。一些孔子學院在運營過程中辦學能力明顯不足,主要表現在教學制度、管理體制方面不夠完善,教學標準、教育體系不統一,運營質量、保障機制不健全,相關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工作作風及工作穩定性差[29]。同時,由于國際和國內針對語言文化傳播、教育服務機構辦學的法律法規還存在缺陷,語言文化傳播法律法規不健全,因而導致孔子學院極易陷于爭端與沖突的尷尬,辦學處境更為艱難。
(三)教育實踐要為國際中文教育本土化發展提供支撐
“一帶一路”實踐中無論從國家層面的語言戰略到實施辦學的機構研究,還是推進語言文化傳播辦學的外部環境,在“新業態”發展階段,國際中文教育雖然為推進“一帶一路”的“五通”建設發揮著“領頭雁”作用,但在實施中,其各方面還存在有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國際中文教育教師缺口較為突出
教師在國際中文教學中應該處在主體地位,近年來隨著“漢語熱”的持續升溫以及“一帶一路”實踐中經貿增長帶來的教育需求使得沿線國家對漢語學習極度渴求,但在國際局勢風云變幻及絕大多數沿線國家處在區域安全的風暴中心,加之現階段疫情當下,在提供教學服務時,外派漢語教師需求量已經難以滿足,還存在一定的市場缺口。與此同時,在現有外派教師中,教師專業背景不強、教學水平不佳、個人素質不高,跨文化能力薄弱都成為阻礙國際中文教學教師發展的限制因素。
2.“本土化”教學內容亟待豐富
縱觀“一帶一路”建設,針對“本土化”“國別化”的中文教材和教學實踐研究關注度高,但成果積累不足,質量不高,還處在提升階段。在“一帶一路”國際中文教育中,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環節的實踐在沿線不同國別存在一定的“水土不服”現象。在中文教學實踐中,教學內容由于宗教信仰和文化觀念的不同,對當地風俗鄉約和生活習慣可能出現理解偏差;教學環節與當地學制、學時、學段不相適應的情況;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多樣化的教學對象匹配度不夠,這些“本土化”問題都還需要認真考量與改進。
3.“市場化”復合人才短缺
在國際中文教育的培養上我們不難看出,最終的成果產出導向還是市場所需要的人才。在經貿不斷加深的“一帶一路”區域化合作過程中,對人才的需求量是我們還沒有滿足的,特別是針對解決具有多語種或雙語種工作能力,既懂漢語又懂專業的復合型人才是實現“一帶一路”倡議全面實施和長足發展的關鍵節點。但現階段國際化、專業化、高端化的“中文+”人才短缺已成為制約中外多領域、深層次產業和行業深度合作的瓶頸和短板[30]。同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國際中文教育的人才培養中,留學中國的規模逐年攀升,但其培養結構與回國就業形勢需求脫節,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加之后疫情背景與智慧教育的飛速發展,利用好數字化平臺培育出更多高水平、專業化、多元化的中文人才也是國際中文教育服務“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
(四)風險防控保障國際中文教育實施
“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特別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所在國家區域化地區局勢不穩定,區域安全影響沿線國家漢語教學可持續發展。實踐“一帶一路”倡議,我們應對自然環境、政治危機和文化沖突等各類風險防控機制有待健全。特別是在類似疫情危機處理方面,如何應對區域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鴻溝,以化解國際中文教育推進過程中的風險,這方面的應急應變能力還需強化,應急語言服務體系還需亟待加強。
三、開拓創新,助力“一帶一路”發展新路徑
面對“一帶一路”建設新局面和新要求,國際中文教育如何因勢利導、開拓創新,不失時機地在挑戰中尋求新機,是目前亟需思考的現實問題,亦是國際中文教育事業行穩致遠、助力“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問題。
(一)“國家化”語言戰略設計,堅實國際中文教育基礎
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從最初的思想規劃到切實的區域化合作,所得成就是中國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形勢下向世界提出的中國方案。作為鋪路基石,我們更應該看到只有發揮好語言戰略功效,才能有效運用中國話語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通過語言促進國家間友好交往和深度合作。
首先,應該提高戰略定位“國家化”,“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建設“理念化”,國際中文教育推廣頂層設計“系統化”,語言安全與內外話語“融合化”,以全面做好語言規劃和語言資源的利用,健全國家話語體系,提升中國的話語能力,實現彼此相互理解,互相認同,構建一個統籌國內和國際語言生活大局的國家語言戰略。
其次,推進語言戰略,在把握好語言規劃的同時,對語言的傳播力、影響力及公信力方面應該注重語言研究理論現行,通過多維視角展現語言研究的基礎成果,加強服務“一帶一路”實踐的語言學科建設[31],科學定義國際中文教育的學科定位,“兩條腿走路”以語言學為基礎,多學科為支點,健全國際中文教育的學科體系。
再次,需要科技為中文賦能,深化語言的含金量,加大語言的科技化含量,讓中文在國際推廣與傳播中能擁有更強的話語能力,完善語言在區域建設中的服務方式,因地制宜,以人才需求為導向,為全球語言文化交流發展創造較為寬松的政策環境和有力支持。
(二)“市場化”“產業化”辦學模式,健全國際中文教育體系
1.促進孔子學院優化升級
作為國際中文教育的前沿陣地的孔子學院,是架起語言溝通合作、經貿發展的橋梁和平臺。當前孔子學院在發展中已初步建成全球化布局的新局面,但區域化布局供不應求還需要提升布局結構,從國家層面優化以市場為導向形成以經貿與產業合作為核心的布局。隨著全球國際中文傳播進入由高速外延發展到“新常態”內涵建設中,提質增效,優化孔子學院職能,積極展開人文交流活動,形成具有國家特色話語權的“國家品牌”,推進品牌效應在國際中文教育中的特性。同時,積極學習各國語言機構成功的辦學經驗,以經驗指導實踐,提供針對性、個性化的漢語產品和服務,增加自主創收,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優化孔子學院的資源配置以及外交職能。
2.加強區域多方合作
從國家政府層面的機構設立到各省市、高校合作辦學及海外辦學機構的建立,加大各國際中文教育層面、各方面的交流;深化和部門、機構的合作,發揮各自優勢與特色,以精準化、針對化的合作原則,利用好“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庫及教學資源聯盟和大學聯盟合作辦學的模式,特別是孔子學院應該發揮“排頭兵”的作用,不僅要完成教學主業,更需要做好沿線國家發展、市場需求調研,為科學規劃沿線國家的語言傳播工作提供保障。對區域化辦學升級格局,建立核心教育中心,輻射區域,形成聯動網絡,形成漢語國際傳播區域式協同發展,以點帶面,輻射區域,統一協調,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做好前瞻性工作。擴大和合理使用“獎學金”,發揮獎學金的杠桿作用,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文學習者起到傾斜性政策,多方和國內高校、承辦地高校及機構建立多來源經費及多方式學術交流,促進師資培訓規模和聯合培養模式,延長“獎學金”效應鏈,資助外國留學生來華交流、華裔留學生回國深造。
3.實現“市場化”“產業化”辦學模式
國際中文教育機構最重要的是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適合“一帶一路”倡議的人才需求。國際中文教育方面要明確政府、非營利組織和企業的職能。要加大與國內非語言服務企業合作,特別是針對“走出去”的技術型企業也具有一定“屬地化”需求,將企業語言能力作為企業發展的生產力和抓手,整合企業屬地本土語言資源,提高企業工作效率,在當地獲得長期的經濟效益和可持續發展[32]。對提供語言服務的企業要加強國際中文教育的市場化運作,拉動語言與服務的增長效益,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與孔子學院聯手共同承擔國際中文的教育職責,發揮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校企聯合,供需聯動,市場導向,優勢互補。
4.與華文教育形成合力
華文教育在“一帶一路”的發展中需要發揮更強的支撐力,在當地孔院或語言機構形成有效的互補互助立體化機制,為多元化國際中文教育市場提供養分,推動華文教師培訓與職業發展機制建立,建立更多針對華文教學特色的教材與資源,增強華文教育的研究力度,守住華文教育的陣地,與孔子學院形成強大合力。精準化、多層次,專門化、高標準的推動國際中文教育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三)“復合化”人才培養模式,滿足國際中文教育需求
經貿合作需要語言鋪路,而人才作為鋪路的“粘合劑”更要求在國際中文教育中培養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一方面,加大對沿線國家語言政策動態發展跟蹤研究,對漢語技術型人才的國別性需求數量、要求、標準等調研數據和相關信息也是補全倡議人才短板的重要一環。立體化人才培養與就業崗位緊密結合,與區域經貿合作的有機統一。定制培養由通用型過渡到專門化、立體化的高級別漢語人才轉型,將教學內容與實踐要求從不分學生需求和目的的泛化教學向具有國別針對性、企業針對性、專業針對性的關照生活口語精準化、職業技術精準化和生產安全精準化轉變。另一方面,在人才培養中樹立全球化觀念,加快人才戰略儲備建設,不僅培養市場需求的人才,更應該培養當前市場沒有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在培養人才時,更要注重對國際中文教育者的培養,鼓勵國內師生走出去了解異國風土人情,充分利用中外各教學機構的優勢,流動培養,在理論基礎上增強專業實踐性,打造人才培養培養及評價體系。
(四)“智慧化”“融合化”資源建設,助力國際中文教育發展
一方面,在“一帶一路”國際中文教育實施的教學資源建設上,我們應該遵循多元化原則,應該充分把握語言資源的價值,讓國內語言資源為我所養,國外語言資源為我所用,從而建立開放的、對話式,兼容并蓄的語言資源庫。
另一方面,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的全球化信息技術大爆發中,拓寬傳播渠道,大力度開發語言學習和語言資源利用的互聯網平臺是國際中文教育的養料供給區,信息化檢核和傳播平臺的更新,以及數字新媒體的融合,不僅提升了教學的硬件水平,更是豐富了學習語言的方式,形成中文教學資源庫讓學習者對中文學習保持著強烈的新鮮感和興趣。
(五)“本土化”“數字化”教育主體發展,完善國際中文教育培養機制
1.教師職業技能的信息化與智能化
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師,其職業發展隨著當下疫情及社會科技進步形成轉型。特別是線上教學平臺的全面運用,以及今后“線上+線下”教學的模式常態化,對教師的職業技能提出了新要求。過去,我們將教師如何把握好一堂課,如何將知識蘊含在課堂中進行教學,使學生在教室中獲得新知作為評價教師教學能力的一部分。而現在,如何運用智能化的教學平臺與設備是教師們需要提高的新能力,增強學習者的能動性,全面做好線上教師教學技能的培訓,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能力,把控線上教學技巧等,為教師開展專門的信息化技術培訓,優化教師教學模式,完善線上教學管理等都是需要提升的教學能力。
2.學科教育體系的“本土化”
教師、教學、教材的“三教”問題是影響漢語國際教育的重點主業工作。而在外派教師需求量不能充分滿足、教師教學水平不佳,教師素質不高的現狀下,本土教師的培養是首當其沖的頭等大事。做好精通中文、了解中國的本土教師的教育,聯合培養模式以及擴大針對本土教師的獎學金規模及資助力度等都是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的重要手段。同時,在當地對教師社會認可度和待遇方面,也需要全力配合當地政府,提升本土教師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充分展現本土教師的優勢,吸引更多的人從事本土教師工作。在推進漢語國際教育方法上實現“本土化”,需要針對不同國家、區域的經濟、宗教、文化及觀念并結合學生的學習動機,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材施教”展開定制化、個性化的教學。對現如今學習年齡低齡化,學習需求市場化的趨勢,有針對的提供適當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做好“低幼化”學前教育和“中文+”的職業教育在不同國家的培養。在教材開發環節,現有“一版多本”針對不同語言的教材編寫模式不一定行得通,所以尊重國別差異,加大對不同經濟、文化、民族性格學習者教材編寫的中外合作力度,全面推動本土化、特色化、智慧化發展,更是需要提上日程。
(六)“多樣化”教學資源,助力國際中文教育事業騰飛
推動國際中文教育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需要在新時代抓住信息科學技術的新契機,打造新資源,傳遞新價值。但在現階段,依然存在諸多不足和問題。一方面,大數據、物聯網以及人工智能的不斷更新及新媒體、傳播媒介的新格局下,教學現代化、信息化硬件水平等資源平臺還完善不足,尤其是針對海外學習者的漢語國際傳播平臺建設數量較少,教學資源內容、形式、質量不夠完善,有針對性的多元優質教育資源服務不到位、教學資源不能得以良性循環應用、學習平臺海外知名度和影響力不大。另一方面,疫情當下,教學模式由傳統的教室線下教學向網絡線上轉變,并且“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今后也將成為主流,但一些“一帶一路”國家在信息技術的洪流中并非處在前沿,對數字經濟、數字鴻溝帶來的教學資源數字化也形成一定的考驗。國際中文教育的資源平臺建設如何借力“一帶一路”信息技術的發展,充分發揮資源平臺數字化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發展所面對的挑戰。
(七)“法制化”體制機制,構建國際中文教育法律體系
無論是孔子學院的辦學機制體制,還是市場化運用的國際中文教育機構的發展,都需要有法可依。國際、國內的語言機構特別是教育服務全球化、區域化的今天,加快構建完善的教育國際化的法律體系,完善教育服務貿易立法,特別是為孔子學院提質增效轉型階段,切實做到辦學法律、法規落實,立法和制度建設是保障海外孔子學院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之一。健全國際中文教育辦學制度,努力探索和發現國際中文教育機構的評估與淘汰機制。細化國際中文教育機構的立法管理內容,提高管理水平,加強國際中文教育機構運營質量,機構運營機制和管理模式、監督機制等制度和標準體系建設。
(八)“危機化”抗風險能力,保障國際中文教育可持續發展
“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有的地區地緣政治風險突出,區域安全問題凸顯。在此復雜背景下的國際中文教育需要注重管控風險,優化教育機構布局,強化化解國際風險的危機機制,做好應對國際危機的資源保障,預防潛在的文化沖突和輿情風險。針對可能發生的安全風險、辦學風險、政治風險、經濟風險等,提高國際中文教育在國際中文傳播和孔子學院運營時預防安全風險的意識,提升安全風險識別力度,推進對所處地區風險的分析與評估,做到提前預知,防范在先,處置得當,化解有效的安全風險評估體系,并且在安全風險的評估中,培養危機化意識,健全安全風險定期評估、監督、檢查機制。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5-46.
[2]習近平重要講話數據庫.習近平出席全英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年會開幕式.[ EB ].http://jhsjk.peo? ple.cn/article/27730611.
[3]吳應輝.新時代國際中文教育服務強國戰略八大功能與實現路徑[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4(03):48-56.
[4]中國一帶一路網.[ EB ].https://www.yidaiyilu. gov.cn/jcsjpc.htm.
[5]人民網.“一帶一路”務實合作持續深化拓展[EB].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23/n1/2023/0304/c452482-32636409.html.
[6]李宇明.“一帶一路”語言鋪路[N ].光明日報,2018-08-12.
[7]王建勤.“一帶一路”與漢語傳播:歷史思考、現實機遇與戰略規劃[J].語言戰略研究,2016,1(02):33-38.
[8]教育部關于印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通知[EB].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 s7068/201608/t20160811_274679.html.
[9]中國教育在線.建設“一帶一路”中國教育做了啥[ EB ]. http://www.eol.cn/html/pic/br/.
[10]中華人民共合國中央政府.“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人數持續增加[EB ]. http://www.gov. cn/xinwen/2018-04/30/content_5287005.htm.
[11]教育部.教育這十年1+1發布會[EB ].http:// www.moe.gov.cn/fbh/live/2022/54849/mtbd/202209/t20220920_663342.html.
[12]趙世舉.語言在國家安全中的角色和功能[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1(02):31-39.
[13]王輝,王亞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狀況[J].語言戰略研究,2016,1(02):13-19.
[14]黃行.“一帶一路”國家語言“軟實力”的實證分析[J].語言文字應用,2020,(02):8-17.
[15]李宇明.試論個人語言能力和國家語言能力[J].語言文字應用,2021,119(03):2-16.
[16]教育部:76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EB].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618/ mtbd/202206/t20220628_641460.html.
[17]梁昊光,張耀軍.“一帶一路”語言戰略規劃與政策實踐[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10):98-105.
[18]穆琳潔.“一帶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再認識[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7,33(03):6-9
[19]胡鍵.“一帶一路”的實踐與中國的語言戰略研究[J].學海,2020,(02):115-124.
[20]李寶貴,劉家寧.新時代國際中文教育的轉型向度、現實挑戰及因應對策[J].世界漢語教學,2021,35(01):3-13.
[21]北師大出版科研院網.“一帶一路”國家的語言國情.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MzI3MzQ1MzI0NQ==&mid=2247484498&idx=1&sn=b13c 15c3676a14d937c84e4b984a79e9&chksm=eb225d80dc 55d49609339c902d5c628d21ca8ddc7e4c5bcd3eaf78d5486001a1e8e018f60452&scene=27.
[22]邢欣,梁云.“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亞國家語言需求[J].語言戰略研究,2016,1(02):39-46.
[23]李宇明.中文怎樣才能成為世界第二通用用[N].光明日報,2020-01-01.
[24]安亞倫,段世飛.“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漢語國際教育:現狀、問題及對策[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8,17(06):45-52.
[25]陳武元,徐振鋒,蔡慶豐.教育國際交流對中國“一帶一路”海外并購的影響——基于孔子學院和來華留學教育的實證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20,40(21):37-46.
[26]李寶貴,李輝.“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孔子學院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以白俄羅斯孔子學院為個案[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9(06):110-120.
[27]教育部.適應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發展:教育部設立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http://www.gov.cn/ xinwen/2020-07/05/content_5524342.htm.
[28]李寶貴,劉家寧.新時代國際中文教育的轉型向度、現實挑戰及因應對策[J].世界漢語教學,2021,35(01):3-13.
[29]李寶貴,劉家寧.“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孔子學院跨文化傳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8(04):148-155.
[30]王銘玉,王雙燕.“一帶一路”的語言發展戰略[J].歐亞人文研究,2020,(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