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既是增加優質生態產品供給的必然要求,也是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帶來不利影響的重要手段。在多年持續快速發展中,我國農產品、工業品、服務產品的生產能力迅速擴大,但提供優質生態產品的能力沒有相應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類活動不斷觸及自然生態的邊界和底線。要為自然守住安全邊界和底線,既包括有形的邊界,也包括無形的邊界,全面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非態服務功能,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格局。
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生態保護紅線要保證生態功能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永久基本農田要保證適度合理的規模和穩定性,確保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城鎮開發邊界要避讓重要生態功能,不占或少占永久基本農田。
牢固樹立生態保護紅線觀念。要優先將具有重要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防風固沙、海岸防護等功能的生態功能極重要區域,以及生態極敏感脆弱的水士流失、沙漠化、石漠化、海岸侵蝕等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其他區域嚴格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在符合現行法律法規前提下,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已劃入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的永久基本農田、鎮村、礦業權逐步有序退出。
確保永久基本農田面積不減、質量提升、布局穩定。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也是不可或缺的生態資源。要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毫不動搖地堅守耕地保護紅線,像保護文物一樣保護耕地,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保護耕地。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與森林、河流、湖泊、山體等共同形成城市生態屏障,成為城市開發的實體邊界,有利于進一步倒逼城市節約集約用地,優化城鄉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格局,促進城鄉綠色發展。依據耕地現狀分布,根據耕地質量、糧食作物種植情況、土壤污染狀況,在嚴守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基礎上,按照一定比例,將達到質量要求的耕地依法劃入永久基本農田,依法劃定后,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變其用途。
按照集約適度、綠色發展要求劃定城鎮開發邊界。要樹立“精明增長”、“緊湊城市”理念,推動城鎮化發展由外延擴張式向內涵提升式轉變。城鎮開發邊界劃定要以城鎮開發建設現狀為基礎,綜合考慮資源承載能力、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城鄉統籌、城鎮發展階段和發展潛力,框定總量,限定容量,防止城鎮無序蔓延??茖W預留一定比例的留白區,為城鎮未來發展留下開發空間。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物多樣性關系人類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鄙锒鄻有允沟厍虺錆M生機,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助于維護地球家園,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中國幅員遼闊,陸海兼備,地貌和氣候復雜多樣,孕育了豐富而又獨特的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多樣性,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的傳統文化積淀了豐富的保護和利用生物多樣性智慧。我們要站在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
要加快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法規,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各地區、各有關領域中長期規劃,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監管。持續優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因地制宜科學構建促進物種遷徙和基因交流的生態廊道,著力解決自然景觀破碎化、保護區域孤島化、生態連通性降低等突出問題。合理布局建設物種保護空間體系,重點加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旗艦物種和指示物種及其棲息地的保護修復。開展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調查和專項救護,實施珍稀瀕危水生生物保護行動計劃和長江珍稀特有水生生物拯救工程。構建完備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監測體系,著力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強化外來物種管控。加大執法和監督檢查力度,嚴厲打擊非法捕殺和交易野生動物的行為。創新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機制,全面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眾參與,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保障措施,強化科技與人才支撐。
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自然保護地是生態建設的核心載體、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美麗中國的重要象征,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我國已建立數量眾多、類型豐富、功能多樣的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地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保存自然遺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重疊設置、多頭管理、邊界不清、權責不明、保護與發展矛盾突出等問題。要創新自然保護地管理體制機制,實施自然保護地統一設置、分級管理、分區管控,把具有國家代表性的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納入國家公園體系,實行嚴格保護,形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
實行國家公園體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安全屏障,給子孫后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產。這是推進自然生態保護、建設美麗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項重要舉措。要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國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國家公園理念,逐步把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納入國家公園體系。對相關自然保護地進行功能重組,理順管理體制,創新運營機制,健全法律保障,強化監督管理,構建統一規范高效的中國特色國家公園體制。統籌保護和發展,有序推進生態移民,適度發展生態旅游,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本文選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綱要》一書)